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鄉村旅遊讓興義“大山飯”越發吃香

興義萬峰林豐收季

興義萬峰林豐收季

興義萬峰林豐收季

“以前, 哪曉得大山這麼值錢。 ”貴州省興義市下納灰村村民王玉琴扭頭望向身後的大山不由感歎, 在外人眼裡這裡的山是天下奇觀, 但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 卻是世代貧窮落後的根本。

下納灰村位於國家地質公園萬峰林景區腹地, 兩萬多座山峰從地面拔地而起, 並把下納灰村“包裹”起來。 用當地人的話說, 曾經的下納灰村是“走不出去, 也進不來”。

但是, 誰曾料想, 當地人卻靠山發展旅遊吃起了“大山飯”。

2011年, 貴州省第六屆旅遊發展大會在興義市召開, 興義市政府投入9000萬人民幣(下同)對下納灰民居、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改善, 同時派遣30多個市直單位對口幫扶該村成立18家農家樂,

以此為契機, 大力發展山地旅遊業。

王玉琴家的農家樂就是對口幫扶成立的其中一家, 曾是中國東南沿海城市務工“常客”的王玉琴, 2011年一回到山裡就搖身一變成了“老闆娘”。

“沒開發旅遊前, 全家收入僅萬元, 現在旅遊旺季時一天就能掙1萬元。 ”坐在自家新改造的農家樂, 王玉琴笑得合不攏嘴地說, 50萬元的農家樂改造費都是這幾年在村裡掙的。

萬峰林下, 和王玉琴一樣, 當地人紛紛“洗腳上田”, 開起了客棧、農家樂、商鋪等。

“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先生去年六月到訪時說, 一定要帶上家人來這裡住兩天, 當時以為他在開玩笑。 ”坐在石凳上的萬峰林下峰兮客棧負責人楊濤突然站起身說, 今年4月初, 突然接到戴尚賢先生訂房電話時,

著實感到意外和吃驚!

楊濤告訴記者, 戴尚賢和家人在自家客棧住了3個晚上, 白天與家人租用自行車穿梭于峰林與田壩間, 晚上則在村裡觀賞民族歌舞。 “他臨走時還說, 以後會再來。 ”

“現在遊客來住宿, 需要提前10天預定才會有房住。 ”楊濤說, “大山飯”吃起來很“香”, 開業近一年收入已超過50萬元。

鄉村旅遊風頭正勁, 依託民族文化和山水風光,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下納灰村, 成了貴州旅遊脫貧致富的典型例子。 2016年, 下納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8元, 高於興義全市農村居民收入2228元;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人均可支配收入4605元, 也高於國家和省級貧困線標準。

這股風也吹遍了貴州大地, 2016年貴州鄉村旅遊帶動29.4萬貧困人口就業增收脫貧。

站在鄉村旅遊的風口, 王玉琴開始準備把農家樂和客棧通過網路平臺宣傳出去。 “村民現在富裕了, 錢少都請不動他們做事, 一個小工每個月都得開2000元以上的工資。 ”王玉琴笑著說。

通過發展鄉村旅遊, 如今的下納灰村村民, 紛紛享受著大山的饋贈, 致力開發大山裡的美食、民宿, 大山裡的原生態民族風情……

也正是鄉村旅遊, 這鍋“大山飯”越來越豐富, 越來越香甜, 越來越搶手, 而住在大山裡的人們更是借此紛紛踏上了致富之路。

(劉 鵬 周燕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