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消化科小醫生的內鏡之路

記下過往, 是為了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作者丨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 吳晌犢

來源丨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不知不覺在消化科工作也7年了, 回頭想想, 因為實習的時候消化科的帶教老師特別幽默風趣, 我對消化科有種莫名的好感, 後來參加工作了就想從事消化科的工作, 還記得在消化科輪轉時有一次跟著主任值班, 閑下來的時候, 跟主任說了下我的意願, 主任笑著點了點頭, 跟我說:“消化科雖然又髒又累, 但學會了做內鏡以後你會發現內鏡下的世界還是非常有樂趣的”, 主任簡單的幾句話再次堅定了我的信念。

我如願以償的留在消化科工作, 體會到了髒和累, 但也體會到了相比其他科室醫生不一樣的樂趣, 消化科是內科, 但不光是吃藥、輸液, 還有內鏡檢查和治療, 隨著內鏡下手術的快速發展和成熟, 有些專家甚至覺得消化科應該改名叫“黏膜外科”。 作為消化科一個普通小醫生, 在上級醫師的言傳身教下, 我認識了胃腸鏡、活檢鉗、五爪鉗、透明帽、圈套器、注射針……, 進入了深不可測又充滿驚喜的內鏡世界。

還記得學胃鏡只用了一周的時間, 但腸鏡學了很久, 現在仍然有做不上去的患者, 而且我越來越認識到光會做胃腸鏡僅僅是開始, 胃腸鏡下的診治才是我一直要學的。 回顧自己的內鏡之路, 每個“第一次”都是那麼清晰,

雖然都是“謹小慎微”, 也很笨拙, 但當通過內鏡發現患者的問題, 幫助患者解除了病痛, 每個“第一次”又是那麼的踏實和有成就感!

第一次發現“早癌”

患者女, 79歲, 因“反復上腹部不適2月余”來查胃鏡, 胃竇有點炎症, 但退鏡的時候於食管(距門齒約26 cm處)發現一小片黏膜表面粗糙、充血, 邊界不清楚, 不像一般炎症, 也不像食管胃黏膜異位, 由於沒有放大和染色, 不敢確定, 但經過仔細觀察, 越看越“不舒服”, 我還是試著像書上教的一樣取了活檢, 一鉗子下去, 鮮血湧出, 病灶也不明顯了, 給予去甲腎+生理鹽水沖洗後無明顯出血。

當時還是有些忐忑的, 但當病理結果出來, 提示鱗狀上皮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原位癌), 屬於發現比較早, 可以考慮在內鏡下微創手術, 患者及家屬都感到很慶倖。

體會:再次領悟到主任的提醒, 活檢時第一鉗很重要。 發現一例早癌, 拯救一個家庭!

第一次內鏡下止血

患者急性消化道大出血, 擴容補液後血壓、脈搏還算平穩, 急診胃鏡進鏡後發現整個胃腔全是積血,

到哪找出血部位啊, 我深吸一口氣冷靜了一下, 給予負送水及抽吸胃內積血後, 發現在胃角有一處不規則深凹陷, 中央噴射狀出血呈一條血柱, 立即給於去甲腎+生理鹽水噴注出血部位, 出血暫時止住了, 但考慮胃癌可能, 當時告知外科醫生及患者家屬, 其家屬商量後要求急診手術, 後來病理證實的確是胃癌。

體會:遇到急性出血的患者內鏡診治一定要膽大心細。

第一次內鏡下取異物

一次在病房值班, 來了一位老年患者, 說自己食管癌術後、吻合口狹窄好多年了, 平時能喝點稀的, 中午可能吃菜沒注意堵上了, 非常難受, 我立即聯繫胃鏡室, 準備好圈套器、五爪鉗備用, 進鏡後發現食管吻合口嚴重狹窄, 一黃豆樣異物完全堵住了吻合口, 給予五爪鉗鉗住, 取出來一看, 就是一粒黃豆, 過程很順利, 老人家當時就說舒服多了, 雖然後來取過多次魚骨頭, 但這第一次取黃豆的經歷還是印象深刻。

體會:一粒小小的黃豆, 對常人來說可能沒什麼, 但對某些患者來說, 可能會帶來痛苦。

第一次切胃息肉

患者是個又高又壯的小夥子,對我比較信任,找我行內鏡下胃息肉切除手術,記得當時主任站在我身後,我底氣很足,胃鏡檢查發現息肉在胃底,直徑約0.6 cm,除了要倒鏡做有點彆扭,粘膜下注射隆起、圈套器電凝電切都很順利,取下標本送病理化驗也是良性的。

體會:圈套器套住息肉後一定要提起來電凝電切,避免傷到過多黏膜。

第一次切大腸息肉

患者于外院查腸鏡提示“結腸息肉”,來我院擬行內鏡下手術切除,由於順利切過幾例胃息肉,我信心大增,覺得腸息肉也不在話下,誰知戴透明帽做腸鏡就給了我個下馬威,感覺比普通腸鏡難做多了,而且腸道不像胃,“山路十八彎”,患者當天腸道準備的也不是太好,找息肉找了半天,我都有點洩氣了,主任在旁邊鼓勵我要有耐心,後來終於在橫結腸發現了息肉,小心翼翼的給予粘膜下注射隆起後圈套器電凝電切,切下標本送病理,術後患者順利出院,我也舒了一口氣。

體會:找腸道息肉一定要有耐心,而且腸道蠕動較快,術前可以考慮用些解痙藥;腸壁比胃壁薄得多,電凝電切的頻率要調低些。

現在跟在主任及上級醫師後面行內鏡檢查及內鏡下治療,每次都有收穫,有時也看一些消化科“大咖”的操作視頻,發現自己要學的還有很多很多。

記下過往,是為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內鏡之路,任重道遠、未完待續……

可能會帶來痛苦。

第一次切胃息肉

患者是個又高又壯的小夥子,對我比較信任,找我行內鏡下胃息肉切除手術,記得當時主任站在我身後,我底氣很足,胃鏡檢查發現息肉在胃底,直徑約0.6 cm,除了要倒鏡做有點彆扭,粘膜下注射隆起、圈套器電凝電切都很順利,取下標本送病理化驗也是良性的。

體會:圈套器套住息肉後一定要提起來電凝電切,避免傷到過多黏膜。

第一次切大腸息肉

患者于外院查腸鏡提示“結腸息肉”,來我院擬行內鏡下手術切除,由於順利切過幾例胃息肉,我信心大增,覺得腸息肉也不在話下,誰知戴透明帽做腸鏡就給了我個下馬威,感覺比普通腸鏡難做多了,而且腸道不像胃,“山路十八彎”,患者當天腸道準備的也不是太好,找息肉找了半天,我都有點洩氣了,主任在旁邊鼓勵我要有耐心,後來終於在橫結腸發現了息肉,小心翼翼的給予粘膜下注射隆起後圈套器電凝電切,切下標本送病理,術後患者順利出院,我也舒了一口氣。

體會:找腸道息肉一定要有耐心,而且腸道蠕動較快,術前可以考慮用些解痙藥;腸壁比胃壁薄得多,電凝電切的頻率要調低些。

現在跟在主任及上級醫師後面行內鏡檢查及內鏡下治療,每次都有收穫,有時也看一些消化科“大咖”的操作視頻,發現自己要學的還有很多很多。

記下過往,是為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內鏡之路,任重道遠、未完待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