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年花開月未圓…… 我那親人般的卻未曾謀面的大哥

初三時, 她被電波中一位元大哥的文字打動, 一封信, 連接了相隔千里的親情

師範時, 在她最困難期間, 得到了大哥的無私幫助, 渡過生活難關

畢業時, 大哥出國留學, 他們從此斷了聯絡。 梁波濤說——通信四年, 我們未曾謀面

梁波濤(前排左一)說, 記憶中的很多東西由於時間久遠都丟了, 這張上師範時的合影還是從同學那裡找來的。 幸運的是, 大哥當初寄來的帆船還在。

梁波濤, 鎮平縣彭營鎮彭營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 也是《教育時報》人生版的一名作者, 作品時常見諸報端。 在一次閒聊中, 她無意中講起了自己生命中遇到的一個人, 在最艱難時給予了她無私的幫助——

他有些意外, 自己的一段文字, 竟然能打動千里之外的一個小女孩的心

我生命中有個異姓大哥, 叫王樹鵬。 我們書信來往了4年, 卻未曾謀面。

記憶中, 那是1995年春, 我16歲, 上初三。 大哥上大一。

在親戚朋友的眼中, 我是一個“啞巴”, 少言寡語, 特立獨行。 所以, 初中與我要好的同學不多, 交心的沒有。 我那時應該算是個文學少女吧, 經常寫些不見得發表的文章, 聽聽廣播電臺裡播送的文學作品。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當時有個欄目專門播送聽眾的文章, 具體名叫什麼, 時間太久已記不住了。 那天恰好播送大哥的一篇讀書隨想。 在他的隨想裡有這麼一段話:當我身為學生的時候, 我要做最好的學生;當我身為兒女的時候, 我就要做最好的兒女;當我身為大哥的時候, 我也會成為最稱職的大哥。

這段話一下子觸動了我的內心, 仿佛是找到了一個知音, 又從他的文字當中感受到了一份濃濃的親情。 隨著播音員的講述, 我知道了他叫王樹鵬,

是山西太原重型機械學院的一名學生。 之後, 我懷著一份忐忑, 給他寫了一封長信, 表達了想認他做大哥的願望。 不到兩周, 就接到了他的回信。 激動, 喜悅。 拆開信封, 他的字跡清秀, 又有些圓潤。 他有些意外, 自己的一段文字, 竟然能打動千里之外的一個小女孩的心。 他在信中也流露出了當哥哥的喜悅。

就這樣, 我寫信稱呼他為大哥, 他來信稱呼我為小妹。 從他的關懷裡, 我也敞開了心扉, 找到一個可以傾訴的物件。

因為當時已經進入初三末了, 中考之前, 我們來回的信只有三四封。

直到中考完, 我覺得自己考得不是特別理想, 就寫信把自己的擔憂告訴他。 他很快回信, 鼓勵我:不要想太多, 努力盡心就行。 隨信還附了自己的一張相片。

我是第一次知道他長得什麼樣子, 高高的、帥帥的, 倒不像是個理科生。

但我依舊沒什麼信心, 自己一個人跑到照相館照了一張相片, 藝術照, 打算考不上就寄給他, 從此斷了聯繫。 相片還沒寄出, 成績就出來了, 我順利考上了師範。

在教育戰線上默默付出多年的梁波濤

他要把自己的獎學金分一半給我, 隨信還夾帶了100塊錢, 說是怕我沒飯吃, 餓了肚子

考上師範, 我是喜憂參半。 我家裡窮啊, 窮得叮噹響的那種。 沒有什麼經濟來源, 就靠我父母在地裡扒拉的那點莊稼錢過日子。

當時我3年師範的學費是5800塊錢, 家裡給我東挪西借了1800多塊錢, 又貸款貸了4000塊錢。 到學校報完到, 繳完學費, 我身上只剩下不到100塊錢了。 半個月的軍訓, 我一直掙扎在溫飽線上。

我寫信給大哥, 向他訴說了自己的焦慮和掙扎。 我本來只想向他傾述自己的遭遇, 卻沒料到他在回信時跟我說, 要把自己大學的獎學金分一半給我使用, 並隨信夾帶了100塊錢, 說是怕我沒飯吃, 餓了肚子。

在拆開信封,看到那100塊錢的時候,我跑到操場的角落裡,號啕大哭。第一次有了一份陌生的感動。

大哥果然如他說的那般,是個最稱職的大哥。他一直履行著自己的承諾。他每個月的獎學金最少也有300塊錢,他最多的時候給我寄來200塊,最少也有150塊吧。他的獎學金在每月的月初發放,而我,也總是在每月的十號以前,就收到他的匯款單。

每次收到匯款單,把錢從郵局裡取出來,我就會在約定的時間裡,接到大哥的電話。每次聽到他的聲音,我都會抽動鼻子。大哥就會在電話裡說:“我打電話是為了讓你開心,不是讓你哭鼻子啊。再哭的話,我以後就不打電話了。”

往往是,我抱著電話,流著淚,然後嘿嘿直樂。

我會經常把自己取得的成績以喜訊的形式報告給他,什麼時候獲得了一等獎學金、什麼時候發表了文章、什麼時候文章獲獎了,統統寫信告訴他。1998年,我在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上播了一篇文章,得了一個二等獎。大哥為了祝賀我,給我寄來了兩本書,我記得一本是散文詩、一本是文學常識類的書。

每次大哥回信,那種橫格稿紙,基本都是滿滿兩頁的內容。他也會說一些自己的喜訊:假期回家學做飯了、交到女朋友了等。但是我對他仍然所知甚少,從他來信的關懷裡,我知道他是一個稱職的大哥;在他的資助上,我知道他是一個好人;從他的成績裡,我知道他學習特別刻苦、努力,是一個學霸。至於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家裡怎麼樣,就基本沒提過了。

就這樣,我靠著大哥每個月寄來的獎學金,靠著同班同學的幫助,以及自己的獎學金、稿費,讀完了師範。

這麼多年沒能見大哥一面,是我一直以來最大的遺憾

1999年5月,我在江蘇的《少年文藝》雜誌舉辦的全國性的“我的心聲”徵文中,獲得了三等獎。雜誌社邀請我到蘇州領獎。

我曾想過去蘇州參加那個頒獎典禮,待領完獎後,再轉道去一趟揚州,看看這麼多年未曾謀面的大哥。我只知道大哥的家是揚州的。當我把這個念頭告訴大哥的時候,他沒有同意,只是要我更加專心地讀書。

聽大哥這樣說,我也安下心,不再考慮去蘇州的事兒了。

大哥送的帆船,經歷了20多年,還完好如新

師範臨近畢業時,突然就收到了大哥給我寄來的東西。一個特別大的帆船,金色的,還附著一封信。信裡大哥告訴我,他考上了去英國倫敦公費留學的名額,馬上就動身去英國了,可能以後寫信不太方便。

我知道這是大哥在和我告別,心裡有些感傷,但更多的是祝福和感激。只是,這麼多年沒能見大哥一面,是我一直以來最大的遺憾。

我把大哥寄來的帆船帶回家,我母親為感謝大哥3年裡對我的無私幫助,農村家庭又沒啥可送的,就問了大哥家人穿的鞋的碼號,帶著我做了十多雙繡花鞋墊,寄到大哥家裡。

大哥收到鞋墊,很是開心,又給我打來電話,關心地問我繡那些鞋墊的時候,有沒有紮到手指,有沒有流血。那份關切,又一次讓我淚流滿面。

從這通電話之後,我和大哥的聯繫就徹底斷了。

如今,20多年過去了,大哥曾給我寄來的很多照片,由於種種原因,也都找不見了。他去英國前給我寄的那個大帆船倒還留著。但我還是經常能想起那個只有書信往來的大哥。每一次講課,每一次寫文章,遇到江南的話題,就會想起揚州,那個大哥待過的城市。

我也經常心裡面不住地問:我的這個大哥現在在哪裡?做什麼工作?娶了什麼樣的妻子?有幾個孩子?讀什麼樣的書?還會不會寫一些溫暖知性的文字?……這些,會在自己心裡反復地問,但始終沒有答案。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靳建輝

覺得不錯,請點贊↓↓↓

在拆開信封,看到那100塊錢的時候,我跑到操場的角落裡,號啕大哭。第一次有了一份陌生的感動。

大哥果然如他說的那般,是個最稱職的大哥。他一直履行著自己的承諾。他每個月的獎學金最少也有300塊錢,他最多的時候給我寄來200塊,最少也有150塊吧。他的獎學金在每月的月初發放,而我,也總是在每月的十號以前,就收到他的匯款單。

每次收到匯款單,把錢從郵局裡取出來,我就會在約定的時間裡,接到大哥的電話。每次聽到他的聲音,我都會抽動鼻子。大哥就會在電話裡說:“我打電話是為了讓你開心,不是讓你哭鼻子啊。再哭的話,我以後就不打電話了。”

往往是,我抱著電話,流著淚,然後嘿嘿直樂。

我會經常把自己取得的成績以喜訊的形式報告給他,什麼時候獲得了一等獎學金、什麼時候發表了文章、什麼時候文章獲獎了,統統寫信告訴他。1998年,我在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上播了一篇文章,得了一個二等獎。大哥為了祝賀我,給我寄來了兩本書,我記得一本是散文詩、一本是文學常識類的書。

每次大哥回信,那種橫格稿紙,基本都是滿滿兩頁的內容。他也會說一些自己的喜訊:假期回家學做飯了、交到女朋友了等。但是我對他仍然所知甚少,從他來信的關懷裡,我知道他是一個稱職的大哥;在他的資助上,我知道他是一個好人;從他的成績裡,我知道他學習特別刻苦、努力,是一個學霸。至於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家裡怎麼樣,就基本沒提過了。

就這樣,我靠著大哥每個月寄來的獎學金,靠著同班同學的幫助,以及自己的獎學金、稿費,讀完了師範。

這麼多年沒能見大哥一面,是我一直以來最大的遺憾

1999年5月,我在江蘇的《少年文藝》雜誌舉辦的全國性的“我的心聲”徵文中,獲得了三等獎。雜誌社邀請我到蘇州領獎。

我曾想過去蘇州參加那個頒獎典禮,待領完獎後,再轉道去一趟揚州,看看這麼多年未曾謀面的大哥。我只知道大哥的家是揚州的。當我把這個念頭告訴大哥的時候,他沒有同意,只是要我更加專心地讀書。

聽大哥這樣說,我也安下心,不再考慮去蘇州的事兒了。

大哥送的帆船,經歷了20多年,還完好如新

師範臨近畢業時,突然就收到了大哥給我寄來的東西。一個特別大的帆船,金色的,還附著一封信。信裡大哥告訴我,他考上了去英國倫敦公費留學的名額,馬上就動身去英國了,可能以後寫信不太方便。

我知道這是大哥在和我告別,心裡有些感傷,但更多的是祝福和感激。只是,這麼多年沒能見大哥一面,是我一直以來最大的遺憾。

我把大哥寄來的帆船帶回家,我母親為感謝大哥3年裡對我的無私幫助,農村家庭又沒啥可送的,就問了大哥家人穿的鞋的碼號,帶著我做了十多雙繡花鞋墊,寄到大哥家裡。

大哥收到鞋墊,很是開心,又給我打來電話,關心地問我繡那些鞋墊的時候,有沒有紮到手指,有沒有流血。那份關切,又一次讓我淚流滿面。

從這通電話之後,我和大哥的聯繫就徹底斷了。

如今,20多年過去了,大哥曾給我寄來的很多照片,由於種種原因,也都找不見了。他去英國前給我寄的那個大帆船倒還留著。但我還是經常能想起那個只有書信往來的大哥。每一次講課,每一次寫文章,遇到江南的話題,就會想起揚州,那個大哥待過的城市。

我也經常心裡面不住地問:我的這個大哥現在在哪裡?做什麼工作?娶了什麼樣的妻子?有幾個孩子?讀什麼樣的書?還會不會寫一些溫暖知性的文字?……這些,會在自己心裡反復地問,但始終沒有答案。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靳建輝

覺得不錯,請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