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感受生活守望校園 在蘇大與朗讀者的三次相遇

隨著央視文化節目《朗讀者》引發熱烈的討論與關注, 出現在各地高校和圖書館旁的朗讀亭儼然成為了新晉“網紅”, 處處可見排隊等候的“朗讀者”們。

其實, 在蘇州大學校園的清晨午後, 也有這樣一群朗讀者, 他們講述著一段段觸動、激勵、改變過自己的故事, 在某個特別的瞬間, 與你不期而遇。

融匯語言的朗讀

“這首詩很有代表性, 想分享給喜歡俄羅斯文學的朋友。 ”15級俄語專業的陳子君說。 去年, 陳子君用這首詩參加了俄語書寫比賽, 雖然沒有取得名次, 但這是她愛上俄語的開始。 為了把音調和韻律表現得更好,

錄音前她準備了一個月, 每天用手機反復錄、反復聽。 “推送以後有很多同學給我點贊, ”陳子君很開心, “也讓我更有動力了。 ”

朗讀對語言專業的同學而言, 既是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 也是發現和創造語言之美的契機。 外國語學院的陳寒老師在節目中用中法雙語朗誦了恩師的翻譯作品, 打動了螢幕前的觀眾, 也讓與她朝夕相處的同學們非常驚喜。 “平時大家都很享受她的課堂, 氛圍自由又投入。 ”曾經參加過陳寒的高級法語課程的陸君堯同學很為老師自豪, “陳老師一直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

感受生活的朗讀

閒暇午後, 漫步在校園小徑, 總有一段聲音陪伴著蘇大師生的工作和學習。 它的“朗讀者”, 是來自校園廣播台的主播們。

廣播的內容多種多樣, 文學、生活、學業、情感都會成為探討的主題。 “準備廣播稿要查閱很多資料, 但主要還是真實的感悟, 這樣才有共鳴。 ”主播張沁宜同學展示了一篇自己賞析民國四大情書的廣播稿, 穿插著時代背景和情書內容, 加入校園生活中的見聞, 她希望大家在回味中重新審視網路時代的愛情。

隨著網路傳播效果的凸顯, 王佳珍把自己製作的校園廣播, 日常瑣碎的隨筆、劇評“搬運”到了網路電臺, 收穫了一大批校外粉絲。 “電臺是很個人化的東西, 願意收聽的觀眾, 往往也認同你的觀點和生活態度。 ”王佳珍告訴記者, “希望在我的節目裡, 大家能感受到不同的生活。 ”

守望校園的朗讀

令蘇大學生印象深刻的,

還有杜立開出的《朗讀與朗誦》公選課。

“這門課的主要內容是普通話測試輔導和誦讀技巧, 進行現場練習, ”杜立介紹, “經常有一些口音重的同學和留學生來選修, 也很有趣。 ”看到朗誦比賽的通知, 杜立會主動組織同學參加, 指導他們練習、錄音、寄送作品。 2011年, 他指導的三位同學在全國性比賽中獲獎, 其中還有一名韓國留學生。

誦讀已經成為杜立生活的一部分。 他在校內成立了教職工誦讀協會, 每週和朋友們切磋練習, 參與各種誦讀比賽的組織;工作之余用吳方言錄製的詩歌朗誦視頻, 被國內多家誦讀協會轉載。 他也關注著《朗讀者》節目, “朗誦的關鍵在於從心, 普通人的情感更能引起共鳴。 如果朗讀亭來到蘇大, 我也想去感受一下。

”□蔡羅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