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睦鄰密碼2|誰家孩子考上大學 全村送祝福

村民王瑞全家裡家外一個人忙活, 把兩個女兒都培養成大學生。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有著豐富傳統文化的查幹哈達村, 那麼非“和”字莫屬。


比如查幹哈達村幾乎每年都要辦“升學宴”, 這和普通的升學宴不同, 聚會上沒有炫耀, 有的只是全村人對教育的重視, 有的只是全村人對學子的祝福和殷切期望;

比如查幹哈達村68年來刑事案件發案率為零, 村民之間發生爭吵都屈指可數, 更多的是互相諒解和幫助, 更多的是長輩們對晚輩諄諄教誨;

比如弱女子肩挑重擔, 讓丈夫放心在外打工, 自己一個人種植白玉簪花、養黃牛, 同時還照顧年邁的公公, 把家裡外打理得井井有條;

比如走出去的村民想開辦養豬場, 第一目標就把場址選在養育了自己的家鄉, 誰家有個大事小情, 誰家有了困難, 都非常熱心地去幫忙;

全村上下形成了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這其中的秘密很簡單:一個“和”字讓全村上下親如一家!

村民白女士悉心照顧公公, 把家裡家外收拾得井井有條。

父親一人把倆女兒送入大學

他的妻子10年前患病去世, 這些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家裡, 放在培養女兒上, 既當爹又當媽……

踏入50歲的村民王瑞全家,

小院紅磚鋪地, 彩鋼屋頂乾淨如洗, 不知情的人或許讚歎:這家的女主人真勤勞, 收拾得這麼乾淨!

知情的村民說, 王瑞全這些年可受了很多苦, 家裡外都是他一個人忙活, “他的妻子10年前患病去世, 這些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家裡, 放在培養女兒上, 既當爹又當媽……現在苦盡甘來, 倆女兒都上了大學, 他可以稍微鬆口氣了!”

說話間, 身材壯實的王瑞全走出房門, 招呼著大家進屋坐。

見大家四處打量著房子和院子, 他忙不迭介紹幾句:“房子院子都比較新, 3年前翻新的, 花了大概六七萬元……大家別站著啊, 快坐下說!”

他給桌上的每個茶杯添上開水, 臉上難掩幸福和輕鬆, “媳婦去世那年, 倆女兒一個11歲一個9歲, 在大家的幫助下,

這些年我挺過來了!”

大女兒已在內蒙古醫科大學就讀, 二女兒今年考進內蒙古農業大學。 “去送二女兒報到, 還去看了大女兒, 她倆都在呼和浩特, 看到她們都長大了, 真的特別高興。 ”

王瑞全說, 妻子過世後, 自己曾想了很久, “是外出打工供倆女兒上學, 還是在家照顧女兒?我想來想去選擇了留在家裡, 一年種玉米能有1萬元左右收入, 不夠的部分全靠企業資助和鄉親們幫助”。

誰家孩子考上大學 全村送祝福

尊師重教的風氣在查幹哈達村盛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 全村已培養了139名大學生, 而全村只有486口人!

尊師重教的風氣在查幹哈達村盛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 全村已培養了139名大學生, 而全村只有486口人!

對於當年考入大學的學生,

會在開學前舉辦“升學宴”, 在自家擺酒席, 全體村民送上祝福, 還會請來考生的老師, 叮囑學生進入大學後不能放鬆學習, 將來畢業後更不能忘記回報家鄉。

鄉親們還會量力而行, 對家庭困難的考生進行資助。 王瑞全說:“包括我二女兒在內, 今年全村有5個孩子考上大學, 辦升學宴時全村人都來祝福, 我得特別感謝這些年來資助孩子上學的企業……”

全體村民拿出1.8萬多元資助王瑞全的女兒上學, 這讓他肩上的壓力小了不少, “倆女兒一年學費1.3萬元, 我可以放心地出去打工了, 不僅要供倆女兒把大學念完, 還要回報幫助我們的鄉親!”

他從箱底翻出倆女兒的合影給大家傳看, “這些年我過得是不容易, 但沒有大家的幫助肯定堅持不到今天……以前我總夢想著倆女兒都考進大學, 現在願望終於實現了!”

父親和鄉親們為她們所做的一切,兩個女兒都看在眼裡。鄉親們說,王瑞全的兩個女兒很懂事,如果早回家一定會主動做飯,讓天天操勞的父親歇一會兒。

村民一起幫忙 手鏈失而復得

“這不算啥,在咱村丟東西就只管找,誰撿到了也不會藏起來!”“咱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可不是白叫的!”

在查幹哈達村村委會,一塊“平安村”牌匾擺在醒目的位置,這是縣委、縣政府授予的榮譽,因為從1949年10月至今,全村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案件!

“我們全村上下可以說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老書記白寶山說,村民們上山幹活,拎上農具就出門了,就算房門敞一天,家裡也不會丟東西;要是趕上下雨,鄰居們不用打招呼也會幫忙收衣服。

遼沈晚報記者到村裡當天,恰巧一位到村中參觀的女士丟失了手鏈,村民們一邊安慰她,一邊問她都去過哪裡,問清手鏈外觀後開始沿途尋找。沿著女士所說路線尋找兩圈後,手鏈仍不見蹤影,女士有些著急,因為時間漸晚,天黑下來就無法尋找了。

幾位村民又仔細問了一遍行蹤,就在大家準備再次分頭尋找時,有人眼尖看到村委會廁所門外的地上似乎有什麼東西,趕緊跑過去撿了起來,“快來看看,是不是你丟的手鏈!”

女士一顆心終於放下,連聲感謝:“我都不知道怎麼會丟在這裡,謝謝大家了!這裡確實名不虛傳!”幾位被誇獎的村民略帶自豪地說:“這不算啥,在咱村丟東西就只管找,誰撿到了也不會藏起來!”“咱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可不是白叫的!”

查幹哈達村全村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覆蓋率60%以上,在全市村屯名列第一。秋天山上的果子從沒丟過,地裡的高粱、玉米放上半個月也不會少,山上成片的松林從沒有濫砍濫伐的現象發生。

丈夫在外打工 她照顧公公、養牛種花

全村上下,每個人都尊老愛幼,每戶家裡都井井有條,能夠得到表彰是對我的激勵,激勵我將來得做得更好才配得上這份榮譽!

查幹哈達村的村民們很勤勞,而白女士是他們中最典型的代表。

她丈夫在阜新市內打工,她一個人在家不僅伺候公公,還種植玉簪花、養牛,把家裡外收拾得井井有條。

走進白女士家院子,拴在槽上的大黃牛顯得格外醒目,地上一排晾曬的花瓣給小院平添了幾分香氣。

“這是玉簪花,可以入藥,現在正在晾曬,等曬乾了就可以賣掉了。”白女士說,院中的邊邊角角都種上了這種花。

正巧一名村民到她家中串門,說最近總咳嗽,白女士麻利地取出一袋已經晾曬好的玉簪花,“這個給你拿著,可以清熱,治療咽喉腫痛……”

白女士一天的生活節奏是:早上起來伺候老人洗漱並吃過早餐,然後下地放牛,回來後收拾院子,並採摘、晾曬玉簪花。

“不覺得累,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節奏。”她說,“大家都說我能幹,其實這不算啥……丈夫在市內打工,不能家裡有點啥事就讓他操心,我得把家裡的照顧好,不給他添亂。”

在今年的睦鄰節上,白女士和另外3名村民被評為傳統美德典型,她說那一刻心裡很自豪,也覺得自己並不比別人在這方面做得更好,“全村上下,每個人都尊老愛幼,每戶家裡都井井有條,能夠得到表彰是對我的激勵,激勵我將來得做得更好才配得上這份榮譽!”

開養豬場12年反哺家鄉

我從小在村子裡長大,參加工作後在礦裡,辦養豬場的話不回家鄉還 能去哪裡呢?家鄉就是首選,這裡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我捨不得!

汽車輾轉上山,寶國忠的養豬場就建在一塊山間平地。他回鄉開辦養豬場,至今已有12個年頭。平時山裡靜悄悄,他細心地提醒大家:“別太大聲說話,以免欄中的豬受到驚嚇。”

聊起養豬場,他扳著指頭數起來:“一共養了300頭豬,主要品種是長白豬和杜洛克,都是還不錯的品種……當我想辦養豬場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回到養育我的家鄉。”

開辦養豬場之前,他曾在礦上工作。以前是和工友們一起工作,如今一個人在山上養豬,“起初剛把養豬場建起來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山上真的不太適應,太靜了,而且不下山的話很難看到人,後來慢慢地就適應了。”

從寶國忠的養豬場下山,要走過很長一段路,而且兩側並沒有居民,只有各種果樹和長勢正盛的各種野草野花。他指著路邊的果樹說:“這是山棗樹,你可能沒見過,棗不但小,而且很酸,但絕沒有污染,這山裡的東西很乾淨!”

在鄉親們眼中,他回鄉建養豬場是對家鄉的“反哺”。但在他看來,這是在回報家鄉的恩情:“我從小在村子裡長大,參加工作後在礦裡,辦養豬場的話不回家鄉還能去哪裡呢?家鄉就是首選,這裡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我捨不得!”

記者臨走時,寶國忠送到養豬場外,朝著車子揮手。村民說:“他一個人在山上,如果沒啥事就不下山,生活也夠單調的,平時和大家見面也不多,但誰家有了困難,誰家出了大學生,他都非常熱心地去幫忙!”

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

不是比誰家房子好,不是比誰家掙錢多,而是比誰家的日子更和睦,誰家和村民們相處更融洽,誰家的子女更孝順更愛學習……

查幹哈達村是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有蒙古族、漢族、滿族等多個民族,還有苗族媳婦嫁到村裡,形成了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在村支書吳秀英看來,這個大家庭存在一股“攀比風”,不過這股“攀比風”不是比誰家房子好,不是比誰家掙錢多,而是比誰家的日子更和睦,誰家和村民們相處更融洽,誰家的子女更孝順更愛學習……

之所以有這樣的風氣,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睦鄰節對村民們的影響。

吳秀英說,睦鄰節已經超出了最初的意義,不僅促進了村民們和諧相處,而且是全村和諧相處的重要原因,“睦鄰節已經成了查幹哈達村的文化符號,每年來參觀旅遊的客人越來越多,我們正著手把睦鄰節和旅遊開發融合在一起,通過鄉村旅遊和睦鄰文化帶動全村發展,傳揚家風家教,帶動全村的發展”。

如果說有什麼愁事兒,白寶山和吳秀英會脫口而出:怎樣選一個合格的新任村支書!“現在的孩子畢業後往往留在城市裡,在外發展也能反哺家鄉,但家鄉也需要更懂外面世界的年輕人來建設。最好是我們村土生土長的,這樣不僅瞭解村裡的情況,對村裡也充滿了感情……”

遼沈晚報、聊沈用戶端特派阜新主任記者 楊帆 記者 李毅

現在願望終於實現了!”

父親和鄉親們為她們所做的一切,兩個女兒都看在眼裡。鄉親們說,王瑞全的兩個女兒很懂事,如果早回家一定會主動做飯,讓天天操勞的父親歇一會兒。

村民一起幫忙 手鏈失而復得

“這不算啥,在咱村丟東西就只管找,誰撿到了也不會藏起來!”“咱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可不是白叫的!”

在查幹哈達村村委會,一塊“平安村”牌匾擺在醒目的位置,這是縣委、縣政府授予的榮譽,因為從1949年10月至今,全村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案件!

“我們全村上下可以說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老書記白寶山說,村民們上山幹活,拎上農具就出門了,就算房門敞一天,家裡也不會丟東西;要是趕上下雨,鄰居們不用打招呼也會幫忙收衣服。

遼沈晚報記者到村裡當天,恰巧一位到村中參觀的女士丟失了手鏈,村民們一邊安慰她,一邊問她都去過哪裡,問清手鏈外觀後開始沿途尋找。沿著女士所說路線尋找兩圈後,手鏈仍不見蹤影,女士有些著急,因為時間漸晚,天黑下來就無法尋找了。

幾位村民又仔細問了一遍行蹤,就在大家準備再次分頭尋找時,有人眼尖看到村委會廁所門外的地上似乎有什麼東西,趕緊跑過去撿了起來,“快來看看,是不是你丟的手鏈!”

女士一顆心終於放下,連聲感謝:“我都不知道怎麼會丟在這裡,謝謝大家了!這裡確實名不虛傳!”幾位被誇獎的村民略帶自豪地說:“這不算啥,在咱村丟東西就只管找,誰撿到了也不會藏起來!”“咱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可不是白叫的!”

查幹哈達村全村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覆蓋率60%以上,在全市村屯名列第一。秋天山上的果子從沒丟過,地裡的高粱、玉米放上半個月也不會少,山上成片的松林從沒有濫砍濫伐的現象發生。

丈夫在外打工 她照顧公公、養牛種花

全村上下,每個人都尊老愛幼,每戶家裡都井井有條,能夠得到表彰是對我的激勵,激勵我將來得做得更好才配得上這份榮譽!

查幹哈達村的村民們很勤勞,而白女士是他們中最典型的代表。

她丈夫在阜新市內打工,她一個人在家不僅伺候公公,還種植玉簪花、養牛,把家裡外收拾得井井有條。

走進白女士家院子,拴在槽上的大黃牛顯得格外醒目,地上一排晾曬的花瓣給小院平添了幾分香氣。

“這是玉簪花,可以入藥,現在正在晾曬,等曬乾了就可以賣掉了。”白女士說,院中的邊邊角角都種上了這種花。

正巧一名村民到她家中串門,說最近總咳嗽,白女士麻利地取出一袋已經晾曬好的玉簪花,“這個給你拿著,可以清熱,治療咽喉腫痛……”

白女士一天的生活節奏是:早上起來伺候老人洗漱並吃過早餐,然後下地放牛,回來後收拾院子,並採摘、晾曬玉簪花。

“不覺得累,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節奏。”她說,“大家都說我能幹,其實這不算啥……丈夫在市內打工,不能家裡有點啥事就讓他操心,我得把家裡的照顧好,不給他添亂。”

在今年的睦鄰節上,白女士和另外3名村民被評為傳統美德典型,她說那一刻心裡很自豪,也覺得自己並不比別人在這方面做得更好,“全村上下,每個人都尊老愛幼,每戶家裡都井井有條,能夠得到表彰是對我的激勵,激勵我將來得做得更好才配得上這份榮譽!”

開養豬場12年反哺家鄉

我從小在村子裡長大,參加工作後在礦裡,辦養豬場的話不回家鄉還 能去哪裡呢?家鄉就是首選,這裡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我捨不得!

汽車輾轉上山,寶國忠的養豬場就建在一塊山間平地。他回鄉開辦養豬場,至今已有12個年頭。平時山裡靜悄悄,他細心地提醒大家:“別太大聲說話,以免欄中的豬受到驚嚇。”

聊起養豬場,他扳著指頭數起來:“一共養了300頭豬,主要品種是長白豬和杜洛克,都是還不錯的品種……當我想辦養豬場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回到養育我的家鄉。”

開辦養豬場之前,他曾在礦上工作。以前是和工友們一起工作,如今一個人在山上養豬,“起初剛把養豬場建起來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山上真的不太適應,太靜了,而且不下山的話很難看到人,後來慢慢地就適應了。”

從寶國忠的養豬場下山,要走過很長一段路,而且兩側並沒有居民,只有各種果樹和長勢正盛的各種野草野花。他指著路邊的果樹說:“這是山棗樹,你可能沒見過,棗不但小,而且很酸,但絕沒有污染,這山裡的東西很乾淨!”

在鄉親們眼中,他回鄉建養豬場是對家鄉的“反哺”。但在他看來,這是在回報家鄉的恩情:“我從小在村子裡長大,參加工作後在礦裡,辦養豬場的話不回家鄉還能去哪裡呢?家鄉就是首選,這裡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我捨不得!”

記者臨走時,寶國忠送到養豬場外,朝著車子揮手。村民說:“他一個人在山上,如果沒啥事就不下山,生活也夠單調的,平時和大家見面也不多,但誰家有了困難,誰家出了大學生,他都非常熱心地去幫忙!”

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

不是比誰家房子好,不是比誰家掙錢多,而是比誰家的日子更和睦,誰家和村民們相處更融洽,誰家的子女更孝順更愛學習……

查幹哈達村是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有蒙古族、漢族、滿族等多個民族,還有苗族媳婦嫁到村裡,形成了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在村支書吳秀英看來,這個大家庭存在一股“攀比風”,不過這股“攀比風”不是比誰家房子好,不是比誰家掙錢多,而是比誰家的日子更和睦,誰家和村民們相處更融洽,誰家的子女更孝順更愛學習……

之所以有這樣的風氣,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睦鄰節對村民們的影響。

吳秀英說,睦鄰節已經超出了最初的意義,不僅促進了村民們和諧相處,而且是全村和諧相處的重要原因,“睦鄰節已經成了查幹哈達村的文化符號,每年來參觀旅遊的客人越來越多,我們正著手把睦鄰節和旅遊開發融合在一起,通過鄉村旅遊和睦鄰文化帶動全村發展,傳揚家風家教,帶動全村的發展”。

如果說有什麼愁事兒,白寶山和吳秀英會脫口而出:怎樣選一個合格的新任村支書!“現在的孩子畢業後往往留在城市裡,在外發展也能反哺家鄉,但家鄉也需要更懂外面世界的年輕人來建設。最好是我們村土生土長的,這樣不僅瞭解村裡的情況,對村裡也充滿了感情……”

遼沈晚報、聊沈用戶端特派阜新主任記者 楊帆 記者 李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