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被稱為中國的鮑勃狄倫,一生窮困潦倒,拒絕過無數唱片公司

楊一何許人也?

92年的春夏還能在廣州一家牛扒城聽他每晚用小嫩嗓唱時髦的西洋歌曲, 秋未至就消失不見了。 多年後, 北京的天河城地下過道, 能看見他抱著吉他, 脖子夾著口琴架, 開腔的時候嘶啞渾厚的像個從陝北趕來的農民。

中國美術館附近的, 對他就更熟了。 從八年前開始, 華僑大廈對面的門邊空地時而能看到楊一賣唱的身影。 周圍小商鋪拆了又蓋, 美術館賣門票的都換了幾波, 可他愣是沒走。 他把這裡當成自家小院, 風風雨雨抗戰了8年。 當年抓他的便衣升職成了隊長, 有個叫王順義的“傻子” 學會了他所有的歌。

有個曾暗戀他的女孩說93年上高一的時候就見他在這裡賣唱, 現在大學畢業了, 楊一還沒有畢業。

她說沒有懷疑過楊一, 懷疑的是這個世界。

但是她錯了。

楊一最窮困潦倒時撿過列車上丟下的半個麵包, 最火的時候被民謠圈裡看做中國的“鮑勃·狄倫”。

8年前還能聽到他唱羅大佑、齊秦和崔健, 8年後他粗糲的嗓音裡鋪天蓋地的是勞動人民的旗幟。 8年內, 他走南闖北如同一個民間藝人, 也被當做盲流遣送, 就像他當初固執的坐上北下的火車那樣, 他又一次次固執的回到美術館門口。

事實上, 他甩不少民謠歌手十裡街的顏值和天分讓想要包裝他的人從未斷過, 前後有十餘家大小不一的唱片公司邀他簽約都被楊一親口拒絕。 他對民謠的專研讓不少人敬佩, 他的偏執又受到多數人嘲笑。 大老遠的跑過來, 吃了苦出了名, 站起來說不定就成了“魔岩四傑”, 卻賴在地上偏要和泥土為伍, 這是有病、犯賤, 還是自命清高?

但楊一不這麼看, 也不懷疑這個世界。

在這裡, 什麼東西不能包裝?什麼東西又沒有包裝呢?在媒體, 他遊吟詩人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個勾人的故事;在商業, “八年抗戰、街頭賣唱”或者“人民藝術家”的頭銜和“民謠在路上”的噱頭都可以輕易換成鈔票。 那些來找到他的人手持竹簽急切想在他身上紮個窟窿,

然後拿到電視和雜誌上燒烤, 而且調料還是現成的。

只是這條路不屬於楊一, 更讓他害怕。 來北京已經和家鄉越走越遠, 在音樂上他也不想越走越遠。

越走越遠的, 應該是他童年時發現便期盼的那樣。 那些從各地寄來的信讓楊一知道除了小鎮之外還有另一個世界, 他希望將來有一天像這些信件一樣從一個地方飛到另一個地方。

在粵北山區一個叫翁城的古鎮, 家中排行老三的楊一, 少年時受姐姐影響愛上畫畫, 這大概也是他後來長期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附近逗留的原因。 78年有個香港遠房親戚帶回來一台三洋答錄機, 從電臺中開始接觸香港和西洋音樂。 但這時候楊一更感興趣的是搗鼓收音機和答錄機, 初三那年輟學後在鎮上開了間電器維修部。

幾乎同時, 他認識了剛從縣城調來的電影院青年美工, 從他那裡第一次接觸到吉他, 那一年楊一16歲。 其後三年, 他趕上了一個掙錢的機會, 做起了倒賣家電的營生, 心裡除了掙錢外沒有任何理想, 整天沉迷於港臺的流行音樂,以及那裡透露出來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用他自己話來形容,就是聰明並庸俗著。

這樣的生活持續到89年春夏之際,楊一突然變得不同了。他開始關注政治,開始思考生命和青春的價值,基於此,楊一離開小鎮去廣州求學,在廣州美術學院的這段日子裡是他這些年最充實的時光。經過一年學習和準備,回到小鎮高考的楊一未能考中。這次失敗讓楊一大受打擊,經常對酒當歌,把彈琴唱歌當成了唯一的精神寄託。也在此時,他遇到一個美國人,聽他講鮑勃·狄倫和美國60年代民歌運動,這讓他看到了嶄新的世界,剛過完23歲生日的楊一坐上開往北京的火車。

在《越來越遠》裡楊一寫著:這一次我離開了家越來越遠,往後的事該如何去面對。這首歌是楊一在民謠上的開山之作,記錄了他在列車裡面對空前的自由和未知的旋風時的迷茫和膽怯。他路過了長江,路過了黃河,路過了陌生不知名的村莊,行色匆匆地站在北京站門口無所適從。

美術館售票窗口旁的那排銀杏下,楊一撥動了琴弦,這一撥就是8年。如今想來,那時的楊一也許從未想過能堅持這麼久。其實他心裡清楚的很,自己能一直站在這裡,是因為有太多的人和事讓他感動不已甚至終生難忘。

楊一記得,94年春天總有一個老頭陪著老伴坐在他旁邊,一段時間後就不見了老伴,一年後再不見那老頭。還有個十歲左右的女孩堅持要聽他唱歌,她父親給她五塊錢,她從父親手上拿走錢包把張一百的塞在琴袋裡。後來楊一在《那時候的心情》裡唱到:無論你在哪裡流浪,都有關心你的朋友。那時圈裡流行一句話:餓死你,狗日的詩人;餓死你,狗日的搖滾佬。

楊一慶倖遇到無數這樣可愛的陌生人,沒有讓自己在狹隘的病態中滿腦子充滿憤怒和傷感。如果沒有這些人,楊一或許會像大批的憤怒青年一樣描述著階級鬥爭和荒誕的理想,也因為這些人,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民謠不唱給他們聽那該唱給誰?

如果說89年的第一次意識轉變讓楊一逃離了庸俗不堪的生活,那麼美術館賣唱生涯讓他真正看清了一個民謠歌手該走的路。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說他身上最為純粹的民謠骨血應該是發生在 這件事之後。

93年5月,楊一無意識參加了一場被官方定義為非法集會的活動,在回去的路上被員警逮住,在昌平的收容所裡關了兩個月。在那裡,他和這個城市最底層的人同吃、同睡、同樣的絕望。那些露宿街頭、靠撿垃圾箱的食物為生的人會把手頭僅有的食物分給他,在足球場大小的院子裡,楊一和北京的三無人員、乞丐、流浪漢一起迎來日出送走夕陽,在沒有自由的情況下,他的歌聲成為了所有人的自由,包括一起為他鼓掌的員警。

楊一說:在那時,我的淚水再也忍不住,無法用言語表達,就像肖恩克的救贖裡只有人性的正義和善良自由的光輝,我無法記住他們的每一張臉,但我清楚我自己的命運該和什麼的人聯繫在一起。在無望的生活裡,他們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但在絕望的生活裡,他們就像是自由世界的飛鳥。

這年夏天,楊一開始越走越遠。他帶著吉他去各個城市賣唱,去尋找更自由的人,去發現更多的未知,去期待更不同的聲音。他覺得自己的音樂應該紮根在這片無垠的土地上,他向勞動人民拜師學藝,收集不同地域裡純正的民歌,他的歌詞裡沒有英雄主義,沒有不切實際的烏托邦,他描寫的是每一個活生生的人物,講述的是最底層最純粹最真實的大眾生活。

他一路風塵僕僕,用歌詞和音樂去尋找自然和本真。作為一個歌唱者,他還原了民謠歌手的本色;作為一個敘事者,就像他自費出的專輯裡唱的那樣:永遠在街頭歌唱,為人民歌唱。

那麼,楊一是何許人也?

他是中國最早的具有個人生命質感的民謠歌手之一,他為民間藝術和流行歌曲搭起一座橋樑,他是一個最純粹的老百姓歌手,把民歌賦予了民謠般的抒情格調,他不是中國的“鮑勃·狄倫”,他是人民的“鮑勃·狄倫”,同時他又是獨一無二的楊一,曬著蒼涼土地上所有渺小卑微的靈魂。

對楊一來說,“客家人”已經不是一個血緣符號,“民謠歌手”也不符合自己的口味,他是一個流浪者,永遠在路上。即便成為了“大師”,皈依佛教後,仍然像當歌手時無門無派無圈子,他不屬於任何寺院,僧衣僧鞋一身行頭依然在路上。

文章來源於果醬音樂(www.jammyfm.com),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整天沉迷於港臺的流行音樂,以及那裡透露出來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用他自己話來形容,就是聰明並庸俗著。

這樣的生活持續到89年春夏之際,楊一突然變得不同了。他開始關注政治,開始思考生命和青春的價值,基於此,楊一離開小鎮去廣州求學,在廣州美術學院的這段日子裡是他這些年最充實的時光。經過一年學習和準備,回到小鎮高考的楊一未能考中。這次失敗讓楊一大受打擊,經常對酒當歌,把彈琴唱歌當成了唯一的精神寄託。也在此時,他遇到一個美國人,聽他講鮑勃·狄倫和美國60年代民歌運動,這讓他看到了嶄新的世界,剛過完23歲生日的楊一坐上開往北京的火車。

在《越來越遠》裡楊一寫著:這一次我離開了家越來越遠,往後的事該如何去面對。這首歌是楊一在民謠上的開山之作,記錄了他在列車裡面對空前的自由和未知的旋風時的迷茫和膽怯。他路過了長江,路過了黃河,路過了陌生不知名的村莊,行色匆匆地站在北京站門口無所適從。

美術館售票窗口旁的那排銀杏下,楊一撥動了琴弦,這一撥就是8年。如今想來,那時的楊一也許從未想過能堅持這麼久。其實他心裡清楚的很,自己能一直站在這裡,是因為有太多的人和事讓他感動不已甚至終生難忘。

楊一記得,94年春天總有一個老頭陪著老伴坐在他旁邊,一段時間後就不見了老伴,一年後再不見那老頭。還有個十歲左右的女孩堅持要聽他唱歌,她父親給她五塊錢,她從父親手上拿走錢包把張一百的塞在琴袋裡。後來楊一在《那時候的心情》裡唱到:無論你在哪裡流浪,都有關心你的朋友。那時圈裡流行一句話:餓死你,狗日的詩人;餓死你,狗日的搖滾佬。

楊一慶倖遇到無數這樣可愛的陌生人,沒有讓自己在狹隘的病態中滿腦子充滿憤怒和傷感。如果沒有這些人,楊一或許會像大批的憤怒青年一樣描述著階級鬥爭和荒誕的理想,也因為這些人,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民謠不唱給他們聽那該唱給誰?

如果說89年的第一次意識轉變讓楊一逃離了庸俗不堪的生活,那麼美術館賣唱生涯讓他真正看清了一個民謠歌手該走的路。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說他身上最為純粹的民謠骨血應該是發生在 這件事之後。

93年5月,楊一無意識參加了一場被官方定義為非法集會的活動,在回去的路上被員警逮住,在昌平的收容所裡關了兩個月。在那裡,他和這個城市最底層的人同吃、同睡、同樣的絕望。那些露宿街頭、靠撿垃圾箱的食物為生的人會把手頭僅有的食物分給他,在足球場大小的院子裡,楊一和北京的三無人員、乞丐、流浪漢一起迎來日出送走夕陽,在沒有自由的情況下,他的歌聲成為了所有人的自由,包括一起為他鼓掌的員警。

楊一說:在那時,我的淚水再也忍不住,無法用言語表達,就像肖恩克的救贖裡只有人性的正義和善良自由的光輝,我無法記住他們的每一張臉,但我清楚我自己的命運該和什麼的人聯繫在一起。在無望的生活裡,他們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但在絕望的生活裡,他們就像是自由世界的飛鳥。

這年夏天,楊一開始越走越遠。他帶著吉他去各個城市賣唱,去尋找更自由的人,去發現更多的未知,去期待更不同的聲音。他覺得自己的音樂應該紮根在這片無垠的土地上,他向勞動人民拜師學藝,收集不同地域裡純正的民歌,他的歌詞裡沒有英雄主義,沒有不切實際的烏托邦,他描寫的是每一個活生生的人物,講述的是最底層最純粹最真實的大眾生活。

他一路風塵僕僕,用歌詞和音樂去尋找自然和本真。作為一個歌唱者,他還原了民謠歌手的本色;作為一個敘事者,就像他自費出的專輯裡唱的那樣:永遠在街頭歌唱,為人民歌唱。

那麼,楊一是何許人也?

他是中國最早的具有個人生命質感的民謠歌手之一,他為民間藝術和流行歌曲搭起一座橋樑,他是一個最純粹的老百姓歌手,把民歌賦予了民謠般的抒情格調,他不是中國的“鮑勃·狄倫”,他是人民的“鮑勃·狄倫”,同時他又是獨一無二的楊一,曬著蒼涼土地上所有渺小卑微的靈魂。

對楊一來說,“客家人”已經不是一個血緣符號,“民謠歌手”也不符合自己的口味,他是一個流浪者,永遠在路上。即便成為了“大師”,皈依佛教後,仍然像當歌手時無門無派無圈子,他不屬於任何寺院,僧衣僧鞋一身行頭依然在路上。

文章來源於果醬音樂(www.jammyfm.com),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