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睦鄰密碼3|312歲村史與村裡的“老人會”

村裡一口老井已有數百年歷史, 至今仍水質甘甜。  本版圖片均由遼沈晚報、聊沈用戶端記者 查金輝 攝

睦鄰節從1808年至今已有209年歷史,

而查幹哈達村的歷史比這還要久遠一個多世紀, 可以一直追溯到1705年。

起初查幹哈達村名為“阿都沁皋”, 意為“放牧者居住的地方”、“牧馬溝”, 後改名為“查幹哈達”, 意為“白色哈達”, 象徵著“聖潔、吉祥”。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俗稱蒙古貞或蒙古勒津, 1629年烏良哈部人善巴率屬眾歸順後金, 1636年清朝建立, 次年設立土默特左翼旗, 隸屬卓索圖盟。

自那時起, 蒙古貞地區由遊牧向農業、手工業發展, 村落、牧場、耕地逐漸固定下來, 形成了蒙、漢、滿等多民族雜居, 自然文化、佛教文化、農業文化交織在一起, 互相滲透借鑒, 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體系。

1705年形成村落

1705年, 工匠趙氏家族、銅匠王氏家族來到這裡, 與負責放牧的包氏家族聚落成屯, 人們管這裡叫“阿都沁皋”。

1670年, 一世活佛在瑞應寺西南3裡的千年睡穀開闢第一大牧場, 命名為“阿都沁皋”, 意為“牧馬溝”。 1704年, 瑞應寺修建工程告一段落, 一世活佛在周邊給工匠們分封土地建設家園。

1705年, 工匠趙氏家族、銅匠王氏家族來到這裡, 與負責放牧的包氏家族聚落成屯, 人們管這裡叫“阿都沁皋”。 1706年, 一世活佛賜名查幹哈達艾裡, 即查幹哈達屯子, 一直沿用到今天。

查幹哈達村的自然文化中, 包括祭天、祭敖包、祭商神、祭山、祭火等;佛教文化涵蓋了建築、鑄塑、繪畫、醫學、哲學、天文曆法、法律、文學、藝術等; 農業文化則保留了遊牧文化因素, 定居建設村屯、開荒種田、飼養家畜、種植穀物等。

查幹哈達村的歷史和睦鄰節密不可分, 但從最初的3姓14戶發展到12姓,

再到現在的23姓170戶, 卻始終沒有一部村史。 很多風俗、文化都是口耳相傳、代代延續, 但隨著一代代人的老去, 幾百年前的村中風貌已無人能全盤歷數。

老村支書白寶山和現任支書吳秀英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修一部完整的村志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我們村已有300多年歷史, 睦鄰節也有200多年歷史, 卻沒有一部村志可以明確地展示我們的歷史延續, 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老支書白寶山說, 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記載, 更是對未來的交待。

“老人會”與查幹哈達村

“老年人協會”協助村裡調解鄰里糾紛, 幫助村民尋找專案, 想方設法幫助困難家庭……

老支書白寶山儘管已不在村中任職, 但仍在“老年人協會”(老人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他對現任村支書吳秀英的工作也是非常支援。

查幹哈達村歷史上的“老人會”主要負責睦鄰節的舉辦, 但2009年成立的“老年人協會”則被賦予了新的、更大的使命:協助村裡調解鄰里糾紛, 幫助村民尋找專案, 想方設法幫助困難家庭……

在查幹哈達村, 人們之間發生矛盾, 極少爭吵、謾駡、指責, 而是雙方共同邀請新任的長輩居中調解, 而這些能夠成為調解人的長輩中, 大多是以老支書白寶山為首的老年人協會。

老年人協會一直以熱心和一家有事百家幫為原則, 村裡的大事小情、鄰里關係他們都上心, 及時化解各種矛盾, 讓村子和諧穩定。

查幹哈達村人口並不多, 多少年來村民們鬧彆扭的事件也屈指可數,

但每當有這樣的事發生, 白寶山幾乎都會第一個站出來進行調解。

一戶韓姓村民家總有兩口子爭吵聲傳出, 這麼小的事兒也傳進了白寶山的耳朵裡, 他趕緊和吳秀英來到這戶居民家中。 一問才知道, 原來這戶居民男主人平時喜歡喝酒, 而女主人喜歡打麻將, 兩口子互相指責對方“不幹活”, 積累久了三五天就吵架一次, 並一度要離婚。

在白寶山和吳秀英看來, 這可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大事!倆人對兩口子進行勸解, 倆人最終捐棄前嫌, 當場檢討自己的不是, 小日子又紅火起來, 小院兒也再沒傳出過爭吵聲。

傳承人的女兒修村志

父親趙忠誠還是睦鄰節的“會頭”、第八代傳承人, 她從小耳濡目染對村史、睦鄰節歷史, 她也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

修村志的重任,最終落到了趙秀華肩上——在全村人看來,沒人比她更適合做這件事了。她不僅是一名教師,父親趙忠誠還是睦鄰節的“會頭”、第八代傳承人,她從小耳濡目染對村史、睦鄰節歷史,她也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

會頭,就是“會音巴雅爾”的傳承人,也是舉辦睦鄰節的牽頭人。在全村有12個姓氏家族時,每個家族派出一名德高望重的長輩,包括趙忠誠在內的12個老人共同來決定睦鄰節大小事宜。另11名老人稱為“會員”,而舉辦睦鄰節的場地稱為“會田”。

趙秀華說,從小就常聽父親講起睦鄰節上的活動,“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管什麼樣的矛盾,也不能拖過睦鄰節,在大會上都會調解處理好,之後會和好如初。”

“會頭和會員都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出任,這樣就相當於各個姓氏家族都有長輩參與其中。”她說,村民成員不管鬧了什麼樣的彆扭,有雙方家族長輩居中調解,最終都會心悅誠服地與對方和好,“這給查幹哈達村帶來了莫大的幸福,全村成員安居樂業,互幫互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有的村民多種了旁邊人家一條壟,雙方吵了起來。”趙秀華說,村中長輩分別找到雙方進行勸解,借著當年的睦鄰節,互相道個歉,“之後還是好鄉親,好兄弟,不說別的,就沖著德高望重的長輩出面,也不能再就此糾纏下去!長輩圖個啥?還不是希望大家和睦?誰不懂事理呢?”

正是這樣的文化傳統,讓查幹哈達村的歷史成了一部全村和睦的歷史。

村史與睦鄰節牢不可分

會音巴雅爾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承,以穩定的形態保 留在查幹哈達村文化之中,這也是全村成員之間的紐帶和基礎。

1705年村落形成,之後103年的發展中,查幹哈達村已經有12姓,“老人會”正是在此時形成,負責睦鄰節的舉辦事宜,睦鄰節的舉辦也對查幹哈達村影響深遠。

睦鄰節有著古老的蒙古族文化特點,隨著遊牧而輾轉遷徙,直到來到蒙古貞瑞應寺、查幹哈達村,變成了定居的生存方式,穩定地在蒙古族民眾建立的社會組織形態下產生、繼承和發展,有鮮明的民族性、傳承性和歷史性。

“會音巴雅爾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承,還以穩定的形態保留在查幹哈達村文化之中,這也是全村成員之間的紐帶和基礎。”趙秀華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傳統文化會音巴雅爾注入了新的內涵,以熱愛党、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正能量為主題,一個新的會音巴雅爾文化體系正在形成和完善。

“會音巴雅爾(睦鄰節)和查幹哈達村的歷史密不可分。”她說,全村成員人人自律、睦鄰團結、互助友愛,而這樣的全村風氣又推動睦鄰節隨著時代發展,提升了睦鄰節的內涵。

老支書白寶山和現任支書吳秀英,與趙秀華有著同樣的看法,睦鄰節是查幹哈達村幾百年來的精華,各種文化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他們如今正思考著如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形勢下,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為全體村民服務。

“搶救式”收集口述村史

每位老人都是一段活著的歷史,必須搶救式發掘他們口中的歷史。

“每位老人都是一段活著的歷史,必須搶救式發掘他們口中的歷史。”趙秀華說,她已開始著手讓採集方式多樣化,採用了更多多媒體技術,給老人的口述錄音錄影。

“筆記不可能每一個字都絲毫不差,而視頻、音訊可以反復聽、反復看,一些歷史可以在幾個老人的口述中得到交叉印證。”

趙秀華在收集村志史料的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八九十歲的老人只能說清楚上一代的歷史,如果繼續上溯一代人,則表述會變得模糊,越向上上溯,表述就越發模糊。

趙秀華對村中老人的採訪工作,限於條件只能聽老人們口述來筆記。她的第一個採訪對象就是父親,“老人家去年1月4日過世了,82歲,我不僅失去了敬愛的父親,他也帶走了一段歷史。”

如今這部35萬字的村志已經完成初稿,趙秀華感覺仍不滿意,她要在定稿之前走訪更多老人,儘量確定更多史實。

從2008年起,趙秀華就著手收集村史資料,如今已有9個年頭,村志也初具雛形。她的目標是在明年睦鄰節舉辦之前能夠修好村志,這將是查幹哈達村的一件大事,也是獻給睦鄰節的特別禮物。

讓查幹哈達村全體村民自豪的是,這裡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文化底蘊厚重、人文風情淳樸,村民們向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裡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2012年查幹哈達村被縣旅遊局申報“中國旅遊生態文明第一村”、2015年被評為“中國美麗鄉村”、2016年被評為國家級“綠色村莊”、今年又被省市區評為文明模範村,全村人正努力打造“全國宜居鄉村”、“蒙古族傳統文化村”、“綠色農業休閒旅遊特色村”,正努力書寫著嶄新的歷史篇章。

對話趙秀華

趙秀華為了寫查幹哈達村的村志,採訪了許多老人,還搜集整理了許多家譜資料。

每個老人故去都帶走一段歷史

記者:修村志的初衷是什麼?

趙秀華:我們村延續300多年,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但一直以來沒有一部村志傳世,靠口耳相傳終究不如把它固定下來,這也是全村人的願望。

記者:您在收集資料過程中有沒有遺憾?

趙秀華:有遺憾。我從事這項工作已經快十年了,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為我的父親建立一套影像資料。因為他是睦鄰節的第八代傳承人,也是村裡的老輩。他在世的時候,給我講述了很多關於村子歷史上的事,也講述了睦鄰節的很多事。他在去年去世後,我越發感覺有很多不瞭解的歷史沒有向他請教……

記者:所以您現在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

趙秀華:對,村中每個老人都是一段活著的歷史,每個姓氏都能講上很長的一段家族歷史。查幹哈達村發展至今,從3姓14戶到23姓170多戶,每個姓氏的家族史,都反映了村子的歷史變遷。

遼沈晚報、聊沈用戶端特派阜新主任記者 楊帆 記者 李毅

修村志的重任,最終落到了趙秀華肩上——在全村人看來,沒人比她更適合做這件事了。她不僅是一名教師,父親趙忠誠還是睦鄰節的“會頭”、第八代傳承人,她從小耳濡目染對村史、睦鄰節歷史,她也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

會頭,就是“會音巴雅爾”的傳承人,也是舉辦睦鄰節的牽頭人。在全村有12個姓氏家族時,每個家族派出一名德高望重的長輩,包括趙忠誠在內的12個老人共同來決定睦鄰節大小事宜。另11名老人稱為“會員”,而舉辦睦鄰節的場地稱為“會田”。

趙秀華說,從小就常聽父親講起睦鄰節上的活動,“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管什麼樣的矛盾,也不能拖過睦鄰節,在大會上都會調解處理好,之後會和好如初。”

“會頭和會員都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出任,這樣就相當於各個姓氏家族都有長輩參與其中。”她說,村民成員不管鬧了什麼樣的彆扭,有雙方家族長輩居中調解,最終都會心悅誠服地與對方和好,“這給查幹哈達村帶來了莫大的幸福,全村成員安居樂業,互幫互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有的村民多種了旁邊人家一條壟,雙方吵了起來。”趙秀華說,村中長輩分別找到雙方進行勸解,借著當年的睦鄰節,互相道個歉,“之後還是好鄉親,好兄弟,不說別的,就沖著德高望重的長輩出面,也不能再就此糾纏下去!長輩圖個啥?還不是希望大家和睦?誰不懂事理呢?”

正是這樣的文化傳統,讓查幹哈達村的歷史成了一部全村和睦的歷史。

村史與睦鄰節牢不可分

會音巴雅爾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承,以穩定的形態保 留在查幹哈達村文化之中,這也是全村成員之間的紐帶和基礎。

1705年村落形成,之後103年的發展中,查幹哈達村已經有12姓,“老人會”正是在此時形成,負責睦鄰節的舉辦事宜,睦鄰節的舉辦也對查幹哈達村影響深遠。

睦鄰節有著古老的蒙古族文化特點,隨著遊牧而輾轉遷徙,直到來到蒙古貞瑞應寺、查幹哈達村,變成了定居的生存方式,穩定地在蒙古族民眾建立的社會組織形態下產生、繼承和發展,有鮮明的民族性、傳承性和歷史性。

“會音巴雅爾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承,還以穩定的形態保留在查幹哈達村文化之中,這也是全村成員之間的紐帶和基礎。”趙秀華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傳統文化會音巴雅爾注入了新的內涵,以熱愛党、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正能量為主題,一個新的會音巴雅爾文化體系正在形成和完善。

“會音巴雅爾(睦鄰節)和查幹哈達村的歷史密不可分。”她說,全村成員人人自律、睦鄰團結、互助友愛,而這樣的全村風氣又推動睦鄰節隨著時代發展,提升了睦鄰節的內涵。

老支書白寶山和現任支書吳秀英,與趙秀華有著同樣的看法,睦鄰節是查幹哈達村幾百年來的精華,各種文化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他們如今正思考著如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形勢下,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為全體村民服務。

“搶救式”收集口述村史

每位老人都是一段活著的歷史,必須搶救式發掘他們口中的歷史。

“每位老人都是一段活著的歷史,必須搶救式發掘他們口中的歷史。”趙秀華說,她已開始著手讓採集方式多樣化,採用了更多多媒體技術,給老人的口述錄音錄影。

“筆記不可能每一個字都絲毫不差,而視頻、音訊可以反復聽、反復看,一些歷史可以在幾個老人的口述中得到交叉印證。”

趙秀華在收集村志史料的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八九十歲的老人只能說清楚上一代的歷史,如果繼續上溯一代人,則表述會變得模糊,越向上上溯,表述就越發模糊。

趙秀華對村中老人的採訪工作,限於條件只能聽老人們口述來筆記。她的第一個採訪對象就是父親,“老人家去年1月4日過世了,82歲,我不僅失去了敬愛的父親,他也帶走了一段歷史。”

如今這部35萬字的村志已經完成初稿,趙秀華感覺仍不滿意,她要在定稿之前走訪更多老人,儘量確定更多史實。

從2008年起,趙秀華就著手收集村史資料,如今已有9個年頭,村志也初具雛形。她的目標是在明年睦鄰節舉辦之前能夠修好村志,這將是查幹哈達村的一件大事,也是獻給睦鄰節的特別禮物。

讓查幹哈達村全體村民自豪的是,這裡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文化底蘊厚重、人文風情淳樸,村民們向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裡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2012年查幹哈達村被縣旅遊局申報“中國旅遊生態文明第一村”、2015年被評為“中國美麗鄉村”、2016年被評為國家級“綠色村莊”、今年又被省市區評為文明模範村,全村人正努力打造“全國宜居鄉村”、“蒙古族傳統文化村”、“綠色農業休閒旅遊特色村”,正努力書寫著嶄新的歷史篇章。

對話趙秀華

趙秀華為了寫查幹哈達村的村志,採訪了許多老人,還搜集整理了許多家譜資料。

每個老人故去都帶走一段歷史

記者:修村志的初衷是什麼?

趙秀華:我們村延續300多年,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但一直以來沒有一部村志傳世,靠口耳相傳終究不如把它固定下來,這也是全村人的願望。

記者:您在收集資料過程中有沒有遺憾?

趙秀華:有遺憾。我從事這項工作已經快十年了,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為我的父親建立一套影像資料。因為他是睦鄰節的第八代傳承人,也是村裡的老輩。他在世的時候,給我講述了很多關於村子歷史上的事,也講述了睦鄰節的很多事。他在去年去世後,我越發感覺有很多不瞭解的歷史沒有向他請教……

記者:所以您現在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

趙秀華:對,村中每個老人都是一段活著的歷史,每個姓氏都能講上很長的一段家族歷史。查幹哈達村發展至今,從3姓14戶到23姓170多戶,每個姓氏的家族史,都反映了村子的歷史變遷。

遼沈晚報、聊沈用戶端特派阜新主任記者 楊帆 記者 李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