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喜迎十九大|鐫刻在武陵山上的奇跡

圖為矮寨特大懸索橋。 通訊員 攝

巍然屹立的武陵山, 像一面紅色旗幟, 高高飄揚在湖南的西部。 自治州是一塊紅色的土地, 是湘鄂川黔蘇維埃政權所在地,

紅二、六軍團長征出發地。 在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生活著300萬土家苗漢各族人民。

1957年9月6日, 國務院舉行第57次會議, 通過了關於設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決定。 當年9月15日, 自治州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在吉首舉行, 並於9月20日選舉產生了第一屆州人民政府領導班子。 從此, 60年來, 9月20日就成為土家苗漢各族人民歡慶自治州成立的“州慶日”。

從9月上旬開始, 記者穿行在土家苗寨, 感受這裡的滄桑巨變, 見證鐫刻在武陵山上的奇跡。

“60年來, 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親切關懷下, 自治州歷屆黨委、政府堅持一張好的藍圖幹到底, 以創新和開放為戰略牽引, 創新提質、特色趕超, 經濟社會長足發展,

城鄉面貌變化巨大,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努力實現在武陵山區率先崛起。 ”自治州州委書記葉紅專感慨萬端。

基礎設施大跨越, 百姓獲得感、認同感空前提高

9月14日, 古丈縣至吉首高速公路正式通車。 至此, 自治州8個縣市和湘西經開區全部通了高速公路。

基礎設施, 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

60年來, 自治州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交了一份振奮人心的成績單, 建成了一大批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專案。 特別是“十二五”以來, 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00多億元, 年均增幅達20.4%, 基礎設施建設進入建州60年來投入力度最大、發展變化最快的時期。

交通建設, 突飛猛進。 曾經的自治州, 群山阻隔、交通閉塞、民生維艱。 為打開山門、暢通內外,

建州60年來, 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交通建設熱潮, 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1959年, 實現縣縣通公路;1978年12月, 第一條鐵路枝柳鐵路自治州段建成通車;2008年12月, 常吉高速通車;2012年3月和12月, 吉茶和吉懷兩條高速公路通車;2013年11月, 張花和鳳大兩條高速公路通車;2015年9月, 龍永高速公路正式通車。 自治州公路通車里程已達12700多公里, 是1957年的23.9倍。

7條高速公路, 在自治州已形成高速交通網絡, 州府吉首市成為全國18個高速公路樞紐之一, 全面融入了長沙、重慶、貴陽、桂林4小時經濟圈。

如果把7條高速公路比作自治州的“任脈”, 那麼一橫一縱的兩條正在建設中的高鐵——黔張常鐵路和張吉懷高鐵, 則猶如自治州的“督脈”。 “督脈”一旦打通, 並與“任脈”相連, 自治州將迸發出更大的發展後勁。

正在建設中的湘西機場, 則會錦上添花, 自治州可形成高速公路、鐵路、高鐵、航空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

自治州在全省率先啟動“互聯網+”行動計畫, 積極創建“互聯網+”先行先試示範州和“寬頻中國”示範城市。

建成基礎資料網、智慧網、程式控制交換網、虛擬交換網等通信網路, 所有鄉鎮通寬頻, 實現縣市、鄉鎮、交通幹道、主要景區4G網路全覆蓋, 行政村光纖通達率達92.3%, 行政村4G覆蓋率達99%。 湘西與世界之間實現了網路的“零距離”。

電子商務催生更多經濟新業態, 湘西臘肉、瀘溪椪柑、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鳳凰的紅心獼猴桃、永順獼猴桃、龍山百合、裡耶臍橙成為網路銷售和微信銷售的“寵兒”。

如今, 受益於基礎設施的改善,

自治州土家苗漢各族群眾出行、通訊等方式都已徹底改變, 並將進一步改變, 百姓幸福感、認同感空前提高。

城鄉建設全州一域、城鄉一體, “美麗湘西”從願景變為現實

60年舊貌換新顏, 60年山鄉聳新城。 自治州按照山區特點、民族特色、時代特徵高度融合的要求, 堅持宜居、宜業、宜遊、宜養“四宜”定位, 緊緊圍繞打造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總願景、總目標, 凝心聚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交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成績單。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 州府吉首市城鎮擴容提質, 全面提速, 吉首東西南北大環線、地下綜合管廊、城區道路提質等工程, 全面實施;湘西經開區路網工程、自治州文體會展中心等項目, 基本完成;7個縣城新區拓展和老城改造、背街小巷整治, 全面實施;30個中心集鎮建設,加速推進。自治州“兩房兩棚”“兩供兩治”有序推進,新實施棚戶區改造2.52萬套、農村危房改造1.87萬戶。

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靈魂。自治州在規劃中將全州一域、城鄉一體這一理念固化下來,不僅8個縣(市、區)的城市規劃一再修編,還在湘西經開區編制了“州府新城”規劃;150個非城關鎮、60個鄉、1491個村莊、18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82個中國傳統村落,都有規劃;《湘西自治州域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年)》初步方案也已完成。

城鎮擴容提質步伐加快,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70平方公里,城鎮人口突破100萬人,城鎮化率由1957年的7.3%提高到目前的43.1%,初步形成了“1個州府核心城市、半小時通勤生態城鎮群、1小時旅遊經濟圈、7個縣城區域節點、30個特色小鎮”的新型城鎮體系。

扶貧開發持續發力,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正在到來

“自治州是湖南扶貧攻堅的主戰場,省委、省政府支持力度很大。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花垣縣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貧’戰略思想後,更是給自治州扶貧開發提供了全新的理念、方式與不竭的動力。”自治州州長龍曉華深有感觸地向記者介紹。

建州初期,人民生活極度貧困。到20世紀80年代,全州仍有156萬群眾在溫飽線以下,占農業人口的80%以上。60年來,全州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認真落實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畫”和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特別是近年來,全州上下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戰略思想和考察自治州時的重要指示,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以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1100個貧困村為主戰場,下足“繡花功夫”,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推進發展生產、鄉村旅遊、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教育幫扶、醫療救助、社會保障兜底、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保障等精准扶貧“十項工程”,把精准扶貧落實到基本民生兜底、當家產業發展、資源整合優化配置、脫貧機制創新、區域統籌發展和專案建設上。2016年,自治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413元,比1978年增長5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13元,比1997年增長5倍。近5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0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6.14%,自治州進入減貧人口最多、農村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增收最快的時期,已成為全國脫貧攻堅的聚焦點。

來源 | 湖南日報

編輯 | 歐陽伶亞

全面實施;30個中心集鎮建設,加速推進。自治州“兩房兩棚”“兩供兩治”有序推進,新實施棚戶區改造2.52萬套、農村危房改造1.87萬戶。

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靈魂。自治州在規劃中將全州一域、城鄉一體這一理念固化下來,不僅8個縣(市、區)的城市規劃一再修編,還在湘西經開區編制了“州府新城”規劃;150個非城關鎮、60個鄉、1491個村莊、18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82個中國傳統村落,都有規劃;《湘西自治州域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年)》初步方案也已完成。

城鎮擴容提質步伐加快,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70平方公里,城鎮人口突破100萬人,城鎮化率由1957年的7.3%提高到目前的43.1%,初步形成了“1個州府核心城市、半小時通勤生態城鎮群、1小時旅遊經濟圈、7個縣城區域節點、30個特色小鎮”的新型城鎮體系。

扶貧開發持續發力,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正在到來

“自治州是湖南扶貧攻堅的主戰場,省委、省政府支持力度很大。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花垣縣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貧’戰略思想後,更是給自治州扶貧開發提供了全新的理念、方式與不竭的動力。”自治州州長龍曉華深有感觸地向記者介紹。

建州初期,人民生活極度貧困。到20世紀80年代,全州仍有156萬群眾在溫飽線以下,占農業人口的80%以上。60年來,全州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認真落實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畫”和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特別是近年來,全州上下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戰略思想和考察自治州時的重要指示,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以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1100個貧困村為主戰場,下足“繡花功夫”,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推進發展生產、鄉村旅遊、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教育幫扶、醫療救助、社會保障兜底、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保障等精准扶貧“十項工程”,把精准扶貧落實到基本民生兜底、當家產業發展、資源整合優化配置、脫貧機制創新、區域統籌發展和專案建設上。2016年,自治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413元,比1978年增長5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13元,比1997年增長5倍。近5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0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6.14%,自治州進入減貧人口最多、農村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增收最快的時期,已成為全國脫貧攻堅的聚焦點。

來源 | 湖南日報

編輯 | 歐陽伶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