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高家堡600年後的華麗轉身,我有故事,你要聽嗎?

陝北之北有名堡 千年遺存述風雲

文化藝術報記者探訪神木高家堡(下)

一片石崖上的洞穴佛國

落日下的石峁顯得愈發神秘而厚重

高家堡古城多山環護, 素有“兩山對峙形如缽, 二水繞城聚寶盆”之美稱, 並且高家堡西北可出蒙塞, 東南能退守佳晉, 左右毗鄰榆神兩地, 亦是歷史上的邊關重鎮。 山中又有古跡遍佈, 土屋山下大小石窯廟宇因山而鑿。 懸崖上的石窟洞穴猶如虎頭。 城西隔河相望的興武山, 山中亦有石窟廟宇群密佈, 石佛林立, 暗道相連。 漢代火神廟、明代道觀廟群、戲臺、石雕欄等遺址至今猶存。

看著豐收的蔥地, 阿姨笑得合不攏嘴

從石峁遺址下山後, 我們又向東山的千佛洞、萬佛洞開去。 這段山路已用大塊刻有“皮條鏨”和“立水鏨”的石料鋪好。 單從腳下這一塊塊陰陽相間的石板坡就足以證明“江南出宰相, 陝北出石匠”的說法並非空傳。 車行至半山腰, 便是千佛洞、萬佛洞。 相傳其開鑿於北魏, 歷經隋唐, 至元明均有增鑿。 單窟坐北向南, 門楣為兩層, 門窗仿木結構雕刻。 石窟正側三座雕像台基和背靠, 為深浮雕, 雕有花卉鳥獸等圖案並施彩。 窟內還遺有一石刻座像, 清晰可辨, 頭身分割為兩節。

在石窟兩壁, 滿滿都是浮雕佛像, 雖然風化嚴重, 已經沒了當初的斑斕色彩, 卻依舊讓人震撼, 不難想像當初該是何等壯觀。 大堂內零散遺有殘餘碑刻題記和殘佛底座, 似乎還有當初的意韻。 窟外石壁有明清石刻“須彌勝景”“別開天地”“小江南”“萬佛洞”的字樣。 另有題記多處, 記錄當時的供養人名稱。 雖因時間久遠, 字跡有的已模糊不清, 但整個書法行雲流水, 能夠留存至今實屬不易。

萬佛洞石雕

走出洞窟, 回望殘敗的洞窟, 不免思緒萬千。 想想這裡曾經也必定香火鼎盛, 人們頂禮膜拜。 但又是何原因讓這輝煌一時的古寺古廟遭到破壞, 那失去的佛身如今又飄向了何方?站在洞前荒草沒膝的空地上, 思考良久, 終不得解。 舉目朝山下望去, 綠油油的莊稼彌漫在河川中, 河道兩岸樹木蔥郁, 蘆柳叢生, 水霧間, 一派水鄉之氣。 淹沒在歷史的佛事就留給有心人探索吧, 我何不在這有“小江南”之美稱的陝北小鎮再行走一番。

古崖葬群

沿石板路走, 在石窟兩側的石壁上, 還有諸多崖葬石窟。 若隱若現的白骨和風化斑駁的碑文, 怎麼看都與陝北傳統的喪葬習俗無關。 這又是哪方先民埋骨於此, 他們又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無人知曉。

看完佛洞, 前往河西龍泉寺的途中橫跨禿尾河, 河水流經處有一片廣闊的灘塗地。 惟崗說這是高家堡古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 每年春秋都會有大量鳥類棲息在這裡,場面蔚為壯觀。目前鎮上正規劃會將此地打造成濕地公園。

遠去的禿尾河似乎還在絮絮叨叨地講述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過了河便到龍泉寺的山腳下,只見山勢峻峭,壁立千仞。龍泉山因其石澗有泉水噴湧、魚飲化龍而得名。與古城隔河相望,山巔之上殿宇巍峨,現存呂祖殿、觀音殿等廟宇建築,是古鎮西北部的屏障。如今,一座新建的石拱大橋正將山門與古城西門連為一體,日後過河拜寺再也不用舟車輾轉,繞村趟泥了。

順山坡而上,有石雕牌坊兩座,均為近年新建。坡上長滿野花野草,叫得上叫不上的草藥香氣襲人,一改人們對陝北只有黃土的偏見。步入山巔古寺,亦殘敗不堪,釋道同廟也展示著陝北別樣的宗教信仰。爬到廟宇制高點,遠山的雄渾與壯闊的河流相交映,河對岸的高家堡古城新鎮盡收眼底,北山山頂的長城烽火臺亦隱約可見,讓人不由聯想,這高山大川之中,又埋藏著多少秦軍漢將的屍骨,他又是誰的春閨夢裡人。

高家堡境內明長城遺址

依山傍水繁華地的歲月變遷

高家堡很平凡,平凡得跟陝北其他地方同生同長,黃土、溝壑、少水。高家堡也不平凡,秦的長城,漢的烽火臺貫穿鎮境,自古就是關內與關外交流的樞紐,是榆林到神木、佳縣到神木往返的必經之地,往返此處的商戶更是絡繹不絕,高家堡變成了一個接待南來北往商客的驛站,一度繁華。而上世紀80年代,由於神木和榆林修成了榆神公路,南來北往的人們就繞開了高家堡,她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古鎮漸漸地褪去了往日的喧囂光景,淹沒在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建設的浪潮中,以前熱鬧的集市,也漸漸冷清。

正月的古城燈火璨

近年來,因為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帶動和石峁遺址開發的影響,加之神佳高速的開通,高家堡的繁華景象又漸漸顯露。高家堡鎮黨委、鎮政府也多方籌資對高家堡古城進行保護性修繕,全面保留原來的風格風貌,並以此為契機,逐步壯大地方特色產業,推動古鎮向陝西旅遊名鎮過渡。看到古鎮旅遊經濟迅猛發展的勢頭,許多常年外出打工的住戶也紛紛回鄉、重操舊業,讓祖宗留下來的手藝得以傳承,更讓來到這裡的遊人品嘗到陝北地地道道的特色小吃。

陝西省文聯在高家堡舉辦“到人民中去”文藝匯演

當地政府近年提出“追趕超越”的口號,從高家堡所處的歷史方位和形勢機遇,制定出“黨建引領、固本強基,產城融合、鎮園一體,復興古城、強鎮富民”的發展思路,全面實施“兩區三帶四化五鎮”發展戰略,以旅遊促進農業、帶動服務業、推進城鎮建設,即傾力打造高家堡古城和石峁遺址兩大核心文化旅遊示範區,突出建設禿尾河濕地生態景觀帶、現代觀光農業體驗帶、環山古廟宇休閒觀光帶,統籌挖掘利用好石峁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全力創建文旅名鎮、創業強鎮、生態新鎮、美麗村鎮和幸福城鎮。

高家堡群眾過年鬧秧歌

午後,我又獨自在細雨中漫步古城,可能不是週末,加之天氣原因,遊客三三兩兩。也因為古城正在改造當中,店鋪也都半開半掩。但隨著中秋的臨近,街上多了些賣月餅的攤販,不時能碰到有人手捧當地的土月餅擦肩而過。也有三五成群的居民在路邊下棋打牌拉家常,悠然閒適。走在古城裡,不時可見充滿地域氣息的看板,有民俗表演,如秧歌、面人、剪紙等;有民間藝術團體,如秦腔、晉劇自樂班、陝北說書隊等;也有節俗小吃,還有高家堡獨有的年俗“火判官”。看著這豐富多彩的宣傳畫,不由感歎,小鎮文化一點也不亞於只有鋼筋水泥混凝土的霓虹都市。而在鎮區,南郊荷塘蓮鬥豔麗,北村稻田秋飄香,橫穿小鎮的道路通向盡頭的沿黃公路,正搭上沿黃旅遊的順風車通向南北。

火判官

高家堡自上世紀開始就是榆林地區的文化重鎮,曾一度成為神木縣域文化創建的領頭羊。在當地,湧現出一大批文藝人才。目前,當地政府正利用舊小學閒置場地,聯合神木市文聯、文化館,設立高家堡鎮文化服務中心,利用南門城樓空餘空間,置辦了一間創作室,動員片區、村組、單位摸底整理一批文化藝術人才,從吹拉彈唱,到剪紙、書法、繪畫、手工工藝等等,定期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同時,各類文藝演出也正配合“脫貧攻堅”工作深入各村各莊,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苦大眾也能在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裡,學習脫貧知識,瞭解扶貧政策,向全面小康邁進。

高家堡興武山

四千年風起雲湧,滄海桑田,謎之石峁還待我們進一步去探看。六百年興衰變遷,幾度更迭,古城高家堡正華麗蛻變。行走在高家堡的大街小巷,正在興建的各類工程塔吊如舞旋轉。一個有文化,有故事的陝北小鎮,正以大胸襟,大情懷等著我們去走進她的內心深處,去聽她淺吟低唱,去與她共敘舊話。

編輯:惠茹樂|記者:王 斌

< End >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文化藝術報社

刊號:CN61—32

郵發代號:51—20

投稿郵箱:

whysbbjb@126.com

專注|深度|權威

這是一條廣告

每年春秋都會有大量鳥類棲息在這裡,場面蔚為壯觀。目前鎮上正規劃會將此地打造成濕地公園。

遠去的禿尾河似乎還在絮絮叨叨地講述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過了河便到龍泉寺的山腳下,只見山勢峻峭,壁立千仞。龍泉山因其石澗有泉水噴湧、魚飲化龍而得名。與古城隔河相望,山巔之上殿宇巍峨,現存呂祖殿、觀音殿等廟宇建築,是古鎮西北部的屏障。如今,一座新建的石拱大橋正將山門與古城西門連為一體,日後過河拜寺再也不用舟車輾轉,繞村趟泥了。

順山坡而上,有石雕牌坊兩座,均為近年新建。坡上長滿野花野草,叫得上叫不上的草藥香氣襲人,一改人們對陝北只有黃土的偏見。步入山巔古寺,亦殘敗不堪,釋道同廟也展示著陝北別樣的宗教信仰。爬到廟宇制高點,遠山的雄渾與壯闊的河流相交映,河對岸的高家堡古城新鎮盡收眼底,北山山頂的長城烽火臺亦隱約可見,讓人不由聯想,這高山大川之中,又埋藏著多少秦軍漢將的屍骨,他又是誰的春閨夢裡人。

高家堡境內明長城遺址

依山傍水繁華地的歲月變遷

高家堡很平凡,平凡得跟陝北其他地方同生同長,黃土、溝壑、少水。高家堡也不平凡,秦的長城,漢的烽火臺貫穿鎮境,自古就是關內與關外交流的樞紐,是榆林到神木、佳縣到神木往返的必經之地,往返此處的商戶更是絡繹不絕,高家堡變成了一個接待南來北往商客的驛站,一度繁華。而上世紀80年代,由於神木和榆林修成了榆神公路,南來北往的人們就繞開了高家堡,她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古鎮漸漸地褪去了往日的喧囂光景,淹沒在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建設的浪潮中,以前熱鬧的集市,也漸漸冷清。

正月的古城燈火璨

近年來,因為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帶動和石峁遺址開發的影響,加之神佳高速的開通,高家堡的繁華景象又漸漸顯露。高家堡鎮黨委、鎮政府也多方籌資對高家堡古城進行保護性修繕,全面保留原來的風格風貌,並以此為契機,逐步壯大地方特色產業,推動古鎮向陝西旅遊名鎮過渡。看到古鎮旅遊經濟迅猛發展的勢頭,許多常年外出打工的住戶也紛紛回鄉、重操舊業,讓祖宗留下來的手藝得以傳承,更讓來到這裡的遊人品嘗到陝北地地道道的特色小吃。

陝西省文聯在高家堡舉辦“到人民中去”文藝匯演

當地政府近年提出“追趕超越”的口號,從高家堡所處的歷史方位和形勢機遇,制定出“黨建引領、固本強基,產城融合、鎮園一體,復興古城、強鎮富民”的發展思路,全面實施“兩區三帶四化五鎮”發展戰略,以旅遊促進農業、帶動服務業、推進城鎮建設,即傾力打造高家堡古城和石峁遺址兩大核心文化旅遊示範區,突出建設禿尾河濕地生態景觀帶、現代觀光農業體驗帶、環山古廟宇休閒觀光帶,統籌挖掘利用好石峁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全力創建文旅名鎮、創業強鎮、生態新鎮、美麗村鎮和幸福城鎮。

高家堡群眾過年鬧秧歌

午後,我又獨自在細雨中漫步古城,可能不是週末,加之天氣原因,遊客三三兩兩。也因為古城正在改造當中,店鋪也都半開半掩。但隨著中秋的臨近,街上多了些賣月餅的攤販,不時能碰到有人手捧當地的土月餅擦肩而過。也有三五成群的居民在路邊下棋打牌拉家常,悠然閒適。走在古城裡,不時可見充滿地域氣息的看板,有民俗表演,如秧歌、面人、剪紙等;有民間藝術團體,如秦腔、晉劇自樂班、陝北說書隊等;也有節俗小吃,還有高家堡獨有的年俗“火判官”。看著這豐富多彩的宣傳畫,不由感歎,小鎮文化一點也不亞於只有鋼筋水泥混凝土的霓虹都市。而在鎮區,南郊荷塘蓮鬥豔麗,北村稻田秋飄香,橫穿小鎮的道路通向盡頭的沿黃公路,正搭上沿黃旅遊的順風車通向南北。

火判官

高家堡自上世紀開始就是榆林地區的文化重鎮,曾一度成為神木縣域文化創建的領頭羊。在當地,湧現出一大批文藝人才。目前,當地政府正利用舊小學閒置場地,聯合神木市文聯、文化館,設立高家堡鎮文化服務中心,利用南門城樓空餘空間,置辦了一間創作室,動員片區、村組、單位摸底整理一批文化藝術人才,從吹拉彈唱,到剪紙、書法、繪畫、手工工藝等等,定期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同時,各類文藝演出也正配合“脫貧攻堅”工作深入各村各莊,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苦大眾也能在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裡,學習脫貧知識,瞭解扶貧政策,向全面小康邁進。

高家堡興武山

四千年風起雲湧,滄海桑田,謎之石峁還待我們進一步去探看。六百年興衰變遷,幾度更迭,古城高家堡正華麗蛻變。行走在高家堡的大街小巷,正在興建的各類工程塔吊如舞旋轉。一個有文化,有故事的陝北小鎮,正以大胸襟,大情懷等著我們去走進她的內心深處,去聽她淺吟低唱,去與她共敘舊話。

編輯:惠茹樂|記者:王 斌

< End >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文化藝術報社

刊號:CN61—32

郵發代號:51—20

投稿郵箱:

whysbbjb@126.com

專注|深度|權威

這是一條廣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