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特寫:臺北花市裡的風景

新華社臺北9月16日電家住內湖的阿光, 因為晚上要在家裡請朋友小聚, 上午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到臺北花市買花。

“6束1800元(新臺幣)。 ”站在位於內湖新湖三路的花市入口, 阿光指著包在花紙裡的繡球告訴記者。

淡綠色的繡球雅致清香。 “繡球花期長, 即使幹了, 也很美麗。 ”鍾情切花的阿光說。

視線越過阿光臂彎的花束, 進入眼簾的是一家接著一家的花陣。 進口的、本地產的鮮切花, 擺放在地上、貨架上, 姹紫嫣紅, 美不勝收。

上午10點多的臺北花市, 人頭攢動, 隨處可見業者忙碌的身影。

“是不是節假日生意更好?”

正在捆紮非洲鬱金香的陳大姐抬眼看了看記者說:“差不多啦,

我們主要做花店的批發生意。 這裡的攤位都有自己的網店, 好多客戶都從網上訂貨了。 ”

陳大姐做的是澳大利亞進口鮮花批發生意。 色彩、形狀、香氣各異的鮮花讓記者眼花繚亂。 “這是石玫瑰、這是唐棉、這是山防風、這是針毯……”陳大姐如數家珍, 有問必答。

年過六旬的陳大姐從小看著父親經營鮮花生意, 那時主要是把臺灣種的菊花銷往日本。

有顧客指著一種小花問陳大姐花期多長, 陳大姐答說“最多兩三天”。 顧客滿心歡喜地捧了一把。 “誠信可以做更多的生意。 ”陳大姐說她不想多賺錢糊弄顧客, “這是父親教我的。 ”

如今, 陳大姐的父親已不在人世。 有一兒一女的她說,

女兒喜歡花, 在跟他們夫妻一起做。

1988年, 島內第一家民營花卉批發市場在臺北成立, 並引進“荷蘭式公開競價”拍賣方式令切花交易流程規則化。 2001年批發市場推出切花訂貨交易及電子交易市集。 從沿街叫賣傳統走來的臺灣花卉交易, 一步步完成了現代化的蛻變。

除了鮮花, 近些年臺北市民對生切綠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抱著一大把菖蒲的林小姐說, 都市人的審美趣味也在變化, 她的工作室常常用生切綠植代替鮮花, 因為“這樣時尚又特別”。

“這是苦楝子。 ”40多歲的羅先生停下手上正在整理的樹枝, 回答好奇的記者。

羅先生的攤檔上除了枝就是葉。 “人家賣切花, 我賣生切綠植。 ”他說, 生切綠植的保存週期比切花更長, 損耗更低。

這種差異化的商品, 讓羅先生的生意與賣花的攤檔不相上下。 問到年收入, 有兩個孩子的羅先生笑而不答:“沒算過呀。 ”

逾百家攤檔延綿出花的廊道, 活色生香。 推著滿滿一車花的佳益園藝店員看見記者在拍照, 乾脆地站住露出笑臉。 這位一邊念大學一邊打工的小夥子說:“喜歡這份工作, 每天眼裡都是紅花綠草。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