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錦州醫大學者提出中心靜脈置管新方法

近期, 錦州醫科大學郝春燕、張瑜等發表研究稱, 利用心電監護輔助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對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ICC)導管末端位置的判斷, 臨床效果良好。

研究者表示, 心電監護輔助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PICC 時可以根據心電圖特徵性P波對導管末端位置進行判斷, 而無需拍攝X 線胸片。

研究者利用現有的置管材料當場製作簡易連接器。 本研究中是將改良塞丁格技術中的導絲與PICC 導管支撐絲通過肝素帽及生理鹽水相連, 直接將腔內心電圖傳遞到另一端與導絲相連的RA 電極上, 導絲、肝素帽、生理鹽水都為無菌用品。

操作者可以根據心電監護儀上Ⅱ導聯P 波的特徵性改變來判斷PICC 導管末端的位置。

當導管末端位於腋靜脈、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及頭靜脈時, P 波振幅與體表心電圖無異;

當導管末端進入上腔靜脈時, P 波振幅增高明顯;正常體表心電圖中QRS 波較P 波高。

當導管末端位於上腔靜脈與RA 交界處或RA 頂部時P 波振幅達到最高, 與

QRS 波齊平甚至超過QRS 波。

當導管末端由RA 頂部進入心房中部和下部時, P 波振幅開始逐漸降低甚至出現負向P 波。

在PICC 置入過程中若沒有出現P 波的改變時, 可能提示導管末端不在中心靜脈內, 需及時在原無菌狀態下調整導管。

若調整失敗, 置管後還需拍攝X 線胸片確定導管位置。

研究者對104 例患者連接心電監護儀,

置管時利用導絲與心電監護儀RA 導聯相連引出腔內心電圖, 根據P 波特徵性變化對PICC 導管末端位置進行判斷, 判斷結果再與置管後根據X 線胸片判斷的導管末端位置結果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 心電判斷法與X 線胸片判斷法的具有極好的一致性, 結果一致率為96.2%, 心電判斷法的靈敏度為99%、特異度為100%。

因此, 研究者認為, 心電判斷法可以代替X 線胸片對PICC 導管末端位置進行判斷。 而且心電監護與臨床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PICC 相結合可以使PICC 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