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紀念九一八,不能不知8個歷史真相!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

這是一段充滿血與淚的歷史

卻也是中華民族不斷成長的見證

今天, 2017年9月18日

經歷了八十六載春秋

改變的是我們越來越強大

不變的是愛國的初衷和對民族的堅守

重慶言子紀念民族先烈英雄

不忘國恥, 強我中華!

時光已逝, 勿忘國恥!

真相一 日本蓄謀已久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 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東方會議”, 制定《對華政策綱要》,

確立先佔領中國東北、內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侵略擴張政策。 圖為會議現場。

真相二 不抵抗終釀惡果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屠殺中國民眾

真相三 美日曾有“秘密諒解”

李頓與顧維鈞

真相四 中共連發抗日宣言

九一八的炮聲, 震撼著中華大地, 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抗日怒潮。 各地各界群眾紛紛要求抗日, 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主義。 以《申報》為首的報刊在國內掀起了號召抵制日貨、要求抗日救國圖存的聲音。 東北人民奮起抵抗, 開展抗日遊擊戰爭, 先後出現了東北義勇軍和其他各種抗日武裝力量。

處在國民黨白色恐怖包圍中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 積極宣導挽救民族危亡, 推動著全國各地的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開展。 九一八事變後,中共中央接連發表宣言,指出日本強暴佔領東三省的事件,是世界新的帝國主義強盜戰爭的初步,號召全中國工農兵士勞苦民眾,驅逐帝國主義滾出中國!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色政權發出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最強音,同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昭示著中國共產黨在以後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成為抗擊侵略者的強大力量,成為全民族抗戰勝利的中流砥柱。

九一八事變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各界人士的共識;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成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心聲。

“當年,九一八事變中的槍炮聲,讓那些善良的人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

今天,紀念九一八事變的防空警報,昭示我們要時刻牢記: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真相五 打響抗日第一槍的是誰

日寇曾經認為中華民族是一盤散沙,卻沒想到有人違抗“不抵抗”的命令打響了抗日第一槍。這個人就是來自遼寧盤山的王鐵漢。

據史料記載,“九一八”時北大營是王以哲第7旅駐地,王鐵漢時任620團團長。

王鐵漢曾說起,當時旅長王以哲因參加水災賑濟,不住在營房。日本人進攻北大營時,上面不斷傳來“不許抵抗”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動,把槍放在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對進入營房的日軍,任何人不准開槍還擊,誰惹事,誰負責。”

於是,一場沒有抵抗的屠殺開始了。據史料記載,日本兵一開始都是用刺刀紮,東北軍士兵赤手空拳,被紮死的很多,鑽到床下的士兵都被機關槍掃射而死。

為了帶領兄弟們突圍,王鐵漢冒著違抗軍令的風險,命620團士兵待日軍一走近就開火。

真相六 未出版就傳唱全國的歌

918事變後,東北錦繡河山淪陷敵手。東北軍官兵,東北百姓,攜妻帶子被迫流亡關內。此時,出現了一首歌曲,它還沒有出版,就在民眾及東北軍中傳唱,而且很快傳遍大江南北。它不僅唱出3000萬東北同胞悲慘遭遇和悲憤之情,更唱出了全國軍民一觸即發的抗戰呼號。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電令時任東北軍參謀長榮臻保存實力,消極對待日本關東軍的挑釁,致使東北軍官兵被迫流亡關內,心頭都鬱結著悲苦怨憤。在西安,張寒暉耳聞目睹了幾十萬東北軍和人民流亡悲痛的聲音與慘景。他到西安北城門外東北難民集中的地區走訪,與東北軍的官兵和家屬攀談,聽他們控訴“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聽他們對失去故鄉、親人的思戀。以此創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詞,並以北方失去親人的女人,在墳頭上的哭訴哀聲為素材,寫成《松花江上》的曲調。

毛澤東曾經這樣說過,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舉侵華的緊要關頭,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乃至全國人民的悲憤情懷,喚醒了民族之魂,點燃了中華大地的抗日烽火。

“西安事變”前夕,西安愛國青年去臨潼請願時,行至十裡鋪,張學良將軍驅車趕來,勸導學生勿去臨潼,怕有危險。這時,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歌聲悲壯,令人斷腸。張學良將軍沉痛地說:“請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內,用事實來答覆你們。”可以說,這首歌,對“西安事變”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1937年除夕,周恩來在《現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與任務》一文中,也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傷心斷腸。”上個世紀60年代,周總理指示,將《松花江上》編進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可見當年這首歌曲的流傳和對中國人民抗戰,有著巨大的影響。

真相七 一封烈士的遺書

“九一八”事變不久,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存亡,趙一曼舍子從戎、奔赴東北。她組織了一系列宣傳趙一曼的活動,而後帶領一支遊擊隊馳騁于白山黑水之間,紅槍白馬”的英姿令日寇聞風喪膽。一次激戰中,趙一曼受傷被俘。負責審訊她的日本軍官大野,為了獲取所需情報,一邊以藥物治療維持趙一曼的生命,一邊軟硬兼施,使用非人的酷刑和“心理戰術”進行逼供,但無論是對肉體的摧殘還是精神上的折磨,趙一曼崇高的革命氣節和無畏的民族氣概始終讓日寇一無所獲。

在無聲的教育和感召下,董警官和韓護士暗中幫助趙一曼越獄,但半路上不幸再次被捕。窮凶極惡的日寇最後對趙一曼動用了電刑,企圖通過破壞神經達到讓她開口的目的。殘忍的電刑下,趙一曼終於發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因為她的幻覺中,出現了她至愛的兒子、祖國和人民……日寇絕望了。在赴刑場的列車上,趙一曼提筆給兒子寫下了遺書:我的親愛的可憐的甯兒,媽媽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

什麼是犧牲?就是在今天以前,你一直在媽媽的懷抱裡;而在今天以後,媽媽卻只能留在你的記憶裡了。我親愛的兒子,媽媽對的起你,因為媽媽是慷慨赴死的;我的苦命的兒子,媽媽又對不起你,因為你還要艱難地活著。趕快長大成人吧,我的甯兒,長大成人之後,你要自豪地告訴所有的人,你的母親叫趙一曼。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當日,帶著對兒子的無限深情,趙一曼從容就義,年僅31歲。

真相八 東北抗聯牽制日軍76萬

“東北抗聯”英模部隊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於1931年9月20日發表了《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東三省宣言》。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做出了《關於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據滿洲與目前黨的緊急任務的決議》,號召東北人民開展遊擊戰爭,打擊侵略者。

在此後的14年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抗聯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英勇戰鬥,前仆後繼,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為光復東北、取得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據統計,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10余萬次,牽制76萬日軍,消滅侵略者18萬,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5年9月3日,勝利紀念日大閱兵,“東北抗聯”英模部隊方隊和抗聯老兵代表分別在世界矚目中緩緩行過天安門廣場,他們自豪地挺起胸膛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他們也再一次無聲地注腳著——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關注平遙警事,瞭解平遙動態。與21萬粉絲一起瞭解平遙的大小事!平遙警事:有料有味道,有趣有溫度!】

九一八事變後,中共中央接連發表宣言,指出日本強暴佔領東三省的事件,是世界新的帝國主義強盜戰爭的初步,號召全中國工農兵士勞苦民眾,驅逐帝國主義滾出中國!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色政權發出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最強音,同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昭示著中國共產黨在以後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成為抗擊侵略者的強大力量,成為全民族抗戰勝利的中流砥柱。

九一八事變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各界人士的共識;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成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心聲。

“當年,九一八事變中的槍炮聲,讓那些善良的人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

今天,紀念九一八事變的防空警報,昭示我們要時刻牢記: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真相五 打響抗日第一槍的是誰

日寇曾經認為中華民族是一盤散沙,卻沒想到有人違抗“不抵抗”的命令打響了抗日第一槍。這個人就是來自遼寧盤山的王鐵漢。

據史料記載,“九一八”時北大營是王以哲第7旅駐地,王鐵漢時任620團團長。

王鐵漢曾說起,當時旅長王以哲因參加水災賑濟,不住在營房。日本人進攻北大營時,上面不斷傳來“不許抵抗”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動,把槍放在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對進入營房的日軍,任何人不准開槍還擊,誰惹事,誰負責。”

於是,一場沒有抵抗的屠殺開始了。據史料記載,日本兵一開始都是用刺刀紮,東北軍士兵赤手空拳,被紮死的很多,鑽到床下的士兵都被機關槍掃射而死。

為了帶領兄弟們突圍,王鐵漢冒著違抗軍令的風險,命620團士兵待日軍一走近就開火。

真相六 未出版就傳唱全國的歌

918事變後,東北錦繡河山淪陷敵手。東北軍官兵,東北百姓,攜妻帶子被迫流亡關內。此時,出現了一首歌曲,它還沒有出版,就在民眾及東北軍中傳唱,而且很快傳遍大江南北。它不僅唱出3000萬東北同胞悲慘遭遇和悲憤之情,更唱出了全國軍民一觸即發的抗戰呼號。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電令時任東北軍參謀長榮臻保存實力,消極對待日本關東軍的挑釁,致使東北軍官兵被迫流亡關內,心頭都鬱結著悲苦怨憤。在西安,張寒暉耳聞目睹了幾十萬東北軍和人民流亡悲痛的聲音與慘景。他到西安北城門外東北難民集中的地區走訪,與東北軍的官兵和家屬攀談,聽他們控訴“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聽他們對失去故鄉、親人的思戀。以此創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詞,並以北方失去親人的女人,在墳頭上的哭訴哀聲為素材,寫成《松花江上》的曲調。

毛澤東曾經這樣說過,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舉侵華的緊要關頭,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乃至全國人民的悲憤情懷,喚醒了民族之魂,點燃了中華大地的抗日烽火。

“西安事變”前夕,西安愛國青年去臨潼請願時,行至十裡鋪,張學良將軍驅車趕來,勸導學生勿去臨潼,怕有危險。這時,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歌聲悲壯,令人斷腸。張學良將軍沉痛地說:“請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內,用事實來答覆你們。”可以說,這首歌,對“西安事變”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1937年除夕,周恩來在《現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與任務》一文中,也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傷心斷腸。”上個世紀60年代,周總理指示,將《松花江上》編進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可見當年這首歌曲的流傳和對中國人民抗戰,有著巨大的影響。

真相七 一封烈士的遺書

“九一八”事變不久,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存亡,趙一曼舍子從戎、奔赴東北。她組織了一系列宣傳趙一曼的活動,而後帶領一支遊擊隊馳騁于白山黑水之間,紅槍白馬”的英姿令日寇聞風喪膽。一次激戰中,趙一曼受傷被俘。負責審訊她的日本軍官大野,為了獲取所需情報,一邊以藥物治療維持趙一曼的生命,一邊軟硬兼施,使用非人的酷刑和“心理戰術”進行逼供,但無論是對肉體的摧殘還是精神上的折磨,趙一曼崇高的革命氣節和無畏的民族氣概始終讓日寇一無所獲。

在無聲的教育和感召下,董警官和韓護士暗中幫助趙一曼越獄,但半路上不幸再次被捕。窮凶極惡的日寇最後對趙一曼動用了電刑,企圖通過破壞神經達到讓她開口的目的。殘忍的電刑下,趙一曼終於發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因為她的幻覺中,出現了她至愛的兒子、祖國和人民……日寇絕望了。在赴刑場的列車上,趙一曼提筆給兒子寫下了遺書:我的親愛的可憐的甯兒,媽媽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

什麼是犧牲?就是在今天以前,你一直在媽媽的懷抱裡;而在今天以後,媽媽卻只能留在你的記憶裡了。我親愛的兒子,媽媽對的起你,因為媽媽是慷慨赴死的;我的苦命的兒子,媽媽又對不起你,因為你還要艱難地活著。趕快長大成人吧,我的甯兒,長大成人之後,你要自豪地告訴所有的人,你的母親叫趙一曼。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當日,帶著對兒子的無限深情,趙一曼從容就義,年僅31歲。

真相八 東北抗聯牽制日軍76萬

“東北抗聯”英模部隊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於1931年9月20日發表了《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東三省宣言》。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做出了《關於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據滿洲與目前黨的緊急任務的決議》,號召東北人民開展遊擊戰爭,打擊侵略者。

在此後的14年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抗聯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英勇戰鬥,前仆後繼,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為光復東北、取得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據統計,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10余萬次,牽制76萬日軍,消滅侵略者18萬,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5年9月3日,勝利紀念日大閱兵,“東北抗聯”英模部隊方隊和抗聯老兵代表分別在世界矚目中緩緩行過天安門廣場,他們自豪地挺起胸膛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他們也再一次無聲地注腳著——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關注平遙警事,瞭解平遙動態。與21萬粉絲一起瞭解平遙的大小事!平遙警事:有料有味道,有趣有溫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