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六朝古刹黃梅老祖寺║王婭

這片雲有些奇特, 稍稍撥弄, 成團成團挪移。 是天上, 還是人間?背著衣缽、拄著竹杖的和尚, 使勁地揉搓著眼睛, 定睛細看。

紫雲山的霧,

是有靈性的。 一股仙風道骨, 裹挾起風, 翻滾成陣陣波濤, 如退潮般隱去。 和尚的眼裡, 白茫茫, 白茫茫一片。 青山綿亙, 似花瓣, 一層層鋪展。 很快, 一塊平坦地, 靜臥在群山間, 一湖清水, 環流周邊。 好一窪碧水, 仿佛一處子, 泛著神秘和聖潔。 “啊, 蓮花苞!”和尚一聲驚呼。

一輪紅日, 噴薄而出。

和尚雙手合掌, 念念有詞。 然後, 一步一趨走向蓮花苞。

褪去了酷暑燥熱, 紅塵喧囂, 只有安寧僻靜, 清涼一片;遠去了鼓角爭鳴, 刀光劍影, 只有蟲鳥啁啾, 樹葉颯颯。 和尚恍然大悟, 為什麼發足行遍天竺國度, 還要不畏艱險, 隻身前往東土震旦。 為什麼峨嵋山上習文誦經, 雲際天邊總有一團紫光, 召引他翻山越嶺, 踽踽獨行。 原來真有一個紫雲天國。 “行遍支那八百州, 唯有此處可安居。 ”和尚當即搭起棲身修行的茅蓬草庵, 決定在此開山建寺, 安僧辦道, 弘法利生。

這便是1800年前, 被譽為佛門“第一壽星”的千歲寶掌。 千歲寶掌和尚, 出身于中印度婆羅門貴族。 因出生後始終左手握拳, 至七歲剃度落髮時, 才展掌, 露出一珍珠,

雙手虔誠呈獻給本師。 師父當即送他法號“寶掌”。 入蜀地, 一日他向大眾道:“吾有願住世千歲, 今年六百二十有六。 ”世人又尊稱他“千歲”。 千歲寶掌活了1072歲。 他一生精勤修行, 嚴持戒律, 日誦般若等經千餘卷, 廢寢忘食, 殫精竭慮, 研佛參禪。 他雲遊四方, 參訪聖賢, 廣受教益, 數度往返紫雲山。 時逢世間三國鼎立, 南北對峙, 烽煙四起, 戰火不斷。 然而, 紫雲山的晨鐘暮鼓, 如日出日落, 從未消停。 正當千歲寶掌行化紫雲之時, 恰值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持破額、馮茂二山, 因其年長, 稱之為老祖, 尊其所創伽藍為老祖寺。

老祖寺, 因了開山鼻祖千歲寶掌的傳奇, 在禪宗發源地的黃梅, 在黃梅東西南北群山林立的古刹中, 像一顆奇異的珍珠, 散發出別樣的光芒。 從此, 紫雲山仿佛披上翡翠般的袈裟, 於飄逸與靈秀中, 多了份莊重與肅穆。

光陰荏苒, 猶如白駒過隙。 千年風雲, 就像紫雲山的霧, 飄散了, 又聚攏起。 聚攏了, 又飄散開。

我是在一個斜風細雨的夏日登上老祖寺的。 當然, 我們這些現代人,

是借用了現代文明的交通工具。 當小車載著大家在縈紆陡峭的山路上爬行時, 一場大霧, 猝不及防地, 淹沒了遠山近樹, 世界只剩下幾雙面面相覷的眼睛。 渺邈的霧, 仿佛自亙古而來, 又飄向遙遠的未來, 幾乎遮蓋過每位朝聖者的雙目。 相對於用雙足砥礪前行的古人, 霧, 帶給我們更多地是恐懼和驚悚。

這是一條朝覲的路。 曾經奔赴了無數的高僧厚德, 在千歲寶掌踏過的足跡裡, 悠悠蕩起空穀跫音。 六祖惠能的三傳徒孫天王道悟就是其中一位。 他居寶掌故址, 緣烏沙譚龍王國助, 糧、木俱全, 擴建寺院, 老祖寺至今尚有“出米池”、“出木池”等神傳遺址。

朝覲的路上,也少不了為尋求一方淨土的紅塵中人。動靜最大的,當屬明朝兵部尚書汪可受。 汪大人,黃梅獨山汪革人,在浮浮沉沉四十載的宦海生涯中,身心俱疲,力不從心,故請求皇上賜一塊可挪步之地,告老還鄉,頤養天年。皇上念于汪大人一生守操自律,賜予他一片山。汪大人謝主隆恩,戰戰兢兢地將那片山取名為“挪步園”。紫雲山就位於挪步園的北面。汪大人窮其餘力,在那片山上種茶植樹。這還不算,暮年的汪大人潛心修善,皈依佛門,他把自己與挪步園、紫雲山和老祖寺融為一體。冬去春來,圍繞在老祖寺周圍的丘陵坡上,一行行茶樹,仿佛是從老祖寺伸展出來的枝枝葉葉,迵勁,蒼翠。

茶,吸天地之靈氣,納日月之精華,“一粒茶芽藏天地,半升甘露內含川”,自然界也賦予茶不同凡響的能量。不去探究汪可受當年躬身種茶是出於怎樣的心態,有心栽花也好,無心插柳也罷,因了他,紫雲山的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佛是茶的昇華,茶是佛的禪心,佛與茶皆需在純淨妙心中品味、領悟,以尋求“正清和雅”的最高境界。汪可受的苦心經營,使來挪步園遊山踏青、訪山拜佛者,絡繹不絕。香火繚繞,香茶嫋嫋,梵音悠揚。茶承禪意,禪存茶中,“禪茶一味”,在老祖寺可謂是天人合一,如同紫雲山的霧,不帶絲毫造作。

登雲穿霧,仿佛經受了一次身與心的洗禮。我們愈往山上,天色愈見明朗。雨停了,風小了,霧散了,幾縷鴻衣羽裳般的雲彩,在青峰間飄蕩。掠過片片碧綠油汪的茶林,一個紅牆黛瓦的寺院就橫亙在湖山之間。

這是一座重新崛起的老祖寺。歷經過兵荒馬亂的動盪年代,千歲寶掌創建的老祖寺只剩下幾方舊墩殘塔。2005年,中國佛協副會長淨慧大師發願再振名藍,六朝古刹得以重輝,成為避暑覽勝、禮佛參禪的現代旅遊景區。

今天的老祖寺,在群峰的襯映下,在蒼松翠竹的掩映中,恰如蓮心吐蕊,花瓣托心。然而,老祖寺並不是藏在深山無人識,禪房一面牆上,題有一首生活神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詮釋了淨慧大師宣導的“生活禪”的真諦。“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莊嚴的佛門撩開了神秘的面紗,慢慢走向大千世界。“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使得芸芸眾生,一撥又撥步入禪的清涼、慈悲和灑脫中。

沒有臆想中的金碧輝煌氣宇軒昂。只是重簷疊角的寺門,比一般寺院略顯雄偉。而寺院慣常的三門,在老祖寺簡化成一門,但凡邁入寺院門檻,便無僧人尊卑之分。這匠心獨具的設計,恰恰顯出老祖寺接納眾生、包容萬物的菩提心。越往裡走,這種感覺越發鮮明。依山勢起伏而錯落有致的四合院,一個套一個,小巧緊湊,院落之間,回廊相連,曲徑通幽。若不是一個個森然肅靜的殿與堂,還以為走在休閒納涼的亭台軒榭。

我不懂佛。每每路過寺廟,也會頂禮膜拜,那顆敬畏與虔誠之心,主要來自長輩們的告誡。在老祖寺的開山堂,聽崇延大師講紫雲佛國修行道場;于“拈笑菩薩”跟前,與皂衫和海青們一起吟唱“眾生無邊誓願度”;靜默無語地端坐齋堂,細細咀嚼清淡寡味的素餐;入夜,睡在寮房的高低床上,聽雨打屋簷……這乾淨、清靜又安靜的夜!

我的腦海有一支毛筆,在一遍遍大寫著“佛”字。佛是什麼?崇延大師說“佛者覺也”,意思是“覺者”、“智者”。又曰“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是說一個覺悟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活,就是佛法。而一個覺悟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會崇尚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呢?我想起了禪茶的“正清和雅”。 

香甜一覺,宛若清水洗塵,醒來神清氣爽。離開老祖寺,最後對著矗立在湖邊的紫衣觀音,合掌朝拜。慈眉善目的觀音娘娘仿佛在說:“明心見性,直指本心,人人皆可見性成佛。”是的,人人皆可見性成佛。這一下山,佛在心中。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鄉野黃梅》由黃梅縣作家協會、鄉野黃梅共同承辦。她立足黃梅,服務大眾,傳播文化,記憶鄉愁,搭建橋樑,服務經濟發展。

朝覲的路上,也少不了為尋求一方淨土的紅塵中人。動靜最大的,當屬明朝兵部尚書汪可受。 汪大人,黃梅獨山汪革人,在浮浮沉沉四十載的宦海生涯中,身心俱疲,力不從心,故請求皇上賜一塊可挪步之地,告老還鄉,頤養天年。皇上念于汪大人一生守操自律,賜予他一片山。汪大人謝主隆恩,戰戰兢兢地將那片山取名為“挪步園”。紫雲山就位於挪步園的北面。汪大人窮其餘力,在那片山上種茶植樹。這還不算,暮年的汪大人潛心修善,皈依佛門,他把自己與挪步園、紫雲山和老祖寺融為一體。冬去春來,圍繞在老祖寺周圍的丘陵坡上,一行行茶樹,仿佛是從老祖寺伸展出來的枝枝葉葉,迵勁,蒼翠。

茶,吸天地之靈氣,納日月之精華,“一粒茶芽藏天地,半升甘露內含川”,自然界也賦予茶不同凡響的能量。不去探究汪可受當年躬身種茶是出於怎樣的心態,有心栽花也好,無心插柳也罷,因了他,紫雲山的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佛是茶的昇華,茶是佛的禪心,佛與茶皆需在純淨妙心中品味、領悟,以尋求“正清和雅”的最高境界。汪可受的苦心經營,使來挪步園遊山踏青、訪山拜佛者,絡繹不絕。香火繚繞,香茶嫋嫋,梵音悠揚。茶承禪意,禪存茶中,“禪茶一味”,在老祖寺可謂是天人合一,如同紫雲山的霧,不帶絲毫造作。

登雲穿霧,仿佛經受了一次身與心的洗禮。我們愈往山上,天色愈見明朗。雨停了,風小了,霧散了,幾縷鴻衣羽裳般的雲彩,在青峰間飄蕩。掠過片片碧綠油汪的茶林,一個紅牆黛瓦的寺院就橫亙在湖山之間。

這是一座重新崛起的老祖寺。歷經過兵荒馬亂的動盪年代,千歲寶掌創建的老祖寺只剩下幾方舊墩殘塔。2005年,中國佛協副會長淨慧大師發願再振名藍,六朝古刹得以重輝,成為避暑覽勝、禮佛參禪的現代旅遊景區。

今天的老祖寺,在群峰的襯映下,在蒼松翠竹的掩映中,恰如蓮心吐蕊,花瓣托心。然而,老祖寺並不是藏在深山無人識,禪房一面牆上,題有一首生活神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詮釋了淨慧大師宣導的“生活禪”的真諦。“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莊嚴的佛門撩開了神秘的面紗,慢慢走向大千世界。“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使得芸芸眾生,一撥又撥步入禪的清涼、慈悲和灑脫中。

沒有臆想中的金碧輝煌氣宇軒昂。只是重簷疊角的寺門,比一般寺院略顯雄偉。而寺院慣常的三門,在老祖寺簡化成一門,但凡邁入寺院門檻,便無僧人尊卑之分。這匠心獨具的設計,恰恰顯出老祖寺接納眾生、包容萬物的菩提心。越往裡走,這種感覺越發鮮明。依山勢起伏而錯落有致的四合院,一個套一個,小巧緊湊,院落之間,回廊相連,曲徑通幽。若不是一個個森然肅靜的殿與堂,還以為走在休閒納涼的亭台軒榭。

我不懂佛。每每路過寺廟,也會頂禮膜拜,那顆敬畏與虔誠之心,主要來自長輩們的告誡。在老祖寺的開山堂,聽崇延大師講紫雲佛國修行道場;于“拈笑菩薩”跟前,與皂衫和海青們一起吟唱“眾生無邊誓願度”;靜默無語地端坐齋堂,細細咀嚼清淡寡味的素餐;入夜,睡在寮房的高低床上,聽雨打屋簷……這乾淨、清靜又安靜的夜!

我的腦海有一支毛筆,在一遍遍大寫著“佛”字。佛是什麼?崇延大師說“佛者覺也”,意思是“覺者”、“智者”。又曰“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是說一個覺悟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活,就是佛法。而一個覺悟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會崇尚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呢?我想起了禪茶的“正清和雅”。 

香甜一覺,宛若清水洗塵,醒來神清氣爽。離開老祖寺,最後對著矗立在湖邊的紫衣觀音,合掌朝拜。慈眉善目的觀音娘娘仿佛在說:“明心見性,直指本心,人人皆可見性成佛。”是的,人人皆可見性成佛。這一下山,佛在心中。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鄉野黃梅》由黃梅縣作家協會、鄉野黃梅共同承辦。她立足黃梅,服務大眾,傳播文化,記憶鄉愁,搭建橋樑,服務經濟發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