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氫彈到底有多難造?

最近核武器的話題很火啊, 東亞某個不可描述國製造了一起不可描述的爆炸, 引發了6.3級地震, 我國東北地區都有震感。 據專家估測此次爆炸的當量大致在10-20噸當量, 網友紛紛討論一個小國在短時間內研製氫彈的可行性。

氫彈不同於原子彈, 研製難題不在一個量級, 原子彈的理論在高中就會涉及, 在一些大學的專業裡會在本科階段講解原子彈系統, 更深一步相關的資料和理論在公開的科研平臺上, 就可以找到。 可是氫彈就不一樣了。 從材料上來講, 原子彈使用的是鈾235或者鈈239這樣的核材料, 需要在天然礦物中加工、提純、分離後得到, 而氫彈所用的氘、氚是氫的同位數, 必須要在極高溫度和壓力的條件下用反應堆合成製造, 因此價格極其昂貴, 即便是在產量大增的今天氚的價格也在幾萬美元一克。

對於小國而言, 在嚴密的國際制裁與封鎖下, 自身又沒有尖端科技加持的工業基礎, 那麼連製作氫彈的原料都無法滿足。 現在世界通行的氫彈引爆方法, 一是美國研發的反射內爆法, 二是中國開創的折射內爆, 也就是傳說中鼎鼎大名的於敏法, 這兩種方法都是當年的五常花了大功夫搞的,

是秘不示人的禁地, 而這也僅僅是氫彈製作的一角。 小國自行研發, 缺乏人才儲備、工業基礎、實驗場地、困難重重, 絕非朝夕之間可以完成。

氫彈的爆炸威力少說有幾十萬噸、大到幾千萬噸。 核武器的使用可以納入到整體戰略中, 實戰的可靠性,

實驗狀態中的核彈充其量稱作是一個起爆裝置, 而在實戰條件下要能夠承壓、承重、高低溫的情況下依舊能夠保持戰鬥功效, 而這一步步的技術攻關都要通過幾十次, 上百次的核爆實驗來完成。

大國由於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資料, 可以通過電腦類比實驗來進行改進,

而小國在大國的封鎖下, 必須實實大大地進行核爆, 收據資料優化自己的核武器, 僅僅一次試爆成功還遠遠不夠。 因此, 小國的核彈離實戰化尚且還有一定距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