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航拍者薛俊:百米高空雕琢家鄉之美

在運城, 薛俊的名頭很亮。

鹽湖、運城地標、黃河、汾河、“花之海·俏運城”……一系列的主題航拍攝影, 奠定了他在運城甚至全省航拍圈的“大咖”地位。

他有激情, 愛家鄉。 河東的美麗, 因為他的努力, 變得更加豐富與別致。

3月28日, 記者聽薛俊講述了百米高空雕琢家鄉之美的故事。

薛俊在操作航拍機

他幾乎爬遍了運城市區的高樓

薛俊是一名專業攝影記者, 為了尋找更好的高度和角度, 在他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 他拍遍了運城, 也幾乎爬遍了運城市區的高樓。

拍日全食, 為了避開城市上空的遮擋, 他背著三四十斤的攝影包和三角架, 踏進一棟還未完工的高樓。 那是當時運城最高的建築, 有23層。 樓房還在建設, 裡面光線幽暗。 薛俊一手提著攝影器材, 一手打著手電筒, 一層一層地往上爬。 他清楚地記得, 23層, 他總共休息了三次, 最終爬到樓頂, 找到一個合適的角落,

支起架子開始拍攝。

為了拍出街道的全景, 他曾經讓路燈修理車把他舉到路燈的高度。

拍鹽湖, 他找人焊了一個鐵籠子, 借來一輛吊車, 把自己吊到40米的高空。

沒有現成的東西可以借助, 他就想著法子去找、去爬制高點, 什麼展板架, 什麼樹杈, 他不知道爬了多少次。

每當那時, 薛俊總會在心裡長歎:“如果能在天上隨心所欲地拍那該多好啊!”

2014年5月, 當他得知臨汾有人用航拍機攝影時, 立即搭車前往。 整整半個月時間, 他數次往返, 邊看邊提問、邊學邊琢磨。 返運的前一天, 他自費2.3萬元, 買了兩架航拍機。

從此, 薛俊的攝影邊界突破了高度限制。 他把航拍機帶到鹽湖的空曠地帶苦練操作技巧, 甚至晚上在家, 也手拿遙控器, 邊想像航拍機的形態邊模擬操作。

站在鹽湖邊, 他一次次地將飛機放飛, 拍下一張張在地面上無法想像的照片。 “鹽池我拍過無數次了, 但在顯示幕上看著夢寐以求的角度和隨心所欲的高度, 我心中那個激動啊, 無法描述。 那樣的鹽池, 我根本沒有見過, 那樣的美太震撼了!”薛俊說。

如今回過頭來, 說起當時所拍的那些照片, 薛俊說, 依他現在的眼光, 只能打60分。 那是他謙虛, 別人可不這樣認為, 在練習時所拍攝的鹽湖照片, 其中一張如今被運城鹽湖景區的老總噴繪成寬2.4米高1.2米的巨幅照片, 張貼在辦公室。

他在空中重塑故鄉之美

拍鹽湖給自己帶來的衝擊, 讓薛俊萌發了一個新的想法:通過新的視角去重塑家鄉不一樣的美。

想好了就去做,

南風廣場、李家大院、鸛雀樓、風陵渡黃河大橋、關帝廟、鹽湖……耗費了整整7個月的時間, 薛俊將運城的地標建築及知名景點全部拍了一遍。 2014年11月22日, 他在南風廣場舉辦了運城市首次個人航拍展。

開展當天, 眾多市民及攝影愛好者前往觀看, 人們饒有興致地在照片中去尋找自己家的位置, 不時發出驚歎聲。 一位退下來的老領導看過展覽之後給他發來短信, 稱他“用上帝的眼光重新發現了河東之美”。

從此, 薛俊的航拍攝影進入“主題模式”:汾河、鹽湖、黃河、“花之海·俏運城”……他用一個個主題, 一次次豐富著運城的美麗。

黃河主題中, 為了更好地拍攝大西高鐵黃河大橋, 一次他帶著徒弟趁著雨停水落後趕到, 到了橋下卻發現,

雖然主河道的水已退了下去, 但靠近岸邊的河道裡仍然積存著支流。 離得越近效果越好, 可河水攔路, 怎麼辦?他和徒弟脫了衣服和鞋子, 用一個塑膠袋裝著, 然後一肩扛航拍機一肩扛袋子, 深一腳淺一腳地向河裡走去。

“當時過的時候心裡沒感覺到害怕, 只是不甘心白白跑一次, 再加上當時的河道特別漂亮, 實在不想錯過。 現在想來的確挺後怕。 ”薛俊說。

就算是小心謹慎地一邊輕踩探路一邊緩緩前行, 但還是出了狀況。 薛俊一腳踩到了一個深坑裡, 只覺得腳下一軟淤泥就沒到了大腿處。 好在腳下是硬的, 沒有繼續往下下陷, 在徒弟的幫忙下, 最終化險為夷。 就這樣, 他們一步步蹚了600米, 過了第一片積水區, 來到接近河道中心的比較硬實的一小塊兒地面上操作航拍機, 開始拍攝大橋映照下的壯美的黃河景觀。

自從得知他的險情之後,妻子再也不放心薛俊一人出外拍攝,總是盡可能地陪著他。

在拍汾河主題時,為了將大地上的豐收景象納入畫面,薛俊選擇了最為炎熱的麥收季節。臨出發前,細心的妻子為他塗了厚厚一層防曬霜,還幫他買了防曬服和遮陽帽,然後和他一起翻山越嶺、風餐露宿。

142.5公里的汾河運城段,薛俊兩口子累計拍攝了40天,跑了3000多公里,拍了近300個鏡頭。光是拍攝汾河與黃河交會處,他們就跑了三次。第一次拍回來不太滿意,第二次去時遇到下雨效果也不好,直到去了第三次才拍到滿意的照片。

經歷了這一次次的櫛風沐雨,原來對他工作不太理解的妻子漸漸改變了看法,成為他的攝影助手。隨後,一個以“汾水飄飄舞河東”為主題的航拍展在運城公開展出。這一次,不僅普通市民驚奇,就連省水利廳的一些老水利人也很驚歎:“我幹了一輩子的水利,也沒有見過這樣的汾河。”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特地聯繫薛俊,將他的汾河主題展板拉到學校展覽,讓師生們瞭解不一樣的汾河。

他拉起拍遍河東的“航拍軍”

薛俊拍攝的運寶高速黃河大橋

3年來的航拍實踐,特別是一系列的主題拍攝,薛俊以不一樣的視角,富有衝擊力的構圖,重新詮釋、豐富和提升著運城的自然人文魅力。

是的,作為新華社的簽約攝影師,他曾經刊發過成百上千張反映運城人文風景的圖片,如今有了航拍機,如虎添翼的他更是把家鄉的美展現到了極致。他一次又一次地將運城的美呈現在新華社的通稿、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中,同時通過這兩家頂級媒體的影響,全國各大媒體刊發署名為薛俊的有關運城的圖片,更是家常便飯。在百度圖片中輸入“薛俊 運城”的關鍵字,出來的圖片多得好像永遠也刷新不完。

“我是運城人,當然愛運城了。我愛家鄉的方式,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一張張照片,向世界提供愛上河東的理由。”薛俊說。

第四屆中國向日葵攝影大賽唯一的一等獎、首屆國際無人機攝影大賽二等獎……一系列的榮譽讓他成為運城航拍界的領軍人物。為了讓世界“愛運城的理由更加充分”,薛俊又拉起了一支全省聞名的“航拍軍”。

在他從事航拍之前,運城還鮮有航拍機。而在他舉辦航拍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之後,運城攝影圈裡迅速掀起了一股航拍熱。而他購買航拍機的2014年,也被圈裡人稱為運城的“航拍元年”。如今三年過去,航拍機在運城早已不是新鮮事物。據薛俊估計,運城目前玩航拍的有300多人。

如今,他的“黃河主題”正在拍攝中,而以“畫卷鹽湖”為題的鹽湖主題航拍,照片已經全部整理完畢,就等著合適的時機公開展出了。

“那些照片,是我用了50多天,一個格子一個格子在鹽湖中找到的。有的像動物,有的像沙漠腳印,有的像山水畫,還有倒影,很美很逼真。我保證,人們從來沒有見過那樣詩情畫意的鹽湖。”薛俊說。

開始拍攝大橋映照下的壯美的黃河景觀。

自從得知他的險情之後,妻子再也不放心薛俊一人出外拍攝,總是盡可能地陪著他。

在拍汾河主題時,為了將大地上的豐收景象納入畫面,薛俊選擇了最為炎熱的麥收季節。臨出發前,細心的妻子為他塗了厚厚一層防曬霜,還幫他買了防曬服和遮陽帽,然後和他一起翻山越嶺、風餐露宿。

142.5公里的汾河運城段,薛俊兩口子累計拍攝了40天,跑了3000多公里,拍了近300個鏡頭。光是拍攝汾河與黃河交會處,他們就跑了三次。第一次拍回來不太滿意,第二次去時遇到下雨效果也不好,直到去了第三次才拍到滿意的照片。

經歷了這一次次的櫛風沐雨,原來對他工作不太理解的妻子漸漸改變了看法,成為他的攝影助手。隨後,一個以“汾水飄飄舞河東”為主題的航拍展在運城公開展出。這一次,不僅普通市民驚奇,就連省水利廳的一些老水利人也很驚歎:“我幹了一輩子的水利,也沒有見過這樣的汾河。”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特地聯繫薛俊,將他的汾河主題展板拉到學校展覽,讓師生們瞭解不一樣的汾河。

他拉起拍遍河東的“航拍軍”

薛俊拍攝的運寶高速黃河大橋

3年來的航拍實踐,特別是一系列的主題拍攝,薛俊以不一樣的視角,富有衝擊力的構圖,重新詮釋、豐富和提升著運城的自然人文魅力。

是的,作為新華社的簽約攝影師,他曾經刊發過成百上千張反映運城人文風景的圖片,如今有了航拍機,如虎添翼的他更是把家鄉的美展現到了極致。他一次又一次地將運城的美呈現在新華社的通稿、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中,同時通過這兩家頂級媒體的影響,全國各大媒體刊發署名為薛俊的有關運城的圖片,更是家常便飯。在百度圖片中輸入“薛俊 運城”的關鍵字,出來的圖片多得好像永遠也刷新不完。

“我是運城人,當然愛運城了。我愛家鄉的方式,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一張張照片,向世界提供愛上河東的理由。”薛俊說。

第四屆中國向日葵攝影大賽唯一的一等獎、首屆國際無人機攝影大賽二等獎……一系列的榮譽讓他成為運城航拍界的領軍人物。為了讓世界“愛運城的理由更加充分”,薛俊又拉起了一支全省聞名的“航拍軍”。

在他從事航拍之前,運城還鮮有航拍機。而在他舉辦航拍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之後,運城攝影圈裡迅速掀起了一股航拍熱。而他購買航拍機的2014年,也被圈裡人稱為運城的“航拍元年”。如今三年過去,航拍機在運城早已不是新鮮事物。據薛俊估計,運城目前玩航拍的有300多人。

如今,他的“黃河主題”正在拍攝中,而以“畫卷鹽湖”為題的鹽湖主題航拍,照片已經全部整理完畢,就等著合適的時機公開展出了。

“那些照片,是我用了50多天,一個格子一個格子在鹽湖中找到的。有的像動物,有的像沙漠腳印,有的像山水畫,還有倒影,很美很逼真。我保證,人們從來沒有見過那樣詩情畫意的鹽湖。”薛俊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