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印度工作的中國小夥告訴你印度電影為什麼總是歌舞不斷?

我從2014派來印度新德里這邊工作後, 認識了一些印度的朋友, 也看了蠻多的印度電影, 可以說印度電影很少沒有歌舞片段的, 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我就自己對印度電影的觀察說說自己的看法。

印度歌舞電影的興起是為了讓電影時間夠長, 讓進去看的人感覺夠本。

在上個世紀, 印度的很多人, 還是比較窮的, 看一場電影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奢侈, 印度人本來就有一種非常善於精打細算的習慣, 相信與其做過生意的人都體驗過印度人的砍價有多厲害。 他們認為花了錢進去影院看電影,

都會希望電影要長, 這樣才能“夠本”。 在這樣的狀況下, 很多的印度電影時長都在3小時左右, 就是為了讓觀眾感覺夠本, 這樣以來就會把歌舞插入進來, 其實有點充時間的意思。 湊足了時間, 最後賓主盡歡。

印度民族眾多, 通過歌舞展現各個民族自己的特色文化,
展現自信。

印度到底有多少民族我也數不清, 反正印度憲法規定的官方語言就有18種。 印度人本身就有一種過分自信的感覺, 經常有印度朋友認為印度僅次於美國。 歌舞對於印度觀眾是一個引以為豪的文化傳統, 所以各個民族用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的舞蹈來展示自己。 這些與影片情節發展的關係未必很緊密的歌舞打鬥也是印度觀眾希望在電影裡欣賞到的一部分, 在他們心中地位絕不比完整動人的故事來得低, 經常在電影院看到歌舞片段興奮的畫面時候, 就有觀眾會躁動起來。

印度電影中的歌舞片段推動宣傳影片, 為取得好票房。

著名的印度電影導演戴夫·阿南說:“印度的電影就是歌舞電影, 最好的印度電影中的歌曲與舞蹈都非常動人, 備受觀眾喜愛。 如果歌舞好, 你就成功了一半。 音樂是電影的一部分, 好的歌舞正是電影劇本的精華所在。 電影歌曲已是宣傳影片成功的關鍵。 早在上世紀50年代, 印度電影的製片人就嘗試在影片發行之前先推歌曲,

並且取得了成功, 這種單獨售賣的形式能有效收回影片的製作成本, 所以沿用至今。 印度電影中極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本土市場制勝的關鍵, 也是快速撩撥起海外觀眾興致的法寶。

印度教對濕婆大神的崇拜, 借助歌舞宣洩內心的期待。

濕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 印度教認為, 舞蹈是由濕婆創造的, 濕婆神是舞蹈的化身, 因此印度人把對濕婆神的崇拜表現為對舞蹈的熱愛, 而且印度教徒非常崇拜濕婆的林伽, 認為性和情欲是神賜的。 所以, 為了表達內心正常的本能衝動, 並且避免和審查制度造成衝突, 聰明的印度人最終選擇了舞蹈這一和性本能有著深刻聯繫的元素:曖昧游離的秋波, 欲說還休的語言, 若隱若現的肢體, 似迎還拒的接觸, 以及類似聚會和儀式的群眾歌舞, 這一切都十分獨特巧妙地宣洩了印度人在電影中對豔情的期待。

來印度的這幾年可以說是對印度歌舞文化真是感受深刻,其實不止是電影中歌舞不斷,生活中更是載歌載舞,在印度經常看到類似我們八九十年代那種馬戲團下鄉的歌舞表演。有的人開玩笑說看印度電影就是在看歌舞的過程中把電影故事順便看了一下。

來印度的這幾年可以說是對印度歌舞文化真是感受深刻,其實不止是電影中歌舞不斷,生活中更是載歌載舞,在印度經常看到類似我們八九十年代那種馬戲團下鄉的歌舞表演。有的人開玩笑說看印度電影就是在看歌舞的過程中把電影故事順便看了一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