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跑馬圈地保險撐起複星半壁江山 未來投資能力遭考驗

近日, 複星集團發佈2016年報, 年報顯示, 2016年, 複星集團保險板塊收入276.41億, 同比增長88.4%, 歸屬母公司股東利潤24.11億, 同比增長14.6%, 總資產達2033億。 而從資產規模上來看, 2016年, 保險資產在複星集團總資產中占比增至41.77%, 正逐步成為複星集團的“半壁江山”。

對此, 複星集團表示, 未來, 將保險視為複星投資能力對接長期優質資本的上佳途徑, 一方面通過本集團豐富的產業運營經驗和專業的保險金融知識提升旗下保險公司承保利潤水準, 另一方面, 通過卓有成效的投資實踐實現更高的投資收益, “保險+投資”將是複星未來的業務核心。

然而跨界保險, 複星集團卻並非在保險業“一帆風順”, 複星保德信人壽的萬能險收縮之“痛”, 永安財險的落寞之“傷”, 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下滑之“憂”, 2017年, 複星系保險公司挑戰重重。

跑馬圈地不停蹄, 複星系10年拿下7家保險公司

事實上, 複星集團佈局保險業已有10年。 2007年, 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將集團佈局保險的第一站落定產險市場, 斥資4.69億元收購了永安保險14.6%的股份, 首次涉足保險業。

此後, 複星集團又繼續通過發起設立、並購、參股等方式持續完善在保險領域的佈局, 2011年聯手美國保德信發起設立複星保德信人壽;2013年與國際金融公司(IFC)在香港合資成立鼎睿再保險;此後又參與收購葡萄牙保險公司、美國的保險公司Ironshore以及MIG。

長達十年的跑馬圈地, 據複星國際披露的2016年年報顯示, 該集團保險業務板塊主要包括複星葡萄牙保險、永安財險、複星保德信人壽、鼎瑞再保險、Ironshore及 MIG。 而複星系版圖仍在不停完善, 今年年初, 複星旗下的保險牌照中又添健康險一員。

2016年8月, 複星集團全資附屬公司上海複星產業投資、浙江迪安診斷(300244,股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醫藥、金融行業投資人發起籌建的複星聯合健康保險獲批, 並於今年2月獲批開業, 成為中國國內第6家專業健康險公司。

至此, 壽險、財險、再保險、特種險、健康險, 復興謀取各類保險牌照的同時, 也完成全球化佈局。 由此, 保險板塊在複星集團中的所占比重也愈來愈大。 據藍鯨保險查閱年報發現, 2013年保險板塊總資產在復興集團總資產中僅占3%,

2014年末已經達到34.8%, 至2016年, 保險資產在集團總資產中占比增至41.77%。

跨界者也有“小煩惱”:2017複星系開局有點“難”

保險版圖越擴越大, 然而“量”的基礎上, 複星系保險板塊“質”卻並非“搶眼”, 甚至可以說, 進入2017年, 懷揣“小野心”的複星系保險公司, 卻遭遇“小煩惱”, “艱難”開局。

以複星保德信人壽為例, 2016年, 複星保德信人壽實現規模保費11.17億元, 保費收入1.16億元, 淨虧損1.69億元, 可投資資產為 20.23億元, 總投資收益率為3.9%。 依舊持續虧損的情況下, 最值得關注的是, 複星保德信人壽的投資收益率低於業內平均水準。

此前, 保監會曾公佈, 2016年受低利率環境下固守產品收益下降以及股債低迷影響, 保險資金整體投資收益率出現下滑,

2016年, 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僅為5.66%, 較去年同期下降1.9個百分點。 而複星保德信人壽的投資收益率僅為3.9%, 相較於2015年6.9%的投資收益, 下滑3個百分點。

在此背景下, 2017年開年, 複星保德信人壽延續上述態勢“慘澹”開局。 因“複星保德信小福星少兒兩全保險(萬能型)”產品存在問題, 保監會向其發出監管函, 叫停該萬能險產品。 並且, 責令複星保德信人壽三個月內不得申報新的產品。 隨後, 連鎖反應如約而至。

根據保監會最新公佈的2017年前兩月保費資料顯示, 前兩月, 依賴萬能險的複星保德信人壽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9457.51萬, 相較於去年前兩月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7.06億的資料, 同比下滑87%, 但值得期待的是, 2017年前兩月, 複星保德信人壽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大幅增長。

除此之外, 復興系投資的老牌財險永安保險, 跌出財險公司前十名。 2017年, 有面臨著前兩月保費收入同比下滑的情況, 保監會資料顯示, 2017年前兩月, 永安財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3.73億元, 對比去年同期資料, 同比下滑13.40%。 此外, 資料顯示, 永安財險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下滑。

國內市場遇“冷”, 國外市場似乎進展也不順利。 歸入複星旗下僅一年的Ironshore保險服務公司, 就在2016年曝出即將被覆星出售, 儘管當時複星集團郭廣昌在談到該問題時表示, 複星會“買”也會“賣”, 但相比高調進入北美保險業, 積極準備Ironshore IPO, 複星此舉似乎有點“著急”。 業內猜測, 複星此舉或與2016年年中, Ironshore接受美國政府調查有關。 此舉, 也似乎標誌著複星由外轉內的趨勢。

未來“保險+投資”成核心, 超1600億可投資產如何運用是重點

儘管也有“小難題”,但在保險領域的跑馬圈地給複星集團帶來了大量的可投資資產。

年報顯示,2016年永安財險可投資資產為人民幣113.5億元;複星保德信人壽可投資資產為人民幣20.24億元;鼎睿再保險可投資資產為美元12.19億元;Ironshore可投資資產總額為美元54.65億元;MIG可投資資產為美元15.39億元;複星葡萄牙保險可投資資產合計為歐元137.83億元。據藍鯨保險粗略計算,前述6家保險公司為複星集團帶來的可投資資產達到人民幣1622.21億元。

對此,複星國際2016年年報透露,集團將保險視為複星投資能力對接長期優質資本的上佳途徑,一方面通過集團的產業運營經驗和專業的保險金融知識提升上市保險公司的利潤水準,另一方面通過投資實踐實現更高的投資收益,“保險+投資”將是集團未來的業務核心。複星保險總裁康嵐更坦言,保險資金的運用有內在邏輯,首先要遵守資產負債匹配原則。

未來複星系保險公司這1600億的可投資資產將投向何處?複星國際指出,將進一步加強與保險資金匹配的投資能力嫁接,尤其是固定收益投資能力的建設。為此,複星旗下德國Run-Off平臺的第一個壽險資產包以正式運營,複星旗下的各個保險公司將會更加主動地尋找、嫁接複星的資源和能力。

複星董事長郭廣昌更是解讀稱,“保險姓保,對現在的監管,我們樂見其成,有助於保險姓保。複星本身緊緊圍繞保險能夠給客戶帶來富足、健康、快樂生活的解決方案。我們不是把它看成只是做銀保產品,比如複星的健康險,跟我們的醫療,比如和睦家、長城醫院,連接起來,跟健康服務能力連接起來。”

而這又同複星整體投資戰略所結合,2016年,復興集團已構建從健康保險到健康管理,再到藥品零售和醫藥、醫療器械研發閉環的雛形。2017年將在此基礎上實現兩個突破,一個是福星聯合健康保險和星益均已正式開業,要打穿、形成一個積極正向的迴圈,讓客戶因為復興的健康險和健康管理少生病、不生病;二是充分利用集團的養老服務能力,配合養老設施、養老保險形成老人社區、幸福晚年的優勢閉環。複星方面也將繼續加大在大健康領域的創新和研發投入。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大健康”蛋糕正遭分食,除複星集團以外,保險公司、醫療機構以及藥企等相關產業均在大健康產業鏈領域有所探索。不過目前來看,儘管市場普遍看好大健康產業發展前景,認可大健康產業鏈的發展模式,但前期投入達,盈利週期長等問題仍然是涉足大健康產業的機構所面臨的重要難題。

超1600億可投資產如何運用是重點

儘管也有“小難題”,但在保險領域的跑馬圈地給複星集團帶來了大量的可投資資產。

年報顯示,2016年永安財險可投資資產為人民幣113.5億元;複星保德信人壽可投資資產為人民幣20.24億元;鼎睿再保險可投資資產為美元12.19億元;Ironshore可投資資產總額為美元54.65億元;MIG可投資資產為美元15.39億元;複星葡萄牙保險可投資資產合計為歐元137.83億元。據藍鯨保險粗略計算,前述6家保險公司為複星集團帶來的可投資資產達到人民幣1622.21億元。

對此,複星國際2016年年報透露,集團將保險視為複星投資能力對接長期優質資本的上佳途徑,一方面通過集團的產業運營經驗和專業的保險金融知識提升上市保險公司的利潤水準,另一方面通過投資實踐實現更高的投資收益,“保險+投資”將是集團未來的業務核心。複星保險總裁康嵐更坦言,保險資金的運用有內在邏輯,首先要遵守資產負債匹配原則。

未來複星系保險公司這1600億的可投資資產將投向何處?複星國際指出,將進一步加強與保險資金匹配的投資能力嫁接,尤其是固定收益投資能力的建設。為此,複星旗下德國Run-Off平臺的第一個壽險資產包以正式運營,複星旗下的各個保險公司將會更加主動地尋找、嫁接複星的資源和能力。

複星董事長郭廣昌更是解讀稱,“保險姓保,對現在的監管,我們樂見其成,有助於保險姓保。複星本身緊緊圍繞保險能夠給客戶帶來富足、健康、快樂生活的解決方案。我們不是把它看成只是做銀保產品,比如複星的健康險,跟我們的醫療,比如和睦家、長城醫院,連接起來,跟健康服務能力連接起來。”

而這又同複星整體投資戰略所結合,2016年,復興集團已構建從健康保險到健康管理,再到藥品零售和醫藥、醫療器械研發閉環的雛形。2017年將在此基礎上實現兩個突破,一個是福星聯合健康保險和星益均已正式開業,要打穿、形成一個積極正向的迴圈,讓客戶因為復興的健康險和健康管理少生病、不生病;二是充分利用集團的養老服務能力,配合養老設施、養老保險形成老人社區、幸福晚年的優勢閉環。複星方面也將繼續加大在大健康領域的創新和研發投入。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大健康”蛋糕正遭分食,除複星集團以外,保險公司、醫療機構以及藥企等相關產業均在大健康產業鏈領域有所探索。不過目前來看,儘管市場普遍看好大健康產業發展前景,認可大健康產業鏈的發展模式,但前期投入達,盈利週期長等問題仍然是涉足大健康產業的機構所面臨的重要難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