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是大類招生?對2018屆考生有何影響?

近幾年來, “按類招生、按類培養”的這種模式備受考生的關注, 但不少考生和家長對大類招生並不瞭解。 什麼是按“大類”招生呢?大類招生有哪些模式呢?對考生的報考又有什麼影響呢等等問題, 下面為大家一一解讀。

什麼是大類招生?

所謂按大類招生, 簡單來說就是按學科大類招生, 是相對於按專業招生來說的。

高校將相同、相近的學科門類, 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專業合併, 按一個大類招生。 考生填報志願時, 可以直接按照專業大類的名稱來填報志願。

如在某校招生專業中, 農學、植物保護、園藝、種子科學與工程等4個專業統一以“植物生產類”招生, 考生若想選擇其中某一個專業, 填報時只需填上“植物生產類”即可。

考生通過大類招生被錄取之後, 在本科階段前兩年(有的是一年)統一學習基礎課, 大二或大三時再根據學校要求、自己的興趣、專長和發展方向,

在大類所含專業中重新選擇具體專業。

一、大類VS專業區別

專業名稱

與專業招生相比, 按類招生的專業類名稱沒有專業名稱劃分得詳細, 一般是某一學科領域內的一級學科或者二級學科。

比如北京工業大學2017年的招生計畫裡面大家就可以看到土木類、能源動力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數學類、電腦類、社會學類、設計學類、美術學類這些類別。 這些都是教育部公佈的普通高校專業目錄裡面的專業類, 每個專業類裡面包含了院校正式在教育部備案的多個具體專業。

例如, 能源動力類包括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社會學類包含社會學、社會工作專業;設計學類包含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和工藝美術五個專業。

除了上述按類招生的類別以外, 其餘的專業今年仍按具體專業招生, 例如, 電子資訊工程、金融學、建築學等等。

招生計畫

對於按類招生的學院, 學校招生計畫數不再按專業劃分, 而是下達到按當年計畫招生的專業類, 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只需填報相應的大類, 不需要選擇確定自己就讀的具體專業。

培養模式

不同的高校在按類招生的過程中結合本校的教學資源、學科建設、專業佈局、院系建制、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畢業派遣等問題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 彼此之間也不盡相同。 即便是統一高校內, 不同類別的培養模式、分流時間等也會有所區別。

培養過程

在培養期間,

同一專業類招生錄取的考生第一或前兩個學年在同一個教學平臺上進行本專業類的通識課程學習。 之後, 學生會結合個人的愛好、特長, 考慮自身的條件、學校教學資源情況及就業狀況, 積極接受導師的指導, 再根據學生志願和學校有關規定, 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而進入相應的專業學習。

二、大類招生的幾種模式

我國高校實行的按大類招生大致分為幾種模式。

按一級學科(群)或二級學科(群)招生

長期以來, 按專業招生一直是各高校採取的主要模式, 隨著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多, 高校逐漸開始採取按大類招生。

其中一種是按一級學科(群)或二級學科(群)招生, 這種招生方式中的專業類所包含專業一般具有學科相近性,

把一些特點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屬性的系科或專業方向合併在一起招生的形式。 如上面所提到了農學、植物保護、園藝、種子科學與工程等專業都屬於同一個一級學科。

也有是將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學院的學生在進校一到兩年時統一進行基礎課學習, 以後再分流到不同的專業進行具體專業課程學習。 如將管理專業和社會工作等專業組合在一起按照公共管理類大類招生。 按照一級學科(群)或二級學科(群)招生, 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實行的大類招生形式。

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 一般是一個學院或系, 按一個或幾個大類招生。 如:數學科學學院按“數學類”招生、法學院按“法學類”招生、新聞與傳播學院按“新聞與傳播學類”招生。

還有一些大學的經管學院可以分成幾個大類招生,如“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和“經濟學類”等。

學生們可以通過對學科、專業的學習和瞭解後,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成績等,再在院系範圍內選擇專業。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新生入校統一進入一個學院不分專業進行通識教育,待大二再分專業。通識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破專業限制,不分文理先學習基礎課,所有課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課程體系進行全面變革等。

如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學生入學時不分專業,只按文理兩類招生。入學後,主要學習通識教育選修課和學科大類平臺課,實施通識教育。

按“基地班”“實驗班”模式招生

還有一些學校是以“基地班”、“實驗班”的形式進行招生,這種模式也是考生和家長比較熟悉的。

如北京大學的“工科實驗班類”,北京科技大學“理科試驗班”,浙江大學的“工科試驗班”等,都是以這種形式進行大類招生。

當然,不是所有的實驗班都按大類招生,還有很多高校的實驗班是入校以後再進行選拔的。

三、大類招生的影響?

推遲專業選擇,減少盲目

大類招生延遲了學生的專業選擇時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考生選擇專業的盲目性,允許學生在入學後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以及對學科、專業的更深層次瞭解,再選擇專業發展方向。

它的最大好處,就是把確定具體專業的環節推後。學生入學後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充分瞭解專業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專業。

增加錄取機會,緩解考生壓力

另一方面,大類招生提高了考生的志願滿足率,同時還提供了更多的專業選擇空間。因為學生在填報志願選擇的是大類而非專業,這樣考生志願涵蓋的專業數會遠遠超過6個,大大提高了學生專業選擇的空間。

在志願填報過程中,一些非按“大類報考”的專業,還要考慮專業級差問題。而按大類填報志願,一個大類內部的專業級差就不存在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錄取的機會,緩解考生的壓力。

大類名稱相同,包含專業不同

按大類招生在報考時,也會存在一些問題,考生在填報志願過程中會發現,專業目錄中相同的招生大類,各學校所包含的專業也不同。

以北京2016年各校招生專業為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的經濟學類,包含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經濟學3個專業,南京大學的經濟學類,則包含的是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保險學、金融工程和產業經濟學6個專業,武漢大學的經濟學類,含經濟學基地班、金融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金融學和保險學6個專業。廈門大學的“工商管理類”包括會計學、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市場行銷、管理科學、電子商務、旅遊管理、酒店管理9個專業;蘭州大學的“工商管理類”含基地班、會計學、市場行銷、人力資源管理、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行政管理5個專業。

所以,各省考生在報考時,一定要認真閱讀本省當年下發的《招生專業目錄》,看清所報學校的招生專業,確定自己喜歡的專業是否包含在某“大類”之中,以免漏報、錯報。

將來也要分專業

雖然大類招生暫時延遲了學生的專業選擇時間,但未來還是要面臨如何選專業。通過本科階段的前1年半到2年學習,學生最終還是要確定具體專業方向的。有的院校是雙向選擇,有的院校則要看學生的綜合成績來確定。目前,國內高校大類專業分流模式大致有兩種:

一是基於學生成績、平時表現等綜合因素分專業。這種模式最直接的影響是,排名在後的學生沒有選擇的餘地。有些學生可能是為了某個專業才選擇大類專業,可在選專業時,受成績排名等影響,難以選到目標專業。

二是直接按照學生意願選專業。這種方法看似更科學,但操作起來很困難。在實際中,大部分學生更樂意選擇“熱門專業”,這樣一來,“熱門專業”紮堆,人數太多難以吸納。

所以,提前瞭解所報院校將來分專業的相關規定,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將來學生的專業去向。

目前,在100多所“211工程”院校中,已有一半多的高校實行了按大類招生,可見大類招生漸成趨勢。作為考生和家長一定要早瞭解,為志願填報做準備。

還有一些大學的經管學院可以分成幾個大類招生,如“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和“經濟學類”等。

學生們可以通過對學科、專業的學習和瞭解後,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成績等,再在院系範圍內選擇專業。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新生入校統一進入一個學院不分專業進行通識教育,待大二再分專業。通識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破專業限制,不分文理先學習基礎課,所有課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課程體系進行全面變革等。

如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學生入學時不分專業,只按文理兩類招生。入學後,主要學習通識教育選修課和學科大類平臺課,實施通識教育。

按“基地班”“實驗班”模式招生

還有一些學校是以“基地班”、“實驗班”的形式進行招生,這種模式也是考生和家長比較熟悉的。

如北京大學的“工科實驗班類”,北京科技大學“理科試驗班”,浙江大學的“工科試驗班”等,都是以這種形式進行大類招生。

當然,不是所有的實驗班都按大類招生,還有很多高校的實驗班是入校以後再進行選拔的。

三、大類招生的影響?

推遲專業選擇,減少盲目

大類招生延遲了學生的專業選擇時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考生選擇專業的盲目性,允許學生在入學後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以及對學科、專業的更深層次瞭解,再選擇專業發展方向。

它的最大好處,就是把確定具體專業的環節推後。學生入學後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充分瞭解專業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專業。

增加錄取機會,緩解考生壓力

另一方面,大類招生提高了考生的志願滿足率,同時還提供了更多的專業選擇空間。因為學生在填報志願選擇的是大類而非專業,這樣考生志願涵蓋的專業數會遠遠超過6個,大大提高了學生專業選擇的空間。

在志願填報過程中,一些非按“大類報考”的專業,還要考慮專業級差問題。而按大類填報志願,一個大類內部的專業級差就不存在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錄取的機會,緩解考生的壓力。

大類名稱相同,包含專業不同

按大類招生在報考時,也會存在一些問題,考生在填報志願過程中會發現,專業目錄中相同的招生大類,各學校所包含的專業也不同。

以北京2016年各校招生專業為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的經濟學類,包含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經濟學3個專業,南京大學的經濟學類,則包含的是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保險學、金融工程和產業經濟學6個專業,武漢大學的經濟學類,含經濟學基地班、金融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金融學和保險學6個專業。廈門大學的“工商管理類”包括會計學、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市場行銷、管理科學、電子商務、旅遊管理、酒店管理9個專業;蘭州大學的“工商管理類”含基地班、會計學、市場行銷、人力資源管理、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行政管理5個專業。

所以,各省考生在報考時,一定要認真閱讀本省當年下發的《招生專業目錄》,看清所報學校的招生專業,確定自己喜歡的專業是否包含在某“大類”之中,以免漏報、錯報。

將來也要分專業

雖然大類招生暫時延遲了學生的專業選擇時間,但未來還是要面臨如何選專業。通過本科階段的前1年半到2年學習,學生最終還是要確定具體專業方向的。有的院校是雙向選擇,有的院校則要看學生的綜合成績來確定。目前,國內高校大類專業分流模式大致有兩種:

一是基於學生成績、平時表現等綜合因素分專業。這種模式最直接的影響是,排名在後的學生沒有選擇的餘地。有些學生可能是為了某個專業才選擇大類專業,可在選專業時,受成績排名等影響,難以選到目標專業。

二是直接按照學生意願選專業。這種方法看似更科學,但操作起來很困難。在實際中,大部分學生更樂意選擇“熱門專業”,這樣一來,“熱門專業”紮堆,人數太多難以吸納。

所以,提前瞭解所報院校將來分專業的相關規定,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將來學生的專業去向。

目前,在100多所“211工程”院校中,已有一半多的高校實行了按大類招生,可見大類招生漸成趨勢。作為考生和家長一定要早瞭解,為志願填報做準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