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十萬個為什麼|水資源短缺——每個人都不能忽視的問題!

水是生命之源、

生產之要、

生態之基。

澳大利亞四周沿海為何還會常年乾旱?

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形勢日益嚴峻,

該如何解決呢?

國內正在大力推進的

“河長制”意義又在哪裡呢?

據中科院地理資源所陸地水迴圈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湯秋鴻介紹, 澳大利亞常年乾旱, 是由它的緯度決定的。

澳大利亞位於南歸線附近, 氣候受副熱帶高壓控制。 熱帶的陽光是非常強烈, 空氣受熱後不斷上升聚集, 最終向熱帶的南北兩極擴散, 到了南北緯30度附近, 空氣會下沉。 而降水是需要上升氣流的, 上升的越高, 氣溫越低, 水汽才能夠凝結下雨, 下沉的氣流是不會形成降雨的, 很多乾旱區就分佈在南北緯30度附近, 如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 所以即便澳大利亞四周沿海, 但因為它的氣流是以下沉氣流為主, 所以該地區是很少有降雨的。

當下, 水資源短缺問題非常嚴重,

根據聯合國評估報告顯示, 目前全世界約有12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區, 16億人口生活在經濟性缺水地區。 經濟性缺水是指當地有水, 因為水利基礎設施不完善, 無法有效利用到這些水資源。

我國主要是物理性缺水, 水資源量不夠滿足我們生產生活和生態的需要。 過去幾十年間, 我國的水利資源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如修建了很多水庫, 南北水調資源工程, 所以我們經濟性缺水很少見, 我國部分地區缺水僅是因為水資源不夠引起的, 主要集中在中國北方的乾旱、半乾旱地區, 比如北京就屬於缺少水資源的城市, 華北地區的一些城市也屬於物理性缺水, 所以才有了南北水調資源工程。 令人欣慰的是,

國內也有很多水資源恢復的成功案例, 如河北的承德, 通過建設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 對區域進行保護, 形成綠水青山, 從而在北京、天津的供水保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還有國家大力推進的“河長制”屬於一種制度, 由中國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 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湖的管理和保護工作, 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

“河長制”的出現源于以往的水資源管理職能分散, 主要分佈在水利部門、環保部門、國土資源部門、住建部門、林業部、農業局等部委, 工作安排上難以統籌各方力量, 無法實現統一管理。 過去出現水危機時, 都是突擊聯繫各個部門展開治理工作, “河長制”在制度上就要求各個部門聯動, 發揮地方政府治水的積極性和責任性, 將過去的突擊性轉變為制度化, 這是一種制度上的創新。

“河長制”的建立為河湖水系的生態環境建立了一個整體的治理環境, 解決了我國水資源的複雜問題, 從而確保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它的意義非常重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