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孔子後裔南遷建立,近九百年的嶺南孔家村如今“新主人”是農民工

黃昏時分, 一位憨態可掬的母親, 帶著三個剛放學孩子興沖沖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這充滿溫情的一幕, 讓我不由自主舉起相機拍下這張照片。

與他們擦肩時, 我聽到她們講的是四川話, 跟大人攀談兩句, 得知她們是四川人, 在附近的工廠打工, 跟一幫老鄉一塊租住在村子裡。 我前面閒逛時看到村子牆壁上貼著很多房子招租廣告, 當時我就好奇, 這些陰暗老舊的屋子, 誰會來這裡租住呢?這位婦女的回答, 解開了我的疑問。

羅格孔家村, 位於廣東佛山陶瓷名鎮南莊, 以前小鎮附近分佈著不少陶瓷工廠和陶瓷市場, 後為了城市環境治理和經濟產業轉型, 大部分工廠都已外遷, 留下陶瓷行銷店, 重點打造全國最具人氣的陶瓷地磚市場。

孔家村地處珠三角沖積平原, 自古以“桑基魚塘”著稱, 村子水系發達, 河網交錯, 氣候溫和、雨量充足, 是典型的嶺南水鄉。

河湧、古榕、池塘、古祠...小橋流水人家, 清新靜謐悠然, 來到村子, 我一下就被村口這幅景致吸引。 位於城邊緣的村子, 與外面近在咫尺的車水馬龍形成極大的反差,

恍如兩個世界。

河水貫穿村中, 每條巷口都有石埗頭, 為了方便村民出行、生活洗衣挑水之用。 黃昏時分, 一個大叔正在跳水澆菜。

枯水期, 河道的水很淺, 但水還算清澈, 一條舊船橫臥其中, 看得出來已經擱置了許久。

河道旁邊豎著一道警示牌,說明夏天還有人在這裡游泳。

孔家村臨水而建,天南聖裔祠與南莊孔公祠並肩而立,前瀕河水,養金納水,河湧左右護衛祠堂在村落佈局上處於中心地位。文昌閣與華帝古廟緊鎖河水東流之下關口,沿河而建的大都是祠堂、書塾公共活動建築,民居則依次北列,大多坐北朝南,形成“梳子式”建築群落。

村中公共建築如祠堂、公祠等以三進三開間,鍋耳山牆、龍船脊為多:民居大多為三間兩廓帶一層閣樓式;建築裝飾以磚雕、灰塑、木雕為主,是典型廣府風格建築。由於孔家村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村之東開闢新村,現舊村大致保存清、民國時代樣貌民居和部分70、80年代建的民居。近年,村民自發性捐資近千萬修繕的村中古建也按修舊如舊的標準進行維修。(航拍圖來源於網路)

據《孔子世家譜》、《南海縣誌》記載:孔子47代孫孔豪于宋紹興年間建村,是時羅格圍還是珠江灘塗地,時遭水潦,地價低廉。至後來發動建堤圍(羅格圍)以捍水患,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孔氏亦聚族而居,建村至今近900年歷史,已發展至孔子第75代“令”字輩。

孔子的後人南居於此,自然非常重視文道。孔家村除了坐擁絕佳的風水,村子更是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村中分佈有培堂家墪、華峰家塾、若浦書院、秋潭書室等家塾書院,在科舉時代為孔家村子弟培養出了翰林1人、進士1人、舉人8人、副貢3人、國子監生10人、庠生13人,故天南聖裔祠門前的旗杆夾林立,似向祖先報喜也向後人立範。光緒年間,廣東藏書以羅格孔氏“岳雪樓”為最著名。孔廣陶在岳雪樓的藏書處稱“三十有三萬卷書堂”,以收藏清殿本(皇家刻本)、名人校抄本為特色。更與伍崇曜“粵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館”,合稱“粵省藏書三大家”。

沿著村前河湧往裡走,會看到“文宗裡”、“德祥巷”、“吉祥巷”、“吉星裡巷”等富有文化韻味的巷道名,可如今的小巷老屋,顯得有點冷清。因為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世代居住在舊村的孔家村人開始遷居到舊村東南方的新村,與新村格局嚴謹規劃有序的現代化建設不同,舊村逐顯破敗荒涼,保護迫在眉睫。

不少人把空置的老屋,出租給一些在附近打工的農民工,因為位置好,租金低,農民工自然就成為老村的“新主人”。或許是因為老屋空間較大,不少農民工還把孩子接來,邊打工邊照顧孩子上學,享受著他鄉變故鄉生活樂趣。沒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哪裡都是故鄉。

放學了,很多家長陸續把自己的孩子接回家。

漫步村子中,除了偶過的自行車聲和腳步聲,處處都顯得很安靜。

廣東的三四月天氣時冷時熱,時而乍暖還寒,時而濕熱襲人,可是這位大哥這般模樣出現在村中,還真讓人哭笑不得。

小巷的盡頭,一家人正在竊竊私語。

走進老巷,古舊的紅磚牆已佈滿斑駁,腳下鋪著不太平整的青石板轉,一個騎車的身影從我身邊顫歪而過,或許是趕著上夜班。

牆頭的水錶靜靜地等待著下一次生命的律動。

隨著村民對傳統的重新認知,2009年開始,族人先後籌資複建天南聖裔祠、南莊孔公祠,隨後重建岳雪樓,再修文塔,為孔家村增添不少古樸的歷史味道。此外,還進行了環境整治和景觀佈局,老村換新顏,成為南莊一景。

加官進爵,光宗耀祖。

老門斑駁,回家真好。

地上幾多凋落的木棉,就如孔家村這樣的歷史老村一樣,經歷興旺後漸漸走向衰落,甚至消亡。生命的輪回,在所難免,但我們可以盡力保護舊物,為後人留一絲過往的印記。

圖文/@彈指間行攝 (版權所有,商用聯繫)

@彈指間行攝

2016搜狐旅遊最具影響力作者

2016騰訊年度原創企鵝號

環球行者、撰稿人、商業攝影師

CFP圖庫、五洲圖片庫、VEER中國圖庫簽約攝影師

行攝足跡遍佈中國和全球近50個國家。

河道旁邊豎著一道警示牌,說明夏天還有人在這裡游泳。

孔家村臨水而建,天南聖裔祠與南莊孔公祠並肩而立,前瀕河水,養金納水,河湧左右護衛祠堂在村落佈局上處於中心地位。文昌閣與華帝古廟緊鎖河水東流之下關口,沿河而建的大都是祠堂、書塾公共活動建築,民居則依次北列,大多坐北朝南,形成“梳子式”建築群落。

村中公共建築如祠堂、公祠等以三進三開間,鍋耳山牆、龍船脊為多:民居大多為三間兩廓帶一層閣樓式;建築裝飾以磚雕、灰塑、木雕為主,是典型廣府風格建築。由於孔家村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村之東開闢新村,現舊村大致保存清、民國時代樣貌民居和部分70、80年代建的民居。近年,村民自發性捐資近千萬修繕的村中古建也按修舊如舊的標準進行維修。(航拍圖來源於網路)

據《孔子世家譜》、《南海縣誌》記載:孔子47代孫孔豪于宋紹興年間建村,是時羅格圍還是珠江灘塗地,時遭水潦,地價低廉。至後來發動建堤圍(羅格圍)以捍水患,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孔氏亦聚族而居,建村至今近900年歷史,已發展至孔子第75代“令”字輩。

孔子的後人南居於此,自然非常重視文道。孔家村除了坐擁絕佳的風水,村子更是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村中分佈有培堂家墪、華峰家塾、若浦書院、秋潭書室等家塾書院,在科舉時代為孔家村子弟培養出了翰林1人、進士1人、舉人8人、副貢3人、國子監生10人、庠生13人,故天南聖裔祠門前的旗杆夾林立,似向祖先報喜也向後人立範。光緒年間,廣東藏書以羅格孔氏“岳雪樓”為最著名。孔廣陶在岳雪樓的藏書處稱“三十有三萬卷書堂”,以收藏清殿本(皇家刻本)、名人校抄本為特色。更與伍崇曜“粵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館”,合稱“粵省藏書三大家”。

沿著村前河湧往裡走,會看到“文宗裡”、“德祥巷”、“吉祥巷”、“吉星裡巷”等富有文化韻味的巷道名,可如今的小巷老屋,顯得有點冷清。因為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世代居住在舊村的孔家村人開始遷居到舊村東南方的新村,與新村格局嚴謹規劃有序的現代化建設不同,舊村逐顯破敗荒涼,保護迫在眉睫。

不少人把空置的老屋,出租給一些在附近打工的農民工,因為位置好,租金低,農民工自然就成為老村的“新主人”。或許是因為老屋空間較大,不少農民工還把孩子接來,邊打工邊照顧孩子上學,享受著他鄉變故鄉生活樂趣。沒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哪裡都是故鄉。

放學了,很多家長陸續把自己的孩子接回家。

漫步村子中,除了偶過的自行車聲和腳步聲,處處都顯得很安靜。

廣東的三四月天氣時冷時熱,時而乍暖還寒,時而濕熱襲人,可是這位大哥這般模樣出現在村中,還真讓人哭笑不得。

小巷的盡頭,一家人正在竊竊私語。

走進老巷,古舊的紅磚牆已佈滿斑駁,腳下鋪著不太平整的青石板轉,一個騎車的身影從我身邊顫歪而過,或許是趕著上夜班。

牆頭的水錶靜靜地等待著下一次生命的律動。

隨著村民對傳統的重新認知,2009年開始,族人先後籌資複建天南聖裔祠、南莊孔公祠,隨後重建岳雪樓,再修文塔,為孔家村增添不少古樸的歷史味道。此外,還進行了環境整治和景觀佈局,老村換新顏,成為南莊一景。

加官進爵,光宗耀祖。

老門斑駁,回家真好。

地上幾多凋落的木棉,就如孔家村這樣的歷史老村一樣,經歷興旺後漸漸走向衰落,甚至消亡。生命的輪回,在所難免,但我們可以盡力保護舊物,為後人留一絲過往的印記。

圖文/@彈指間行攝 (版權所有,商用聯繫)

@彈指間行攝

2016搜狐旅遊最具影響力作者

2016騰訊年度原創企鵝號

環球行者、撰稿人、商業攝影師

CFP圖庫、五洲圖片庫、VEER中國圖庫簽約攝影師

行攝足跡遍佈中國和全球近50個國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