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沒有四季的印尼應該如何設計建築?我們和一個“神秘”的印尼建築師聊了聊【好奇心日報】

Andra Matin 的家沒有客廳。 他不想要那份正式感。 開門、換鞋、脫外套的這一系列程式, 無法套用到這座位於雅加達郊區的房子中。

建造的過程也很不符常規。

他只是畫了一張草圖, 各處細節都記在自己的腦海中, 建造時, 通過在現場一步步地指導工人們, 他將想要的建築一點點構築出來, 整個過程進行得極為緩慢, 像工匠打磨一件器物。

從 1990 年進入印尼建築界至今, 在完成的 100 多個建築專案中, 這處住宅是最符合他預期的。

和許多現代住宅不同, 他的家不是一棟小屋加一座庭院的模式, 整體佈局也沒有那麼直接了當。 初次到訪的人會覺得那裡有些神秘。

從兩扇大木門間走進去, 是第一層空間, 那裡有一排貓窩和一間書房。 天花板不高, 地面被分割成幾塊, 一側是水泥地板, 一側是石子路, 通向書房的走道則用寬木板鋪成。 書房被設計成日式風格, 三面牆都擺滿了書,

人們可以圍著桌子坐在地板上。 從書房望出去, 可以看到一個小池子, 裡面養了許多魚, 還長著一棵樹。

貓窩 書房
書房、水池和樹

沿著書房一側的斜坡一路往上走, 就是住宅的第二層。 視野在這裡突然變得開闊起來。 水池、草地、植物牆、餐桌、躺椅和廚房之間沒有隔閡。 Matin 和家人會光著腳在木制平臺上走動, 午後也會在這裡休憩。 從平臺上延伸出的小道可以通向搭在草地中的小屋,

那裡是 Matin 和他妻子的臥室。 下雨時, 他們得打著傘進出。

這座小屋就是 Andra Matin 和他妻子的臥室

而那座由幾根混凝土支柱撐起的方形建築,則是孩子們的書房和臥室。整層空間開闊又幽暗,三間臥室被隔成盒子狀,與三人共用的平臺之間有一大截空隙,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底下的水池和樹。當然,孩子們得不時跳上跳下,在兩個平臺之間往返。

為什麼不將各個功能區設置得更緊湊?為什麼不用更節省空間的樓梯代替長長的斜坡?為什麼不在主臥和平臺之間的小道上搭個遮雨棚,或乾脆也把主臥塞進主體建築中?為什麼不把孩子們的臥室設計得更明亮以及安全?

……

參觀過這處住宅的人,幾乎都會提出這些疑問。儘管對照許多現代住宅,Matin 的設計實在有些另類,不過他有他的理由。

“我希望室內空間與室外有更多的聯繫,室外空間可以轉換成室內的一部分,因而沒有必要將所有功能區集中在一起。”他在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時這樣解釋。

那些長長的斜坡與露天的過道,是他用來體驗自然的方式:從光線較暗的房子底層沿著斜坡慢慢往上走,光線逐漸變得充足。在一天中的不同時刻,映在草地和牆面上的樹影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露天的水池可以在晴天倒映出天空中的雲朵,也可以在雨天佈滿層層漣漪。

他在臥室的門外特意別了一把透明傘面的雨傘。下雨天,他就撐起傘從臥室走到室外,“對於我來說,這是感受外部世界的一種比較詩意的方式”。

他還希望建築變得好玩。孩子們可以在斜坡上騎自行車,也可以接受一些挑戰,在建築的不同走廊間穿梭,光線是變化的,空間一會兒明亮一會兒幽暗,就像他喜歡的爵士樂一樣,帶一點即興色彩。“像每一個爵士樂演奏者都可以表達出他們自己一樣,對我來說,每一個空間,也都有它自己的靈魂。”他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

儘管不像設計自己的房子那樣盡興,這些有趣的設計,如今被 Matin 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了他的其他項目中。在一處長滿棕櫚樹的住宅用地上,他將樹木全部保留了下來,讓建築“長”在了樹木間,還在建築無法繞開樹木的部分,穿了幾個圓孔。在另一處住宅的外立面,他罩上了一層像竹篩子一樣的網狀結構,光線透過去,可以在地板與牆面上留下好看的光斑。

與初成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時不同,現在不再會有業主直接捧著一本書來找他,希望他“複製”出某一棟建築。他們只會簡單地表示,自己需要在建築中設置哪些功能區,剩下的部分,他可以擁有充分的自由去發揮——“現在 90% 的工作都是可以由我自主決定的”。

這種自由在上世紀 90 年代的印尼,是很難想像的。

從 Parahyangan University Bandung 的建築系畢業後,Andra Matin 在 1990 年進入當時印尼著名的建築公司 Grahacipta Hadiprana 工作。當時的印尼仍由蘇哈托當政,中央集權的政府嚴格地管控著建築行業的發展,建築樣式由總統規定,不能有個人的表達,任何人也不能以個人名義建立建築公司,由於貪污現象嚴重,建材的使用也受到不少限制。

在雇用了百餘人、體積臃腫的建築公司內部,建築師沒有設計的自主權,“總會被老闆的要求所限制”。而由於公司名稱不得以私人名字命名,人們也找到了推卸責任的藉口。

直到 1998 年蘇哈托下臺,這一切才逐漸有了轉機。新一任總統哈比比上臺後,開始著手改革,政治環境變得寬鬆。而對於建築師來說,他們也有了建立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的機會。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選擇獨立的勇氣。當時的印尼,政局仍未完全穩定,經濟也未從亞洲金融風暴中完全復蘇,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不少建築師猶疑,拋棄了鐵飯碗後是否還能生存。

Andra Matin 卻在蘇哈托倒臺的當年就辭了職,建立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成為了當時印尼第一批獨立建築設計師中的一員。他的想法有些另類:“我就想,如果我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都能生存的話,那麼以後就可以存活得更好。”

在經營著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同時,他還與其他 6、7 位建築師一起,運營著一個建築師組織 Arsitek Muda Indonesia(Young Indonesian Architects)。這是一個討論印尼建築未來以及如何發展印尼的設計語言的團體。成員們經常會面,一起討論彼此的設計,還會相互批評。“非常自由,會很直接地質疑,直接說,為什麼你要這樣做,我覺得這樣不好,等等。”他回憶道。偶爾,他們還會一起外出旅遊,去歐洲或者日本,一邊參觀著名的建築,一邊探討學習。

Andra Matin

只是當時的業主們仍未做好充足的準備,擁抱這些有想法的設計師。

Andra Matin 在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時,笑著開玩笑說:“業主一共有四種,有錢又品位的,有錢沒品位的,沒錢有品位的,沒錢沒品位的。”當時,第二種是多數,不少靠開採石油暴富的人,開始尋求表達權力的出口,要求建築師幫他們打造歐洲城堡一樣的建築。

建立事務所最初的五年,是 Andra Matin 最困難的時期。他拒絕了不少出得起價錢但想要“城堡”的暴發戶,盡力去尋找想法與自己接近的業主:“這樣衝突會少一些,設計出來的東西也會是像我的東西,這樣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作品集。相比設計費,我更在意設計的結果。”

他從室內翻新專案開始,慢慢有了設計建築的機會,到 2011 年,他收穫了五個由 Indones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頒佈的獎項,並在 2012 年,作為首位受邀的印尼建築師,參加了日本東京 GA Gallery 舉辦的 Houses Projects 展覽。之後的每一年,他都會受邀參加這個展覽,和世界各國的五六十位建築師一起,展示自己最新的建築項目。

每次從日本回國,他都會思索很久:“日本的建築,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儘管可能是由不同的建築師設計的,建在不同的地點,甚至用的材料也有差別,但是你就是能感受得出,那是日本的建築。”

如何建立能體現印尼身份的建築語言,成了他想要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我經常和人們說,一定得有自己的特色,要像日本一樣,不能丟失了自己的身份。”

要做到這一點,當然很難。

首先需要考慮氣候。印尼地處熱帶,全年高溫,沒有四季。濕熱的氣候孕育出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不過由於溫度太高,當地的人們都喜歡待在有空調的室內,與室外的自然空間相隔離。

其次還要考慮文化。印尼是萬島之國,不同的島嶼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與建築風格。這一點在屋頂的設計上表現得最為明顯。2014 年,當 Andra Matin 去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時,發現當時展出的各式屋頂設計中,有 70% 都來自印尼。要在這種多元文化中,琢磨出一套通用的表達,幾乎是不可能的。

Matin 認為熱帶地區的設計,要與四季分明的地帶有所區分。波動較小的溫度與豐富的物種,在他看來,是建造開放式建築的優勢。儘管由於溫度較高,不能完全避免空調的使用,但是通過完善室內的通風條件,並盡可能地使用自然採光,就能減少能源的浪費。在設計自己的住宅時,他在二樓的開放空間就做了這樣的處理,裝在屋簷一側的風扇可以加快空氣流通,草地與水池能夠降低環境溫度,當風掠過水面時,還能帶來一些涼意。

至於印尼特色,他不想拘泥于傳統文化,狹隘地去解讀這個概念。在最近快要完工的 Banyuwangi 機場的設計中,Matin 打造了一個帶有平緩斜坡與大屋簷的屋頂,並在上面種滿了綠植。他特意將具有當地特色的、帶有尖尖三角的屋頂削平了一些,從側面看,用長木條裝飾的屋頂像是匍匐在一片綠地之上,幾何線條鮮明但不鋒利,像一處民居。

Banyuwangi 機場

這種設計,更接近日本與北歐現代建築的極簡風格,與色彩豔麗、雕刻繁複的印尼傳統建築很不同。“讓印尼人去感受極簡風格,有點難,”不過 Matin 認為,不多加粉飾的木材或混凝土,“有一種真誠的感覺”,真誠,在他看來,是自帶美感的。

“我不想把所謂的印尼特色,弄成一種模式,它應該是一種像靈魂一樣的東西。”Matin 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

最終,他希望每一位印尼的建築師都能像日本建築師那樣,大膽地去構築自己的特色:“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建立自己獨特的個性,那麼印尼建築作為一個整體的內涵也會變得更為豐富。”

題圖來自 bimaa,攝影/Paul Kadarisman

文內圖來自 manual、uncubemagazine、bmiaa、detik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這座小屋就是 Andra Matin 和他妻子的臥室

而那座由幾根混凝土支柱撐起的方形建築,則是孩子們的書房和臥室。整層空間開闊又幽暗,三間臥室被隔成盒子狀,與三人共用的平臺之間有一大截空隙,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底下的水池和樹。當然,孩子們得不時跳上跳下,在兩個平臺之間往返。

為什麼不將各個功能區設置得更緊湊?為什麼不用更節省空間的樓梯代替長長的斜坡?為什麼不在主臥和平臺之間的小道上搭個遮雨棚,或乾脆也把主臥塞進主體建築中?為什麼不把孩子們的臥室設計得更明亮以及安全?

……

參觀過這處住宅的人,幾乎都會提出這些疑問。儘管對照許多現代住宅,Matin 的設計實在有些另類,不過他有他的理由。

“我希望室內空間與室外有更多的聯繫,室外空間可以轉換成室內的一部分,因而沒有必要將所有功能區集中在一起。”他在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時這樣解釋。

那些長長的斜坡與露天的過道,是他用來體驗自然的方式:從光線較暗的房子底層沿著斜坡慢慢往上走,光線逐漸變得充足。在一天中的不同時刻,映在草地和牆面上的樹影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露天的水池可以在晴天倒映出天空中的雲朵,也可以在雨天佈滿層層漣漪。

他在臥室的門外特意別了一把透明傘面的雨傘。下雨天,他就撐起傘從臥室走到室外,“對於我來說,這是感受外部世界的一種比較詩意的方式”。

他還希望建築變得好玩。孩子們可以在斜坡上騎自行車,也可以接受一些挑戰,在建築的不同走廊間穿梭,光線是變化的,空間一會兒明亮一會兒幽暗,就像他喜歡的爵士樂一樣,帶一點即興色彩。“像每一個爵士樂演奏者都可以表達出他們自己一樣,對我來說,每一個空間,也都有它自己的靈魂。”他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

儘管不像設計自己的房子那樣盡興,這些有趣的設計,如今被 Matin 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了他的其他項目中。在一處長滿棕櫚樹的住宅用地上,他將樹木全部保留了下來,讓建築“長”在了樹木間,還在建築無法繞開樹木的部分,穿了幾個圓孔。在另一處住宅的外立面,他罩上了一層像竹篩子一樣的網狀結構,光線透過去,可以在地板與牆面上留下好看的光斑。

與初成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時不同,現在不再會有業主直接捧著一本書來找他,希望他“複製”出某一棟建築。他們只會簡單地表示,自己需要在建築中設置哪些功能區,剩下的部分,他可以擁有充分的自由去發揮——“現在 90% 的工作都是可以由我自主決定的”。

這種自由在上世紀 90 年代的印尼,是很難想像的。

從 Parahyangan University Bandung 的建築系畢業後,Andra Matin 在 1990 年進入當時印尼著名的建築公司 Grahacipta Hadiprana 工作。當時的印尼仍由蘇哈托當政,中央集權的政府嚴格地管控著建築行業的發展,建築樣式由總統規定,不能有個人的表達,任何人也不能以個人名義建立建築公司,由於貪污現象嚴重,建材的使用也受到不少限制。

在雇用了百餘人、體積臃腫的建築公司內部,建築師沒有設計的自主權,“總會被老闆的要求所限制”。而由於公司名稱不得以私人名字命名,人們也找到了推卸責任的藉口。

直到 1998 年蘇哈托下臺,這一切才逐漸有了轉機。新一任總統哈比比上臺後,開始著手改革,政治環境變得寬鬆。而對於建築師來說,他們也有了建立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的機會。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選擇獨立的勇氣。當時的印尼,政局仍未完全穩定,經濟也未從亞洲金融風暴中完全復蘇,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不少建築師猶疑,拋棄了鐵飯碗後是否還能生存。

Andra Matin 卻在蘇哈托倒臺的當年就辭了職,建立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成為了當時印尼第一批獨立建築設計師中的一員。他的想法有些另類:“我就想,如果我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都能生存的話,那麼以後就可以存活得更好。”

在經營著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同時,他還與其他 6、7 位建築師一起,運營著一個建築師組織 Arsitek Muda Indonesia(Young Indonesian Architects)。這是一個討論印尼建築未來以及如何發展印尼的設計語言的團體。成員們經常會面,一起討論彼此的設計,還會相互批評。“非常自由,會很直接地質疑,直接說,為什麼你要這樣做,我覺得這樣不好,等等。”他回憶道。偶爾,他們還會一起外出旅遊,去歐洲或者日本,一邊參觀著名的建築,一邊探討學習。

Andra Matin

只是當時的業主們仍未做好充足的準備,擁抱這些有想法的設計師。

Andra Matin 在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時,笑著開玩笑說:“業主一共有四種,有錢又品位的,有錢沒品位的,沒錢有品位的,沒錢沒品位的。”當時,第二種是多數,不少靠開採石油暴富的人,開始尋求表達權力的出口,要求建築師幫他們打造歐洲城堡一樣的建築。

建立事務所最初的五年,是 Andra Matin 最困難的時期。他拒絕了不少出得起價錢但想要“城堡”的暴發戶,盡力去尋找想法與自己接近的業主:“這樣衝突會少一些,設計出來的東西也會是像我的東西,這樣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作品集。相比設計費,我更在意設計的結果。”

他從室內翻新專案開始,慢慢有了設計建築的機會,到 2011 年,他收穫了五個由 Indones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頒佈的獎項,並在 2012 年,作為首位受邀的印尼建築師,參加了日本東京 GA Gallery 舉辦的 Houses Projects 展覽。之後的每一年,他都會受邀參加這個展覽,和世界各國的五六十位建築師一起,展示自己最新的建築項目。

每次從日本回國,他都會思索很久:“日本的建築,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儘管可能是由不同的建築師設計的,建在不同的地點,甚至用的材料也有差別,但是你就是能感受得出,那是日本的建築。”

如何建立能體現印尼身份的建築語言,成了他想要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我經常和人們說,一定得有自己的特色,要像日本一樣,不能丟失了自己的身份。”

要做到這一點,當然很難。

首先需要考慮氣候。印尼地處熱帶,全年高溫,沒有四季。濕熱的氣候孕育出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不過由於溫度太高,當地的人們都喜歡待在有空調的室內,與室外的自然空間相隔離。

其次還要考慮文化。印尼是萬島之國,不同的島嶼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與建築風格。這一點在屋頂的設計上表現得最為明顯。2014 年,當 Andra Matin 去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時,發現當時展出的各式屋頂設計中,有 70% 都來自印尼。要在這種多元文化中,琢磨出一套通用的表達,幾乎是不可能的。

Matin 認為熱帶地區的設計,要與四季分明的地帶有所區分。波動較小的溫度與豐富的物種,在他看來,是建造開放式建築的優勢。儘管由於溫度較高,不能完全避免空調的使用,但是通過完善室內的通風條件,並盡可能地使用自然採光,就能減少能源的浪費。在設計自己的住宅時,他在二樓的開放空間就做了這樣的處理,裝在屋簷一側的風扇可以加快空氣流通,草地與水池能夠降低環境溫度,當風掠過水面時,還能帶來一些涼意。

至於印尼特色,他不想拘泥于傳統文化,狹隘地去解讀這個概念。在最近快要完工的 Banyuwangi 機場的設計中,Matin 打造了一個帶有平緩斜坡與大屋簷的屋頂,並在上面種滿了綠植。他特意將具有當地特色的、帶有尖尖三角的屋頂削平了一些,從側面看,用長木條裝飾的屋頂像是匍匐在一片綠地之上,幾何線條鮮明但不鋒利,像一處民居。

Banyuwangi 機場

這種設計,更接近日本與北歐現代建築的極簡風格,與色彩豔麗、雕刻繁複的印尼傳統建築很不同。“讓印尼人去感受極簡風格,有點難,”不過 Matin 認為,不多加粉飾的木材或混凝土,“有一種真誠的感覺”,真誠,在他看來,是自帶美感的。

“我不想把所謂的印尼特色,弄成一種模式,它應該是一種像靈魂一樣的東西。”Matin 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

最終,他希望每一位印尼的建築師都能像日本建築師那樣,大膽地去構築自己的特色:“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建立自己獨特的個性,那麼印尼建築作為一個整體的內涵也會變得更為豐富。”

題圖來自 bimaa,攝影/Paul Kadarisman

文內圖來自 manual、uncubemagazine、bmiaa、detik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