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被央視專題片點贊的溫州“紅日亭”有哪些故事?

環衛工人在“紅日亭”排隊領粥 孫新尖攝

昨天, 《還看今朝·浙江篇》在央視播出, 片子以紅日亭義工林志興的故事展現大愛溫州的濃濃人情味。

在鹿城東門菜場做水產生意的林志興, 是溫州上百萬名志願者樂於奉獻的縮影。

其實, 早在45年前, “紅日亭”就已出現在溫州熙熙攘攘的街頭, 如今更是成為溫州的“道德地標”。

一粥一茶 溫潤了這個城市45年

“紅日亭”坐落在華蓋山腳下, 亭前車水馬龍。 它的故事, 始於1972年夏天, 五六位退休老人自發在紅日亭前向路人免費供應伏茶。

“以前紅日亭是一個簡易的鋼結構棚架, 20多位老人就在小小的棚架裡為路人送粥煮茶。 ”志願者孫蘭香說, 當時, 這樣的一個建築, 不拆隱患大, 拆了又會讓溫州失去一個溫暖的地標。 執法部門再三權衡後, 通過正規審批、圖紙設計、財政補助, 將紅日亭“合法化”。

如今, “紅日亭”的老人和志願者們每天光熬粥就要消耗80多斤大米,

煮18鍋粥, 有600人左右光顧。 不過, 老人們來熬粥之前, 都會自己在家裡吃好早飯, “我們熬的粥, 都是給路人的, 自己不會喝。 ”

紅日亭的柴、米、油、水、電等日常開支, 大部分來自市民自發捐助。 幾乎每天都有物資或愛心款送到紅日亭。 “我們就是把好心人的愛心, 轉送給最需要的人。 ”孫蘭香老人說。

從開始時的五六人, 到如今固定參與服務的三十餘人, 再到閒暇時趕來幫襯的不計其數的志願者, 越來越多的市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服務專案也越來越多, 從每年夏季供應伏茶到秋冬施粥。 現在, 還根據四季節氣和民間習俗免費向路人供應芥菜飯、清明餅、端午粽、中秋月餅、冬至湯圓、臘月糖糕等。

亭外,

外來務工者、孤寡老人和過往行人一起享用愛心餐飲, 亭內志願者忙忙碌碌, 這是“紅日亭”每天的一道風景。 翻開“紅日亭”的記事本, 每天用去80多斤大米, 煮18鍋粥;每天供應茶水一兩噸。 現在, “紅日亭”每天各項愛心活動總支出逾千元, 這些善款基本都由愛心人士自發捐助:有附近居民或路人捐的, 有從周邊縣市特地趕來捐助的, 也有從外地郵寄匯款的, 甚至有在國外托親戚朋友送來的。 溫州大學教授張小燕這樣評價:沒有募捐, 卻收到無數捐款;沒有行政管理, 卻依然規範自律。 “紅日亭”的老人們用最古樸的方式, 在開放、便利、信任和互助中, 引領善心實踐走得更遠。

愛心人士來送米 陳曉彬 攝

“紅日亭”效應已成一座城市的慈善縮影

紅日亭已成為整個溫州城慈善的一個縮影, 還產生了“紅日亭”效應。

據不完全統計, 如今遍佈溫州城鄉大大小小的伏茶點共有500多處, 北到永嘉上塘、岩頭、楓林, 南到里安, 西到瞿溪、藤橋、澤雅, 東到永強、梅頭, “繪製”成了溫州的一幅“伏茶地圖”。

隨著“紅日亭”等500多個伏茶點的出現,

更多民間力量紛紛加入, 開展愛心行動, 體現了溫州人同舟共濟、樂善好施、慈善博愛的“紅日亭”精神, 形成了溫州公民道德建設的“紅日亭”現象。

而今年2月發佈的溫州智慧志願2016大資料包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 溫州註冊志願者人數達111萬人, 註冊志願者組織超2000個, 年度開展志願服務活動2313次, 有16624人通過手機終端報名參與志願服務, 科學化記錄志願服務時間158913.2萬小時。

去年下半年, 紅日亭還設立了道德風尚獎, 獎項計畫每年評選兩次, 由基層推薦, 經相關理事會審核後向社會公示。 所涉資金全部來自紅日亭籌得的善款。

相關負責人表示, 紅日亭就是想利用它的影響力, 鼓勵默默踐行道德規範的人, 以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就是想找那些從市民中挖掘出來的,還沒有被發現或者沒有被大力宣傳的道德人物,讓更多的正能量遍及全社會。”

(據溫州都市報、溫州日報、杭州網、央廣網)

以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就是想找那些從市民中挖掘出來的,還沒有被發現或者沒有被大力宣傳的道德人物,讓更多的正能量遍及全社會。”

(據溫州都市報、溫州日報、杭州網、央廣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