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09:08:49 太平洋女性網 小字

25歲就開始有了“中年危機” 09:08:49 太平洋女性網 小字

發展心理學上也有一套劃分人類年齡結構的標準:17/18歲~35歲為青年期,35/40歲~60/65歲為中年期,60歲以上為老年期。

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對全球人體素質和平均壽命的測定,對年齡劃分標準作出了新的規定,將人的一生分為五個年齡段,即:未成年人0至17歲;青年人18歲至65歲;中年人66歲至79歲;老年人80歲至99歲;長壽老人100歲以上。

調侃“中年”不過是壓力的釋放

“中年”常和“危機”捆綁在一起,具象化為房子、票子、兒子“三座大山”壓迫下氣喘如牛的三四十歲的家庭中堅力量。 “中年危機”一般高發於39~50歲之間,可能經歷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的人生階段,因此這個年齡段的人可能面對更多的焦慮。

從危機的特定來源看,顯然和25歲不搭界。 “很多25歲的人還沒離開象牙塔。 從中國通常的受教育年齡來看,22歲本科畢業、25歲碩士畢業,仍是主流。 這讓剛走出校園、甚至還沒走出校園就被冠以‘中年人’頭銜的年輕人情何以堪?”

25歲的年輕人,可能剛畢業,可能還沒結婚,可能還在為房子奮鬥……如果形容這一代年輕人的感受,更多的應該是焦慮,而非危機。 而調侃自己已步入中年,不過是他們對於年齡的一種敏感和介意,對於壓力的一種解嘲和緩衝。

這正如現在自稱“寶寶”的人越來越多,“寶寶”們動不動就“心裡苦”、“有小情緒了”。 顯然,調侃自己步入中年,其實是對年齡的一種敏感,對於壓力的一種釋放,是這一代年輕人所能共通的一種感受。

要有危機感也要學會“裝嫩”

初出象牙塔,步入社會,焦慮和迷茫不可避免。 曹延筠主任指出,一方面,年輕人不應該將“年齡小”當作自己抗拒進入社會,排斥成人世界規則,拒絕承擔責任的理由。 現在有一些年輕人,要麼只會對現實做無謂的喟歎,要麼對未來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而這些都不會沖掉自己的焦慮感。 真正的改變,始於奮鬥,始於克服困難,始於尋找目標努力成長。

另一方面,在奮鬥的過程中,保持童心,可以降低焦慮情緒,心理學上將之解釋為“退行”。 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時,想一些原始、天真的事情,做一些童真趣事,可以緩解自己的焦慮。

不僅如此,會裝嫩的人往往更長壽。 《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卷》上一項報告表明,自我感覺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可能死亡風險相對較低。

相比自我感覺比實際年齡小的老人,自我感覺比實際年齡大的老人死亡風險要高出41%。 這麼說來,心理年齡小,也是一種優勢。 裝嫩裝嫩,裝一裝,可能就真的“嫩”了。

總而言之,直面壓力的最好方式,就在於及時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現實,努力擺脫困局。 站在25歲這個起點上,人生才剛剛開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