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聽TA說」高鵬: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展

ArtBanana【聽TA說】第50期 :高鵬

【聽TA說】將不定期推出香蕉大大認為值得推薦的藝術家或者策展人, 聽他們說。

高鵬

今日美術館館長, 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碩士, 博士,

北京大學博士後, 倫敦藝術大學博士訪問學者。

曾先後擔任中央美術學院教師, 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文化活動部景觀副經理, 美國AIGA亞洲總監助理等。 2014年任友好中國”國際協會副理事長, 大中華區理事長兼負責人。 鑒於其在藝術領域的突出表現, 曾獲得2014年時尚集團“年度健康榜樣”, 2015年夏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ShapeChina 創變中國全球傑出青年峰會聯合主席, “創變中國-全球傑出青年峰會藝術使者”。 並作為2015北京五四獎章獲得者, 並受邀赴天安門閱兵觀禮。

高鵬不遺餘力地推進國內與國外藝術家、藝術機構、藝術項目的良性互動, 促進國家間的文化交流。 受多國副總理, 駐華大使親自邀約接見, 多次擔任國際藝術文化交流使者。

傑出成就包括, 2014年亞洲藝術雙年展唯一中方評委, 法國安盛藝術集團國際藝術收藏顧問等。 2015年, 高鵬受美國哈佛大學邀請赴美演講, 是哈佛教育論壇最年輕的主講嘉賓。 被喻為“中國最年輕的美術館館長”。

作為中國領先地位私營美術館, 今日美術館以其當代性的視野、國際化的平臺、規範化的運營在業界備受讚譽。 而作為今日美術館的館長, 高鵬, 將其國際化視野與管理模式引入美術館運營當中。 不斷修正與確立了公益性美術館的定位和戰略目標, 持續完善運營機制與組織結構, 更提出並創建“未來館”實驗藝術在網路平臺的未來出路。 這一系列的探索與嘗試開創了國內美術館規範管理的先河,

為中國私營美術館提供成功範本, 其主要措施包括美術館藏品與展覽投保, 民營美術館基金會專項課題研究與建立和美術館理事會制度的實行。 高鵬曾先後負責行政、展覽及學術館藏等部門, 擔任百餘場國內外當代藝術展覽的策劃與執行。 2013年接任今日美術館館長一職, 高鵬帶領下的今日美術館曾獲得文化部4項大獎, 2013品牌中國最具影響力十佳文化文化機構, 2015年北京市社會組織等級評定中唯一一家獲得5A級的美術館, 2013-2014年度國家藝術雜誌金星獎, TimeOut2015新生活大賞等。

9月17日, 德國8: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展在今日美術館2號館2層呈現。 本次展覽以“凝固的時間”為主題, 通過展示哈倫·法羅基(Harun Farocki)、朱利安·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克萊門斯·馮·魏德邁(Clemens von Wedemeyer)、馬塞爾·奧登巴赫(Marcel Odenbach)、尤爾根·克勞克(Jürgen Klauker)、朱利斯·波普(Julius Popp)這7位德國最著名、最活躍的新媒體藝術家的經典作品,

突出新媒體藝術的特徵, 消解大眾與藝術的隔膜, 突破原有的媒介, 將單一的藝術通過不同的展示方式呈現在大眾的視野裡, 作為承載觀念的載體, 讓大家感受到作品以外的體量和學術價值。

德國媒體藝術的表徵和發展

彼得·魏貝爾(peter weibel)

本次展覽中的藝術作品描繪了德國媒體藝術的基本發展軌跡, 突出重要階段和代表性藝術家。

現代意義上的媒體藝術在1960年代末獲得了藝術的合法性。 傳統的媒體指攝影和電影, 而視頻和電腦則構成了新媒體藝術的主體。 這些新媒體起初主要用於記事行動(chronicle actions)、行為藝術、大地藝術和過程藝術。

尤爾根•克勞克2003年的作品《我行我立》, 由7個等離子互動式螢幕組成。 一方面, 藝術家通過對身體的強調不斷質疑性別身份, 挑戰社會一般認知, 作品可以看作對藝術家的一出即興話劇的記錄。 另一方面, 作品又具有裝置性, 因此這些“記錄”的諸多細節又組成了一個現實存在的、獨立的視聽場域。 這件作品令人想起1970年代時:那是一個從單個顯示器播放錄影帶, 漸漸發展到由多顯示器的多波段裝置共同播放影像的時代。

雖然與克勞克是同代人, 馬塞爾•奧登巴赫卻不關注身體, 而是樂於探索以社會編碼形式存在的規範如何成為人類記憶感知的來源。 他的電影輸出作品同樣討論性別身份, 卻為其賦予了生物政治學的意義,即認為性別身份是一種社會編碼和標準化的形式。在對生物政治學研究的基礎上,奧登巴赫提出了權力壟斷的概念,並進行了批判性分析,調個體自由至上。他的作品也呼籲觀眾獲得思想上解放,在思考當下及其與歷史的關係時,或許可以更加堅守自己的立場。奧登巴赫在2016年專門為維也納藝術館創作了雙頻裝置影像作品《無可證明》,作品以弗裡茨•克萊莫1951年為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設計的一個紀念碑為主題,該紀念碑1954至1958年間建于魏瑪附近的埃特斯山上。鏡頭聚焦於紀念碑大約15分鐘的時間,奧登巴赫藉此研究記憶和歷史的視覺化和意識形態化問題。另一方面,作品的題目暗指也著名文學家英格柏格•巴赫曼的同名詩。

德國的第一代視頻藝術家表現出對政治的關注,哈倫•法倫基在他們當中顯得中尤為突出。法倫基曾是前衛電視製片人和導演,其搭檔是亞歷山大•克魯格,後者是德國電影影像隨筆的創始人之一。由於大眾文化對電影——尤其是文藝和前衛電影——的衝擊性影響,法倫基轉向了視覺藝術創作。在作品中,他保留了隨筆和電影(攝影)的特點,尤其關注感知的規律,即機器製造的圖像世界如何操縱感知,乃至於形成和改變觀者的世界觀。

法倫基2006年的視頻裝置《110年後工人離開工廠》使用了12個並排連接的顯示器。視頻以1895年魯米爾紀錄短片《工人離開工廠》為起始,總長36分鐘,向觀眾展示了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影片中的工廠。2006年,該作品在維也納吉尼拉利基金會舉辦的“全新的電影”展覽上首次展出。

這幾位元藝術家作品的共同點是都涉及到了運動、感知及其機制。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視頻藝術和電影不應該相互對立和排斥,它們同屬於“移動影像”這一範疇,需要相互包容。

即時與延遲播放、電子與磁感操控等技術的出現,更清楚地反映了影像媒介的內在結構特徵,也逐步促成了影像作為藝術媒介的獨立和自主。放映機以每秒24幀的畫面製造出運動的錯覺,讓敘事電影成為幻覺的藝術,但先鋒電影卻是拒絕錯覺和幻覺的——它存在的根本是膠片的物質屬性、鏡頭的性能和感知的條件等技術因素,尤其在1970年代,視頻藝術曾成為反幻覺藝術的推手。進入1990年代,受大當其道的大眾傳媒影響,反幻覺藝術走向了其對立面,並表現出對電影和繪畫史的關注。如今的媒體藝術與具象無關,更多的是對好萊塢電影、視頻短片、智力競賽、新聞、電腦遊戲等當代媒體的指涉。

朱利安•羅斯菲德2011年創作了影像裝置《我的家鄉是一片烏雲遮蔽的黑暗土地》,這件約30分鐘的作品題目取自特奧爾多•萊辛的作品,是以考古的方式對德國和地區歷史的表現。森林經過了舞臺化的處理,糅合了文字、樂音和聲響等元素,以浪漫主義的方式展現了德國人的自然樂土和精神家園,散發出濃濃的民族氣息。在這個意義上,森林同時屬於自然與人類文化,緩解了二者的對立。後視畫面中清晰可見一個男性的身影,他在用煙霧機為樹木上方製造雲朵,令人想到卡斯帕·大衛·弗雷德里希那件被公認為德國浪漫主義象徵的《漫步於霧海之上》(1818),產生了強烈的諷刺效果。弗雷德里希的這件繪畫對德國浪漫民族主義歷史觀的形成功不可沒,但在羅斯菲德的作品中,繪畫的痕跡——作為媒體藝術之前占主導地位的藝術媒介的象徵——卻被刪去了,這種對藝術媒介獨立性的強調,正是羅斯菲德對電影攝影敘事性的回應。

克萊門斯•馮•魏德邁也介入了戲劇化描寫、紀錄片、隨筆式的畫外音、反烏托邦和烏托邦手法等相融合的創作領域。2013年,魏德邁為羅馬國立當代藝術館專門創作了作品“CAST”。這件裝置作品時長39分鐘,回顧了義大利羅馬電影城的歷史。在羅伯特•羅塞裡尼和馬丁·西科塞斯等的領導下,這座建於羅馬郊外的電影城曾經拍攝了許多重要的影片。作品的題目具有歧義性,既可以指演員也可以指佈景,還可以代表憤怒的投石動作。魏德邁突出了文化工業發展中被掩蓋的現實:臨時演員和道具之間的差別正在消失。2011年,文化激進人士成立了“被佔領的瓦萊劇院”這個組織,反對政府關閉義大利最古老的劇院。魏德邁與該組織合作,將文化的急迫狀態、政治辯論以及1958年爆發的義大利臨時演員抗議活動(起因于當年羅馬大批失業工人未能進入電影城參加賓虛的拍攝)都引入作品。

由於這幾位媒體藝術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尋找新的敘事方法,理查•羅蒂把他們的藝術方法稱為“作為詩歌的哲學”(2004)。

黑特•史德耶爾2013年完成了視頻裝置《如何不被看到:一個該死的說教.視頻檔》。藝術家以頑皮詼諧的方式處理教育與教學錄影,以及YouTube上的教程,作品中的場景色彩響亮且多樣,卻沒有經過精雕細琢地處理,觀眾時而進入圖元的空間,時而又面對綠幕,最後來到類似廢棄戰場的測光校準區域,仿佛在數位和電影的技術世界穿行。史德耶爾通過解除藝術的偽裝展示當今無所不在的監視結構,在作品布下的視覺陷阱中,觀眾無法借助外界,只能憑藉自己的主動性找到出口。儘管有些許浪漫主義的痕跡,藝術家在總體上試圖體現的是德國唯心主義或啟蒙主義的傳統。

朱利斯•波普於 2003 至 2006 年間創作了《比特.瀑布》,在公共空間和室內空間均可展出。這件作品標誌著數位藝術或者說作為自然映射的數位藝術時代的到來。藝術家採用工程和電腦技術與視覺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將自然要素——水序列化成速度可控的人造水滴。自然完全被數位技術所控制,因為水滴的數量是可以計算的,自然在這裡是被量化的。這些水滴組合一個個字母,它們拼合而成的單詞,讓時間以空間書寫的形式存在,讓自然元素承載人類文明的意義。史德耶爾和波普的作品首次將電腦輔助技術帶入數位藝術,為視覺媒體藝術開拓了新的可能性。

媒體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反幻覺、暗示和引用三個階段,而此次展出的德國媒體藝術作品正是對這幾個階段的生動記錄。

彼得·魏貝爾

Peter Weibel

彼得·魏貝爾(Peter Weibel,1944—),德國卡斯魯爾ZKM藝術與媒體中心(ZKM |Center for Art and Media Karlsruhe)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奧地利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Universityof Applied Arts Vienna)媒體理論教授,因其在藝術創作、理論研究和展覽策劃方面的卓越建樹,被認為是當代歐洲媒體藝術領域的關鍵人物。他曾出版和發表了大量討論藝術與科技交叉學科問題的學術成果。

作為慶祝中德建交45周年框架下的重點專案,“德國8:德國藝術在中國”大型展覽由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和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和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主席瓦爾特·斯邁林教授擔任總策展人,於2017年9月15日在北京啟幕。“德國8”是德國當代藝術迄今在中國最大規模的一次展示,涵蓋了油畫、水彩、素描、雕塑、裝置、攝影和新媒體等多種形式,囊括了德國1950年代至今最具影響力的55位藝術家的近320組作品。項目包括7個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學術主題展和1場學術論壇,於9月15日、16日和17日分別在各聯合主辦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太廟藝術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紅磚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元典美術館和白盒子藝術館開幕。

展覽現場

“德國8”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

“德國8”總策展人、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主席瓦爾特·斯邁林(Walter Smerling)教授

“德國8”副總策展人、今日美術館館長 高鵬

藝術家朱利安·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

部分展覽作品

Jürgen Klauke 尤爾根·克勞克

Ich gehe ich stehe I (I Go I Stand I)我行我立之一

Triple-Projektion 3面投影影像

2004

courtesyGalerieHans Mayer, Düsseldorf感謝邁爾·裡格畫廊,杜塞爾多夫

哈倫·法倫基(Harun Farocki)

110 年間離開工廠的工人

Arbeiterverlassen die Fabrik in elf Jahrzehnten

(WorkersLeave the Factory in Eleven Decades)

1995

尺寸可變/Dimension variable

12 顯示器有聲視頻裝置,片長36 分

Videoinstallation for 12 monitors video b/w and col.,

sound, tot. 36 min

“Cinema like never before” at SammlungGenerali Wien ©Werner Kaligofsky

朱利安·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

我的家鄉是一片烏雲遮蔽的黑暗土地

Meine Heimat ist ein düsteres,wolkenverhangenes Land

(My Home is a Dark and Cloud-Hung Land)

2011

4 頻道有聲彩色電影裝置、HD 轉HD-SR 格式、藍光光碟、寬

高比16:9、片長29 分23 秒

4-channel film installation

Colour, sound Shot on HD Converted to HD-SRand transferred onto

BluRay disc Aspect ratio16:9 Loop, 29:23min Edition 6 + 2 ap

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

如何不被看到:一個該死的說教. 視頻檔

How Not to Be Seen: A Fucking Didactic Educational.MOV File

2013

15:52min

建築環境單屏高清有聲彩色視頻裝置,片長15 分鐘52 秒、CC 4.0

圖像

HD video, single screen in architecturalenvironment Image CC 4.0 Hito Steyerl

Image courtesy of theArtist and Andrew Kreps Gallery, New York

朱利斯·波普(Julius Popp)

bit.fall 比特.瀑布

Water, Pump, MagneticValves, Electronics, Software 水,水泵,磁鐵罩,電子設備,軟體系統

800 x 35 x 35 cm,partly variable,部分尺寸可變

2003-2006

©Atelier Julius Popp 朱利斯·波普工作室

展訊

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

Arrested Time -- New Media Art from Germany

總策展人:范迪安 瓦爾特·斯邁林

副總策展人:高鵬、彼得·魏貝爾(Peter Weibel)

參展藝術家:哈倫·法羅基(Harun Farocki)、朱利安·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克萊門斯·馮·魏德邁(Clemens von Wedemeyer)、馬塞爾·奧登巴赫(Odenbach·Marcel)、尤爾根·克勞克(Jürgen Klauker)、朱利斯·波普(Julius Popp)

展覽場地:今日美術館2號館2層

主辦機構: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

中央美術學院

聯合主辦: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太廟藝術館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紅磚美術館

今日美術館

元典美術館

白盒子藝術館

支持機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外交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主要合作機構:大眾汽車集團 (中國)

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國際貨運航空公司

合作機構:安聯保險集團、西門子股份公司、伍爾特集團、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德國萊茵金屬有限公司、雅昌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凱傲集團股份公司、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藝庫(北京)國際藝術品物流有限公司、墨卡托基金會、杜伊斯堡港口集團、福斯油品集團、北京傳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HAO藝術中心、北京麗都皇冠假日酒店、北京金鼎雕塑藝術有限公司、北京文化藝術基金

香蕉大大,等你來撩~

卻為其賦予了生物政治學的意義,即認為性別身份是一種社會編碼和標準化的形式。在對生物政治學研究的基礎上,奧登巴赫提出了權力壟斷的概念,並進行了批判性分析,調個體自由至上。他的作品也呼籲觀眾獲得思想上解放,在思考當下及其與歷史的關係時,或許可以更加堅守自己的立場。奧登巴赫在2016年專門為維也納藝術館創作了雙頻裝置影像作品《無可證明》,作品以弗裡茨•克萊莫1951年為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設計的一個紀念碑為主題,該紀念碑1954至1958年間建于魏瑪附近的埃特斯山上。鏡頭聚焦於紀念碑大約15分鐘的時間,奧登巴赫藉此研究記憶和歷史的視覺化和意識形態化問題。另一方面,作品的題目暗指也著名文學家英格柏格•巴赫曼的同名詩。

德國的第一代視頻藝術家表現出對政治的關注,哈倫•法倫基在他們當中顯得中尤為突出。法倫基曾是前衛電視製片人和導演,其搭檔是亞歷山大•克魯格,後者是德國電影影像隨筆的創始人之一。由於大眾文化對電影——尤其是文藝和前衛電影——的衝擊性影響,法倫基轉向了視覺藝術創作。在作品中,他保留了隨筆和電影(攝影)的特點,尤其關注感知的規律,即機器製造的圖像世界如何操縱感知,乃至於形成和改變觀者的世界觀。

法倫基2006年的視頻裝置《110年後工人離開工廠》使用了12個並排連接的顯示器。視頻以1895年魯米爾紀錄短片《工人離開工廠》為起始,總長36分鐘,向觀眾展示了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影片中的工廠。2006年,該作品在維也納吉尼拉利基金會舉辦的“全新的電影”展覽上首次展出。

這幾位元藝術家作品的共同點是都涉及到了運動、感知及其機制。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視頻藝術和電影不應該相互對立和排斥,它們同屬於“移動影像”這一範疇,需要相互包容。

即時與延遲播放、電子與磁感操控等技術的出現,更清楚地反映了影像媒介的內在結構特徵,也逐步促成了影像作為藝術媒介的獨立和自主。放映機以每秒24幀的畫面製造出運動的錯覺,讓敘事電影成為幻覺的藝術,但先鋒電影卻是拒絕錯覺和幻覺的——它存在的根本是膠片的物質屬性、鏡頭的性能和感知的條件等技術因素,尤其在1970年代,視頻藝術曾成為反幻覺藝術的推手。進入1990年代,受大當其道的大眾傳媒影響,反幻覺藝術走向了其對立面,並表現出對電影和繪畫史的關注。如今的媒體藝術與具象無關,更多的是對好萊塢電影、視頻短片、智力競賽、新聞、電腦遊戲等當代媒體的指涉。

朱利安•羅斯菲德2011年創作了影像裝置《我的家鄉是一片烏雲遮蔽的黑暗土地》,這件約30分鐘的作品題目取自特奧爾多•萊辛的作品,是以考古的方式對德國和地區歷史的表現。森林經過了舞臺化的處理,糅合了文字、樂音和聲響等元素,以浪漫主義的方式展現了德國人的自然樂土和精神家園,散發出濃濃的民族氣息。在這個意義上,森林同時屬於自然與人類文化,緩解了二者的對立。後視畫面中清晰可見一個男性的身影,他在用煙霧機為樹木上方製造雲朵,令人想到卡斯帕·大衛·弗雷德里希那件被公認為德國浪漫主義象徵的《漫步於霧海之上》(1818),產生了強烈的諷刺效果。弗雷德里希的這件繪畫對德國浪漫民族主義歷史觀的形成功不可沒,但在羅斯菲德的作品中,繪畫的痕跡——作為媒體藝術之前占主導地位的藝術媒介的象徵——卻被刪去了,這種對藝術媒介獨立性的強調,正是羅斯菲德對電影攝影敘事性的回應。

克萊門斯•馮•魏德邁也介入了戲劇化描寫、紀錄片、隨筆式的畫外音、反烏托邦和烏托邦手法等相融合的創作領域。2013年,魏德邁為羅馬國立當代藝術館專門創作了作品“CAST”。這件裝置作品時長39分鐘,回顧了義大利羅馬電影城的歷史。在羅伯特•羅塞裡尼和馬丁·西科塞斯等的領導下,這座建於羅馬郊外的電影城曾經拍攝了許多重要的影片。作品的題目具有歧義性,既可以指演員也可以指佈景,還可以代表憤怒的投石動作。魏德邁突出了文化工業發展中被掩蓋的現實:臨時演員和道具之間的差別正在消失。2011年,文化激進人士成立了“被佔領的瓦萊劇院”這個組織,反對政府關閉義大利最古老的劇院。魏德邁與該組織合作,將文化的急迫狀態、政治辯論以及1958年爆發的義大利臨時演員抗議活動(起因于當年羅馬大批失業工人未能進入電影城參加賓虛的拍攝)都引入作品。

由於這幾位媒體藝術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尋找新的敘事方法,理查•羅蒂把他們的藝術方法稱為“作為詩歌的哲學”(2004)。

黑特•史德耶爾2013年完成了視頻裝置《如何不被看到:一個該死的說教.視頻檔》。藝術家以頑皮詼諧的方式處理教育與教學錄影,以及YouTube上的教程,作品中的場景色彩響亮且多樣,卻沒有經過精雕細琢地處理,觀眾時而進入圖元的空間,時而又面對綠幕,最後來到類似廢棄戰場的測光校準區域,仿佛在數位和電影的技術世界穿行。史德耶爾通過解除藝術的偽裝展示當今無所不在的監視結構,在作品布下的視覺陷阱中,觀眾無法借助外界,只能憑藉自己的主動性找到出口。儘管有些許浪漫主義的痕跡,藝術家在總體上試圖體現的是德國唯心主義或啟蒙主義的傳統。

朱利斯•波普於 2003 至 2006 年間創作了《比特.瀑布》,在公共空間和室內空間均可展出。這件作品標誌著數位藝術或者說作為自然映射的數位藝術時代的到來。藝術家採用工程和電腦技術與視覺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將自然要素——水序列化成速度可控的人造水滴。自然完全被數位技術所控制,因為水滴的數量是可以計算的,自然在這裡是被量化的。這些水滴組合一個個字母,它們拼合而成的單詞,讓時間以空間書寫的形式存在,讓自然元素承載人類文明的意義。史德耶爾和波普的作品首次將電腦輔助技術帶入數位藝術,為視覺媒體藝術開拓了新的可能性。

媒體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反幻覺、暗示和引用三個階段,而此次展出的德國媒體藝術作品正是對這幾個階段的生動記錄。

彼得·魏貝爾

Peter Weibel

彼得·魏貝爾(Peter Weibel,1944—),德國卡斯魯爾ZKM藝術與媒體中心(ZKM |Center for Art and Media Karlsruhe)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奧地利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Universityof Applied Arts Vienna)媒體理論教授,因其在藝術創作、理論研究和展覽策劃方面的卓越建樹,被認為是當代歐洲媒體藝術領域的關鍵人物。他曾出版和發表了大量討論藝術與科技交叉學科問題的學術成果。

作為慶祝中德建交45周年框架下的重點專案,“德國8:德國藝術在中國”大型展覽由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和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和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主席瓦爾特·斯邁林教授擔任總策展人,於2017年9月15日在北京啟幕。“德國8”是德國當代藝術迄今在中國最大規模的一次展示,涵蓋了油畫、水彩、素描、雕塑、裝置、攝影和新媒體等多種形式,囊括了德國1950年代至今最具影響力的55位藝術家的近320組作品。項目包括7個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學術主題展和1場學術論壇,於9月15日、16日和17日分別在各聯合主辦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太廟藝術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紅磚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元典美術館和白盒子藝術館開幕。

展覽現場

“德國8”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

“德國8”總策展人、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主席瓦爾特·斯邁林(Walter Smerling)教授

“德國8”副總策展人、今日美術館館長 高鵬

藝術家朱利安·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

部分展覽作品

Jürgen Klauke 尤爾根·克勞克

Ich gehe ich stehe I (I Go I Stand I)我行我立之一

Triple-Projektion 3面投影影像

2004

courtesyGalerieHans Mayer, Düsseldorf感謝邁爾·裡格畫廊,杜塞爾多夫

哈倫·法倫基(Harun Farocki)

110 年間離開工廠的工人

Arbeiterverlassen die Fabrik in elf Jahrzehnten

(WorkersLeave the Factory in Eleven Decades)

1995

尺寸可變/Dimension variable

12 顯示器有聲視頻裝置,片長36 分

Videoinstallation for 12 monitors video b/w and col.,

sound, tot. 36 min

“Cinema like never before” at SammlungGenerali Wien ©Werner Kaligofsky

朱利安·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

我的家鄉是一片烏雲遮蔽的黑暗土地

Meine Heimat ist ein düsteres,wolkenverhangenes Land

(My Home is a Dark and Cloud-Hung Land)

2011

4 頻道有聲彩色電影裝置、HD 轉HD-SR 格式、藍光光碟、寬

高比16:9、片長29 分23 秒

4-channel film installation

Colour, sound Shot on HD Converted to HD-SRand transferred onto

BluRay disc Aspect ratio16:9 Loop, 29:23min Edition 6 + 2 ap

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

如何不被看到:一個該死的說教. 視頻檔

How Not to Be Seen: A Fucking Didactic Educational.MOV File

2013

15:52min

建築環境單屏高清有聲彩色視頻裝置,片長15 分鐘52 秒、CC 4.0

圖像

HD video, single screen in architecturalenvironment Image CC 4.0 Hito Steyerl

Image courtesy of theArtist and Andrew Kreps Gallery, New York

朱利斯·波普(Julius Popp)

bit.fall 比特.瀑布

Water, Pump, MagneticValves, Electronics, Software 水,水泵,磁鐵罩,電子設備,軟體系統

800 x 35 x 35 cm,partly variable,部分尺寸可變

2003-2006

©Atelier Julius Popp 朱利斯·波普工作室

展訊

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

Arrested Time -- New Media Art from Germany

總策展人:范迪安 瓦爾特·斯邁林

副總策展人:高鵬、彼得·魏貝爾(Peter Weibel)

參展藝術家:哈倫·法羅基(Harun Farocki)、朱利安·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克萊門斯·馮·魏德邁(Clemens von Wedemeyer)、馬塞爾·奧登巴赫(Odenbach·Marcel)、尤爾根·克勞克(Jürgen Klauker)、朱利斯·波普(Julius Popp)

展覽場地:今日美術館2號館2層

主辦機構: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

中央美術學院

聯合主辦: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太廟藝術館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紅磚美術館

今日美術館

元典美術館

白盒子藝術館

支持機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外交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主要合作機構:大眾汽車集團 (中國)

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國際貨運航空公司

合作機構:安聯保險集團、西門子股份公司、伍爾特集團、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德國萊茵金屬有限公司、雅昌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凱傲集團股份公司、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藝庫(北京)國際藝術品物流有限公司、墨卡托基金會、杜伊斯堡港口集團、福斯油品集團、北京傳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HAO藝術中心、北京麗都皇冠假日酒店、北京金鼎雕塑藝術有限公司、北京文化藝術基金

香蕉大大,等你來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