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五年|主播日記:村醫王希如的五件套

主播日記

張程

中國鄉村之聲

《致富青年幫》、《三農中國》節目主持人

村醫王希如的“五件套”

王希如的辦公桌, 平日裡總是收拾的整整齊齊

這次的寧夏之行, 已經是我第二次和村醫王希如見面了, 對王希如的印象, 我想從五個道具說起。

去年4月, 當我第一次見到王希如時, 他的面前還貼著一張中文拼音表, 他有些羞愧地告訴我, 自己沒學過拼音, 不會用電腦打字, 現在提倡無紙化辦公,

開具的藥方都要有據可查, 村醫們要學著用電腦開處方, 他很不習慣。 而今年再見王希如, 他的身邊有了兒媳的幫助, 再也不用對照著拼音表錄入資訊了。

去年採訪王希如時的情景

王希如有好幾個筆記本, 一個本上記錄的是每次出診時患者的血壓、血糖測量記錄,

以便時時比對;另一個本上記錄著每種藥品的使用情況, 哪種藥用的好, 哪種藥缺貨了, 哪種藥價格貴村民用不起, 小本上都一目了然。 而他也會根據鄉親們的用藥情況向上級衛生局建議, 哪些藥品村裡急需, 需要儘快採購添置。

在藥品明細表中, 每種藥品的使用情況都清清楚楚

相對於年齡來說, 王希如的記憶力已經足夠好了, 村中男女老少2200多人, 多少個高血壓、多少個糖尿病、多少個心腦血管慢性病, 王希如都了然於心。 但即便如此, 他依然會把這些資訊都抄在筆記本上。 每位患者來問診, 幾乎無需多說, 他都會主動寒暄:“上回的藥還有嗎?這回血壓正常了嗎?腰傷好了嗎?”

全村人員情況和就診人數都一目了然

王希如還有一部藥箱、一輛電動三輪車。 藥箱裡裝著檢測設備和常用藥, 滿滿當當, 跨在肩上頗有些分量。 過去沒有三輪車的時候, 他就整天拎著藥箱走村串戶。 現在有了車子, 兒媳坐在後面抱著藥箱, 他在前面用力蹬車。 我採訪他的第一天, 清晨七點多, 他早已吃過早飯, 在診所裡等著我們, 隨後便蹬著三輪車前往幾個老病號家中。 他那迎著朝陽用力蹬車的背影, 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裡。

在我採訪王希如的幾天時間裡, 他總是把他那部破舊手機攥在手裡, 生怕漏掉一個給他打電話問診的人, 他說即便晚上睡覺,手機也放在枕邊。前些年村裡老人多,路又不好走,一旦誰得了急病,打120根本來不及,於是自己經常半夜接到電話,爬起來就往外跑。直到這幾年,村裡道路修繕,從縣醫院到村裡方便了許多,找他的人才逐漸少了起來,但他仍保持著夜間不關機的習慣。

兒媳已經慢慢接過王希如的工作,獨立看病問診

面對眼前村醫生涯還不足兩年的兒媳,王希如總有些不放心,凡事總愛主動過問、親自指導,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她還沒經驗啊。”事實上,王希如早已過了退休年齡,但多年的退而不休,早就習慣了。

兒媳張瑾婷也會把患者的血壓情況工工整整抄在本子上

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

從1969年到現在,48年的村醫生涯,

王希如見證了這個職業

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

再到家庭醫生的蛻變。

對於在寧夏青銅峽新民村土生土長的他來說,

“村醫”早已不是一份職業,

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從一而終的牽掛。

主播、編輯:張程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 王慧、曹暢

他說即便晚上睡覺,手機也放在枕邊。前些年村裡老人多,路又不好走,一旦誰得了急病,打120根本來不及,於是自己經常半夜接到電話,爬起來就往外跑。直到這幾年,村裡道路修繕,從縣醫院到村裡方便了許多,找他的人才逐漸少了起來,但他仍保持著夜間不關機的習慣。

兒媳已經慢慢接過王希如的工作,獨立看病問診

面對眼前村醫生涯還不足兩年的兒媳,王希如總有些不放心,凡事總愛主動過問、親自指導,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她還沒經驗啊。”事實上,王希如早已過了退休年齡,但多年的退而不休,早就習慣了。

兒媳張瑾婷也會把患者的血壓情況工工整整抄在本子上

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

從1969年到現在,48年的村醫生涯,

王希如見證了這個職業

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

再到家庭醫生的蛻變。

對於在寧夏青銅峽新民村土生土長的他來說,

“村醫”早已不是一份職業,

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從一而終的牽掛。

主播、編輯:張程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 王慧、曹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