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空巢老人調查:在孤獨中,人的尊嚴也會喪失乾淨

李老夫婦:

那樣實在太孤獨了,

在孤獨中,

人的尊嚴也會喪失乾淨。

李老今年七十歲, 老伴兒六十八歲。

退休前, 李老夫婦都是省城電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 良好的家庭環境, 在培養子女的問題上, 充分體現出了自己的優勢。 李老的兩個兒子, 曾經是、如今也是他們老兩口的驕傲。 夫婦倆的兩個兒子, 都考上了北京的大學, 一個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 一個畢業於清華大學, 之後繼續深造,

取得了高學歷後, 如今都在北京定居。

在世俗意義上, 有這樣的兩個兒子, 對於任何家庭的長輩來講, 此生都應當算是功德圓滿了。 而「功德圓滿」, 也是李老在接受我採訪時, 除了「理性」這個詞以外, 最喜歡說出的詞語。

但是在我聽來, 這四個字從李老嘴裡吐出, 卻並不盡是欣慰的情緒, 相反, 多多少少還有些自我勸慰式的唏噓。

李老的表述, 在我訪問到的老人中最有特點, 長期的科研思維, 使得他的表述極富邏輯性, 但又並不顯得刻板機械, 反而更有一種可信的抒情力量, 已至結束採訪後, 我對他笑言:李老您具有詩人的氣質。

李老哈哈大笑, 說:科學本來就是有詩意的。

兩個兒子遠居北京, 李老夫婦的老年空巢生活, 過了將近有十年了。

起初, 一切似乎都還和諧, 充裕的養老金足夠老兩口安度晚年, 那段時間, 兩位老人還經常出門旅遊, 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 但是, 隨著時光的流逝, 這對在撫養子女上「功德圓滿」的老人, 卻越來越感受到了垂暮生命的重荷。

兩位老人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尤其到了最近兩年, 更是每況愈下。 李老患有嚴重的心臟病, 老伴兒患有嚴重的高血壓, 日常生活中, 老兩口是彼此的醫生, 一個替另一個量血壓, 一個監督另一個按時服藥。 老兩口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 心裡都很清楚, 一旦其中的一個倒下了, 另一個都沒力氣將對方背出家門, 而且, 另一個也勢必會跟著累倒。

這種擔憂在今年年初得到了證實。

當時李老的心臟病突發,

幸虧鄰居幫忙, 打電話叫來了 120 急救車。 老伴兒也想跟著急救車一同上醫院, 被鄰居好說歹說地勸住。 鄰居也是好心, 擔心老太太跟到醫院去只會把自己也急出毛病來。 老伴兒留在了家裡, 可是當天晚上, 一個人在家的老太太突然感到天旋地轉。 依靠平時掌握的醫療常識, 老太太理智地沒有進行多餘的掙扎, 而是就地躺在了地板上。 躺下後老太太就感覺到完全動彈不得了, 整個身子已經完全不受自己的支配。 她說, 那一刻, 她認為自己要完了。 就這樣躺在冰冷的地板上, 直到黎明時分, 老太太的病情才漸漸緩和。 她始終不敢動, 更不敢睡著, 她怕自己一旦睡著了, 就再也不會醒過來了。 等到第二天, 鄰居發現了,
也是喊來了 120, 後腳跟著前腳, 把老太太也送進了醫院。

這件事情發生後, 李老夫婦的空巢生活正式敲響了警鐘。

我們不是沒有想過去北京和兒子一起生活。 以我們倆的收入, 即使生活在北京, 也不會給孩子們增添太多的負擔。 但是北京的情況太特殊了。 孩子們除了「北上廣」,在任何一座城市生活,我和老伴兒的晚年都不會遇到今天這樣大的困難。

兩個孩子目前在北京生活都算穩定,也都買了自己的房子,這樣已經算是「功德圓滿」的事了。但要說寬裕,卻絕對算不上。兩個孩子買的房子,都是一百五十平米左右,合計下來,這兩套房就將近一千萬了。買完房子,他們的人生基本上就被套死在那一百五十平米上了。因為太不容易,孩子們的心理上,就格外愛惜自己的小家庭、小日子,這種心理,也可以說是自私,但我和老伴兒都能夠理解。按說一百五十平米,除了他們各自的一家三口,也夠住下我和老伴兒了,但孩子們誰都不主動開口請我們去住。

有一年過年,全家人都在,兩個兒媳婦用開玩笑的方式互相說:現在國家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康標準是三十平米,如果咱們誰家再擠進兩個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線以下了。也許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和老伴兒當時只能相視苦笑。

也許生活在北京,這條「小康線」就是孩子們潛意識中的一個底線,擊穿了,在心理上就是對於他們人生價值的否定。他們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過著還算體面的「小康」日子,我們不能去擾亂他們的生活,給他們成功的心理抹上一條陰影。而且一個家庭,成員之間需要相對私密些的空間,這個觀念我們老兩口也是有的,讓我們和孩子們擠在一起,我們也會替孩子們感到不便。

還有個辦法,就是我和老伴兒在北京租房住。可是怎麼盤算,這樣都不可行。即便我們住在北京了,兒子就在身邊,可日子一樣是我們老兩口自己過,還是空巢家庭,頂多週末的時候孩子們能過來看一眼。這樣就等於是白白花了一筆冤枉錢。

思前想後,唯一的出路就是我和老伴兒獨守空巢。

對於暮年的生活,我們不是沒有做過設計。可現在看,事情沒有發生之前,我們的想法都太過樂觀了些。當年我們退休的時候,想著自己老了,絕不拖累孩子們,我們老兩口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自從他們考上大學那天起,就已經是“功德圓滿”了,從此,在彼此的義務上,都不做強求。那時我們想,我們在自己的老年,依靠自己不薄的退休金,可以遊山玩水,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直到老的哪兒也去不了的時候,就找一個小保姆伺候我們。

起初一切都按照我們的計畫進行著。我和老伴兒退休後年年去外地旅遊,在麗江,我們還租了一間民房,連續三年都在那邊過的夏天,自己買菜做飯,就像居家過日子一樣。我們自得其樂,孩子們也很高興,都說自己的父母真是瀟灑。因為彼此無擾,我們老兩口和孩子們的關係處理得非常融洽。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這樣的日子沒有過上十年,計畫就完全被打亂了。

我們沒有料到,自己的身體垮得會這麼快。年輕的時候做科研,玩命加班的時候太多,身體留下的虧欠很大,這一點,算是個變數,我們沒有計劃進去。

怎麼辦?只有終止雲遊四方的日子了,提前進入請保姆的程式。

可是,真的開始請保姆時,我們才發現自己太幼稚了。在我們的思想裡,花錢請人為自己服務,就是一個簡單的雇傭關係,只要付得起錢,一切就會水到渠成。誰能想到,如今請保姆難,居然已經是一個社會問題了。我們最先找了家政公司,伺候兩個老人,對方給出的要價是每月三千元。這個數目雖然也在我們能夠承受的範圍內,但還是讓我們有些小小的驚訝。

好不容易,老伴兒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第一個小保姆被請進了家門。事情就這樣解決了嗎?遠遠沒有。

就這樣接二連三換了四個保姆,最終不約而同,我和老伴兒都決定不再嘗試這條路了。我們決定,在我們還能動的情況下,彼此照顧對方。

這裡面沒有不理性的因素,我們都是學理科出身的,不會感情用事,任何決定,都是經過理性推理出來的。

但是現在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理性思考的確有僥倖的成分在裡面。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更是個不可估算的變數,這一點,我們一廂情願地沒有計算在內。

發生在老伴兒身上的危險,讓我知道了,現在身邊有個人還是非常必要的,起碼不會讓我們在突發險情的時候坐以待斃。上次老伴兒被救,是因為我們防患於未然,留了一把鑰匙在鄰居家裡。鄰居很負責任,我住院後,就擔心我老伴兒一個人會有什麼不測,一大早敲門問安,沒人應門,這才開門看到了躺在地板上的老人。這種僥倖的事還敢再重演嗎?不敢了。

現在我和老伴兒又有了一個共識,那就是住院兩個人必須一同去,反正以我們現在的身體狀況,任何時候都夠得上住院的條件。我想啊,也許我們最終的那個時刻,會是雙雙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彼此看得見對方,一同閉上眼睛。

如果真是這樣,那可的確就是功德圓滿了。

——現在孩子們是什麼想法呢?

孩子們當然很著急,可也只能勸我們再去請保姆。

他們總以為我們是捨不得花那份錢,根本體驗不到這種買賣關係如今的混亂——不是你支付了金錢,就一定能夠換來等值的服務。他們不知道,這種「等值」的要求,更多的還是指人的良心,是良心和良心之間的換算,可如今人的良心,是個最大的不確定值,最難以被估算和期待。

我們住院後,兩個孩子都回來了,其實用不著,他們回來,並不能改變我們需要救治的這個事實,而且,也給不出更好的解決方案。當然,這是理性的看法。但是這一次我不這麼認為了,當孩子們出現在病房門口的時候,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滿足。那一刻,我居然有些傷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麼天大的委屈一樣。老伴兒更是哭得一塌糊塗,孩子們越安慰,她哭得越凶。好在我還算比較克制,如果我也落淚,孩子們會感到震驚的。我從來沒有在兩個兒子面前掉過淚。孩子們不會理解他們的父母怎麼會變得如此脆弱,就像我年輕的時候一樣,也一定是難以理解如今的自己。

在醫院陪了我們幾天,看我們的病情都穩定下來了,孩子們就回北京了。他們太忙。是我讓他們回去的,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在理性思考的時候,感到這麼違心。

孩子們走後,我和老伴兒突然變得特別親。不是說我們以前不親,是這次事情發生後,我們之間那種相濡以沫的情緒變得空前濃厚。

我們倆的病床挨著,各自躺在床上,伸出手,正好可以牽住彼此的手,我們就這樣躺在病床上手拉著手,連護士看到都笑話我們,說我們比初戀的情人還要親密。護士說得沒錯,我和老伴兒年輕的時候,好像都沒有像今天這樣情重。這就是相依為命啊。我們手拉著手,各自還吊著液體,我覺得液體滴進我們的血管裡,就融合在了一起。我還和老伴兒開玩笑,說這種感覺真好,就好像我們兩個人都輸進了雙倍的藥物,你的我也用了,我的你也用了,我們這次住院算是賺到了。

在醫院裡,我和老伴兒商量了出了下一個決定——我們住進養老院去。

出院後我們立刻考察了一下,有幾家養老院還是不錯的,比較正規,主要是管理相對嚴格,畢竟是有那麼一個機構,為老人提供服務的人員,有組織的管理,這樣一來,就杜絕了老人在家養老,保姆關起門來稱王稱霸的可能。你要知道,老年人的狀態決定了,在私密的空間裡,相對身強力壯的保姆們,他們絕對是處於弱勢地位的。

我們看中的那家養老院還提供家庭式公寓,就是一個小家庭的樣式,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我們並不需要過集體生活,每天服務員會送來三餐,自己願意的話,也可以自己做飯,醫務人員會隨時巡視老人的身體狀況。當然,收費比較高,一個月我們兩個人需要交納六千塊錢。這個價格我認為是合理的,吃住、醫療保健都在裡面。

入住手續我們已經辦好了,現在只等養老院的通知。這家養老院的公寓房很緊張,需要排隊。

去養老院,看來就是我和老伴兒的最後一站了。

也許真的是走到人生的盡頭了,這段日子在家,我和老伴兒總覺得是在和什麼告別,情緒上不免就有些低落。收拾收拾東西,每天夕陽落山的時候,我們老兩口就坐在陽臺上說一些過去的事情。這套房子我們住得並不是很久,退休前才換的,也就住了十年左右的光景,可是如今就好像是人生前一個階段的最後一個驛站了,從這個門走出去之後,我們的人生就該進入落幕的倒計時了。

我們這一輩子,傳統觀念不是很重,自認為我們的生命和孩子們的生命應當是各自獨立的,可是如今看來,人之暮年,對於親情的渴望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我們獨有的民族性格,而現代性,說到底是一個西方觀念,所以,當我們國家邁向現代性的時候,獨有的這種民族性格,就讓我們付出的代價、承受的撕裂感,格外沉重。

老伴兒現在特別思念孩子們,我也一樣,這些日子突然想起的就總是兩個兒子小時候的樣子了。有時候還會有些錯覺,好像看到他們就在這套房子裡玩耍。實際上,我們搬進這套房子的時候,他們早已經在北京落戶了。這種視覺上的位移,在物理學上也許都能找到符合科學的解釋吧,就像海市蜃樓,我想也許不完全是個主觀上的錯覺。

前兩天我和老伴兒做了一個大工程,就是把孩子們從前的照片都整理了出來,分門別類,按照年代的順序,掃描進電腦裡,給他們做成了電子相冊。我還買了兩部平板電腦,分別給他們儲存了進去。我想,有一天,孩子們也會開始追憶自己的童年吧。

這也是給我們進養老院做的準備工作。

要離開家了,我和老伴兒想了想,需要從這個家帶走的,好像並沒有太多的東西。除了我們的養老金卡、身份證件,好像唯一值得我們帶在身邊的,就只有孩子們的照片了。人生前一個階段積累下的一切有形的事物,我們都帶不走,也不需要帶走了。

你看我的手機,屏保就用的是兩個兒子大學畢業時穿著學士袍的照片,我老伴兒的也一樣,不過是這倆小子光屁股時的樣子。

還有一個決定,應當算是我和老伴兒最後的決定了。這個決定我們誰都沒有說,只是彼此心照不宣。那就是:如果我們中的一個先走了,另一個就緊隨其後,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誰都知道,自己難以承受一個人的老年,一個離世,另一個絕對無法獨活。那樣實在太孤獨了,在孤獨中,人的尊嚴也會喪失乾淨。

我不認為這是不人道的,相反,我覺得這應該是我們此生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理性。

- 本文選自豆瓣閱讀專欄作品 -

我在這世上太孤獨

——空巢老人調查

弋舟

在技術上,鑒於保護老人們隱私的需要,我都做了相應的處理。我可以保證,在讀者眼裡,每一個老人都更接近於「書中的老人」。但對於我個人,他們卻都是活生生的現實之中的長輩。有些老人,儘管我們之間只有區區幾個小時的交談,但他們提供出的密集的、帶著體溫的生命資訊,卻不啻是向我這個傾聽者交付了一生的秘密,由此,珍惜並且敬重老人們這樣的交付,對於我就是一種必要的心情。我想,沒有這樣的一種心情,這個寫作計畫的全部意義也將完全喪失。

這些對於老人的訪問,基本上是在 2013 年的暑假期間和大多數週末完成的。我們父子倆在這一年,走街串巷,深入鄉間,頻繁地共同聆聽著一個個垂暮的故事:直接面對同意「聊聊」的空巢老人,傾聽大約兩個小時左右,把對話錄在錄音筆裡。兩個小時左右,當然這只是平均數,也有用時一個上午或者更長的時候——因為孤獨,老人們的訴說欲往往超乎我的想像。

↙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專欄《我在這世上太孤獨》。

孩子們除了「北上廣」,在任何一座城市生活,我和老伴兒的晚年都不會遇到今天這樣大的困難。

兩個孩子目前在北京生活都算穩定,也都買了自己的房子,這樣已經算是「功德圓滿」的事了。但要說寬裕,卻絕對算不上。兩個孩子買的房子,都是一百五十平米左右,合計下來,這兩套房就將近一千萬了。買完房子,他們的人生基本上就被套死在那一百五十平米上了。因為太不容易,孩子們的心理上,就格外愛惜自己的小家庭、小日子,這種心理,也可以說是自私,但我和老伴兒都能夠理解。按說一百五十平米,除了他們各自的一家三口,也夠住下我和老伴兒了,但孩子們誰都不主動開口請我們去住。

有一年過年,全家人都在,兩個兒媳婦用開玩笑的方式互相說:現在國家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康標準是三十平米,如果咱們誰家再擠進兩個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線以下了。也許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和老伴兒當時只能相視苦笑。

也許生活在北京,這條「小康線」就是孩子們潛意識中的一個底線,擊穿了,在心理上就是對於他們人生價值的否定。他們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過著還算體面的「小康」日子,我們不能去擾亂他們的生活,給他們成功的心理抹上一條陰影。而且一個家庭,成員之間需要相對私密些的空間,這個觀念我們老兩口也是有的,讓我們和孩子們擠在一起,我們也會替孩子們感到不便。

還有個辦法,就是我和老伴兒在北京租房住。可是怎麼盤算,這樣都不可行。即便我們住在北京了,兒子就在身邊,可日子一樣是我們老兩口自己過,還是空巢家庭,頂多週末的時候孩子們能過來看一眼。這樣就等於是白白花了一筆冤枉錢。

思前想後,唯一的出路就是我和老伴兒獨守空巢。

對於暮年的生活,我們不是沒有做過設計。可現在看,事情沒有發生之前,我們的想法都太過樂觀了些。當年我們退休的時候,想著自己老了,絕不拖累孩子們,我們老兩口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自從他們考上大學那天起,就已經是“功德圓滿”了,從此,在彼此的義務上,都不做強求。那時我們想,我們在自己的老年,依靠自己不薄的退休金,可以遊山玩水,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直到老的哪兒也去不了的時候,就找一個小保姆伺候我們。

起初一切都按照我們的計畫進行著。我和老伴兒退休後年年去外地旅遊,在麗江,我們還租了一間民房,連續三年都在那邊過的夏天,自己買菜做飯,就像居家過日子一樣。我們自得其樂,孩子們也很高興,都說自己的父母真是瀟灑。因為彼此無擾,我們老兩口和孩子們的關係處理得非常融洽。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這樣的日子沒有過上十年,計畫就完全被打亂了。

我們沒有料到,自己的身體垮得會這麼快。年輕的時候做科研,玩命加班的時候太多,身體留下的虧欠很大,這一點,算是個變數,我們沒有計劃進去。

怎麼辦?只有終止雲遊四方的日子了,提前進入請保姆的程式。

可是,真的開始請保姆時,我們才發現自己太幼稚了。在我們的思想裡,花錢請人為自己服務,就是一個簡單的雇傭關係,只要付得起錢,一切就會水到渠成。誰能想到,如今請保姆難,居然已經是一個社會問題了。我們最先找了家政公司,伺候兩個老人,對方給出的要價是每月三千元。這個數目雖然也在我們能夠承受的範圍內,但還是讓我們有些小小的驚訝。

好不容易,老伴兒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第一個小保姆被請進了家門。事情就這樣解決了嗎?遠遠沒有。

就這樣接二連三換了四個保姆,最終不約而同,我和老伴兒都決定不再嘗試這條路了。我們決定,在我們還能動的情況下,彼此照顧對方。

這裡面沒有不理性的因素,我們都是學理科出身的,不會感情用事,任何決定,都是經過理性推理出來的。

但是現在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理性思考的確有僥倖的成分在裡面。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更是個不可估算的變數,這一點,我們一廂情願地沒有計算在內。

發生在老伴兒身上的危險,讓我知道了,現在身邊有個人還是非常必要的,起碼不會讓我們在突發險情的時候坐以待斃。上次老伴兒被救,是因為我們防患於未然,留了一把鑰匙在鄰居家裡。鄰居很負責任,我住院後,就擔心我老伴兒一個人會有什麼不測,一大早敲門問安,沒人應門,這才開門看到了躺在地板上的老人。這種僥倖的事還敢再重演嗎?不敢了。

現在我和老伴兒又有了一個共識,那就是住院兩個人必須一同去,反正以我們現在的身體狀況,任何時候都夠得上住院的條件。我想啊,也許我們最終的那個時刻,會是雙雙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彼此看得見對方,一同閉上眼睛。

如果真是這樣,那可的確就是功德圓滿了。

——現在孩子們是什麼想法呢?

孩子們當然很著急,可也只能勸我們再去請保姆。

他們總以為我們是捨不得花那份錢,根本體驗不到這種買賣關係如今的混亂——不是你支付了金錢,就一定能夠換來等值的服務。他們不知道,這種「等值」的要求,更多的還是指人的良心,是良心和良心之間的換算,可如今人的良心,是個最大的不確定值,最難以被估算和期待。

我們住院後,兩個孩子都回來了,其實用不著,他們回來,並不能改變我們需要救治的這個事實,而且,也給不出更好的解決方案。當然,這是理性的看法。但是這一次我不這麼認為了,當孩子們出現在病房門口的時候,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滿足。那一刻,我居然有些傷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麼天大的委屈一樣。老伴兒更是哭得一塌糊塗,孩子們越安慰,她哭得越凶。好在我還算比較克制,如果我也落淚,孩子們會感到震驚的。我從來沒有在兩個兒子面前掉過淚。孩子們不會理解他們的父母怎麼會變得如此脆弱,就像我年輕的時候一樣,也一定是難以理解如今的自己。

在醫院陪了我們幾天,看我們的病情都穩定下來了,孩子們就回北京了。他們太忙。是我讓他們回去的,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在理性思考的時候,感到這麼違心。

孩子們走後,我和老伴兒突然變得特別親。不是說我們以前不親,是這次事情發生後,我們之間那種相濡以沫的情緒變得空前濃厚。

我們倆的病床挨著,各自躺在床上,伸出手,正好可以牽住彼此的手,我們就這樣躺在病床上手拉著手,連護士看到都笑話我們,說我們比初戀的情人還要親密。護士說得沒錯,我和老伴兒年輕的時候,好像都沒有像今天這樣情重。這就是相依為命啊。我們手拉著手,各自還吊著液體,我覺得液體滴進我們的血管裡,就融合在了一起。我還和老伴兒開玩笑,說這種感覺真好,就好像我們兩個人都輸進了雙倍的藥物,你的我也用了,我的你也用了,我們這次住院算是賺到了。

在醫院裡,我和老伴兒商量了出了下一個決定——我們住進養老院去。

出院後我們立刻考察了一下,有幾家養老院還是不錯的,比較正規,主要是管理相對嚴格,畢竟是有那麼一個機構,為老人提供服務的人員,有組織的管理,這樣一來,就杜絕了老人在家養老,保姆關起門來稱王稱霸的可能。你要知道,老年人的狀態決定了,在私密的空間裡,相對身強力壯的保姆們,他們絕對是處於弱勢地位的。

我們看中的那家養老院還提供家庭式公寓,就是一個小家庭的樣式,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我們並不需要過集體生活,每天服務員會送來三餐,自己願意的話,也可以自己做飯,醫務人員會隨時巡視老人的身體狀況。當然,收費比較高,一個月我們兩個人需要交納六千塊錢。這個價格我認為是合理的,吃住、醫療保健都在裡面。

入住手續我們已經辦好了,現在只等養老院的通知。這家養老院的公寓房很緊張,需要排隊。

去養老院,看來就是我和老伴兒的最後一站了。

也許真的是走到人生的盡頭了,這段日子在家,我和老伴兒總覺得是在和什麼告別,情緒上不免就有些低落。收拾收拾東西,每天夕陽落山的時候,我們老兩口就坐在陽臺上說一些過去的事情。這套房子我們住得並不是很久,退休前才換的,也就住了十年左右的光景,可是如今就好像是人生前一個階段的最後一個驛站了,從這個門走出去之後,我們的人生就該進入落幕的倒計時了。

我們這一輩子,傳統觀念不是很重,自認為我們的生命和孩子們的生命應當是各自獨立的,可是如今看來,人之暮年,對於親情的渴望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我們獨有的民族性格,而現代性,說到底是一個西方觀念,所以,當我們國家邁向現代性的時候,獨有的這種民族性格,就讓我們付出的代價、承受的撕裂感,格外沉重。

老伴兒現在特別思念孩子們,我也一樣,這些日子突然想起的就總是兩個兒子小時候的樣子了。有時候還會有些錯覺,好像看到他們就在這套房子裡玩耍。實際上,我們搬進這套房子的時候,他們早已經在北京落戶了。這種視覺上的位移,在物理學上也許都能找到符合科學的解釋吧,就像海市蜃樓,我想也許不完全是個主觀上的錯覺。

前兩天我和老伴兒做了一個大工程,就是把孩子們從前的照片都整理了出來,分門別類,按照年代的順序,掃描進電腦裡,給他們做成了電子相冊。我還買了兩部平板電腦,分別給他們儲存了進去。我想,有一天,孩子們也會開始追憶自己的童年吧。

這也是給我們進養老院做的準備工作。

要離開家了,我和老伴兒想了想,需要從這個家帶走的,好像並沒有太多的東西。除了我們的養老金卡、身份證件,好像唯一值得我們帶在身邊的,就只有孩子們的照片了。人生前一個階段積累下的一切有形的事物,我們都帶不走,也不需要帶走了。

你看我的手機,屏保就用的是兩個兒子大學畢業時穿著學士袍的照片,我老伴兒的也一樣,不過是這倆小子光屁股時的樣子。

還有一個決定,應當算是我和老伴兒最後的決定了。這個決定我們誰都沒有說,只是彼此心照不宣。那就是:如果我們中的一個先走了,另一個就緊隨其後,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誰都知道,自己難以承受一個人的老年,一個離世,另一個絕對無法獨活。那樣實在太孤獨了,在孤獨中,人的尊嚴也會喪失乾淨。

我不認為這是不人道的,相反,我覺得這應該是我們此生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理性。

- 本文選自豆瓣閱讀專欄作品 -

我在這世上太孤獨

——空巢老人調查

弋舟

在技術上,鑒於保護老人們隱私的需要,我都做了相應的處理。我可以保證,在讀者眼裡,每一個老人都更接近於「書中的老人」。但對於我個人,他們卻都是活生生的現實之中的長輩。有些老人,儘管我們之間只有區區幾個小時的交談,但他們提供出的密集的、帶著體溫的生命資訊,卻不啻是向我這個傾聽者交付了一生的秘密,由此,珍惜並且敬重老人們這樣的交付,對於我就是一種必要的心情。我想,沒有這樣的一種心情,這個寫作計畫的全部意義也將完全喪失。

這些對於老人的訪問,基本上是在 2013 年的暑假期間和大多數週末完成的。我們父子倆在這一年,走街串巷,深入鄉間,頻繁地共同聆聽著一個個垂暮的故事:直接面對同意「聊聊」的空巢老人,傾聽大約兩個小時左右,把對話錄在錄音筆裡。兩個小時左右,當然這只是平均數,也有用時一個上午或者更長的時候——因為孤獨,老人們的訴說欲往往超乎我的想像。

↙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專欄《我在這世上太孤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