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些年,我的師範生生活(一)

那些年, 我的師範生生活(一)

文/張秀陽

1978年我參加高考名落孫山後, 縣裡開辦了首屆高考複習班, 從全縣落榜生中抽出一些成績不錯的學生來複習,

準備第二年重上考場, 再搏一次。 這個複習班就設在縣教育局院裡, 吃飯在教育局食堂裡入夥, 也可以投親奔友。 複習班1978年9月入學, 到1979年7月參加高考, 一共10個月時間。 高考成績下來後, 我考上了河南省潢川師範學校。 那一年, 夏營大隊一共考上兩個人, 另一個叫張洪建, 從小學到高中再到複習班, 我倆都在一個班裡。

我從潢師畢業到現在36年了, 彈指一揮間, 白雲蒼狗, 少年子弟江湖老。 我從當初的青澀半大毛頭小子如今行將步入老年行列。 為了寫這篇回憶文章, 我專門上網查了一下潢川師範學校的資料。 這一查, 我不禁大吃一驚, 原來我第一學歷畢業的這所師範學校, 可是大有來歷的。 而今年, 2017年, 正是這所學校的一百一十年誕辰日。

2004年, 時任潢師校長韓勇建先生為潢師《校志》作序, 序文文采斐然, 我實在無法簡單摘錄, 只能全文錄如下:

盛世修志, 自古皆然, 而況百年潢師乎?校志雖一卷書, 然徐徐讀來, 可豁心扉;校志與國史相融, 國事、校事、天下事, 息息相關。

以志補史, 可知興替;以史明理, 可昭心智;以理勵志, 可啟後人。

潢師之源遠矣。 始建於清光緒33年(1907年), 時稱光州師範傳習所, 後相繼易名為初級師範學堂、單級師範、女子師範、簡易師範、九區聯立師範, 1949年始, 沿用“河南省立潢川師範學校”之名。 雖數易校名, 歷經兩制, 然終以師範相承。 師範者, 學高為師, 身正為範也。 雖曆百年, 教化之風猶在, 桃李芳香猶濃。 潢師之名緣以傳播遐邇矣。

潢師之學子眾矣。 潢師創業百年, 薈萃豫南英才而育之, 累計凡四萬餘矣。 豫南名師, 多受業於此;百業名流, 頻出潢師校友。 芸芸學子, 猶五穀之種籽、廣原之茂林, 播撒天下, 拔地參天, 然根系潢師, 皆承母校之甘露, 潤一方之沃土。 可謂根深葉茂, 膏澤廣被矣。

潢師之底蘊深矣。 名校底蘊之深者, 四也:一曰傳承先進文化, 歷史悠久, 內功深厚, 校風謹嚴, 一以貫之;二曰師資雄厚, 名師雲集, 學有專攻, 師德高尚;三曰設備精良, 物盡其用, 實踐研習, 各有其所;四曰人才濟濟, 生源充足, 造福桑梓, 多有建樹。 此四者潢師皆備也。 百年潢師, 秉承傳統, 革新鼎故, 與時俱進, 近年遂以“創現代化師範, 育高素質人才”為旨, 以“立德立業, 篤學篤行”為訓, 以“群策群力之協作精神, 至精至誠之敬業精神, 無怨無悔之奉獻精神, 求真求實之創新精神, 全心全意之服務精神”為宣導, 海納百川, 博採眾長, 創獨特之辦學風格, 則潢師之底蘊益愈深厚矣。

潢師之景美矣。 玉樓紅牆, 錯落有致;亭台水榭, 遙相呼應, 色調相協, 造型各異,

此建築之美也。 梧桐聳蓋, 杉樟成林, 綠草如茵, 繁花如錦, 一年四季, 春色盎然, 此綠化之美也。 碑廊石刻, 標牌櫥窗, 或詩歌文賦, 或箴言警語, 遍佈校園, 均含育人之意, 此文化之美也。 三美相間, 相得益彰, 此誠讀書之樂園、育才之聖地也。

潢師之流長矣。 物換星移, 形勢愈好, 繼往開來, 機遇益多。 適逢近年中師轉軌, 2002年, 學校更名為“潢川幼兒師範學校”, 師範之制得以延續。 今日之潢師, 以幼師為主, 高中、成人大專、教師教育兼而有之, 是謂辦學之路益愈寬廣矣。 潢師之前景猶康莊之大道、入海之長川, 愈行愈遠, 以至無窮。

值此潢師《校志》修成之際, 餘撫今追昔, 百感鹹集。 潢師勳績, 已成既往;潢師之輝煌, 猶須努力。 願吾同仁, 再接再厲, 俾百年名校, 青春永在;潢師大業,長盛不衰。

(圖片背後就是我們讀書時的教學樓)

從韓校長的這篇序文裡,我們可以知道,2007年,潢師的歷史已達百年。這個數字,比中國的許多名校更加資深。在我看來,令人惋惜的是,新世紀到來的時候,我的母校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進一步抓住發展機遇,先是變而成了一所幼兒師範學校。這個改變,對於這所百年名校的影響將是深遠的。現在又聽說,幼兒師範也成為了歷史,讓人不勝感慨系之。

潢川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北臨淮河,南依大別山,居信陽市中心。潢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中華黃氏發源地。春秋稱黃國,漢代為弋陽,盛唐謂光州,民國二年更名潢川。後設潢川專署,1952年併入信陽。

潢川歷史上名人薈萃,全縣古跡文物遍佈。為戰國春申君故地,元朝文豪馬祖常家鄉。黃國故城氣勢恢宏,蔡番青銅器精美絕倫,清代鐵旗杆赫然矗立,吳道子墨蹟碑刻出神入化,傾倒過無數文人墨客、名士風流。潢川風光旖旎,景色迷人,玉帶般的小潢河穿城而過,如虹雙橋飛架南北,春中、弋陽兩城相峙:河上點點白帆,時有漁舟唱晚。再有望河樓、三義觀、晴堤新柳、小南海等景物,如詩如畫、因得“豫南小蘇州”和“魚米之鄉’’之美稱。

當然,有關潢川縣的這些記載,是我多年後知道的。1979年9月,我考入潢師時,對於潢川縣的歷史一點也不瞭解。當年的我,是頭一回到潢川縣城,雖然潢川和淮濱兩個縣是鄰縣。

38年前的秋天,我和張洪建一起在潢川汽車站下了車,我們每個人的肩膀上扛著一床被子,出了汽車站北門拐往南行,不久,就到了潢師的東大門。現在的潢師東大門蓋上了大樓,當年,就是一個很簡陋的大門。穿過大門,一條砂石路,路兩邊是高大的梧桐樹。往前走不遠處,校園正中間,是一座兩層樓。或者是三層,但我在潢師上了兩年學,從來沒有上到第三層去。在教學樓前面的牆上,張貼著新生分班名單。我在上面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我分在文史一班,張洪建是文史二班。

找到了寢室,安頓下來。互相認識,自我介紹,文科一班一共四個淮濱同學:我、盧國剛、陳大龍、臧萬德。文科一班全是男生,沒有女生,所以後來我們自嘲為“和尚班”。潢師兩年,正是少年鍾情的時候,但我的感情生活一片空白,潢師同班沒有一個女生,是我至今引為遺憾的事情之一。

從一個農家孩子上了師範學校,在當年是真正的躍入了龍門。吃了商品糧,成了國家的人,再也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就這樣突然成了事實。一切都是新奇的,包括潢川縣城和學校校園。

淮濱縣是解放後新劃的縣城,雖然縣域歷史悠久,但縣城卻沒有多少歷史可以說道,又加上十年九澇,1968年大水沖了縣城,城內沒有什麼文物古跡。潢川縣城就不一樣了,聽潢川本地的同學說縣裡最有名的地方是小南海和鐵旗杆,入學後的第一個星期天,我和陳大龍、臧萬德、盧國剛一起就去看了。

鐵旗杆在潢川縣南城小南海湖畔,據《光州志》記載,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光州當鋪劉萬昌聯合4家陝西煙商捐資,由金火匠人徐福長、李世貞等用生鐵鑄成一對旗杆。鐵旗杆基座為六方形6層,底3層石基有陽刻喜鵲鬧梅、白雲奔鹿、伯樂相馬、二龍戲珠等浮雕圖案;上3層系鑄有各種紋飾和銘文的鐵墩。旗杆杆身各盤桓著一條搖頭擺尾 張牙舞爪的巨龍.仰望那一鱗一甲,一爪一須,均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乍一看,疑是真龍歸來,巨龍之上,是3層空心“萬”字方鬥,銀鈴高懸,和風相搏,鈴聲叮噹,音質悅耳,方鬥之上分別雕著“日”字和“月”字,頂端是一隻展翅欲飛的雛鳳。“日”“月”之際,上端鳳舒雙翼,與下端的巨龍遙相映襯,可謂龍飛鳳舞,吉祥如意.龍鳳之間,虎頭蓮花銜著一副字體遒勁 筆法圓熟的鐵鑄對聯,左一聯:“銅柱表誠燦九霄”,右一聯:"鐵杆頌德高千尺"。鐵旗杆鑄造之精美,結構之巧妙,在豫南首屈一指,在國內也極為罕見,它那渾然一體的鐵鑄旗杆和周身龍鳳鐵字,造型優雅,充分顯示出了清末手工藝鑄造的水準和工人和創造性的智慧,近二百年來鐵旗杆歷經風霜雨雪,地震水患的考驗,仍巋然屹立不倒。1959年紐西蘭的路易.艾黎觀賞後讚揚它是:"中國古代建築大師聰明才智的結晶"。

鐵旗杆上有銘文,我抄了下來:“嘗思天地間之物,柔易缺,堅難折,理固然也。伏惟關聖大帝,秉浩氣於千秋,仁智兼備;植綱常于萬古,忠義無雙。所謂立拯之聖神也。吾常煙會中眾思頌其德而表真誠,又欲曆其久而彌堅,因捐資敬獻鐵旗杆一對,共乾坤而不朽,與日月而齊年。自今以往,永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諸商興旺,煙祀綿長。荷神庥之默佑雲爾,是為序。”我雖然一字一句錄了下來,但以當時我的古文水準,對這樣的銘文卻是半通不通的。

潢師校園內能玩的不多,後湖算是潢師學生們的聖地了,連學校學生會的油印小報也起名叫“碧湖”。它位於大教樓東操場北側,一湖碧水,清澈見底。湖岸楊柳依依,花草繁茂。我平生第一次喝醉酒就在後湖,就著一包果子,對著一瓶白酒,和陳大龍、臧萬德三個人,想像著畢業後踏入社會,壯懷激烈,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酒不醉人人自醉,又加之那時酒量有限,於是在後湖岸邊酩酊大醉。那是畢業前的事了。

還有就是《碧湖》油印小報。它開啟了我的喜愛文字之旅。文史班同學大多喜歡舞文弄墨,但也只是在一個筆記本上寫寫,寫好後放在枕頭下麵。就我個人而言,那時根本不知道寫文章還可以投稿,投的稿子如果發表出來還可以有稿費。相信不少同學和我差不多的懵懂,所以後來有個同級別的別班同學在一個叫《牡丹》的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小說,雖說是家地市級刊物,還是在潢師校園裡引起不小的轟動。而《碧湖》油印小報,我也只是每次貼出來的時候站在櫥窗前看看上面的文章,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還能去投稿。有一天,在《碧湖》上看到了著名民歌詩人陳有才先生的詩歌,不禁對陳先生產生了莫名的祟拜。幾年後,我在鄉下高中教書,蒙陳先生不棄,也視我為學生了,很是得意了一陣子。

就在不久前,我上學還是從家裡每週背幾斤大米,換成食堂糧票,吃的菜大多是自己從家裡帶的母親醃的鹹菜。現在上了師範,突然不用自己帶糧食了,仿佛一下子掉進了福窩裡。那個年代上學免費,不但不要錢,國家每個月還給助學金。一個月學校發45斤飯票,19元錢的助學金發成菜票。學校食堂早餐是稀飯、饅頭。午餐是米飯,晚餐有時麵條,大多是稀飯、饅頭。節假日有油條、菜油角。素菜5分一份,肉菜3角。同學們到食堂排隊打飯,碗伸進視窗,對著大師傅說:“三幹一稀5分。”這意思就是說要三兩乾飯一兩稀飯5分錢的素菜。除了特別能吃的,比如張洪建,“三幹一稀5分”就不夠,他得“五幹一稀5分”。一般同學能吃飽。

對於我們這些農民的孩子,單從吃食上說,到了潢師也是上了天堂了。我們在家裡吃飯,一年得有半年的粗糧,而且沒有油水,就餓得快,所以上潢師之前最大的感覺,就是經常處於饑腸轆轆的狀態。現在在潢師不再吃粗糧,菜裡也有油,過幾天可以買一份肉菜,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真正體現出來了。還有節省的同學,學校發的糧票和菜票吃不完,賣給別的同學,上學不但不要家裡拿錢,一學期還能節省十塊八塊錢呢。那時,還是英明領袖華主席時代,我們那時由衷地感謝國家和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我們享受著時代陽光的沐浴,但因為知識、經歷、視野的不足,還並不知道這時代陽光也是得之不易呢!

第一學期結束,到過年回家時候,我用省下的錢給父親買了一瓶“狀元紅酒”,比一般的酒瓶長了有一倍,很別致,我從此再也沒有見過那種瓶子的酒。我又用父親給我的零花錢,買了潢川的幾樣特產。光州貢面、糍粑 、高樁饃 。

(本文圖片為網路資料,本人公眾號:老張在路上玩)

青春永在;潢師大業,長盛不衰。

(圖片背後就是我們讀書時的教學樓)

從韓校長的這篇序文裡,我們可以知道,2007年,潢師的歷史已達百年。這個數字,比中國的許多名校更加資深。在我看來,令人惋惜的是,新世紀到來的時候,我的母校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進一步抓住發展機遇,先是變而成了一所幼兒師範學校。這個改變,對於這所百年名校的影響將是深遠的。現在又聽說,幼兒師範也成為了歷史,讓人不勝感慨系之。

潢川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北臨淮河,南依大別山,居信陽市中心。潢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中華黃氏發源地。春秋稱黃國,漢代為弋陽,盛唐謂光州,民國二年更名潢川。後設潢川專署,1952年併入信陽。

潢川歷史上名人薈萃,全縣古跡文物遍佈。為戰國春申君故地,元朝文豪馬祖常家鄉。黃國故城氣勢恢宏,蔡番青銅器精美絕倫,清代鐵旗杆赫然矗立,吳道子墨蹟碑刻出神入化,傾倒過無數文人墨客、名士風流。潢川風光旖旎,景色迷人,玉帶般的小潢河穿城而過,如虹雙橋飛架南北,春中、弋陽兩城相峙:河上點點白帆,時有漁舟唱晚。再有望河樓、三義觀、晴堤新柳、小南海等景物,如詩如畫、因得“豫南小蘇州”和“魚米之鄉’’之美稱。

當然,有關潢川縣的這些記載,是我多年後知道的。1979年9月,我考入潢師時,對於潢川縣的歷史一點也不瞭解。當年的我,是頭一回到潢川縣城,雖然潢川和淮濱兩個縣是鄰縣。

38年前的秋天,我和張洪建一起在潢川汽車站下了車,我們每個人的肩膀上扛著一床被子,出了汽車站北門拐往南行,不久,就到了潢師的東大門。現在的潢師東大門蓋上了大樓,當年,就是一個很簡陋的大門。穿過大門,一條砂石路,路兩邊是高大的梧桐樹。往前走不遠處,校園正中間,是一座兩層樓。或者是三層,但我在潢師上了兩年學,從來沒有上到第三層去。在教學樓前面的牆上,張貼著新生分班名單。我在上面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我分在文史一班,張洪建是文史二班。

找到了寢室,安頓下來。互相認識,自我介紹,文科一班一共四個淮濱同學:我、盧國剛、陳大龍、臧萬德。文科一班全是男生,沒有女生,所以後來我們自嘲為“和尚班”。潢師兩年,正是少年鍾情的時候,但我的感情生活一片空白,潢師同班沒有一個女生,是我至今引為遺憾的事情之一。

從一個農家孩子上了師範學校,在當年是真正的躍入了龍門。吃了商品糧,成了國家的人,再也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就這樣突然成了事實。一切都是新奇的,包括潢川縣城和學校校園。

淮濱縣是解放後新劃的縣城,雖然縣域歷史悠久,但縣城卻沒有多少歷史可以說道,又加上十年九澇,1968年大水沖了縣城,城內沒有什麼文物古跡。潢川縣城就不一樣了,聽潢川本地的同學說縣裡最有名的地方是小南海和鐵旗杆,入學後的第一個星期天,我和陳大龍、臧萬德、盧國剛一起就去看了。

鐵旗杆在潢川縣南城小南海湖畔,據《光州志》記載,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光州當鋪劉萬昌聯合4家陝西煙商捐資,由金火匠人徐福長、李世貞等用生鐵鑄成一對旗杆。鐵旗杆基座為六方形6層,底3層石基有陽刻喜鵲鬧梅、白雲奔鹿、伯樂相馬、二龍戲珠等浮雕圖案;上3層系鑄有各種紋飾和銘文的鐵墩。旗杆杆身各盤桓著一條搖頭擺尾 張牙舞爪的巨龍.仰望那一鱗一甲,一爪一須,均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乍一看,疑是真龍歸來,巨龍之上,是3層空心“萬”字方鬥,銀鈴高懸,和風相搏,鈴聲叮噹,音質悅耳,方鬥之上分別雕著“日”字和“月”字,頂端是一隻展翅欲飛的雛鳳。“日”“月”之際,上端鳳舒雙翼,與下端的巨龍遙相映襯,可謂龍飛鳳舞,吉祥如意.龍鳳之間,虎頭蓮花銜著一副字體遒勁 筆法圓熟的鐵鑄對聯,左一聯:“銅柱表誠燦九霄”,右一聯:"鐵杆頌德高千尺"。鐵旗杆鑄造之精美,結構之巧妙,在豫南首屈一指,在國內也極為罕見,它那渾然一體的鐵鑄旗杆和周身龍鳳鐵字,造型優雅,充分顯示出了清末手工藝鑄造的水準和工人和創造性的智慧,近二百年來鐵旗杆歷經風霜雨雪,地震水患的考驗,仍巋然屹立不倒。1959年紐西蘭的路易.艾黎觀賞後讚揚它是:"中國古代建築大師聰明才智的結晶"。

鐵旗杆上有銘文,我抄了下來:“嘗思天地間之物,柔易缺,堅難折,理固然也。伏惟關聖大帝,秉浩氣於千秋,仁智兼備;植綱常于萬古,忠義無雙。所謂立拯之聖神也。吾常煙會中眾思頌其德而表真誠,又欲曆其久而彌堅,因捐資敬獻鐵旗杆一對,共乾坤而不朽,與日月而齊年。自今以往,永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諸商興旺,煙祀綿長。荷神庥之默佑雲爾,是為序。”我雖然一字一句錄了下來,但以當時我的古文水準,對這樣的銘文卻是半通不通的。

潢師校園內能玩的不多,後湖算是潢師學生們的聖地了,連學校學生會的油印小報也起名叫“碧湖”。它位於大教樓東操場北側,一湖碧水,清澈見底。湖岸楊柳依依,花草繁茂。我平生第一次喝醉酒就在後湖,就著一包果子,對著一瓶白酒,和陳大龍、臧萬德三個人,想像著畢業後踏入社會,壯懷激烈,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酒不醉人人自醉,又加之那時酒量有限,於是在後湖岸邊酩酊大醉。那是畢業前的事了。

還有就是《碧湖》油印小報。它開啟了我的喜愛文字之旅。文史班同學大多喜歡舞文弄墨,但也只是在一個筆記本上寫寫,寫好後放在枕頭下麵。就我個人而言,那時根本不知道寫文章還可以投稿,投的稿子如果發表出來還可以有稿費。相信不少同學和我差不多的懵懂,所以後來有個同級別的別班同學在一個叫《牡丹》的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小說,雖說是家地市級刊物,還是在潢師校園裡引起不小的轟動。而《碧湖》油印小報,我也只是每次貼出來的時候站在櫥窗前看看上面的文章,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還能去投稿。有一天,在《碧湖》上看到了著名民歌詩人陳有才先生的詩歌,不禁對陳先生產生了莫名的祟拜。幾年後,我在鄉下高中教書,蒙陳先生不棄,也視我為學生了,很是得意了一陣子。

就在不久前,我上學還是從家裡每週背幾斤大米,換成食堂糧票,吃的菜大多是自己從家裡帶的母親醃的鹹菜。現在上了師範,突然不用自己帶糧食了,仿佛一下子掉進了福窩裡。那個年代上學免費,不但不要錢,國家每個月還給助學金。一個月學校發45斤飯票,19元錢的助學金發成菜票。學校食堂早餐是稀飯、饅頭。午餐是米飯,晚餐有時麵條,大多是稀飯、饅頭。節假日有油條、菜油角。素菜5分一份,肉菜3角。同學們到食堂排隊打飯,碗伸進視窗,對著大師傅說:“三幹一稀5分。”這意思就是說要三兩乾飯一兩稀飯5分錢的素菜。除了特別能吃的,比如張洪建,“三幹一稀5分”就不夠,他得“五幹一稀5分”。一般同學能吃飽。

對於我們這些農民的孩子,單從吃食上說,到了潢師也是上了天堂了。我們在家裡吃飯,一年得有半年的粗糧,而且沒有油水,就餓得快,所以上潢師之前最大的感覺,就是經常處於饑腸轆轆的狀態。現在在潢師不再吃粗糧,菜裡也有油,過幾天可以買一份肉菜,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真正體現出來了。還有節省的同學,學校發的糧票和菜票吃不完,賣給別的同學,上學不但不要家裡拿錢,一學期還能節省十塊八塊錢呢。那時,還是英明領袖華主席時代,我們那時由衷地感謝國家和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我們享受著時代陽光的沐浴,但因為知識、經歷、視野的不足,還並不知道這時代陽光也是得之不易呢!

第一學期結束,到過年回家時候,我用省下的錢給父親買了一瓶“狀元紅酒”,比一般的酒瓶長了有一倍,很別致,我從此再也沒有見過那種瓶子的酒。我又用父親給我的零花錢,買了潢川的幾樣特產。光州貢面、糍粑 、高樁饃 。

(本文圖片為網路資料,本人公眾號:老張在路上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