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明明看過那麼多乾貨,為什麼修圖技術反而下降了?

在各路自媒體大火以前, 想要精進修圖技能, 想看各種修圖乾貨技巧, 只能翻牆下載國外的教程, 國內的教程非常非常的少, 加上資訊傳遞不像現在這麼迅速, 有些好點的教程根本就擴散不開。

但是現在不同了, 各路自媒體每天都在發“乾貨”, 讓人感覺只要看了這些乾貨文章, 分分鐘秒變專業修圖師。

雖然“乾貨”已經變得唾手可得, 甚至每天都有新內容可以看, 但是, 大家有沒有發現, 看完這麼多乾貨, 修圖技能並沒有提升, 反而有種退步的感覺。

乾貨市場有兩種, 一種是偽乾貨, 一種是真乾貨。

偽乾貨

對於行銷帳號而言, 粉絲量、閱讀量就是第一生產力, 大部分修圖類行銷號的編輯, 都不是業內人士。

很簡單, 在微信公眾號剛剛開放註冊的時候, 以“Photoshop”“Lightroom”之類的字眼為名字, 加上幾個其他字元, 比如說“PS技巧”“PS大師”“Lightroom大師”之類的名字很容易吸引關注。

而隨著大部分專業人士, 開始運營自己的自媒體的時候, 標題黨應運而生, 你肯定看過類似下面標題的文章。

“乾貨丨高手都在用的10個PS技巧, 你不得不學。 ”

“乾貨丨10分鐘掌握調色技巧。 ”

【乾貨】PhotoShop技巧100條,這些你知道嗎?

“乾貨丨一線修圖師都可能不會的修圖技巧。 ”

有些確實很幹,

確確實實的乾貨, 但是有些僅僅就是以乾貨二字吸引讀者的注意而已。

這類標題黨的乾貨, 通通都是偽乾貨。

點進去是這樣:

像這篇乾貨, 點進去以後全部都是幾年前國外大神的修圖作品, 除了驚歎一句牛逼以外, 乾貨在哪裡?

而且是多年前的東西,

各路行銷號發過無數次的, 早就審美疲勞了。

還有一些偽乾貨, 是一些想出名的人, 修了一張圖, 發現效果還可以, 命名為乾貨。

比如, 修了一張夜景的圖, 覺得還不錯, 把修圖過程省去重點和思路, 然後寫出來, 標題就叫:“乾貨丨十分鐘搞定完美夜景人像。 ”

這類乾貨並沒有統一性, 更難以複刻, 圖片本身是千變萬化的, 省去了思路和重點, 讀者拿到手的只不過是一個無用的軀殼。

真乾貨

真乾貨也有兩種:

一種是作者把自己的知識、經驗總結出來, 省去了漫長的鋪墊, 和論證的過程, 直接把結果一條條地擺到你面前, 小修稱之為結果乾貨。

一種是作者從最理論的地方出發, 循序漸進的帶領讀者剖析知識, 但是這種大部分以理論和資料為多,

讀起來特別枯燥, 而且需要付出大量的思考, 小修稱之為理論乾貨。

a:結果乾貨

比如, 我們可能會看到一篇名為:不得不學, 高效修圖的十個技巧。

內容上確實是很棒的東西, 作者多年的經驗總結。

b:理論乾貨

比如前幾天小修推的黃菊的一篇文章:俄羅斯攝影師Georgy Chernyadyev人像作品, 後期有哪些小秘訣?

內容涉及的知識理論居多, 讀起來比較枯燥, 不能快速學習掌握。

明明網上的真乾貨也不少, 為什麼還是覺得沒學到東西呢?其實, 是因為你的學習方法不對。

小修大概總結了一下:

1、記不住看過的乾貨

資訊轟炸的時代, 我們每天要看的知識實在是太多了, 成功案例, 職場經驗, 人生經營, 職業技巧, 還有帶娃、婆媳、夫妻關係等等, 各種各樣的“乾貨”。

我們獲取這些乾貨的時間都是碎片時間,蹲坑的時候,午間休息的時候,睡前十分鐘閱讀等等。

蹲坑的時候,某個APP或者自媒體推過來一篇乾貨,感覺很不錯,如果篇幅短,立馬讀。擦完屁股回到工作崗位,立馬忘。

如果篇幅長,先收藏,以後再看,擦完屁股以後,根本不記得自己收藏過這篇文章。

我們以為我們讀完了文章,就掌握了技巧,get了知識。

其實並不是,舉例來說,小修之前分享過PS裡的分屏小技巧,如果在讀完文章以後,沒有上手操作幾次,你至多知道PS有分屏這個功能,但是根本不會用。

大部分調色乾貨中,都會講色彩要冷暖對比,不講為什麼,只告訴我們結果是這樣。

這就好比學渣拿著學霸的上課筆記來補充知識,明明筆記上全部都是知識點,但是結果還是學渣就是學渣,學霸就是學霸,為什麼呢?

因為筆記上的知識點雖然很密集,但是讀起來太乏味,缺乏循序漸進的理解,這邊看完,轉臉就忘了。

那是不是我們要拒絕結果型乾貨,只去看理論性乾貨?

並不是!

拋開工作,生活,真正能給我們閱讀學習的時間並不多,這並不多的時間還被各種娛樂性的資訊,遊戲瓜分著。

長此以往,我們更喜歡結果型乾貨,有一種讀完了就掌握了的感覺。

而理論性乾貨不僅長,讀起來還枯燥,還要耗費腦力跟上作者的思路。

就說黃菊那篇文章,肯定有很多人心想,幹嘛不直接說用PS哪個工具可以做到攝影師的效果?

2、過份依賴乾貨,是用別人的大腦在替你思考

黃菊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可以理解畫面,理解攝影師的意圖,從而有創造性的收穫。

有一段時間,小修特別喜歡用豆瓣電影看影評。每次從電影院出來以後,立馬搜影評,匆匆掃幾眼關鍵點,然後就可以和朋友吹噓對剛看完的電影的看法了。朋友們肅然起敬:了不起,我們只看個熱鬧,沒想到你小子還能看出這麼多門道!

其實,我並沒有思考,僅僅只是認同某些影評的看法,甚至被某些影評給洗腦了。

其實乾貨也一樣,很容易受到類似的影響。

我們看到一個攝影師的作品很優秀,看到一個色調很棒,想去學習,恰巧看到有大佬在分析這個作品,我們就看了,學習了,感覺自己棒棒噠,專業技能更進一步了。

你以為你在思考,其實你只是對別人的思考成果提出了認同。你只是在重複著別人的語言,換言之,你已經被人洗腦了。

高爾基曾經說過:“懶於思索,不願意鑽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於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

這種貧乏用一個詞來稱呼,就是“愚蠢”。

3、看過很多乾貨,依然不會修圖

我們看過一些武俠小說,按照武功秘笈,潛心修煉十年八載,再出山就是高手。

武功秘笈就是乾貨,潛心修煉就需要我們付之行動和思考。

光有武功秘笈,至多我們是一個拿著武功秘笈的人,而不是會這門武功的人。

葵花寶典尚要自宮,更何況其他高深武學。

乾貨通常在標題中,就告訴我們,看完這篇文章就可以成就修圖高手,實際上,我們被心理暗示了,我們對標題深信不疑,看完了文章以後,心裡默默的告訴自己,我已經掌握了這門技巧,已經是一個高手了。

以至於我們把看過當成理解,把知道當成掌握。

另外一種心理,就是我們對唾手可得的東西並不珍惜。

網路不那麼發達,乾貨沒那麼多的時候,我們看到一篇乾貨文章,會反復研讀,仔細琢磨,最終把文章裡的內容變成自己的。因為實在是得來不易。

小修推薦過幾次培訓班,和其中一個學員A聊過天。

他告訴小修,自己在網上下載了很多大神的教學視頻,但是一直沒有進步,但是花了千把塊報了個班,卻進步飛快,難道非得有個人領著才能進步嗎?

小修認為這可能就是花錢和沒花錢的區別吧,自控力是個好東西,但是大部分人的自控力都比較差,即便有如山一般的乾貨,也很少會去靜下心來學習,再加上反正沒花錢,沒學到也不吃虧。

而花了錢就不一樣了,錢是父母給的,或者自己幸苦掙來的,總要學到點什麼才能對得起錢。

一篇乾貨或者一個老師,或許能帶給我們一把鑰匙,但是真正能打開大門的,還是需要我們轉動鑰匙,用力推門。

掌握精進一門技能,需要的還是反復練習。

沒有誰能靠著看完一篇乾貨成為行業大牛的,石康說過:提升能力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反復地嘗試、學習和練習。

無論你囤積了多少乾貨,沒有實踐,也只是一個“知識淵博”的白癡。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說乾貨無用,乾貨很有用,首先我們要學會鑒別真乾貨和偽乾貨,其次掌握好正確的學習姿勢。

關於學習的方法,小修之前推送過:乾貨 | 為什麼你看過那麼多教程,依然修不好一張圖?

這裡,小修想提出另外一個方法——學會問問題。

除了實踐乾貨作者的思路以外,我們更要學會問問題。

有些勤奮的同學看完教程乾貨以後,會把作者提供的原圖拿來練習,順著作者的思路完成一遍,就以為自己掌握了技巧。

真正掌握技巧,是我們能不能拿另外一張圖出來,運用作者的思路,模仿出相似的效果。

這裡就需要問問題了:

1、教程乾貨裡的思路是什麼?

2、為什麼建立這樣的思路?

3、為什麼選用這些工具?如果用其他的工具能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4、模仿後為什麼不像?

5、差別在哪裡,如何修正這些差別。

當我們能解決以上五個問題後,也就掌握了乾貨。

這世上唯一的捷徑是行動:勤奮地閱讀、勤奮地思考、勤奮地實踐。

別人的乾貨永遠是別人的,自己的行動才能走出一片天。

你問我,

別的公眾號每天推送好幾篇,修圖系為什麼每天只推送一篇文章?

摔!一篇文章都吃不透,發那麼多不怕撐死麼?

各種各樣的“乾貨”。

我們獲取這些乾貨的時間都是碎片時間,蹲坑的時候,午間休息的時候,睡前十分鐘閱讀等等。

蹲坑的時候,某個APP或者自媒體推過來一篇乾貨,感覺很不錯,如果篇幅短,立馬讀。擦完屁股回到工作崗位,立馬忘。

如果篇幅長,先收藏,以後再看,擦完屁股以後,根本不記得自己收藏過這篇文章。

我們以為我們讀完了文章,就掌握了技巧,get了知識。

其實並不是,舉例來說,小修之前分享過PS裡的分屏小技巧,如果在讀完文章以後,沒有上手操作幾次,你至多知道PS有分屏這個功能,但是根本不會用。

大部分調色乾貨中,都會講色彩要冷暖對比,不講為什麼,只告訴我們結果是這樣。

這就好比學渣拿著學霸的上課筆記來補充知識,明明筆記上全部都是知識點,但是結果還是學渣就是學渣,學霸就是學霸,為什麼呢?

因為筆記上的知識點雖然很密集,但是讀起來太乏味,缺乏循序漸進的理解,這邊看完,轉臉就忘了。

那是不是我們要拒絕結果型乾貨,只去看理論性乾貨?

並不是!

拋開工作,生活,真正能給我們閱讀學習的時間並不多,這並不多的時間還被各種娛樂性的資訊,遊戲瓜分著。

長此以往,我們更喜歡結果型乾貨,有一種讀完了就掌握了的感覺。

而理論性乾貨不僅長,讀起來還枯燥,還要耗費腦力跟上作者的思路。

就說黃菊那篇文章,肯定有很多人心想,幹嘛不直接說用PS哪個工具可以做到攝影師的效果?

2、過份依賴乾貨,是用別人的大腦在替你思考

黃菊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可以理解畫面,理解攝影師的意圖,從而有創造性的收穫。

有一段時間,小修特別喜歡用豆瓣電影看影評。每次從電影院出來以後,立馬搜影評,匆匆掃幾眼關鍵點,然後就可以和朋友吹噓對剛看完的電影的看法了。朋友們肅然起敬:了不起,我們只看個熱鬧,沒想到你小子還能看出這麼多門道!

其實,我並沒有思考,僅僅只是認同某些影評的看法,甚至被某些影評給洗腦了。

其實乾貨也一樣,很容易受到類似的影響。

我們看到一個攝影師的作品很優秀,看到一個色調很棒,想去學習,恰巧看到有大佬在分析這個作品,我們就看了,學習了,感覺自己棒棒噠,專業技能更進一步了。

你以為你在思考,其實你只是對別人的思考成果提出了認同。你只是在重複著別人的語言,換言之,你已經被人洗腦了。

高爾基曾經說過:“懶於思索,不願意鑽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於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

這種貧乏用一個詞來稱呼,就是“愚蠢”。

3、看過很多乾貨,依然不會修圖

我們看過一些武俠小說,按照武功秘笈,潛心修煉十年八載,再出山就是高手。

武功秘笈就是乾貨,潛心修煉就需要我們付之行動和思考。

光有武功秘笈,至多我們是一個拿著武功秘笈的人,而不是會這門武功的人。

葵花寶典尚要自宮,更何況其他高深武學。

乾貨通常在標題中,就告訴我們,看完這篇文章就可以成就修圖高手,實際上,我們被心理暗示了,我們對標題深信不疑,看完了文章以後,心裡默默的告訴自己,我已經掌握了這門技巧,已經是一個高手了。

以至於我們把看過當成理解,把知道當成掌握。

另外一種心理,就是我們對唾手可得的東西並不珍惜。

網路不那麼發達,乾貨沒那麼多的時候,我們看到一篇乾貨文章,會反復研讀,仔細琢磨,最終把文章裡的內容變成自己的。因為實在是得來不易。

小修推薦過幾次培訓班,和其中一個學員A聊過天。

他告訴小修,自己在網上下載了很多大神的教學視頻,但是一直沒有進步,但是花了千把塊報了個班,卻進步飛快,難道非得有個人領著才能進步嗎?

小修認為這可能就是花錢和沒花錢的區別吧,自控力是個好東西,但是大部分人的自控力都比較差,即便有如山一般的乾貨,也很少會去靜下心來學習,再加上反正沒花錢,沒學到也不吃虧。

而花了錢就不一樣了,錢是父母給的,或者自己幸苦掙來的,總要學到點什麼才能對得起錢。

一篇乾貨或者一個老師,或許能帶給我們一把鑰匙,但是真正能打開大門的,還是需要我們轉動鑰匙,用力推門。

掌握精進一門技能,需要的還是反復練習。

沒有誰能靠著看完一篇乾貨成為行業大牛的,石康說過:提升能力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反復地嘗試、學習和練習。

無論你囤積了多少乾貨,沒有實踐,也只是一個“知識淵博”的白癡。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說乾貨無用,乾貨很有用,首先我們要學會鑒別真乾貨和偽乾貨,其次掌握好正確的學習姿勢。

關於學習的方法,小修之前推送過:乾貨 | 為什麼你看過那麼多教程,依然修不好一張圖?

這裡,小修想提出另外一個方法——學會問問題。

除了實踐乾貨作者的思路以外,我們更要學會問問題。

有些勤奮的同學看完教程乾貨以後,會把作者提供的原圖拿來練習,順著作者的思路完成一遍,就以為自己掌握了技巧。

真正掌握技巧,是我們能不能拿另外一張圖出來,運用作者的思路,模仿出相似的效果。

這裡就需要問問題了:

1、教程乾貨裡的思路是什麼?

2、為什麼建立這樣的思路?

3、為什麼選用這些工具?如果用其他的工具能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4、模仿後為什麼不像?

5、差別在哪裡,如何修正這些差別。

當我們能解決以上五個問題後,也就掌握了乾貨。

這世上唯一的捷徑是行動:勤奮地閱讀、勤奮地思考、勤奮地實踐。

別人的乾貨永遠是別人的,自己的行動才能走出一片天。

你問我,

別的公眾號每天推送好幾篇,修圖系為什麼每天只推送一篇文章?

摔!一篇文章都吃不透,發那麼多不怕撐死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