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民日報頭條聚焦山東泰安:良心谷創始人劉孝平如何將荒山變金山

巍巍泰山腳下, 有這樣一個四季盛景不絕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春, 蟲鳴鳥語, 漫山茶樹吐新翠;夏, 馨香氤氳, 遍地花草織錦繡;秋,

雛菊怒放, 五穀豐登山披金;冬, 雪壓拱棚, 茶苗休眠穀靜謐。 慕“五嶽獨尊”勝名而來的遊客, 驚喜地發現這片迷人的山谷, 徜徉其間, 流連忘返。

山東泰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綜合開發的“良心谷”現代農業產業園 劉孝平攝

而僅5年之前, 這裡還是一片荒坡, 是當地農民口中“沒見長過好東西”的棄地。

巨變何來?緣於一家工商企業傾其所有的投資開發——注入海量資金形成規模, 用活管理科學統一標準, 緊盯市場需求豐富業態, 著力用戶體驗塑造品牌。 以茶為業, 以花為媒, 農旅融合激發產業活力;以科技“開荒”, 以品質“開路”, “誠一”之道確保基業長青。

更難得的是, 當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 以新的視角審視農業產業時, 陽光雨露、荒山廢石, 都化作不可多得的產業要素, 春種秋收的自然規律, 也成了無需預判的產業週期。

這是怎樣的“務農”體驗?帶著此問, 記者走進這片山谷, 走近這家企業, 戴上“虛擬實境”的眼鏡, 力圖還原從荒山到金山的場景變幻。

問題?機遇!謀定而動轉型向農

車行在新泰市廣闊農村的公路上,

不知在哪一處拐彎之後, 漫山遍野的茶樹霎時出現在眼前。 時值夏季, 一望無際的茶園接天嫩葉無窮碧。 這裡就是山東泰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歷時5年打造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董事長劉孝平為其取名“良心穀”。

曾經, 劉孝平與這片荒山的聯繫, 僅僅是生長於此, 懷恩於此。 自2012年以來, 他把所有積蓄投放於此, 將全部精力傾注於此。

為什麼投資農業?投資大、見效慢、風險多, 反對聲不絕於耳。 而在一個企業家看來, 這些只是幹農業的困難, 而非不幹農業的理由。

池水冷暖魚先知。 從事工商業20餘年的劉孝平, 近兩年因市場變化一直在思考企業轉型問題。 但是, 要找到一個既有產業前景, 又是企業幹得來的領域,

並非易事。 出於對農業天然的情感, 他開始關注家鄉的這片未墾地, 並敏銳地捕捉到農業產業提檔升級的機遇。

企業的價值在於解決社會問題。 無論是中央1號檔, 還是消費者的切實感受, 都明確顯示, 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量的不足, 而是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供不應求。 社會問題裡蘊藏著產業商機, 做一家生產“極致乾淨、極優品質”農產品的企業, 滿足市場最迫切的需求, 一定大有價值。

荒山上搞農業, 收成能好嗎?劉孝平相信, 有現代設施助力、先進科技支撐, 再輔以資訊手段, 農業生產的時空限制被打破, 時無論四季, 地不分南北, 埋下種子總能開花結果。

反復思考論證後, 劉孝平和他的團隊下定決心,

組建泰茶農業公司, 全面轉型進入有機農業, 先拿下品質安全攻堅戰, 再打贏優質特色持久戰, 而主戰場就在腳下的這片荒山上。

2013年, 這裡種下了第一抹綠。

農業是工商業者的機遇, 而工商業者同樣也是農業的機遇。 尤其在生產條件較差的丘陵山區, 發展現代農業產業, 更需積極借助工商資本的力量。 像劉孝平一樣, 越來越多的從農村走出去的成功創業者, 正帶著對農業、農民天然的親切感, 重返農村投資農業產業, 激發山村無限生機活力。

“只用了幾年時間, 泰茶公司就把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新泰市石萊鎮黨委書記李懷愛是這場“荒山變樣記”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在她看來, 是工商資本和農民共同創造了這樣的“奇跡”。

站在山頂,劉孝平手指遠方,向記者一一介紹有機茶園,2000畝菊花基地,以及1000畝五穀雜糧。

2017年,泰茶公司“良心穀”被寫入泰安市政府1號檔作為一二三產融合試點專案,探索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5月,國家發改委一二三產融合現場會在這裡召開,新泰山地農業綜合開發經驗獲得廣泛認可。

短板?優勢!統籌佈局融合發展

新泰市地處魯中腹地、泰山東麓,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面積占全境的72%。“良心穀”所在的這片荒山,屬數億年前的古岩層長期風化形成的砂石地,土壤瘠薄,滿是碎石,既不肥沃,也不保水,千百年來幾乎未曾種植過任何農作物。

由於是荒山,這裡缺水無電不通路,沒有任何農業生產所需的基礎條件。泰茶公司從2013年至今,在這片“良心穀”裡累計投資了2.84億元,重點投資建設噴滴灌、防風棚、園區路等。

種田先選地,泰茶公司為何選擇開發這樣的“爛土”?

當地農民眼中的“孬地”,在泰茶公司看來則是一片未曾開發過的處女地,幾乎沒有遭受過任何形式的污染。在這片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農產品,更容易達到有機標準。

2012年底,泰茶公司請來專家對土壤養分進行專業化驗分析。“土層厚度只有20釐米左右,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非常低,難以種植糧食蔬菜。

但是礦物質含量豐富,是種植茶樹的好土地。”這份分析報告為泰茶公司的產業佈局指明了方向。

茶樹種植,以沙質土壤為宜,豐富的礦物質有助於茶葉風味物質的形成。新泰夏熱冬冷,茶樹生長期長,是種植高品質茶葉的有利條件。結合環境分析結果,考慮企業目標定位,泰茶公司相中了這塊“寶地”。

除茶園之外,泰茶公司同時規劃了菊花和薰衣草種植區。為何選擇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茶味甘苦,性微寒,可清肝明目,亦可益血潤容,菊花制茶可謂健康產業。更關鍵的是,當秋風漸涼百花凋零時,只有漫山遍野的菊花笑迎遊客。

“旅遊帶來人流,消費者與產品近距離接觸,市場信任能更快更直接地建立起來。”劉孝平告訴記者,從“良心穀”佈局之初,泰茶公司就始終以融合發展的眼光來考量這片荒山。

菊花種植不同其他,需每兩年倒茬一次。泰茶公司在菊園旁邊種植了5000畝薰衣草,不僅為菊花預留了生長空間,而且為園區旅遊添了一道風景。

五穀雜糧按迷宮種植,孩子們鑽進農田,與農業親密接觸。種雜糧的荒地裡滿是石頭,怎麼辦?泰茶公司搞起假山大賽,“絆腳石”,成了“造景石”,遊客玩得不亦樂乎。

融合視角下,產業發展的難點“神奇地”變成了亮點。

不能?可能!科技創新突破禁區

“茶:薄產岩穀間,山僧間有之,而城市則無也。”明嘉靖年間所修《泰山志》中,記錄著泰山一帶茶樹分佈情況——山間稀有而無大面積種植,無市場化交易。這些古岩縫裡生長出的“珍稀奇茗”,幾乎是中國生長緯度最高的茶樹了。

讓漫山遍野種滿茶,能實現嗎?

埋下茶籽,長出茶樹,有性繁殖長出的茶苗,抗性強,生長速度快,但茶樹品質不一,零散種植尚可,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難以實現。要把茶葉做成茶業,必須採用無性繁殖,這就需要引進扡插苗,確保茶苗與母樹基因一致。

人挪活,樹挪死。南茶北引,泰安自唐代就有探索,但未獲成功。泰山周邊,也被視為茶苗扡插種植禁區。

2013年,泰茶公司精挑細選的第一批南方茶苗,來到“良心穀”。按照教科書上的辦法,茶農們小心翼翼地把茶苗種進開墾後的土地裡,培土、施肥、澆水一樣不落。可是,沒過多久,大部分的茶苗枯死了,泰茶公司重複了前人的失敗。

種死沒關係,就是要在種死中找到種活的辦法。技術人員對比死苗與活苗,發現前者的根須像豆芽一樣細嫩,而後者則粗壯得多。

從頭再來,從根做起,泰茶公司開始探索茶樹根育壯的辦法。就像成功的企業必須在市場的浪潮中成長一樣,從南方來到北國的茶苗,也要靠自身紮根瘠土,才能存活下來。泰茶公司作了一組對比試驗,根部施肥的茶苗死亡率高,而未施肥的卻存活了不少。

根部肥料發酵發熱,把稚嫩的茶苗根須“燒死了”——泰茶公司發現了死苗問題所在,創新了引種施肥法:第一年不能施;第二年壟間施;第三年正常施。看似簡單的三步,卻是破解南茶北引的秘訣。

茶園裡總算有了綠色,但茶苗長勢弱,經不起風吹雨打,一場秋雨使氣溫驟降,又一批茶苗枯死。技術人員發現斜坡扡插的茶苗,存活率較高。原來,茶樹苗平行走根,根須不向下伸,而向兩邊生長。泰茶公司試著將茶苗斜插深埋,與直插淺埋的茶苗對比,果然根系更發達,樹幹更粗壯。

秋雨過後,嚴冬來臨。為了讓嬌嫩的茶苗安全過冬,泰茶公司給茶園扣上了大棚。但是,又一個預料不到的問題出現了。茶苗冬季休眠,不怕低溫,而怕風乾。關上大棚,溫度升高,茶苗啟動易死;打開大棚,寒風凜冽,茶苗失水難活。

“溫度達零攝氏度時扣棚,小水漫灌,保證10釐米深的土壤都是濕潤的。”泰茶公司請來農技專家指點。果然,水與大棚相互作用,形成了溫濕可調的小氣候,茶苗安然過冬。

春天來了,“良心穀”的茶樹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冒出萬千芽頭,綠得發亮,嫩得欲滴。愈挫愈勇,創新不已,泰茶公司終於探索出無性系南茶北種技術標準,泰山腳下首次大面積種植茶樹獲得成功,荒禿禿的山坡真正變成了青山。

工業?農業!嚴苛管理專注品質

若不經介紹,翻開泰茶公司的茶園種植規範手冊,仿佛翻開一本建築業標準:地塊深耕,茶畦平整,每塊地一側預留40釐米寬作業路,一側留40釐米寬排水溝;畦牆寬50釐米,高30釐米,畦寬70釐米,畦內耙30釐米深,棚間距70釐米預留生產道……從土壤耕作,到水分管理,再到病蟲防治、越冬防護等,甚至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也有詳盡操作標準。

這是工業理念作用於農業生產的一個側影。現代農業產業離不開標準化生產,而標準則來源於規範。在“良心穀”的茶園裡,就連澆水、除草也絲毫不能“任性”。

走進茶園,記者隨手抓起一把土,能看到沙土裡夾雜著不少羊糞和黃豆秧,這些是泰茶公司追施的肥料。

經過一冬,大部分病蟲被凍死,開春後輔以黃籃板、殺蟲燈以及天敵,茶樹病蟲害問題基本解決。

白牆黛瓦,錯落有致,僅看建築風格,決難想到這裡是泰茶公司的茶葉加工廠。走進車間,冷冰冰的機器散發著茶香,似乎有了靈性。泰茶公司引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茶葉智慧加工生產線,以食藥級水準制茶。

原生態的種植方式,嚴苛的過程管理,以及高水準的加工,使得這片山谷裡的茶葉經受住了最挑剔的檢驗:瑞士SGS481項農殘檢測為“0”,在中國、美國、日本、歐盟、法國均通過有機認證。

富無經業,貴在誠一。只要精誠、專注,從事任何一個產業都可以創造一番成績。2000多年前,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揭示的商賈規律,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今天仍然閃耀著智慧之光。

從明確目標到種出好茶,從滿頭青絲到頭髮花白,泰茶公司和劉孝平用五年時間印證了“誠一”的道理,留給更多有志於農業產業的工商業者無盡的啟示。(農民日報記者 唐園結 于洪光 李飛 呂兵兵)

站在山頂,劉孝平手指遠方,向記者一一介紹有機茶園,2000畝菊花基地,以及1000畝五穀雜糧。

2017年,泰茶公司“良心穀”被寫入泰安市政府1號檔作為一二三產融合試點專案,探索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5月,國家發改委一二三產融合現場會在這裡召開,新泰山地農業綜合開發經驗獲得廣泛認可。

短板?優勢!統籌佈局融合發展

新泰市地處魯中腹地、泰山東麓,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面積占全境的72%。“良心穀”所在的這片荒山,屬數億年前的古岩層長期風化形成的砂石地,土壤瘠薄,滿是碎石,既不肥沃,也不保水,千百年來幾乎未曾種植過任何農作物。

由於是荒山,這裡缺水無電不通路,沒有任何農業生產所需的基礎條件。泰茶公司從2013年至今,在這片“良心穀”裡累計投資了2.84億元,重點投資建設噴滴灌、防風棚、園區路等。

種田先選地,泰茶公司為何選擇開發這樣的“爛土”?

當地農民眼中的“孬地”,在泰茶公司看來則是一片未曾開發過的處女地,幾乎沒有遭受過任何形式的污染。在這片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農產品,更容易達到有機標準。

2012年底,泰茶公司請來專家對土壤養分進行專業化驗分析。“土層厚度只有20釐米左右,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非常低,難以種植糧食蔬菜。

但是礦物質含量豐富,是種植茶樹的好土地。”這份分析報告為泰茶公司的產業佈局指明了方向。

茶樹種植,以沙質土壤為宜,豐富的礦物質有助於茶葉風味物質的形成。新泰夏熱冬冷,茶樹生長期長,是種植高品質茶葉的有利條件。結合環境分析結果,考慮企業目標定位,泰茶公司相中了這塊“寶地”。

除茶園之外,泰茶公司同時規劃了菊花和薰衣草種植區。為何選擇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茶味甘苦,性微寒,可清肝明目,亦可益血潤容,菊花制茶可謂健康產業。更關鍵的是,當秋風漸涼百花凋零時,只有漫山遍野的菊花笑迎遊客。

“旅遊帶來人流,消費者與產品近距離接觸,市場信任能更快更直接地建立起來。”劉孝平告訴記者,從“良心穀”佈局之初,泰茶公司就始終以融合發展的眼光來考量這片荒山。

菊花種植不同其他,需每兩年倒茬一次。泰茶公司在菊園旁邊種植了5000畝薰衣草,不僅為菊花預留了生長空間,而且為園區旅遊添了一道風景。

五穀雜糧按迷宮種植,孩子們鑽進農田,與農業親密接觸。種雜糧的荒地裡滿是石頭,怎麼辦?泰茶公司搞起假山大賽,“絆腳石”,成了“造景石”,遊客玩得不亦樂乎。

融合視角下,產業發展的難點“神奇地”變成了亮點。

不能?可能!科技創新突破禁區

“茶:薄產岩穀間,山僧間有之,而城市則無也。”明嘉靖年間所修《泰山志》中,記錄著泰山一帶茶樹分佈情況——山間稀有而無大面積種植,無市場化交易。這些古岩縫裡生長出的“珍稀奇茗”,幾乎是中國生長緯度最高的茶樹了。

讓漫山遍野種滿茶,能實現嗎?

埋下茶籽,長出茶樹,有性繁殖長出的茶苗,抗性強,生長速度快,但茶樹品質不一,零散種植尚可,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難以實現。要把茶葉做成茶業,必須採用無性繁殖,這就需要引進扡插苗,確保茶苗與母樹基因一致。

人挪活,樹挪死。南茶北引,泰安自唐代就有探索,但未獲成功。泰山周邊,也被視為茶苗扡插種植禁區。

2013年,泰茶公司精挑細選的第一批南方茶苗,來到“良心穀”。按照教科書上的辦法,茶農們小心翼翼地把茶苗種進開墾後的土地裡,培土、施肥、澆水一樣不落。可是,沒過多久,大部分的茶苗枯死了,泰茶公司重複了前人的失敗。

種死沒關係,就是要在種死中找到種活的辦法。技術人員對比死苗與活苗,發現前者的根須像豆芽一樣細嫩,而後者則粗壯得多。

從頭再來,從根做起,泰茶公司開始探索茶樹根育壯的辦法。就像成功的企業必須在市場的浪潮中成長一樣,從南方來到北國的茶苗,也要靠自身紮根瘠土,才能存活下來。泰茶公司作了一組對比試驗,根部施肥的茶苗死亡率高,而未施肥的卻存活了不少。

根部肥料發酵發熱,把稚嫩的茶苗根須“燒死了”——泰茶公司發現了死苗問題所在,創新了引種施肥法:第一年不能施;第二年壟間施;第三年正常施。看似簡單的三步,卻是破解南茶北引的秘訣。

茶園裡總算有了綠色,但茶苗長勢弱,經不起風吹雨打,一場秋雨使氣溫驟降,又一批茶苗枯死。技術人員發現斜坡扡插的茶苗,存活率較高。原來,茶樹苗平行走根,根須不向下伸,而向兩邊生長。泰茶公司試著將茶苗斜插深埋,與直插淺埋的茶苗對比,果然根系更發達,樹幹更粗壯。

秋雨過後,嚴冬來臨。為了讓嬌嫩的茶苗安全過冬,泰茶公司給茶園扣上了大棚。但是,又一個預料不到的問題出現了。茶苗冬季休眠,不怕低溫,而怕風乾。關上大棚,溫度升高,茶苗啟動易死;打開大棚,寒風凜冽,茶苗失水難活。

“溫度達零攝氏度時扣棚,小水漫灌,保證10釐米深的土壤都是濕潤的。”泰茶公司請來農技專家指點。果然,水與大棚相互作用,形成了溫濕可調的小氣候,茶苗安然過冬。

春天來了,“良心穀”的茶樹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冒出萬千芽頭,綠得發亮,嫩得欲滴。愈挫愈勇,創新不已,泰茶公司終於探索出無性系南茶北種技術標準,泰山腳下首次大面積種植茶樹獲得成功,荒禿禿的山坡真正變成了青山。

工業?農業!嚴苛管理專注品質

若不經介紹,翻開泰茶公司的茶園種植規範手冊,仿佛翻開一本建築業標準:地塊深耕,茶畦平整,每塊地一側預留40釐米寬作業路,一側留40釐米寬排水溝;畦牆寬50釐米,高30釐米,畦寬70釐米,畦內耙30釐米深,棚間距70釐米預留生產道……從土壤耕作,到水分管理,再到病蟲防治、越冬防護等,甚至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也有詳盡操作標準。

這是工業理念作用於農業生產的一個側影。現代農業產業離不開標準化生產,而標準則來源於規範。在“良心穀”的茶園裡,就連澆水、除草也絲毫不能“任性”。

走進茶園,記者隨手抓起一把土,能看到沙土裡夾雜著不少羊糞和黃豆秧,這些是泰茶公司追施的肥料。

經過一冬,大部分病蟲被凍死,開春後輔以黃籃板、殺蟲燈以及天敵,茶樹病蟲害問題基本解決。

白牆黛瓦,錯落有致,僅看建築風格,決難想到這裡是泰茶公司的茶葉加工廠。走進車間,冷冰冰的機器散發著茶香,似乎有了靈性。泰茶公司引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茶葉智慧加工生產線,以食藥級水準制茶。

原生態的種植方式,嚴苛的過程管理,以及高水準的加工,使得這片山谷裡的茶葉經受住了最挑剔的檢驗:瑞士SGS481項農殘檢測為“0”,在中國、美國、日本、歐盟、法國均通過有機認證。

富無經業,貴在誠一。只要精誠、專注,從事任何一個產業都可以創造一番成績。2000多年前,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揭示的商賈規律,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今天仍然閃耀著智慧之光。

從明確目標到種出好茶,從滿頭青絲到頭髮花白,泰茶公司和劉孝平用五年時間印證了“誠一”的道理,留給更多有志於農業產業的工商業者無盡的啟示。(農民日報記者 唐園結 于洪光 李飛 呂兵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