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曹玲:小兒科的高效“治癒系”

【打造首個醫療原創新媒體, 報導中國最頂尖醫療團隊, 提供服務性最強就醫指南】

尋訪中國頂尖醫療團隊 ——

本期人物: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 · 呼吸內科 曹玲

曹玲的五官柔和, 沒有一絲淩厲。 交流時, 帶著笑意的臉上總是散發著一種“歲月靜好”的優雅氣息。 就像玉石般, 在她“治癒系”的溫潤外表下, 這個擁有三十餘年臨床經驗的大醫生, 擁有著一顆堅韌豁達的心。

2004 年, 不到四十歲的曹玲開始擔任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以下簡稱首兒所)呼吸內科主任, 十餘年, 無論診治各種疑難病例、鑽研各種前沿技術、還是帶領科室向前發展, 她的腳步從未停歇。

在筆者跟訪的日子裡, “效率” “堅持”和“用心” —— 是曹玲提及最多的關鍵字。 她說,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 她要用最高效的方式, 説明更多的孩子解決病痛。

高效的

溫暖者——

沒有特定安排的時候, 曹玲會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

身為科室主任, 她的諸多工作都只能抽空完成 —— 修改論文、准備課件、協調病房事務……電腦桌面上, 一個個不同門類的資料夾被歸納得整齊有序, 偶有同事進來詢問或查找資料, 她都會迅速從忙碌中抽離, 閒談間輕點幾下滑鼠, 相應的內容便迅速出現。

談及自己的“快速檢索”, 曹玲淺笑。 “我喜歡什麼事情都做得順暢, 有條理、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也是一種享受。 ”

曹玲口中的“順暢”和“高效”, 在她的門診中體現得更甚。

首兒所的門診樓總是擁擠不堪, 樓道內擠滿了面色焦急的家長。 孩子的哭鬧、醫生的問診、家長的諮詢……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 大多數的診室內總是充斥著焦躁和嘈雜。

每週曹玲都會出兩個半天的門診,

最多的時候一上午會掛出將近 40 個號, 儘管患者眾多, 但不足十平米的診室空間被曹玲規劃得像流水線。

引導患者 —— 簡單問診 —— 書寫病例, 這些必需卻又繁瑣的工作先由進修醫生或助手分工“作業”, 就連她們在診室內所處的位置都是以最合理的順時針方向排列, 間隔出恰到好處的距離, 一本本藍色的病例夾著各種化驗單據, 像流水線一樣傳遞到曹玲手中。

曹玲說, 這種模式她已經沿用了十幾年。 “這樣做效率最高, 節省下來的時間能給更多的孩子看病。 用這招兒, 這麼多年的門診基本沒有混亂過。 ” 說到此處, 曹玲揚起嘴角, 臉上劃過一絲頑皮而得意的笑容。

研究生譚珊珊已經跟隨曹玲出診數月, 她說正是通過這種高效的模式,

才讓自己看得更清楚、學得更快。

“最初我沒有太多經驗, 依然按照之前學院派的思維一項項地問診, 沒想到在一個小間隙, 曹主任轉過身來, 小聲告訴我如何才能又快又准地問到點子上, 比如夜間咳嗽還是白天咳嗽、用藥時間是否規律、準確等等。 ”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 譚珊珊至今感觸頗深, “有時候病人稍少, 我以為曹主任會趁機休息片刻, 真的沒想到她一直在仔細地關注著我們, 稍有錯漏總是能及時指出。 ”

很多孩子對“白大褂”有著天然的恐懼, 大聲哭鬧也成了診室最常見的“背景音”。 儘管帶著口罩, 曹玲總是會盡可能拉近與孩子們的距離。

一天, 一個不到一歲的小寶寶前來就診, 哭鬧不止, 家長不得已站起身抱起孩子進行安撫。

曹玲見狀, 起身走到近前, 用手電筒幫忙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孩子的情緒出現了 30 秒左右的平緩, 她沒有遲疑舉起聽診器進行了聽診, 整套動作沒有任何耽擱。 “呼吸內科, 聽診尤為重要。 聽清楚了給孩子開出診斷, 比什麼都重要。 ” 曹玲說。

一位家長明顯緊張局促, 描述孩子病情時有些語無倫次。 看到對方遞過來的胸片袋子上印著“張家口”字樣, 她便在“不經意”中打開了話匣子。 “冬奧申辦成功了, 家裡變化特別大吧, 我都好多年沒去了。 ” 幾句閒聊下來, 家長的緊張情緒也有所緩解。

曹玲說, 哮喘病程長、用藥繁瑣, 也容易反復發作, 所以孩子和家長都難免心生焦慮, 而那些看似輕描淡寫的簡單溝通, 正是曹玲為他們做的“心理按摩”。 除了診斷病症以外,她也總是會不遺餘力地給予患者幫助,即便那些並非是她的職責範圍。

來自山東的小毅被診斷為 Prader-Willi 綜合征,這種病症又被稱為肌張力減退-智力減退-性腺功能減退與肥胖綜合征,是一種與基因組印跡相關的遺傳性疾病,新生兒發病率為兩萬分之一。

通過呼吸睡眠監測和纖維鼻咽鏡檢查,小毅的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已經非常嚴重,腺樣體和扁桃體重度肥大,需要手術切除。但幾年來,為了給小毅看病,家裡已經一貧如洗,沒有能力再繼續支付治療費用,萬般無奈的家人決定帶著孩子出院。可一旦離開呼吸機的支持,小毅將會長期處於缺氧狀態,嚴重的話會窒息死亡。

這天,曹玲把準備辦理出院手續的小毅爸爸一把攔住:“你們只需要好好配合治病,錢的事情我幫你們想想辦法。”

於是,早上不到八點鐘,宣傳中心接到了曹玲主任的電話:“我們病房收治了一個患有 PW 綜合征的孩子,這是一種罕見病。家長特別配合治療,但經濟條件不好,能不能想想辦法,需要我們做什麼一定配合……” 曹玲希望把小毅的故事通過媒體向社會求助。

不久之後,小毅的故事見諸報端,中華兒童慈善基金會也發起了募捐專案,沒想到短短七天就籌集了 30 余萬元善款,這筆錢也讓小毅的未來看到了新的希望。

而就像這樣的幫助,曹玲做了很多,她說這只是“舉手之勞”。“有些孩子的病明明可以治好,如果因為金錢的原因放棄治療,簡直太可惜了。”所以,每每在科室內遇到困難無助的家庭,她總是會積極地奔走幫忙,希望孩子們把病治下去。

“總有人抱怨醫生很冷酷,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對待患者需要用心,無情的人根本不會選擇這個職業。” 說這句話時,曹玲語氣和緩低沉,像是在為醫生“辯解”,又像是說給自己聽。

堅定的

開拓者——

談及自己的從醫之路,曹玲笑言純屬順其自然 —— 母親是內科醫生,耳濡目染中,從小就對這個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考上醫學院之後,又服從分配到了兒科專業。“坦白地說,我並沒有給自己立下那種必須怎樣的遠大理想,一步步走下來就好。” 曹玲笑笑,“仔細想來,是不是挺無趣的?”

可就是在這份隨遇而安中,曹玲也有著自己的一份堅持。“可能這就是骨子裡的基因吧,我一直認為無論做什麼事,都一定要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必須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要不然我自己都不甘心。”

如今,首兒所呼吸內科的纖維支氣管鏡室(以下簡稱纖支鏡室)已經發展成熟,成為診治兒科呼吸系統疑難病的重要輔助手段。而作為纖支鏡室的建立者,曹玲度過了“從 0 到 1 ”那段最艱難的時光。

所謂纖維支氣管鏡,是一種適用於觀察氣管、支氣管、肺葉、段及亞段支氣管病變,活檢採樣及治療的技術。這在成人肺部疾病的臨床診療中早已被廣泛運用,但由於兒童氣道狹小,配合度低,操作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未能在兒科普及。

不過,這項技術在支氣管異物的提取、氣管支氣管狹窄、肺不張的治療以及各種肺部不明病灶的診治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助力。如果能引入纖支鏡的運用,無疑可以將兒科呼吸系統疑難病的診治水準大幅度提高。顯然,頗具前瞻意識的曹玲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2002 年的一天,當院領導把“希望發展纖支鏡技術”的想法告訴曹玲時,她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不過,想啃下這塊“硬骨頭”,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經過多方聯繫,曹玲獲得了一個前往成人醫院“取經”的機會,為了更快更好的掌握這項技術,當年已經身為科室副主任的曹玲立刻將自己切換到“學生模式” —— 消毒、打掃、整理甚至打理雜務這類基礎工作,她都會做。“沒什麼心理落差,當時我就是想積極表現,爭取多學一點東西回來。” 三個月之後,曹玲回到了首兒所,纖支鏡室就此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最初的一段時間,纖支鏡檢查的接受度不高,病例一個月僅有一到兩名患者。只要有患者,她們都會不遺餘力地加班加點。

與傳統硬鏡相比,兒童纖支鏡更加纖巧柔軟,鏡體直徑最小僅為 2.8 毫米,能夠檢查包括新生兒在內的各年齡段患兒的氣管及亞段支氣管。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發展,曹玲和同事們確定了經鼻插入,“邊麻邊進”的利多卡因氣管內局部粘膜表面麻醉的方法,這種方式不抑制呼吸,簡化了全身麻醉術中、術後的呼吸管理,為取異物、灌洗注藥等操作時間長和短時間內需多次進行的治療工作奠定了基礎。

如今,纖維支氣管鏡每週都有二十個左右的患者,而這項技術也成為了科室內年輕大夫的必備技能。“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那會兒幸福多了,在科室內就可以完成學習培訓。” 回想起十餘年來的發展,曹玲難掩自豪,“就連當初的老領導都沒想到,我們居然能把纖支鏡室做得這麼成功。”

在呼吸內科副主任朱春梅的眼中,曹玲身上總是有股子衝勁兒和魄力。“無論是最初的開拓還是如今的發展,可以說,曹主任總是能關注到專業最前沿的技術,然後引入到科室內。”

2015 年 9 月,曹玲再次把世界前沿的一項技術帶到了首兒所 —— DX 氣道 PH 監測系統。

這項技術可以對兒童咽喉反流情況進行檢測,在美國臨床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曹玲關注後,便把這項技術搬到國內,運用範圍更是從六歲以上擴大至嬰幼兒。

睡眠監測室副主任護師陳超回憶,這是一項有創的檢查,需要把連接探頭的導管通過鼻腔深入到咽喉壁懸雍垂旁,通過無線傳輸監測 24 小時 PH 值變化。為了體驗這種檢查所帶來的痛苦的耐受度,曹玲成為了第一個體驗者。“她說要先替孩子們試試,才能放心。” 陳超說,測試當天,曹玲主任臨時需要外出講課,“她就是帶著像耳麥一樣的儀器,足足站了一下午。主任能做到這樣,確實讓我們特別感動。” 最後,這項技術也順利通過曹玲的“檢測”正式運用到了臨床。曾經有個因反復不明原因肺部感染的孩子,正是依靠這項技術找到了致病原因,病情也得到了控制。

一直以來,如果有機會,曹玲總是願意去瞭解領域內最前沿的技術和研究成果,並且不遺餘力地學習。專業以內,她總是能主動出擊。多年間,呼吸內科在她的帶領下已經能夠獨立開展呼吸睡眠監測、無創通氣技術以及纖維支氣管鏡的介入治療,引進了國際新興的呼吸道管理技術 —— 咳嗽輔助治療儀,並完成了國內用於臨床患兒的首次應用……

“可以說,醫生就是個需要不斷學習和充實的職業,一點都不能偷懶。否則,就會慢慢落在後面,然後被淘汰,這,是我不能容忍的。” 曹玲說。

溫和的

管理者——

即便是不說話的時候,曹玲身上也有種自帶的親和力,眉眼間的淺笑溫潤、柔和。每天清晨早交班會上,她會站在人群中的任意位置,默默地聽著大家工作的交接匯總,如非必要,很少發言。但是大家都說,有曹主任在,心理感覺特別踏實。

2004 年,不到四十歲的曹玲正式擔任呼吸內科主任,“溫和大氣,極具人格魅力”是科室上下對她的集體評價,而正是這種魅力,讓曹玲把科室的氣氛帶領得愈發溫馨 —— 十餘年來,幾乎沒有人員離開。“有人說我們科室的人性格都很像,沒有人員流失這一點,在當下的大環境中實屬不易。” 朱春梅感慨道。

呼吸內科的融洽全院聞名,談及管理方面的“妙招兒”,曹玲笑笑:“哪有什麼妙招兒呀,其實就是讓大家時刻保持新鮮感,讓年輕人們覺得有希望、有奔頭兒。”

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曹玲不僅為大家爭取各種學習進修的機會,還為精心設計了諸多活動 —— 每週三的科室沙龍已經堅持了十幾年,在沙龍中,除了高年資的專家之外,年輕的醫生們也能得到上臺分享的機會。“臨床和科研都要兼顧,有時我也會督促他們寫一些文章,催稿子的時候,我覺得自己跟黃世仁似的。” 話音未落,曹玲哈哈大笑起來。

呼吸內科前任護士長楊穎與曹玲共事多年,在她眼中,曹玲有著極佳的情緒管理能力。“比如,有的年輕大夫的文章遲遲不能完成,就算反復催促,曹主任也只是輕聲細語的一次次提醒,” 說到此處,楊穎一拍大腿,往前探了探身子,“其實吧,我能感覺到她心裡已經很著急了。” 很多年輕大夫也紛紛表示,多年來,幾乎就沒有看見曹主任發過脾氣。對此,曹玲笑言:“有時候我也起急,但是發火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啊,還會讓別人慌亂不已,所以還是控制一下比較好。”

之于人才,專業素養固然重要,可在曹玲眼中,情商同樣是她十分看重的考量標準。“高情商可以避免很多溝通方面的問題。一個團隊,如果有一個人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個科室的氛圍。” 所以,每次面試,曹玲都會盡可能的在短時間內做出大致判斷,“表情、神態、動作,一切細節都能看出端倪,雖說也有可能出現失誤,不過好在這些年來我的眼光都還不錯。”

主治醫師張國卿已經在呼吸內科工作六年,她回憶,自己的每一個成長階段,主任都會特別關注。“比如輪轉科室時該學習什麼樣的知識、在哪些方面需要特別注意,曹主任都會提醒我。” 她說,其實對於科室裡的每個年輕人,主任都會無差別對待,而且並不專制。“她跟我們探討某一個問題,並不會居高臨下,開頭永遠都是‘你覺得怎麼樣’,考慮我們的想法。這點讓我特別感動。”

偶有閒暇時,曹玲喜歡看芭蕾舞,就像舞者優雅姿態背後的艱辛付出一般,曹玲坦言,多年來,自己身上的弦一直緊繃著,從未感到過從容。

作為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委員、呼吸治療協作組組長,關於哮喘的規範化治療始終是曹玲心心念念的重要工作之一。儘管從檢測設備、治療藥物、人才體系方面來看,目前的落實效果並不盡如人意,但在曹玲眼中,這條路儘管漫長艱辛,她依然會繼續堅定地走下去,並且充滿信心地一直“在路上”。

除了診斷病症以外,她也總是會不遺餘力地給予患者幫助,即便那些並非是她的職責範圍。

來自山東的小毅被診斷為 Prader-Willi 綜合征,這種病症又被稱為肌張力減退-智力減退-性腺功能減退與肥胖綜合征,是一種與基因組印跡相關的遺傳性疾病,新生兒發病率為兩萬分之一。

通過呼吸睡眠監測和纖維鼻咽鏡檢查,小毅的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已經非常嚴重,腺樣體和扁桃體重度肥大,需要手術切除。但幾年來,為了給小毅看病,家裡已經一貧如洗,沒有能力再繼續支付治療費用,萬般無奈的家人決定帶著孩子出院。可一旦離開呼吸機的支持,小毅將會長期處於缺氧狀態,嚴重的話會窒息死亡。

這天,曹玲把準備辦理出院手續的小毅爸爸一把攔住:“你們只需要好好配合治病,錢的事情我幫你們想想辦法。”

於是,早上不到八點鐘,宣傳中心接到了曹玲主任的電話:“我們病房收治了一個患有 PW 綜合征的孩子,這是一種罕見病。家長特別配合治療,但經濟條件不好,能不能想想辦法,需要我們做什麼一定配合……” 曹玲希望把小毅的故事通過媒體向社會求助。

不久之後,小毅的故事見諸報端,中華兒童慈善基金會也發起了募捐專案,沒想到短短七天就籌集了 30 余萬元善款,這筆錢也讓小毅的未來看到了新的希望。

而就像這樣的幫助,曹玲做了很多,她說這只是“舉手之勞”。“有些孩子的病明明可以治好,如果因為金錢的原因放棄治療,簡直太可惜了。”所以,每每在科室內遇到困難無助的家庭,她總是會積極地奔走幫忙,希望孩子們把病治下去。

“總有人抱怨醫生很冷酷,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對待患者需要用心,無情的人根本不會選擇這個職業。” 說這句話時,曹玲語氣和緩低沉,像是在為醫生“辯解”,又像是說給自己聽。

堅定的

開拓者——

談及自己的從醫之路,曹玲笑言純屬順其自然 —— 母親是內科醫生,耳濡目染中,從小就對這個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考上醫學院之後,又服從分配到了兒科專業。“坦白地說,我並沒有給自己立下那種必須怎樣的遠大理想,一步步走下來就好。” 曹玲笑笑,“仔細想來,是不是挺無趣的?”

可就是在這份隨遇而安中,曹玲也有著自己的一份堅持。“可能這就是骨子裡的基因吧,我一直認為無論做什麼事,都一定要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必須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要不然我自己都不甘心。”

如今,首兒所呼吸內科的纖維支氣管鏡室(以下簡稱纖支鏡室)已經發展成熟,成為診治兒科呼吸系統疑難病的重要輔助手段。而作為纖支鏡室的建立者,曹玲度過了“從 0 到 1 ”那段最艱難的時光。

所謂纖維支氣管鏡,是一種適用於觀察氣管、支氣管、肺葉、段及亞段支氣管病變,活檢採樣及治療的技術。這在成人肺部疾病的臨床診療中早已被廣泛運用,但由於兒童氣道狹小,配合度低,操作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未能在兒科普及。

不過,這項技術在支氣管異物的提取、氣管支氣管狹窄、肺不張的治療以及各種肺部不明病灶的診治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助力。如果能引入纖支鏡的運用,無疑可以將兒科呼吸系統疑難病的診治水準大幅度提高。顯然,頗具前瞻意識的曹玲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2002 年的一天,當院領導把“希望發展纖支鏡技術”的想法告訴曹玲時,她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不過,想啃下這塊“硬骨頭”,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經過多方聯繫,曹玲獲得了一個前往成人醫院“取經”的機會,為了更快更好的掌握這項技術,當年已經身為科室副主任的曹玲立刻將自己切換到“學生模式” —— 消毒、打掃、整理甚至打理雜務這類基礎工作,她都會做。“沒什麼心理落差,當時我就是想積極表現,爭取多學一點東西回來。” 三個月之後,曹玲回到了首兒所,纖支鏡室就此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最初的一段時間,纖支鏡檢查的接受度不高,病例一個月僅有一到兩名患者。只要有患者,她們都會不遺餘力地加班加點。

與傳統硬鏡相比,兒童纖支鏡更加纖巧柔軟,鏡體直徑最小僅為 2.8 毫米,能夠檢查包括新生兒在內的各年齡段患兒的氣管及亞段支氣管。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發展,曹玲和同事們確定了經鼻插入,“邊麻邊進”的利多卡因氣管內局部粘膜表面麻醉的方法,這種方式不抑制呼吸,簡化了全身麻醉術中、術後的呼吸管理,為取異物、灌洗注藥等操作時間長和短時間內需多次進行的治療工作奠定了基礎。

如今,纖維支氣管鏡每週都有二十個左右的患者,而這項技術也成為了科室內年輕大夫的必備技能。“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那會兒幸福多了,在科室內就可以完成學習培訓。” 回想起十餘年來的發展,曹玲難掩自豪,“就連當初的老領導都沒想到,我們居然能把纖支鏡室做得這麼成功。”

在呼吸內科副主任朱春梅的眼中,曹玲身上總是有股子衝勁兒和魄力。“無論是最初的開拓還是如今的發展,可以說,曹主任總是能關注到專業最前沿的技術,然後引入到科室內。”

2015 年 9 月,曹玲再次把世界前沿的一項技術帶到了首兒所 —— DX 氣道 PH 監測系統。

這項技術可以對兒童咽喉反流情況進行檢測,在美國臨床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曹玲關注後,便把這項技術搬到國內,運用範圍更是從六歲以上擴大至嬰幼兒。

睡眠監測室副主任護師陳超回憶,這是一項有創的檢查,需要把連接探頭的導管通過鼻腔深入到咽喉壁懸雍垂旁,通過無線傳輸監測 24 小時 PH 值變化。為了體驗這種檢查所帶來的痛苦的耐受度,曹玲成為了第一個體驗者。“她說要先替孩子們試試,才能放心。” 陳超說,測試當天,曹玲主任臨時需要外出講課,“她就是帶著像耳麥一樣的儀器,足足站了一下午。主任能做到這樣,確實讓我們特別感動。” 最後,這項技術也順利通過曹玲的“檢測”正式運用到了臨床。曾經有個因反復不明原因肺部感染的孩子,正是依靠這項技術找到了致病原因,病情也得到了控制。

一直以來,如果有機會,曹玲總是願意去瞭解領域內最前沿的技術和研究成果,並且不遺餘力地學習。專業以內,她總是能主動出擊。多年間,呼吸內科在她的帶領下已經能夠獨立開展呼吸睡眠監測、無創通氣技術以及纖維支氣管鏡的介入治療,引進了國際新興的呼吸道管理技術 —— 咳嗽輔助治療儀,並完成了國內用於臨床患兒的首次應用……

“可以說,醫生就是個需要不斷學習和充實的職業,一點都不能偷懶。否則,就會慢慢落在後面,然後被淘汰,這,是我不能容忍的。” 曹玲說。

溫和的

管理者——

即便是不說話的時候,曹玲身上也有種自帶的親和力,眉眼間的淺笑溫潤、柔和。每天清晨早交班會上,她會站在人群中的任意位置,默默地聽著大家工作的交接匯總,如非必要,很少發言。但是大家都說,有曹主任在,心理感覺特別踏實。

2004 年,不到四十歲的曹玲正式擔任呼吸內科主任,“溫和大氣,極具人格魅力”是科室上下對她的集體評價,而正是這種魅力,讓曹玲把科室的氣氛帶領得愈發溫馨 —— 十餘年來,幾乎沒有人員離開。“有人說我們科室的人性格都很像,沒有人員流失這一點,在當下的大環境中實屬不易。” 朱春梅感慨道。

呼吸內科的融洽全院聞名,談及管理方面的“妙招兒”,曹玲笑笑:“哪有什麼妙招兒呀,其實就是讓大家時刻保持新鮮感,讓年輕人們覺得有希望、有奔頭兒。”

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曹玲不僅為大家爭取各種學習進修的機會,還為精心設計了諸多活動 —— 每週三的科室沙龍已經堅持了十幾年,在沙龍中,除了高年資的專家之外,年輕的醫生們也能得到上臺分享的機會。“臨床和科研都要兼顧,有時我也會督促他們寫一些文章,催稿子的時候,我覺得自己跟黃世仁似的。” 話音未落,曹玲哈哈大笑起來。

呼吸內科前任護士長楊穎與曹玲共事多年,在她眼中,曹玲有著極佳的情緒管理能力。“比如,有的年輕大夫的文章遲遲不能完成,就算反復催促,曹主任也只是輕聲細語的一次次提醒,” 說到此處,楊穎一拍大腿,往前探了探身子,“其實吧,我能感覺到她心裡已經很著急了。” 很多年輕大夫也紛紛表示,多年來,幾乎就沒有看見曹主任發過脾氣。對此,曹玲笑言:“有時候我也起急,但是發火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啊,還會讓別人慌亂不已,所以還是控制一下比較好。”

之于人才,專業素養固然重要,可在曹玲眼中,情商同樣是她十分看重的考量標準。“高情商可以避免很多溝通方面的問題。一個團隊,如果有一個人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個科室的氛圍。” 所以,每次面試,曹玲都會盡可能的在短時間內做出大致判斷,“表情、神態、動作,一切細節都能看出端倪,雖說也有可能出現失誤,不過好在這些年來我的眼光都還不錯。”

主治醫師張國卿已經在呼吸內科工作六年,她回憶,自己的每一個成長階段,主任都會特別關注。“比如輪轉科室時該學習什麼樣的知識、在哪些方面需要特別注意,曹主任都會提醒我。” 她說,其實對於科室裡的每個年輕人,主任都會無差別對待,而且並不專制。“她跟我們探討某一個問題,並不會居高臨下,開頭永遠都是‘你覺得怎麼樣’,考慮我們的想法。這點讓我特別感動。”

偶有閒暇時,曹玲喜歡看芭蕾舞,就像舞者優雅姿態背後的艱辛付出一般,曹玲坦言,多年來,自己身上的弦一直緊繃著,從未感到過從容。

作為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委員、呼吸治療協作組組長,關於哮喘的規範化治療始終是曹玲心心念念的重要工作之一。儘管從檢測設備、治療藥物、人才體系方面來看,目前的落實效果並不盡如人意,但在曹玲眼中,這條路儘管漫長艱辛,她依然會繼續堅定地走下去,並且充滿信心地一直“在路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