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跟著“直播”一起去“科考”

一望無際的大海究竟藏了多少秘密?這裡有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這裡有儲量豐富的礦產資源;這裡有神秘莫測的深海世界……昨天,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聯手中國科協在中國科技館開展“科考直播課堂”活動, 依託海洋國家實驗室科學考察船共用平臺, 正在海上作業的四條科考船“東方紅2”“海洋六號”“科學號”“向陽紅01”首次實現了即時科考現場向全國觀眾進行視頻直播。 看完直播後, 許多學生迷上了海洋科考。

四大科考船首次同時直播

昨天下午2:50, 在渤海海域進行海洋環境綜合考察的“東方紅2”、在西太平洋進行國際海域資源與環境調查的“海洋六號”、在南海進行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2017年南海冷泉綜合調查航次的“科學號”綜合考察船、在印度洋進行深海稀土資源調查研究的“向陽紅01”科考船上的科考專家,

通過視頻連線, 向在中國科技館參與主場活動的青少年進行海洋科學知識普及。 全國其他觀眾通過科普中國、騰訊直播、校園e站、藍睛等網站或手機APP進行觀看, 踴躍的觀眾們還在網站後臺留言提問。

據瞭解, 以往的海上科考視頻連線只局限於1艘船, 而且往往都是內部交流。 此次在我國關鍵核心海區“兩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及近海同時連線4艘開展不同科研任務的科學考察船尚屬首次。

青島設有分會場

昨天, 海洋國家實驗室還在青島設立了海洋科普直播課堂作為此次活動的會場, 來自中國海洋大學銀海附屬中學的30多名中學生, 在分會場現場觀看了直播。 昨天下午2點, 學生們準時到達了青島分會場, 為了讓同學們先熟悉一下海洋科普知識, 工作人員給孩子們準備了透明海洋虛擬實境海洋立體觀測系統的科普體驗。 孩子們戴上VR眼鏡, “身臨其境”觀察起了大洋中科考儀器。 而在直播螢幕的前方, 擺放著多個按比例縮小的科考船的模型, 讓大家對各艘科考船的大小、功能有初步的瞭解。 此外, 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老師還通過科普短片介紹了海底科考作業的現場狀況, 高精密海洋科考儀器的使用,

以及這些科考船目前已經取得的海洋科考成果。

跟隨水下機器人深海探底

昨天下午2時50分, 跟隨著直播平臺現場專家的介紹, 直播正式開始,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向陽紅01號”正在投放浮標, “海洋六號”在利用船上纜繩機器作業, “東方紅2號”在投放浮標, “科學號”在檢查“發現號”深海纜控潛器。 “古往今來, 人類對海洋探尋的腳步也從未停止。 我們不斷探尋認識海洋的途徑, 借助海洋科考活動, 來打開這個神秘的藍色世界的大門。 ”配合的電視畫面, 直播間現場的專家在進行講解。 當螢幕中出現“科學號”上的水下機器人——“發現號”在1000多米水下的作業圖時, 專家表示“海底的表層鋪滿了大量的沉積物, 大家不要小看這些海底沉積物,

雖然它看起來只是一些普通的泥巴, 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海底環境資訊。 ”科考專家介紹, 科研人員通過分析沉積物的礦物和化學資訊, 就能知道它們是從哪裡來的, 通過測試沉積物所攜帶的污染物, 就可以瞭解海洋中污染物的類型、水準和環境污染程度。

隨後, 直播畫面出現了在渤海海域進行海洋環境綜合考察的“東方紅2”號科考船, 科考隊員正對一個漏斗狀的科考儀器進行沖刷, 船上科考專家介紹, 這是浮游生物採樣工作, 為了收集海水中的浮游生物。 專家在直播過程中不斷科普海洋知識。 此時, 看到有網友提問, 想瞭解科學考察船共用平臺時, 專家介紹道, 科學考察船共用平臺主要包括科學考察船隊、大型調查裝備共用、調查資料共用三個模組。

主要服務于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海洋環境、氣候變化、海洋生命科學研究,海洋探測技術開發測試和科考資料開放共用等。

可燃冰科考成當天最熱話題

當直播連線到在西太平洋進行國際海域資源與環境調查任務的“海洋六號”科考船時, 專家特意介紹了一下“海洋六號”。 “海洋六號”本航次是6月26日出發離開廣州, 截至9月17日已經出海84天, 正在執行2017深海大洋航次任務。 本航次由大洋41B航次與2017深海地質調查航次組成, 共6個航段, 240天。 目前已完成第一、第二航段科學考察任務, 正在進行第三航段國際海域富鈷結殼資源與環境調查任務。

“海洋六號”與可燃冰科考密不可分, 船上的地質專家講解了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的科普知識。 “可燃冰的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從外形上看,可燃冰顏色多為白色、淡黃色、琥珀色和暗褐色。因純淨的天然氣水合物呈白色,形似冰雪,能被直接點燃,故形象地稱之可燃冰。從化學成分看,可燃冰主要包括水、甲烷、乙烷、丙烷等烴類氣體及氮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非烴氣體。從微觀結構上看,可燃冰由若干個水分子組成‘籠狀’冰晶,冰晶裡包裹著甲烷等。”

“可燃冰的形成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溫度,生成可燃冰的溫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適宜溫度是0—10℃之間,最高限是20℃。二是壓力,形成可燃冰需要足夠的壓力,但也不能太大, 在零度時,30個大氣壓以上就可。三是氣源,豐富的天然氣是可燃冰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適量的水,這也是形成可燃冰不可或缺的成分。四個條件缺一不可。”在科普完可燃冰後,“海洋六號”的科考專家講解了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破冰之旅”,讓學生們聽得十分著迷。

“1999年,我國開始在南海開展可燃冰調查,在南海北部首次發現水合物存在的間接證據。在南海發現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似海底反射波,意味著這類新資源在我國零的突破。2007年首次在神狐海域鑽獲可燃冰實物樣品。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後第4個通過實施國家級研發計畫獲得可燃冰實物樣品的國家。”船上的專家隨後科普道,海底的可燃冰主要分佈在300-3000米水深的0-1500米的海底沉積物中。陸地上證實存在可燃冰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俄羅斯、中國。其中我國證實的陸地可燃冰發育在青藏高原。

我國首次環球科學考察引關注

除了可燃冰外,當天直播最受關注的主角無疑是“向陽紅01號”。這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大洋和極地聯合科考,航次任務包括中國大洋46航次科學考察和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科考區域包括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南大洋並在南極半島進行陸基生態取樣調查。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包括6個航段,目前執行的是第一航段任務,調查研究區域為印度洋,主要包括海底稀土調查、海洋環境觀測、海洋生物學與生態學研究。當畫面出現了“向陽紅01號”科考人員在實驗室裡做實驗的場景時,專家表示,此時航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印度洋開展稀土資源,以及相關海域的環境、氣候等綜合科學考察。所謂的稀土元素,就是化學元素週期表中第六週期鑭系及相鄰的共15種金屬元素的一個元素家族。它們因為物理、化學性質都非常相近、彼此難以分開而得名,就像是15個形影不離的好兄弟一樣。

青島早報(微信號:qdzaobao)

“可燃冰的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從外形上看,可燃冰顏色多為白色、淡黃色、琥珀色和暗褐色。因純淨的天然氣水合物呈白色,形似冰雪,能被直接點燃,故形象地稱之可燃冰。從化學成分看,可燃冰主要包括水、甲烷、乙烷、丙烷等烴類氣體及氮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非烴氣體。從微觀結構上看,可燃冰由若干個水分子組成‘籠狀’冰晶,冰晶裡包裹著甲烷等。”

“可燃冰的形成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溫度,生成可燃冰的溫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適宜溫度是0—10℃之間,最高限是20℃。二是壓力,形成可燃冰需要足夠的壓力,但也不能太大, 在零度時,30個大氣壓以上就可。三是氣源,豐富的天然氣是可燃冰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適量的水,這也是形成可燃冰不可或缺的成分。四個條件缺一不可。”在科普完可燃冰後,“海洋六號”的科考專家講解了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破冰之旅”,讓學生們聽得十分著迷。

“1999年,我國開始在南海開展可燃冰調查,在南海北部首次發現水合物存在的間接證據。在南海發現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似海底反射波,意味著這類新資源在我國零的突破。2007年首次在神狐海域鑽獲可燃冰實物樣品。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後第4個通過實施國家級研發計畫獲得可燃冰實物樣品的國家。”船上的專家隨後科普道,海底的可燃冰主要分佈在300-3000米水深的0-1500米的海底沉積物中。陸地上證實存在可燃冰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俄羅斯、中國。其中我國證實的陸地可燃冰發育在青藏高原。

我國首次環球科學考察引關注

除了可燃冰外,當天直播最受關注的主角無疑是“向陽紅01號”。這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大洋和極地聯合科考,航次任務包括中國大洋46航次科學考察和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科考區域包括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南大洋並在南極半島進行陸基生態取樣調查。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包括6個航段,目前執行的是第一航段任務,調查研究區域為印度洋,主要包括海底稀土調查、海洋環境觀測、海洋生物學與生態學研究。當畫面出現了“向陽紅01號”科考人員在實驗室裡做實驗的場景時,專家表示,此時航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印度洋開展稀土資源,以及相關海域的環境、氣候等綜合科學考察。所謂的稀土元素,就是化學元素週期表中第六週期鑭系及相鄰的共15種金屬元素的一個元素家族。它們因為物理、化學性質都非常相近、彼此難以分開而得名,就像是15個形影不離的好兄弟一樣。

青島早報(微信號:qdzaobao)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