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冰與雪之歌:薩米人、馴鹿與北極光……|皮克斯托力

文字 | 立欣

攝影 | 玥橋

你的長髮森林

你的明眸流水

都將是我的家

-《我是你流浪過的一個地方》

早晨還睡意朦朧的時候, 被粗暴的電話鈴聲吵醒, 從溫暖的被窩裡爬起來, 透過結著冰碴的玻璃望見窗外依然陰沉的天空。 八點一刻, 坐在一樓的木桌前吃早餐, 極北基地的早餐, 乏善可陳, 千篇一律, 俄國人每餐必備的黑麵包, 高熱量的乳酪及黃油, 還有一種混著牛奶及黃油的麥片粥,

在清爽的早晨吃起來, 甜得讓人膩味。

門被忽然推開的瞬間, 房間裡灌進了一股冷氣流, 戴護目鏡的男人領了兩位年輕男生進來, 極北的基地又有了新的客人。 男生站在門前的地毯上跺腳, 試圖甩掉沾在鞋子上的冰碴, 護目鏡男人也站在玄關脫掉外套, 看來今天只有這兩個男生來到基地。

剛到時的那天

天空略微綻晴

而後便是綿延不絕的暴雪

“外面下得可真大呐。 ”男生彈掉衣服褶皺裡的雪花, 對試圖和燕麥粥做對抗的我們說。

“你們也剛來嗎?”

“我們來了兩天了。 ”

我試圖咽下去這口甜得讓人膩味的麥片粥, 我實在不喜歡它的氣味, 有一種很腥的牛奶味。

“看見極光沒?”男孩興奮地問我們。

“昨晚看見了。 不過還在下雪。 ”

“這樣的天氣應該沒戲了吧?”兩個男孩一臉沮喪的樣子。 “過來極地時一路暴雪, 不曾見晴朗天空。 ”

“說不準呢。 ”高緯度地區, 天氣說變就變。

但今日的暴風雪, 實在令人擔憂。

幾乎一整天的時間, 我們都坐在桌前翻看那本很久之前被人寫滿的留言錄, 那些難以啟齒的秘密被悄悄寫在紙上, 塞進眾多的紙條裡, 就像流入時光洪流的記憶, 杳無蹤跡。

窗外天空陰沉, 暴雪有愈下愈大的趨勢, 呼嘯的大風將屋頂的天線吹得嘩啦作響。那堆說話聒噪的臺灣人走了,有充分的時間得以在木屋的一樓享受寧靜的閱讀時光。在讀書的間隙,時不時起身跑去窗戶前,透過玻璃上積雪的縫隙張望著屋外,期盼天氣能忽然放晴,露出薄紗般的雲朵和湛藍如洗的天空。不停地有人推開厚重的鐵門,去屋外張望這場暴雪到底何時才能停止。會不會一直就這樣下過整個北極的冬天?

屋外暴雪飛舞

“昨天也是這種天氣嗎。”在等待晴天的過程中,坐在房間裡的每個人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急躁。

“昨天小雪。但是傍晚回來的時候天氣已經放晴了。”昨天護目鏡男人帶我們去探訪薩米村莊。“晚上開始下雪。”

昨天深夜時,屋外暴雪飛舞,等到淩晨一點,依然不見雪停。

昨天傍晚時刻驅車趕回木屋時,夕陽的餘暉浸染了整片孤獨的荒原。溫柔的陽光躲在遠處白雪皚皚的山峰後,一抹淡橘色的光芒肆意地劃破了蒼白的天空。天氣漸晴,友人在身後大喊著今晚總算能看見極光了。可我心中依然忐忑萬分,北極的天氣,說變就變,速度快得猶如翻書。

我們搭乘雪地摩托穿梭在荒原的細雪中,迎面撲來的雪花砸在臉上,有小小的刺痛感。很難想像,這廣袤荒涼的雪原腹地中還生活著一群日夜同寒冷與極光相伴的人類。

昨日回程邂逅的傍晚夕陽

薩米人,是指分佈在芬蘭,瑞典,挪威及俄羅斯四國的一個族群,作為這四個國家的原住民和少數民族,薩米人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及歷史,主要聚居在北歐及俄羅斯的柯拉半島。其中,俄羅斯的薩米人約有2000人,在俄羅斯的薩米人中,半數以上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他們主要居住在洛沃澤羅,放牧馴鹿及漁獵是他們維持生計的主要方式。

薩米人的世界觀很奇妙,他們相信萬物有靈,自然力量被他們視作為神明,他們認為所有的事物,包括動物,植物和無生命的物品都有一個靈魂。死者繼續居住在一個類似生者的世界。他們生活在一個和物質世界同樣真實的精神世界匯總,這個世界純粹而充滿靈氣。

一個多小時後,雪地摩托在荒原的一處帳篷前停下了。 在薩米人的文化中,傳統的帳篷稱之為KOTA,如今的薩米人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也已經住進了房屋,帳篷只當做供遊客參觀以及會客喝茶的地方。

我們要探訪的薩米人,除了營地中間孤獨佇立的KOTA,兩座埋在厚厚的積雪中簡陋的小棚屋,以及一隻常年被栓在樹樁上的小狗之外,簡直可以用慘兮兮來形容眼前的景象了。這是一對薩米夫婦的營地,看樣子他們的生活主要來源除了放養馴鹿之外,還主要依靠遊客來支持。

“在薩米人的文化中,女性和男性同等參與獲取食物來源和衣物來源的狩獵活動,除了食獸肉,他們還採集某些植物食用。他們住在用樹枝搭建的簡陋棚屋中,在旁人看來他們生活在相當惡劣的條件下,但他們依然保持著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在信仰上,他們崇信傳說中的有著人首和動物身體的形象。”

——摘自《薩米人薩滿文化變遷研究》

在薩米人的Living Room裡喝茶

這組照片之前被我戲稱為

“修路工人的日常”

薩米人示意我們可以乘坐馴鹿雪橇在荒原上跑個來回,大概這只馴鹿應該是我這輩子看過最慘的馴鹿吧。被切斷的鹿角,還在流血的傷口,那雙眼睛可能是我這輩子看過最悲傷的。

“不。我們不會坐的。這件事簡直太殘忍了。”我們對護目鏡男人說。

“殘忍?”

“我是指,你瞧瞧它的鹿角,那是怎麼回事呢。還在流著血。”我對護目鏡男人說。

“這很正常。在冬天他們總是砍掉馴鹿的角,以便在來年春天,讓馴鹿長出新的角。”

鹿角本該是自然脫落

而不是他們口中所說的人為砍斷

這些可憐的馴鹿

你們看見它眼中寫滿了悲傷嗎

片刻之後,他們又重新牽來一隻鹿角完好的馴鹿,以便讓我們乘坐。已經看到前面那頭被砍斷鹿角的我們,說什麼都不可能再乘坐馴鹿雪橇了。

我幾乎一路上都在仔細揣摩他所說的話。鹿角不應該是像樹枝一樣自然生長,自然脫落嗎?雄鹿長到一歲時,頭上長出鹿茸,秋天時鹿茸外層的絨毛自然脫落,骨化為角。漸漸地,第一次長出的又短又直的角,自然脫落,又重新生長,就像樹枝一樣,生長發芽,直到形成最終的看起來很優雅的角。無論如何也不是他口中所說的,需要砍斷之後再重新生長。(回家後我還特意查了相關資料)

我想起來一部看過的電影來,漂亮的女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後,決定去北極生活一年,她被安排與獨自在北極的獵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度過一年中長達四個月的漫長極夜。開始時,她無法忍受明明很可愛的海豹卻被當作食物一樣來獵殺。她所不知道的是,在這片任何生命都難以棲息的雪原上,海豹的定義就是食物。

就像我們,我們無法忍受流血的鹿角,拒絕乘坐馴鹿雪橇,於是面前的薩米人和俄國人搞不懂我們了。他們說,在北極,這很正常,獵殺馴鹿,吃馴鹿肉,將他們作為交通工具來使用。後來我回到木屋站在二樓的窗戶旁,借助僅能收到的一點手機信號,跟我的前同事抱怨(因為他也來過這裡),這些馴鹿實在是太可憐了。

他說,在北極這麼嚴寒的地方,馴鹿是少數能適應這種氣候的動物。他們吃馴鹿肉,和我們吃牛肉是一樣的。北極很苛刻,適者生存。只是從小,我們在動物園看見鹿,而不是在餐桌上。

這些動物很害怕人類的撫摸也很警惕

我在想它們平時受虐待嗎?

對於這些活動,每個人見仁見智吧

在回木屋的路上,我們都沉默不語。以前看到過一句話,北極,是有靈魂的。它想讓誰留下,誰就可以留下;它想讓誰走,誰就必須離開。在這片廣袤的孤獨的雪原之上,充分展現了什麼才是真正的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淡橘色的夕陽餘暉在此刻成為孤獨荒原上唯一的一抹鮮活色彩。

雪原的孤獨落日

晚餐時刻是這幾天來最熱鬧的一次,配菜依然是讓我無法接受的馴鹿肉餅及馴鹿火腿,但難得有新鮮的鮭魚刺身,真是令人欣喜。所有人的心思都不在餐桌上,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憂心忡忡,沒有人在乎晚餐的口味是否符合心意,大家都在擔心這場雪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停止,極光在何時才能出現。

接近傍晚時刻

屋外依然大雪不止

雪在晚餐過後比下午小了很多,我們被告知可以享受一次免費的俄羅斯桑拿,原因是下午我們沒有搭乘馴鹿雪橇,這讓我和友人都很開心。護目鏡男人告訴我們,俄式桑拿的精髓之處便是,體驗冰火兩重天的快感,蒸到大汗淋漓之後,到外間沖個涼水澡,或者乾脆跑進雪地裡降溫,熱騰騰的皮膚接觸到寒冷的那一刻,這種感覺留給各位以後親自來體驗吧,只可身會不可言傳喲。

俄羅斯鄉村到處都能見到的平淡無奇的小木屋,也就是俄羅斯的傳統桑拿房,一般是將桑拿房內的大石塊加熱,室內溫度一般可達60-90度,最高可達120度,簡直可怕。桑拿房內一般有幾層架子,越往上的位置溫度越高,最開始可以在最底下的一層躺著,適應後再挑戰上一層。如果溫度不夠,可以嘗試再往石頭上潑一些水。一般初次嘗試者,蒸7-8分鐘即可。

蒸過桑拿後,原本期待極地雪停,推開門桑拿房的門時,屋外依舊鵝毛大雪。所有人百無聊賴地坐在桌子前玩撲克牌來打發時間,堅守到淩晨的時刻,依然心存希望地等待屋外暴雪停止,極光在漆黑的夜幕中上演華麗的表演。可是天不遂人願,儘管我們等到了淩晨時刻,可屋外依然暴雪飛舞。我開始忐忑起來,恐怕前一天在飄著細雪的夜晚,會是這幾天在極北的生活中,唯一看見極光的機會。

今日的暴雪比昨日還要生猛,天地之間白雪茫茫,已經沒有任何參考物出現在視野中,就連灰色乾枯的樹木也早已隱沒在了暴風雪之中。屋頂的天線被暴風吹得嘩嘩作響。護目鏡男人一大早開摩托車出門送兩位男生回洛沃澤羅,而我擔心在這樣的天氣裡他是否還能平安回到基地。

裹著防寒服出門,襲地卷起的大風差點將我們吹了個趔趄,即使沒有極光,這樣的天氣也是一生難遇。人生有多少時刻是走在北極的暴風雪中。

想念美好的夕陽時刻

最後一天離開木屋時。清晨起床,被難得的好天氣驚到了。陽光透過樹林的斑駁縫隙灑在雪地上,遠處的雪峰薄雲籠罩,天氣有著從未見過的透徹的藍色,今夜一定會有美妙的磅礴的極光,可是我們都要離開了。

人生中,也有很多事情,都是你預料不到的,總有遺憾,也有驚喜,人生是一片未知的等待去冒險的領域。

走的那天,天空綻晴了

而我們也錯過了基地那場最磅礴的極光

但我知道,我們只是暫時告別

我還會回來的,因為對這裡一見傾心

在離開洛沃澤羅的路上。我想起了海桑的詩,不知為何,我在這裡總想到海桑的詩,和他的那本詩集《我是你流浪過的一個地方》。最喜歡的那首詩,大概是這樣寫的:

“天地間,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遇,這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情。

只緣是,歲月悠悠,人生無緒。

我們原本是,偶然為人,千年一遇。

以後的路還很長,以後很長的路也會戛然而止。

我視你為珍愛,讓你的笑和淚流在我臉上。

在每一次入睡前,捏你的手,說,

晚安。晚安。夢中見。”

路上六年,漸漸看淡了分離,每當離開讓我一見傾心的地方時,我總是很難過。我總盼望有一天,自己能回到這裡,回到我曾一見傾心於它的地方來。但這條路上的風景已然太多了,時光總是一刻不停地向前流淌,而我只會越走越遠,所有的分離最終都會拋在身後。於是記憶中總是留下最嶄新的一刻。

極光基地概述

俄羅斯北極圈內的城市,只要天氣晴朗,太陽黑子活動頻繁,都是可以看見北極光的,甚至在有些月朗星稀的夜晚,在摩爾曼斯克也是可以看見的。只是城市光污染比較嚴重,所以很多人都會去遠離城市光污染的地方看。其中俄羅斯極北地區以洛沃澤羅在國人眼中最出名,其實還有阿基派特,捷裡別爾卡等極北小城都是可以看見的。

洛沃澤羅是北極地區最著名的薩米人村鎮,而薩米人是北極地區從事放牧馴鹿已經有數千年歷史的民族,直到現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也一如往初。

極光基地就在遠離洛沃澤羅的雪原腹地,遠離光污染,靠近湖泊,是非常好的觀賞極光的地方。後來被人們漸漸稱為“極光基地”。

從摩爾曼斯克前往極光基地,需要先坐車或者包車前往洛沃澤羅小鎮,從這裡只能搭乘雪地摩托,穿越冰湖,抵達極光基地。

責編:萬虛舟

閱讀更多故事,請關注有故事的人,ID:ifengstory

呼嘯的大風將屋頂的天線吹得嘩啦作響。那堆說話聒噪的臺灣人走了,有充分的時間得以在木屋的一樓享受寧靜的閱讀時光。在讀書的間隙,時不時起身跑去窗戶前,透過玻璃上積雪的縫隙張望著屋外,期盼天氣能忽然放晴,露出薄紗般的雲朵和湛藍如洗的天空。不停地有人推開厚重的鐵門,去屋外張望這場暴雪到底何時才能停止。會不會一直就這樣下過整個北極的冬天?

屋外暴雪飛舞

“昨天也是這種天氣嗎。”在等待晴天的過程中,坐在房間裡的每個人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急躁。

“昨天小雪。但是傍晚回來的時候天氣已經放晴了。”昨天護目鏡男人帶我們去探訪薩米村莊。“晚上開始下雪。”

昨天深夜時,屋外暴雪飛舞,等到淩晨一點,依然不見雪停。

昨天傍晚時刻驅車趕回木屋時,夕陽的餘暉浸染了整片孤獨的荒原。溫柔的陽光躲在遠處白雪皚皚的山峰後,一抹淡橘色的光芒肆意地劃破了蒼白的天空。天氣漸晴,友人在身後大喊著今晚總算能看見極光了。可我心中依然忐忑萬分,北極的天氣,說變就變,速度快得猶如翻書。

我們搭乘雪地摩托穿梭在荒原的細雪中,迎面撲來的雪花砸在臉上,有小小的刺痛感。很難想像,這廣袤荒涼的雪原腹地中還生活著一群日夜同寒冷與極光相伴的人類。

昨日回程邂逅的傍晚夕陽

薩米人,是指分佈在芬蘭,瑞典,挪威及俄羅斯四國的一個族群,作為這四個國家的原住民和少數民族,薩米人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及歷史,主要聚居在北歐及俄羅斯的柯拉半島。其中,俄羅斯的薩米人約有2000人,在俄羅斯的薩米人中,半數以上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他們主要居住在洛沃澤羅,放牧馴鹿及漁獵是他們維持生計的主要方式。

薩米人的世界觀很奇妙,他們相信萬物有靈,自然力量被他們視作為神明,他們認為所有的事物,包括動物,植物和無生命的物品都有一個靈魂。死者繼續居住在一個類似生者的世界。他們生活在一個和物質世界同樣真實的精神世界匯總,這個世界純粹而充滿靈氣。

一個多小時後,雪地摩托在荒原的一處帳篷前停下了。 在薩米人的文化中,傳統的帳篷稱之為KOTA,如今的薩米人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也已經住進了房屋,帳篷只當做供遊客參觀以及會客喝茶的地方。

我們要探訪的薩米人,除了營地中間孤獨佇立的KOTA,兩座埋在厚厚的積雪中簡陋的小棚屋,以及一隻常年被栓在樹樁上的小狗之外,簡直可以用慘兮兮來形容眼前的景象了。這是一對薩米夫婦的營地,看樣子他們的生活主要來源除了放養馴鹿之外,還主要依靠遊客來支持。

“在薩米人的文化中,女性和男性同等參與獲取食物來源和衣物來源的狩獵活動,除了食獸肉,他們還採集某些植物食用。他們住在用樹枝搭建的簡陋棚屋中,在旁人看來他們生活在相當惡劣的條件下,但他們依然保持著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在信仰上,他們崇信傳說中的有著人首和動物身體的形象。”

——摘自《薩米人薩滿文化變遷研究》

在薩米人的Living Room裡喝茶

這組照片之前被我戲稱為

“修路工人的日常”

薩米人示意我們可以乘坐馴鹿雪橇在荒原上跑個來回,大概這只馴鹿應該是我這輩子看過最慘的馴鹿吧。被切斷的鹿角,還在流血的傷口,那雙眼睛可能是我這輩子看過最悲傷的。

“不。我們不會坐的。這件事簡直太殘忍了。”我們對護目鏡男人說。

“殘忍?”

“我是指,你瞧瞧它的鹿角,那是怎麼回事呢。還在流著血。”我對護目鏡男人說。

“這很正常。在冬天他們總是砍掉馴鹿的角,以便在來年春天,讓馴鹿長出新的角。”

鹿角本該是自然脫落

而不是他們口中所說的人為砍斷

這些可憐的馴鹿

你們看見它眼中寫滿了悲傷嗎

片刻之後,他們又重新牽來一隻鹿角完好的馴鹿,以便讓我們乘坐。已經看到前面那頭被砍斷鹿角的我們,說什麼都不可能再乘坐馴鹿雪橇了。

我幾乎一路上都在仔細揣摩他所說的話。鹿角不應該是像樹枝一樣自然生長,自然脫落嗎?雄鹿長到一歲時,頭上長出鹿茸,秋天時鹿茸外層的絨毛自然脫落,骨化為角。漸漸地,第一次長出的又短又直的角,自然脫落,又重新生長,就像樹枝一樣,生長發芽,直到形成最終的看起來很優雅的角。無論如何也不是他口中所說的,需要砍斷之後再重新生長。(回家後我還特意查了相關資料)

我想起來一部看過的電影來,漂亮的女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後,決定去北極生活一年,她被安排與獨自在北極的獵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度過一年中長達四個月的漫長極夜。開始時,她無法忍受明明很可愛的海豹卻被當作食物一樣來獵殺。她所不知道的是,在這片任何生命都難以棲息的雪原上,海豹的定義就是食物。

就像我們,我們無法忍受流血的鹿角,拒絕乘坐馴鹿雪橇,於是面前的薩米人和俄國人搞不懂我們了。他們說,在北極,這很正常,獵殺馴鹿,吃馴鹿肉,將他們作為交通工具來使用。後來我回到木屋站在二樓的窗戶旁,借助僅能收到的一點手機信號,跟我的前同事抱怨(因為他也來過這裡),這些馴鹿實在是太可憐了。

他說,在北極這麼嚴寒的地方,馴鹿是少數能適應這種氣候的動物。他們吃馴鹿肉,和我們吃牛肉是一樣的。北極很苛刻,適者生存。只是從小,我們在動物園看見鹿,而不是在餐桌上。

這些動物很害怕人類的撫摸也很警惕

我在想它們平時受虐待嗎?

對於這些活動,每個人見仁見智吧

在回木屋的路上,我們都沉默不語。以前看到過一句話,北極,是有靈魂的。它想讓誰留下,誰就可以留下;它想讓誰走,誰就必須離開。在這片廣袤的孤獨的雪原之上,充分展現了什麼才是真正的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淡橘色的夕陽餘暉在此刻成為孤獨荒原上唯一的一抹鮮活色彩。

雪原的孤獨落日

晚餐時刻是這幾天來最熱鬧的一次,配菜依然是讓我無法接受的馴鹿肉餅及馴鹿火腿,但難得有新鮮的鮭魚刺身,真是令人欣喜。所有人的心思都不在餐桌上,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憂心忡忡,沒有人在乎晚餐的口味是否符合心意,大家都在擔心這場雪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停止,極光在何時才能出現。

接近傍晚時刻

屋外依然大雪不止

雪在晚餐過後比下午小了很多,我們被告知可以享受一次免費的俄羅斯桑拿,原因是下午我們沒有搭乘馴鹿雪橇,這讓我和友人都很開心。護目鏡男人告訴我們,俄式桑拿的精髓之處便是,體驗冰火兩重天的快感,蒸到大汗淋漓之後,到外間沖個涼水澡,或者乾脆跑進雪地裡降溫,熱騰騰的皮膚接觸到寒冷的那一刻,這種感覺留給各位以後親自來體驗吧,只可身會不可言傳喲。

俄羅斯鄉村到處都能見到的平淡無奇的小木屋,也就是俄羅斯的傳統桑拿房,一般是將桑拿房內的大石塊加熱,室內溫度一般可達60-90度,最高可達120度,簡直可怕。桑拿房內一般有幾層架子,越往上的位置溫度越高,最開始可以在最底下的一層躺著,適應後再挑戰上一層。如果溫度不夠,可以嘗試再往石頭上潑一些水。一般初次嘗試者,蒸7-8分鐘即可。

蒸過桑拿後,原本期待極地雪停,推開門桑拿房的門時,屋外依舊鵝毛大雪。所有人百無聊賴地坐在桌子前玩撲克牌來打發時間,堅守到淩晨的時刻,依然心存希望地等待屋外暴雪停止,極光在漆黑的夜幕中上演華麗的表演。可是天不遂人願,儘管我們等到了淩晨時刻,可屋外依然暴雪飛舞。我開始忐忑起來,恐怕前一天在飄著細雪的夜晚,會是這幾天在極北的生活中,唯一看見極光的機會。

今日的暴雪比昨日還要生猛,天地之間白雪茫茫,已經沒有任何參考物出現在視野中,就連灰色乾枯的樹木也早已隱沒在了暴風雪之中。屋頂的天線被暴風吹得嘩嘩作響。護目鏡男人一大早開摩托車出門送兩位男生回洛沃澤羅,而我擔心在這樣的天氣裡他是否還能平安回到基地。

裹著防寒服出門,襲地卷起的大風差點將我們吹了個趔趄,即使沒有極光,這樣的天氣也是一生難遇。人生有多少時刻是走在北極的暴風雪中。

想念美好的夕陽時刻

最後一天離開木屋時。清晨起床,被難得的好天氣驚到了。陽光透過樹林的斑駁縫隙灑在雪地上,遠處的雪峰薄雲籠罩,天氣有著從未見過的透徹的藍色,今夜一定會有美妙的磅礴的極光,可是我們都要離開了。

人生中,也有很多事情,都是你預料不到的,總有遺憾,也有驚喜,人生是一片未知的等待去冒險的領域。

走的那天,天空綻晴了

而我們也錯過了基地那場最磅礴的極光

但我知道,我們只是暫時告別

我還會回來的,因為對這裡一見傾心

在離開洛沃澤羅的路上。我想起了海桑的詩,不知為何,我在這裡總想到海桑的詩,和他的那本詩集《我是你流浪過的一個地方》。最喜歡的那首詩,大概是這樣寫的:

“天地間,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遇,這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情。

只緣是,歲月悠悠,人生無緒。

我們原本是,偶然為人,千年一遇。

以後的路還很長,以後很長的路也會戛然而止。

我視你為珍愛,讓你的笑和淚流在我臉上。

在每一次入睡前,捏你的手,說,

晚安。晚安。夢中見。”

路上六年,漸漸看淡了分離,每當離開讓我一見傾心的地方時,我總是很難過。我總盼望有一天,自己能回到這裡,回到我曾一見傾心於它的地方來。但這條路上的風景已然太多了,時光總是一刻不停地向前流淌,而我只會越走越遠,所有的分離最終都會拋在身後。於是記憶中總是留下最嶄新的一刻。

極光基地概述

俄羅斯北極圈內的城市,只要天氣晴朗,太陽黑子活動頻繁,都是可以看見北極光的,甚至在有些月朗星稀的夜晚,在摩爾曼斯克也是可以看見的。只是城市光污染比較嚴重,所以很多人都會去遠離城市光污染的地方看。其中俄羅斯極北地區以洛沃澤羅在國人眼中最出名,其實還有阿基派特,捷裡別爾卡等極北小城都是可以看見的。

洛沃澤羅是北極地區最著名的薩米人村鎮,而薩米人是北極地區從事放牧馴鹿已經有數千年歷史的民族,直到現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也一如往初。

極光基地就在遠離洛沃澤羅的雪原腹地,遠離光污染,靠近湖泊,是非常好的觀賞極光的地方。後來被人們漸漸稱為“極光基地”。

從摩爾曼斯克前往極光基地,需要先坐車或者包車前往洛沃澤羅小鎮,從這裡只能搭乘雪地摩托,穿越冰湖,抵達極光基地。

責編:萬虛舟

閱讀更多故事,請關注有故事的人,ID:ifengstory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