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部分名單已曝光!“雙一流”大學該如何建設?屆時教師隊伍又該如何組織?

“雙一流”大學名單公佈日漸臨近。 9月15日, 中國青年報官方微信轉發題為《首批“雙一流”名單尚未公佈, 近20所高校入選情況被公開提及!》的文章, 讓關於“雙一流”大學的討論再次熱烈。

以下要講的是我們可以從國際化的標準中間找到哪些方法論, 以建設“雙一流”大學。

本科人才培養品質現狀

首先, 站在現狀的角度, 我引用一些麥可思資料:

第一, 高校的教學環節現在改進了嗎?我們每年都會調查應屆畢業生:“你覺得母校的教學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資料顯示, 認為實習實踐環節需要改進的比例從2013屆的70%僅僅改善到2015屆的68%。

也就是說實踐環節還有問題。 “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需要改進的比例接近50%, “課程內容不實用或者陳舊”需要改進的比例達到40%……這些問題都是現在人才培養中較為普遍存在的問題。

第二, 課程設置滿足工作要求了嗎?我們在調查中還會問畢業生:“你學的專業核心課程對你的工作重要還是不重要?”按照學科分類來看, 醫學專業核心課程重要度很高, 課程和工作的相關度在逐漸改善;而工學的課程和其在工作中的重要度持續遞減。

第三, 師生互動改善了嗎?資料顯示, 教師每週至少和學生進行一次互動的比例接近20%。 雖然有所改善, 但是你會發現, 老師的精力還是較少花在高頻度師生互動上面, 即互動頻度偏低。

第四, 人才培養的市場需求發生變化了嗎?資料顯示, 大學生就業在發生變化。 民企就業比重持續增加, 就業于國企和外企的比重持續下降。 高校有沒有下決心為民企培養人才?特別是精英大學有沒有做好準備為民企培養人才, 為中小微企業培養人才?這些都是“雙一流”建設的價值選擇的問題。

此外, 本科生正在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移, 比如說從勞動密集型的建築和五金業, 轉向教育、媒體、醫療等行業。

勿忘初心與現實情境

2007年, 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寫了一篇文章《我國工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中間提到一個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做工程教育認證的改革, 或者工程制度的改革的初心是什麼。 文章指出:

第一個問題是投入嚴重不足。 第二個問題是工程教育的概念目標和定位不清晰, 不同類型學校目標趨同。

其他問題還包括:工程教育與工業界脫節;工程設計和實踐教育嚴重不足;工科專業課程體系相對陳舊, 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不相適應;工科教師隊伍普遍缺乏工程經歷, 嚴重影響工程教育品質;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缺失, 工程師培養體系不夠健全。 這些都是我國之所以開始實施工程師制度改革試點、並把工程專業教育改革作為其中重點內容的出發點。

大家想一想, 按照我剛才列舉的資料,

十年前所說的工程教育的這些問題, 現在真正得到解決了嗎?我們在講到“雙一流”的時候, 不管是精英大學還是普通的本科、高職院校, 都需要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感知一下, 現在到底要做什麼事情。

在現實情境中來談大學人才培養這個話題, 我有幾點心得:

第一, 高校現有人才培養的固有問題改善速度較緩, 疏離時代、疏離實踐、疏離學生的情況沒有根本性改觀。

第二, 當前課程設置與工作實踐需要之間的不匹配性依然存在, 工學類專業情況還在惡化。

第三, 當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頻度偏低, 人才培養成為教師投入實踐偏少的活動。

第四, 當前及未來本科生的就業外部環境在發生顯著的變化, 需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的應變力。現實呼喚著高等教育要走向人才培養這樣一個中心任務的實現。

本科專業建設的國際化範式

如果從專業建設的視角來看“雙一流”建設,一流大學建設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一流的條件建設。我們一流大學建設,大家都去爭取政策,爭取資金,爭取資源,爭取產業界的配合。這些都是為學校創造一流條件。一流條件是保障高校人才培養很重要的基礎。所以我們的方法論就是考察一流大學建設對一流專業的保障度。

如果談到一流學科,你會發現一流學科會帶來一流的師資、一流的課程、一流的格局,這些對我們人才培養是個支撐。所以如果談到範式,談到方法論,我們就是要談學校的條件對人才培養的保障程度和學科建設成果對人才培養的支撐程度。

“雙一流”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關係如圖4所示。一流大學為一流專業提供條件上的保障度,一流學科為一流專業提供師資、課程和格局方面的支撐度。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如何將上述“雙一流”建設對專業建設的保障度、支撐度予以實現呢?

首先,怎麼把要素條件轉化為人才培養品質的範式?這可以借鑒品質保障體系的範式。外部品質保障體系分這樣一些內容:政策、制度、國際認證,環境、治理、外部條件,這些外部品質保障體系是一流大學建設中高校夢寐以求想改變或者想獲得的一些東西。而人才培養品質,包括課程、教學、專業、畢業生評價、教師評價、用人單位評價,這些都是內部品質保障體系的內容。

其次,如何從外部品質要求走進人才培養的內部品質體系?廈門大學(詳情請閱本書第82頁)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學內部保障品質體系建設,它提了一種模式,叫作幾個“度”:第一個是外部要求和培養目標的擬合度,第二個是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的匹配度,第三個是培養結果和培養模式的達成度,最後再回到外部要求與培養結果之間的吻合度,實際上這是一個可持續改進的迴圈。

再次,如何構建內部品質保障的工具?這就需要借鑒專業認證的國際標準的範式,包括工程專業、醫學專業、管理專業等。這些標準所反映出的方法論是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中通用的。我們如何借鑒運用?實際上還是找其中的方法論,要點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持續改進(PDCA)。

圖7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陳道蓄教授總結的工程認證邏輯框架,我給標上了顏色,其中綠色部分的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撐條件,其實和“雙一流”建設密切相關,藍色部分的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學生就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這樣一個邏輯體系就讓大家知道,“雙一流”建設和人才培養在專業建設的標準層面是怎麼對接起來的。

以實際的工程專業認證的自評報告中的實際內容為例。表1是某學校一個專業的工程教育認證自評報告中的一個用人單位調查表,可見它是將畢業要求的內容向用人單位來進行調查,以測量和改進其培養方案中的畢業要求設定。這個就告訴我們,高校向產業、向用人單位要什麼?要的是它們人才培養的回饋,也就是產業界需要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所以,畢業要求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第一個操作工具,它能將產業界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

第二個操作工具是課程- 畢業要求的交叉矩陣表。就是通過課程這個結合點來落實工程實踐對人才的能力、知識和素養方面的具體要求。這個矩陣表看起來簡單,但學校在執行過程中是非常複雜的,因為很難把一門課程對應的工作所需要的畢業要求全部理清楚。如果真的能理清楚,就意味著找到學科和人才培養之間很重要的結合點。

工程認證自評報告中第三個重要工具就是對教師的描述,比如教師的學術經歷、工作經歷,代表課題、代表論文和工程實踐,還要有教學經歷、教學工作、教改專案和畢業實踐。如果能夠在教師的資源配備中間,既考慮到他的產業背景、學術背景,又考慮到他的人才培養的中心,就意味著你找到第二個結合點,也就是教師。我們需要把一位元學科研究的老師轉化為一位人才培養的老師。抓住了畢業要求,抓住了課程,抓住了教師,就找到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之間最核心的三個結合點。

以學科組織化構建解決學科與專業的矛盾

教師在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中間客觀存在著一些矛盾。以下資料來源於一個學校的案例,不是全國的調查。大家看大學老師的壓力、困難主要在哪兒?結果是“其他任務過重”“時間精力不夠”“沒有科研的時間”。所以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中間的矛盾關鍵在於教師時間分配。

從以下資料可以看出,不同的年齡階段或者是不同的職稱,教師在教學科研上都有不同的平衡特點。那麼,一流的學科建設是需要所有的老師都沖向學科和科研?還是要有一個梯隊,一部分老師主要負責教學,一部分老師主要負責科研?學校需要考慮這些壓力、矛盾怎麼化解。

“雙一流”建設要關注教師科研壓力,學科與專業要統籌兼顧。教師的壓力不僅來自於教學科研,還會面臨職位晉升、家庭的壓力,工作量往往不是教師遇到的最大壓力。

我把圖10作為最後一張圖,是想給大家一個概念,“雙一流”不是憑空的,最終都要落實到教師身上。可是面對教師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也會承受壓力的極限、能力邊界和自身特點。所以,怎麼做好教師層面的優化部署,是高校在平衡教學科研和學校發展中要做的事情。

如果在國際范式下來談大學人才培養和“雙一流”建設,我有幾個觀點:

第一,“雙一流”建設所形成的高校外部要素、學科知識及優質教師等都為專業建設提供了基礎性條件。它們既具有外部品質體系的“源頭”型特徵,也有內部品質體系的“本體”型特徵。

第二,可以借鑒高等教育品質保障體系的範式、國際專業認證的範式,將“雙一流”建設與專業建設有機整合起來,使之並行不悖、互為裨益。

第三,需要考慮到教師的時間分配及職業壓力等現實問題,不應讓教師在科研與教學之間做出非此即彼、彼此兼顧的選擇,而是應該對不同年齡、職稱、成就、特長的教師做出合理配置,從學科、專業組織化構建上解決“雙一流”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矛盾。

如需瞭解麥可思戰略規劃相關服務,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聯繫我們。

需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的應變力。現實呼喚著高等教育要走向人才培養這樣一個中心任務的實現。

本科專業建設的國際化範式

如果從專業建設的視角來看“雙一流”建設,一流大學建設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一流的條件建設。我們一流大學建設,大家都去爭取政策,爭取資金,爭取資源,爭取產業界的配合。這些都是為學校創造一流條件。一流條件是保障高校人才培養很重要的基礎。所以我們的方法論就是考察一流大學建設對一流專業的保障度。

如果談到一流學科,你會發現一流學科會帶來一流的師資、一流的課程、一流的格局,這些對我們人才培養是個支撐。所以如果談到範式,談到方法論,我們就是要談學校的條件對人才培養的保障程度和學科建設成果對人才培養的支撐程度。

“雙一流”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關係如圖4所示。一流大學為一流專業提供條件上的保障度,一流學科為一流專業提供師資、課程和格局方面的支撐度。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如何將上述“雙一流”建設對專業建設的保障度、支撐度予以實現呢?

首先,怎麼把要素條件轉化為人才培養品質的範式?這可以借鑒品質保障體系的範式。外部品質保障體系分這樣一些內容:政策、制度、國際認證,環境、治理、外部條件,這些外部品質保障體系是一流大學建設中高校夢寐以求想改變或者想獲得的一些東西。而人才培養品質,包括課程、教學、專業、畢業生評價、教師評價、用人單位評價,這些都是內部品質保障體系的內容。

其次,如何從外部品質要求走進人才培養的內部品質體系?廈門大學(詳情請閱本書第82頁)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學內部保障品質體系建設,它提了一種模式,叫作幾個“度”:第一個是外部要求和培養目標的擬合度,第二個是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的匹配度,第三個是培養結果和培養模式的達成度,最後再回到外部要求與培養結果之間的吻合度,實際上這是一個可持續改進的迴圈。

再次,如何構建內部品質保障的工具?這就需要借鑒專業認證的國際標準的範式,包括工程專業、醫學專業、管理專業等。這些標準所反映出的方法論是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中通用的。我們如何借鑒運用?實際上還是找其中的方法論,要點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持續改進(PDCA)。

圖7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陳道蓄教授總結的工程認證邏輯框架,我給標上了顏色,其中綠色部分的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撐條件,其實和“雙一流”建設密切相關,藍色部分的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學生就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這樣一個邏輯體系就讓大家知道,“雙一流”建設和人才培養在專業建設的標準層面是怎麼對接起來的。

以實際的工程專業認證的自評報告中的實際內容為例。表1是某學校一個專業的工程教育認證自評報告中的一個用人單位調查表,可見它是將畢業要求的內容向用人單位來進行調查,以測量和改進其培養方案中的畢業要求設定。這個就告訴我們,高校向產業、向用人單位要什麼?要的是它們人才培養的回饋,也就是產業界需要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所以,畢業要求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第一個操作工具,它能將產業界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

第二個操作工具是課程- 畢業要求的交叉矩陣表。就是通過課程這個結合點來落實工程實踐對人才的能力、知識和素養方面的具體要求。這個矩陣表看起來簡單,但學校在執行過程中是非常複雜的,因為很難把一門課程對應的工作所需要的畢業要求全部理清楚。如果真的能理清楚,就意味著找到學科和人才培養之間很重要的結合點。

工程認證自評報告中第三個重要工具就是對教師的描述,比如教師的學術經歷、工作經歷,代表課題、代表論文和工程實踐,還要有教學經歷、教學工作、教改專案和畢業實踐。如果能夠在教師的資源配備中間,既考慮到他的產業背景、學術背景,又考慮到他的人才培養的中心,就意味著你找到第二個結合點,也就是教師。我們需要把一位元學科研究的老師轉化為一位人才培養的老師。抓住了畢業要求,抓住了課程,抓住了教師,就找到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之間最核心的三個結合點。

以學科組織化構建解決學科與專業的矛盾

教師在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中間客觀存在著一些矛盾。以下資料來源於一個學校的案例,不是全國的調查。大家看大學老師的壓力、困難主要在哪兒?結果是“其他任務過重”“時間精力不夠”“沒有科研的時間”。所以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中間的矛盾關鍵在於教師時間分配。

從以下資料可以看出,不同的年齡階段或者是不同的職稱,教師在教學科研上都有不同的平衡特點。那麼,一流的學科建設是需要所有的老師都沖向學科和科研?還是要有一個梯隊,一部分老師主要負責教學,一部分老師主要負責科研?學校需要考慮這些壓力、矛盾怎麼化解。

“雙一流”建設要關注教師科研壓力,學科與專業要統籌兼顧。教師的壓力不僅來自於教學科研,還會面臨職位晉升、家庭的壓力,工作量往往不是教師遇到的最大壓力。

我把圖10作為最後一張圖,是想給大家一個概念,“雙一流”不是憑空的,最終都要落實到教師身上。可是面對教師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也會承受壓力的極限、能力邊界和自身特點。所以,怎麼做好教師層面的優化部署,是高校在平衡教學科研和學校發展中要做的事情。

如果在國際范式下來談大學人才培養和“雙一流”建設,我有幾個觀點:

第一,“雙一流”建設所形成的高校外部要素、學科知識及優質教師等都為專業建設提供了基礎性條件。它們既具有外部品質體系的“源頭”型特徵,也有內部品質體系的“本體”型特徵。

第二,可以借鑒高等教育品質保障體系的範式、國際專業認證的範式,將“雙一流”建設與專業建設有機整合起來,使之並行不悖、互為裨益。

第三,需要考慮到教師的時間分配及職業壓力等現實問題,不應讓教師在科研與教學之間做出非此即彼、彼此兼顧的選擇,而是應該對不同年齡、職稱、成就、特長的教師做出合理配置,從學科、專業組織化構建上解決“雙一流”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矛盾。

如需瞭解麥可思戰略規劃相關服務,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聯繫我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