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NEJM綜述: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精准診斷和治療

作為精准醫學理念進展最快、患者獲益最明確的腫瘤領域之一, 肺癌的診療方法可謂日新月異, 令人目不暇接。

作者丨梁乃新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

來源丨NEJM醫學前沿 ( ID:NEJM-YiXueQianYan )

編者按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7年8月31日發表綜述《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精准診斷和治療》(Precis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EJM醫學前沿》已在其app和官網發表該文的中譯全文(點擊“閱讀原文”), 並邀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梁乃新副教授撰寫述評, 解讀綜述的主要內容及中國相關現狀。

肺癌目前仍然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且死亡率最高的腫瘤。

據中國國家癌症中心2015年資料, 我國肺癌發病率、死亡率在各癌種中均居首位[1]。

雖然精准醫學的價值曾有爭論[2,3], 但作為精准醫學理念進展最快、患者獲益最明確的腫瘤領域之一, 肺癌從診斷到治療日新月異的快速進展和確定的療效及生存獲益, 令人目不暇接。 德國Martin Reck和Klaus Rabe教授綜述這樣一個龐雜而高速進展的領域, 絕非易事[4]。

隨著精准醫學的發展, EGFR、BRAF、ALK、ROS1等8個指南中包含的基因應該常規作為檢測。 最新基於全外顯子組檢測的結果, 不但能揭示腫瘤異質性亞克隆的特徵, 更能為腫瘤疫苗和細胞治療提供參考[5]。

正確分期是正確診療的基礎, 最新的第八版肺癌分期仍然基於TNM系統[6]。 難能可貴的是, 本綜述的作者強調了三方面內容,

對於國內臨床常見問題的解決具有指導作用。

第一, 基線評估中和隨訪過程中, 不同檢測技術在分期評估中的互補而非替代作用。 CT仍然最為重要, PET/CT在腦及肝臟轉移灶評估中不及MRI, 但在淋巴結和軟組織診斷中優於MRI。

第二, 病理分期仍然是診療決策的基石。 一旦評估發現可疑轉移病灶, 需要盡可能利用各種微創方法取得組織確診證據。

第三, 儘管為明確分期進行的穿刺活檢理論上存在種植轉移的可能, 但目前非但沒有研究證實此項假說, 反而有研究證實超聲氣管鏡正確分期能使患者生存獲益。

上述這三方面, 科學地闡釋了頗為我國肺癌患者在診療中猶豫不決的問題:第一, 明確肺癌的情況下, 基線分期評估是否必要(患者少花錢,

少檢查);第二, 能否不用有創方法就進行分期(患者少“受罪”);第三, 因為穿刺活檢會引起轉移而不進行分期病理活檢(患者承擔醫源性風險)。

1

靶向治療

個體化綜合治療的目標, 目前被具體化為精准醫學指導下的全身治療加局部治療的不同時序組合。 精准醫學將晚期NSCLC按照各種特徵亞組區分, 選擇不同的治療策略。 例如, 鱗癌有著與腺癌不同的基因組學特徵;遺憾的是, 目前尚無鱗癌的明確驅動基因及靶向治療。 對非鱗的晚期NSCLC患者而言, 進行可治療驅動基因檢測則非常重要。

以EGFR E19(外顯子19)缺失突變和E21 L858R點突變為代表的EGFR基因突變, 仍然是最重要的晚期NSLCL突變靶點。 EGFR突變率在白種人和東亞人種中分別為10%~20%和48%,

亞洲、女性、青年、不吸煙、腺癌是高頻突變患者的臨床5大特徵。

薈萃分析揭示多項前瞻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的結果一致性:無論是一代的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甚至埃克替尼[7], 還是二代阿法替尼, 與一線化療相比, 敏感突變患者治療的反應率和PFS均有極顯著提高, 同時具有更低的毒副作用和更好的症狀控制。

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是獲得性耐藥——大部分一代EGFR-TKI患者會在8~10個月後出現耐藥, 其中40%~60%的耐藥機制為EGFR E20 T790M突變。 AURA3研究已經揭示在敏感突變一線應用一代EGFR-TKI治療出現T790M耐藥的患者中, 二線使用奧西替尼療效優於含鉑化療, 因此奧西替尼已經成為T790M耐藥的首選治療方案。

上述患者耐藥可能出現的複雜情況是EGFR敏感突變和T790M同時出現時,

需要鑒別trans和ins狀態, 以決定是否有一代聯合三代EGFR-TKI使用的可能性[8]。 更新的研究揭示, EGFR C797S是T790M耐藥應用三代EGFR-TKI後可以出現的繼發耐藥機制。 在細胞系中進行的研究提示brigatinib聯合EGFR單抗可以逆轉耐藥。

如何逆轉EGFR敏感突變-T790M-C797S獲得性耐藥軸將是這一領域未來必然的研究熱點[9]。 另外, 其他耐藥機制如cMET的研究也在開展。 由於腫瘤異質性, 原發病灶同時存在多種驅動基因突變已經被中國人大樣本證實, 原發耐藥也日益得到關注[10]。

另外, 少數NSCLC患者存在ALK基因易位和ROS1易位, 由此導致的融合突變對c-MET激酶抑制劑克唑替尼(crizotinib)敏感。 最近的J-ALEX和ALEX研究均揭示, 艾樂替尼(alectinib)較克唑替尼在一線治療中存在優勢。

在無可治療腫瘤基因改變的晚期NSCLC患者中, 鉑類化療仍然是治療的基礎。 一線化療外,維持治療和二線化療等策略進一步改善了晚期NSCLC患者的預後。臨床實踐中,培美曲塞通常作為非鱗NSCLC患者二線維持治療。

2免疫治療

腫瘤誘導的T細胞特異性活化的主要通路抑制,即所謂的免疫檢查點,是腫瘤避免被免疫系統識別和排斥的主要機制之一。由特異性抗體與CTLA-4,PD-1或PD-L1相互作用介導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已開啟了NSCLC的全新治療方案。

在多項隨機研究中,經治晚期NSCLC使用PD-1/PD-L1對比傳統化療,無論組織類型如何,均顯示了良好的OS獲益,但特別需要監測患者免疫系統異常啟動的情況。此外,一系列聯合細胞毒性治療與免疫檢查點治療研究如火如荼的展開。

儘管部分PD-L1陰性表達患者也顯示了PD-L1抗體療效,但目前公認PD-L1抗體療效與PD-L1表達水準相關,並以此作為患者篩選的指標。

FDA和EMA制定的參考標準是高表達 PD-L1(腫瘤比例分數≥50%)可以一線使用派姆單抗。但對於經治晚期NSCLC患者,即使PD-L1陰性,可以選擇納武單抗或阿特珠單抗治療。另外,腫瘤負荷、腫瘤生長指數等指標,也可作為篩選這類患者的參考指標。

精准醫學知易行難,在我國目前國情下,各個地區醫療水準差異較大,醫師對於精准醫學的理解和實踐需要更多專業、權威的指南、文章作為指導,並綜合考慮患者社會、經濟、知識水準等因素,綜合評估經濟效益比,才能更好的服務中國晚期NSCLC患者。

專家簡介

梁乃新

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科主任助理。

現任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青年委員,北京醫學會轉化醫學委員會委員,北京健康促進會副會長等學術兼職。國家醫學考試中心執業醫師考試特聘專家。長期專注於肺癌以手術為基礎的個體化綜合治療,積極應用精准醫學理念於臨床實踐。獲得國家及省部級基金4項,各類課題10余項,作為第一或責任作者在國際知名雜誌發表論著十餘篇。

參考文獻

[1] Chen W, Zheng R, Baade P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CA Cancer J Clin 2016;66:115-32.

[2] Tannock IF, Hickman JA. Limits to personalized cancer medicine. N Engl J Med 2016;375:1289-94.

[3] Prasad V. Perspective: The precision-oncology illusion. Nature 2016;537:S63.

[4] Reck M, Rabe KF. Precis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17;377:849-61.

[5] Jamal-Hanjani M, Wilson GA, McGranahan N, et al. Tracking the evolution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17;376:2109-21.

[6] Detterbeck FC, Boffa DJ, Kim AW, et al. The eighth edition Lung Cancer Stage Classification. Chest 2017;151:193-203.

[7] Shi Y, Zhang L, Liu X, et al. Icotinib versus gefitinib in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COGEN): a randomised,double-blind phase 3 non-inferiority trial. Lancet Oncol 2013;14:953-61.

[8] Thress KS, Paweletz CP, Felip E, et al. Acquired EGFR C797S mutation mediates resistance to AZD9291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rboring EGFRT790M. Nat Med 2015;21:560-2.

[9] Jia Y, Yun CH, Park E, et al. Overcoming EGFR(T790M) and EGFR(C797S) resistance with mutant-selective allosteric inhibitors. Nature 2016:129-32.

[10] Li S, Li L, Zhu Y, et al. Coexistence of EGFR with KRAS, or BRAF, or PIK3CA somatic mutations in lung cancer: a comprehensive mutation profiling from 5125 Chinese cohorts. Br J Cancer 2014;110:2812-20.

版權資訊

本文由《NEJM醫學前沿》編輯部負責翻譯及編寫,內容以英文原版為准,中譯全文由麻塞諸塞州醫學會NEJM集團獨家授權。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collaboration@nejmqianyan.cn。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17 Jiahui Med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下載 NEJM醫學前沿 APP

點擊“閱讀原文” 閱讀對應NEJM論著

一線化療外,維持治療和二線化療等策略進一步改善了晚期NSCLC患者的預後。臨床實踐中,培美曲塞通常作為非鱗NSCLC患者二線維持治療。

2免疫治療

腫瘤誘導的T細胞特異性活化的主要通路抑制,即所謂的免疫檢查點,是腫瘤避免被免疫系統識別和排斥的主要機制之一。由特異性抗體與CTLA-4,PD-1或PD-L1相互作用介導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已開啟了NSCLC的全新治療方案。

在多項隨機研究中,經治晚期NSCLC使用PD-1/PD-L1對比傳統化療,無論組織類型如何,均顯示了良好的OS獲益,但特別需要監測患者免疫系統異常啟動的情況。此外,一系列聯合細胞毒性治療與免疫檢查點治療研究如火如荼的展開。

儘管部分PD-L1陰性表達患者也顯示了PD-L1抗體療效,但目前公認PD-L1抗體療效與PD-L1表達水準相關,並以此作為患者篩選的指標。

FDA和EMA制定的參考標準是高表達 PD-L1(腫瘤比例分數≥50%)可以一線使用派姆單抗。但對於經治晚期NSCLC患者,即使PD-L1陰性,可以選擇納武單抗或阿特珠單抗治療。另外,腫瘤負荷、腫瘤生長指數等指標,也可作為篩選這類患者的參考指標。

精准醫學知易行難,在我國目前國情下,各個地區醫療水準差異較大,醫師對於精准醫學的理解和實踐需要更多專業、權威的指南、文章作為指導,並綜合考慮患者社會、經濟、知識水準等因素,綜合評估經濟效益比,才能更好的服務中國晚期NSCLC患者。

專家簡介

梁乃新

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科主任助理。

現任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青年委員,北京醫學會轉化醫學委員會委員,北京健康促進會副會長等學術兼職。國家醫學考試中心執業醫師考試特聘專家。長期專注於肺癌以手術為基礎的個體化綜合治療,積極應用精准醫學理念於臨床實踐。獲得國家及省部級基金4項,各類課題10余項,作為第一或責任作者在國際知名雜誌發表論著十餘篇。

參考文獻

[1] Chen W, Zheng R, Baade P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CA Cancer J Clin 2016;66:115-32.

[2] Tannock IF, Hickman JA. Limits to personalized cancer medicine. N Engl J Med 2016;375:1289-94.

[3] Prasad V. Perspective: The precision-oncology illusion. Nature 2016;537:S63.

[4] Reck M, Rabe KF. Precis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17;377:849-61.

[5] Jamal-Hanjani M, Wilson GA, McGranahan N, et al. Tracking the evolution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17;376:2109-21.

[6] Detterbeck FC, Boffa DJ, Kim AW, et al. The eighth edition Lung Cancer Stage Classification. Chest 2017;151:193-203.

[7] Shi Y, Zhang L, Liu X, et al. Icotinib versus gefitinib in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COGEN): a randomised,double-blind phase 3 non-inferiority trial. Lancet Oncol 2013;14:953-61.

[8] Thress KS, Paweletz CP, Felip E, et al. Acquired EGFR C797S mutation mediates resistance to AZD9291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rboring EGFRT790M. Nat Med 2015;21:560-2.

[9] Jia Y, Yun CH, Park E, et al. Overcoming EGFR(T790M) and EGFR(C797S) resistance with mutant-selective allosteric inhibitors. Nature 2016:129-32.

[10] Li S, Li L, Zhu Y, et al. Coexistence of EGFR with KRAS, or BRAF, or PIK3CA somatic mutations in lung cancer: a comprehensive mutation profiling from 5125 Chinese cohorts. Br J Cancer 2014;110:2812-20.

版權資訊

本文由《NEJM醫學前沿》編輯部負責翻譯及編寫,內容以英文原版為准,中譯全文由麻塞諸塞州醫學會NEJM集團獨家授權。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collaboration@nejmqianyan.cn。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17 Jiahui Med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下載 NEJM醫學前沿 APP

點擊“閱讀原文” 閱讀對應NEJM論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