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永遠長不大,請讓孩子體驗自己的不同!

作者:養育男孩, 魚爸

1

這幾年, 界限感這個詞越來越被重視。

因為在我們中國人的交往中, 界限常常因為交情而變得模糊。

而在家裡, 卻常常因為愛而變得模糊。

怎麼講呢?

比如一個孩子, 他跌倒在地, 接下來應該是他自己主動爬起來。

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但是我曾看到一個男孩摔倒在地, 他第一件事不是爬起來。

而是找奶奶, 然後把頭抬得老高, 揮著手臂叫喊著。

老人第一時間到位, 扶起這個寶貝。

這是一件很尋常的事。

可是, 你知道這樣的愛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麼?

孩子在你的疼愛中一點一點地喪失界限感。

當孩子自己跌倒, 他自己爬起來的時候。

不僅找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界限感, 同時還擁有了自我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這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

只是, 孩子常常被剝奪了這種體驗的機會。

你真的尊重過孩子的界限嗎?

孩子說這個玩具不能拆我的, 也不能移動, 你是不是說占道了或者太亂了而干涉?

孩子說要自己擦屁股, 你是不是怕他擦不乾淨而總是代勞?

孩子摔倒了, 你怎麼做的?

孩子一直留著那個破舊的小毯子, 你是不是尊重他的決定, 而沒有去買新的?

孩子不願意把自己心愛的玩具送給親戚家的孩子, 你是想辦法幫孩子守護, 還是礙于情面逼孩子分享?

孩子說我想自己去玩, 你又是怎麼做的?

有媽媽跟我說, 家裡兩歲多的孩子, 很熊。

一到外邊就一個人跑來跑去, 根本不聽管教。

你去牽著他, 他甩手推開你, 要自己做。

其實這個時候的孩子, 就開始發展自我。

我們要做的是儘量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然後讓他在這個圈子裡盡情地摸索, 試探。

適當遠子, 給孩子空間。

孩子一個人玩, 就讓他一個人玩, 尊重他的界限。

在孩子專心玩的時候, 你讓孩子幹別的, 往往讓孩子感到生氣。

孩子玩滑滑梯呢, 你要他蕩秋千。

還一直在邊上說“你怎麼這麼膽小, 不敢蕩秋千。 ”

孩子蕩秋千呢, 你要他去玩球……

記得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空間, 然後放手吧。

2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 永遠長不大。

因為他的自體一直停留在原始的依戀階段。

比如他有能力去做, 他也不做。

因為界限感模糊, 他覺得這是父母的事。

讀小學的孩子還要父母餵飯,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孩子失去界限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本身缺乏界限感。

沒有讓孩子知道, 爸爸媽媽也是有需求的, 不是什麼事都得聽你的,

都要無條件馬上滿足你。

孩子總是能找到父母的軟肋, 滿足自己的需求。

而沒有界限感的父母, 全身都是軟肋, 甚至根本就沒有自己, 全部綁在孩子的身上。

實際上就是: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我自己的事都不是事。

在兒童時期, 往往還看不到問題。

可是到了青少年時期, 孩子的獨立意識會強化一次, 有了自己的想法。

於是跟父母說:我想談戀愛, 跟誰談戀愛是我的事。

我想讀書或者不想讀書, 也是我的事。

然後父母在一旁感覺很疑惑。

這個孩子不是一直很聽話嗎?

我瞭解他就好像瞭解我自己啊。

結果對抗在每天發生。

而孩子除了這脾氣外, 真的長大了嗎?

工作要父母幫忙找, 結婚的錢要父母出。

生的孩子要父母帶, 住的房子父母提供。

一邊罵著, 一邊愛著, 一遍後悔著。

是很多父母的狀態。

我有一個親戚就是這樣, 兒子對父母一直很強硬。

我要結婚, 錢你們出。

我老婆要生了, 你們帶。

至於工作, 你們給我安排的不好。

結果自己混了幾個月又回家啃老。

親戚家兒子小時候就一直被放養, 任他憑性子長大。

從小被放養, 結果跟極端寵溺一樣。

孩子根本沒有界限感, 就不明白自己的責任。

其實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是可悲的, 往往外強中乾。

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3

缺少界限感的孩子,常常會忽視周邊人的感受,藐視規矩。

前幾天在幼稚園接兒子。

因為週五他會跟同學在操場多玩一會。

我在滑梯邊上坐著看他們玩。

其中兩個大班的孩子就跑了過來。

一個孩子提著一個滑行車,想著去滑滑梯上面滑下來,速度更快更刺激。

但是滑滑梯出口有一個小傢伙在那爬。

我提醒孩子的媽媽抱走孩子。

剛好那個滑行車猛地滑了下來。

接著這倆孩子想摘我身後橘子樹上的橘子。

我說還沒熟呢,你們學校要留著過豐收節的。

他沒理我,繼續摘。

我說告訴你老師啊!

他們就猶豫了一下。

然後去旁邊的樹上摘了兩個橘子,再去滑滑梯那丟著玩。

孩子淘氣,可以理解。

但是沒有界限感的行為,已經把家庭教育的問題暴露了出來。

過了一會,其中一個孩子的奶奶提著書包過來了。

問他橘子哪裡來的?

他非常肯定地說是地上撿來的。

老人也沒有繼續問。

孩子幸災樂禍地跑開了。

沒有界限感的孩子,往往會傷害他人,也在傷害自己。

4

給孩子設立界限,除了愛,還要學會溫柔而堅定地跟孩子說不。

對孩子說“好好好”很容易。

但是說“不”的時候,就到了考驗父母及孩子的時候了。

因為說不的時候,意味著“管束”。

而很多專家會告訴你,要讓孩子自由地生長,不要控制他,不要管束孩子。

所以媽媽們在說不的時候,往往就猶豫了,我該說還是不該說?

而且說“不”之後,孩子會有抵抗情緒。

所以我常常會建議大家,先把規矩立好。

這樣就不會受情緒的影響而對孩子大呼小叫。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如何溫和而堅定地說不。

讓孩子知道你能說到做到。

記得有一次跟朋友在外邊吃飯,他帶著一個六歲的兒子和4歲的女兒。

加上我家的那個,三個孩子在一起嘰嘰喳喳地吵鬧著。

剛開始還在座位上,過了一會就要爬桌子上了。

這時朋友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然後很認真地說:“你們倆太吵了,還這樣的話,你倆今晚禁餐,回家去吃飯”。

兩個孩子安靜了下來。

過了一會,看到我們在說話,他們又開始吵了起來。

這時朋友真的收了他們的餐具。

孩子紅著眼睛哭著,說不吵了,能不能先吃飯?

接下來還真的安安靜靜地吃完了飯。

父母對子女的愛,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合理的界限,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當孩子知道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時,他們才會管理自己的行為。

而在承擔和管理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做了自己的主人。

而這種體驗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

界限感開始生根發芽,而孩子的“界限感”對他的一生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3

缺少界限感的孩子,常常會忽視周邊人的感受,藐視規矩。

前幾天在幼稚園接兒子。

因為週五他會跟同學在操場多玩一會。

我在滑梯邊上坐著看他們玩。

其中兩個大班的孩子就跑了過來。

一個孩子提著一個滑行車,想著去滑滑梯上面滑下來,速度更快更刺激。

但是滑滑梯出口有一個小傢伙在那爬。

我提醒孩子的媽媽抱走孩子。

剛好那個滑行車猛地滑了下來。

接著這倆孩子想摘我身後橘子樹上的橘子。

我說還沒熟呢,你們學校要留著過豐收節的。

他沒理我,繼續摘。

我說告訴你老師啊!

他們就猶豫了一下。

然後去旁邊的樹上摘了兩個橘子,再去滑滑梯那丟著玩。

孩子淘氣,可以理解。

但是沒有界限感的行為,已經把家庭教育的問題暴露了出來。

過了一會,其中一個孩子的奶奶提著書包過來了。

問他橘子哪裡來的?

他非常肯定地說是地上撿來的。

老人也沒有繼續問。

孩子幸災樂禍地跑開了。

沒有界限感的孩子,往往會傷害他人,也在傷害自己。

4

給孩子設立界限,除了愛,還要學會溫柔而堅定地跟孩子說不。

對孩子說“好好好”很容易。

但是說“不”的時候,就到了考驗父母及孩子的時候了。

因為說不的時候,意味著“管束”。

而很多專家會告訴你,要讓孩子自由地生長,不要控制他,不要管束孩子。

所以媽媽們在說不的時候,往往就猶豫了,我該說還是不該說?

而且說“不”之後,孩子會有抵抗情緒。

所以我常常會建議大家,先把規矩立好。

這樣就不會受情緒的影響而對孩子大呼小叫。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如何溫和而堅定地說不。

讓孩子知道你能說到做到。

記得有一次跟朋友在外邊吃飯,他帶著一個六歲的兒子和4歲的女兒。

加上我家的那個,三個孩子在一起嘰嘰喳喳地吵鬧著。

剛開始還在座位上,過了一會就要爬桌子上了。

這時朋友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然後很認真地說:“你們倆太吵了,還這樣的話,你倆今晚禁餐,回家去吃飯”。

兩個孩子安靜了下來。

過了一會,看到我們在說話,他們又開始吵了起來。

這時朋友真的收了他們的餐具。

孩子紅著眼睛哭著,說不吵了,能不能先吃飯?

接下來還真的安安靜靜地吃完了飯。

父母對子女的愛,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合理的界限,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當孩子知道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時,他們才會管理自己的行為。

而在承擔和管理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做了自己的主人。

而這種體驗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

界限感開始生根發芽,而孩子的“界限感”對他的一生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