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移民搬遷第一戶

站在老屋門口, 揮手告別的袁繼群、孫玉梅夫婦。 本報記者 郭 靖 李小然 攝

信陽新聞網3月30日訊 臨近3月底, 在平橋區甘岸街道辦事處孔莊村,

一間間房屋正被挖掘機推倒。 貼在村口牆上的關於平橋區出山店水庫第一批移民(孔莊村)《通告》顯示, 2017年3月31日前, 甘岸街道辦事處孔莊村所有移民全部搬出庫區。

故土難離。 近日走進孔莊村袁東組, 四處彌漫著離情別緒。 村子裡大部分的房屋已空空蕩蕩, 挖掘器推牆的巨響一陣陣傳來。 此時75歲的袁繼群穿著罩衣站院牆邊, 一邊收拾一邊看守著已經搬運上三輪車的傢俱, 等候拉走。 只見他花白的頭髮, 滿臉的皺紋寫滿歲月的痕跡。

“這是村裡85.48米高程下移民規模搬遷第一戶。 ”同行的孔莊村搬遷負責人介紹道。 見到有人來, 袁繼群放下手中整理的物件, 迎我們進屋。

走進院內, 記者眼前是一座典型的豫南農家老屋,

紅磚牆、白門樓, 進門左側一棵梔子花樹長得鬱鬱蔥蔥。 料想昔日, 這裡寬敞整潔, 花香四溢;而今, 外牆的大門已被拆除, 院裡四處散落著老鍋蓋、舊把椅、石棉瓦等零碎件。

“收拾差不多了, 從3月11日開搬的, 俺是頭一家。 ”袁繼群說。 他的大女兒在楊莊村劉行村有套空置屋, 老兩口琢磨著先把舊傢俱搬過去, 等安置房蓋好了再進新房。

“捨得搬走嗎?”記者問。

“捨不得, 但國家需要, 就帶頭搬。 ”袁繼群說, “我出生在這裡, 多大歲數就在這裡住了有多久, 老了不想離開老屋。 ”

說這話時, 他平靜中帶著笑容, “修水庫是大事, 兒女都非常支持, 大兒子回來給搬了家。 ”

屋前屋後, 每一間房, 每一個物件, 甚至是一塊磚石, 看著這些早已融入生活的老物件,

袁繼群眼裡滿是回憶。 在一遍遍翻找中, 袁繼群突然記起屋簷牆磚上曾刻著建房的時間, 順著牆頭仔細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

院子的另一側, 妻子孫玉梅最放心不下的是那棵梔子花樹。 “老擔心他們拆房給砸了, 希望能有人移植。 ”這棵梔子花樹種了近30年, 已有3米多高, 每到開花季節, 滿樹白花, 香飄四鄰, “一年開兩次, 鄰居隨便來摘。 ”久久望著這棵梔子花樹, 孫玉梅雙眼滿是不舍。

臨行時, 老兩口站在老屋門前合了張影, 作為最後一次告別。 走出村口, 與村子一河相隔的工地上, 大型吊車、裝載機、拉土車正在忙碌著, 日益拔高的出山店水庫主壩正孕育著未來的希望。

信陽日報報曉風用戶端記者 郭 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