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京大學興起DIY研讀課

大二升大三的暑假, 南京大學學生李東興在網上提交了幾門DIY的研讀課申請表。 這是她第二次參加這類課程。 課上研討辯論、到浙江大學參加學術會議、參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上學期《中國近代人物研究》DIY研讀課程豐富的學習體驗, 讓她毫不猶豫地再次報名參加這類課程。

3年前,南京大學開始“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 面向全校本科生推出“悅讀經典計畫”, DIY研讀課程是“悅讀經典計畫”的一項重要內容。 南京大學教務處老師于天禾介紹說:“DIY研讀課是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

與開設的其他課程不同,

DIY研讀課從課程設置到開課、授課, 全部由學生主導完成。 學生按照選課流程通過遴選後, 在開課的前兩周內可以先試聽, 教師根據學生試聽表現和對課程教學要求的適應度作出微調。 課程採取研討的形式, 每個課堂一般15個人左右。

“悅讀書社”現任社長、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2014級本科生汪斌是策劃者之一, 他介紹說, 當時學校安排的通識課都是大班上課, 以老師講授為主, 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不高。 通識課內容較為淺顯, 適合大一新生, 但對於有一定基礎的同學來說, 他們會希望有更高層次的課程。 我們就想開設這些小班研討課, 讓同學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

這一想法得到校方的積極回應, 南京大學悅讀書社、教務處、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共同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學與管理模式——DIY研讀研究課程。

悅讀書社收集全校同學們的課程需求並匯總, 然後在學校的支持下, 邀請名師講課。 他們還借鑒國外高校的課程設計經驗, 讓學生參與設計課程, 並和老師共同商討教學方式、上課形式。

自2016年秋季學期起, 南京大學DIY研讀研究課推出首批6門課程, 2017春季學期推出32門。 今年9月開始, 課程增加至51門, 近1000人選修。

77歲的南京大學名譽教授、來自法國的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勒·克萊齊奧今年受邀授課。 他開設的全英文通識課《現實:文學與藝術中的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 因為學生報名太火爆, 學校開放了100個名額。

汪斌說:“‘DIY研讀課’原則上採用小班教學模式,

普通本科生研討班, 一班15~30人不等, 本碩(博)合上課程, 則是5~10個人, 但根據課程報名情況會對名額作出靈活的調整。 ”

海外教育學院的學生李雨萌上學期選修了《四書》的研讀課, 她說:“課堂上, 老師為我們精心準備了許多閱讀材料和學習任務, 雖然課程負擔有些重, 但我們確實在經典文獻的研讀中獲益匪淺。 十幾個人圍坐在一起, 每一個人都能夠充分提出問題、表達想法、闡明觀點。 這個過程讓我認識了一群有學術理想的朋友, 感受到了一個大學課堂應有的氛圍。 ”

展望DIY研讀課未來的發展, 汪斌說希望能涉及更多的學科, “DIY研讀課的框架已經搭起來了, 現在要做的就是提高品質和廣度。 ”他說, 目前DIY研讀課比較偏向人文社科,

理工類課程比較少, 選課的同學也更多是人文社科專業。 這個學期增加了小語種課程, 下學期會嘗試增加更多理工科的課程, 健全學科譜系。

南大教務處處長邵進說:“為增強通識教育, 學校列出了‘悅讀經典計畫’書單, 每一本書都開了線上讀書班, DIY研讀課是升級版, 是達到精品通識課要求的核心課程, 是逐步培養學生的學術探索興趣與學術研究素養, 這是在教學改革框架下, 為培養跨學科人才、創新型人才積極進行的嘗試。 ”

本報南京9月17日電

責編:黃易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