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校對面羊肉麵館老闆說:這學校好,老師都可盡心,管得也嚴……不好進

點擊標題下「河南教師」可快速關注

前言

金秋十月, 第六屆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頒獎典禮暨“讓班主任幸福成長”觀摩研討會將在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市拉開帷幕!承辦此次盛會的南陽市第十三中學是南陽市的老牌名校。 幾年前這所名校成功帶動南陽市第二十八中學走出困境, 擴大了區域優質教育資源, 展現了名校管理理念、精神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與影響力。 今天, 我們帶您一起“走進”——

一所靠精神文化挺立的學校

有評論認為, 當下中國進入了“全民教育焦慮”時代。 從京滬穗等大都市到三四線城市,

乃至縣城鄉鎮, 為孩子擇校、擇班、“教育搶跑”, 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南陽市一所初中幾年來的變遷可以從一個側面印證這個論斷。

競爭從上幼稚園起就已開始, “好幼稚園—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學—好工作”——這是孩子理想化的“成長”軌跡;比別人多學一點、學好一點, 這是家長對孩子“真心”的叮嚀。

故事主角:南陽市第十三中學

不能僅僅責怪家長太功利、不理性, 社會競爭壓力層層傳導, 這是自然的反應狀態。 一方面, 人們對於子女的教育、發展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儘管各級政府下大力氣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但優質教育依然稀缺的狀況並不容易改善。

以多個途徑去擴大區域內的優質教育資源, 成為各地教育創新的中心點。 2013年3月, 南陽市的優質初中——南陽市第十三中學(以下簡稱南陽十三中), 託管、扶持南陽市第二十八中學的“強校帶弱校”戰略在南陽市開始了探索。

注入實幹精神, 喚回久違的幹勁兒與信心

幾年過去了, 南陽市第二十八中學轉型為南陽市第十三中學北校區,

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認可。 以市民們最關心的學校評價標準來看, 優質高中升學率大幅度上升, 已位居全市前列, 而學校不挑學生、完全實行就近入學, 且均衡分班、不辦“重點班”。 一些專家擔心“換了新瓶, 仍是舊酒”的情況並未出現。

南陽十三中北校區對面一家羊肉麵館老闆對打聽學校情況的食客的話也變了:原先是“這學校不能上”, 而現在是“這學校好, 老師都可盡心, 管得也嚴……不好進”。

學校乾淨了, 門口的各種流動攤販沒有了, 學生懂規矩了, 老師們走路也昂頭挺胸了……一點點變化, 他都看在眼裡。 他還親眼目睹, 南陽十三中黨總支書記楊中方與轄區派出所的民警一起“收拾”晚上盤踞在學校門口滋事的無業小青年。

科學探究課, 師生一絲不苟

2013年中招成績揭曉, 南陽十三中北校區讓人們吃了一驚——有12名學生考入南陽一中, 考入其他優質高中的就更多了。 考入南陽一中的學生數量是2012年的4倍, 對南陽十三中北校區來說, 這是歷史性的突破!

還是以前的學生、以前的老師,

短短的幾個月就創造了奇跡, 這不由得讓人發問:南陽十三中給一所積弱的學校帶來了什麼?

南陽十三中北校區校長助理王建民如今不僅教英語課, 擔任九(4)班班主任, 同時還“包”著九年級, “沉”在學科組。 他告訴記者, 學校中層領導都教課, 有的還擔任班主任, 幾位副校長也“包”年級, 全面負責年級的教學、德育等工作。 而這種工作方式和狀態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

2013年3月25日, 楊中方書記、李會麗副校長以及7名教師“先期進駐”南陽二十八中, 他們帶來了名校教師的工作作風, 帶來了名校的精細化管理, 帶來了名校的精神文化理念。

為了打開局面, 一方面, 抓學校中層幹部的思想認識、工作狀態的轉變;另一方面, 變制度,抓落實,重績效考核。

小組合作,討論錯題

李會麗曾在北校區工作過三年,如今已回到南校區,但談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她依然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那段時間,幾位學校領導天天在教學樓巡視、泡在課堂,現場督察指導和解決問題。交流過來的老師在教學上一開始極不適應北校區的學生,因為基礎不一樣,學習習慣不一樣,但他們沒有抱怨,而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學習基礎、行為習慣上一點點給學生補課。

北校區的老師們看到了什麼是敬業、什麼是投入、什麼是高效,都很受觸動。“實際上我們輸送了南陽十三中的理念、文化:領導都得帶頭幹、多幹、幹好,還得高姿態,不與老師爭榮譽;學校老師誰幹得好、幹得多,就得榮譽、得實惠,評優晉級不論資排輩。原先學校是誰幹活誰傻瓜,現在是誰不幹誰傻瓜,很多老師都感慨,真正體會到了做老師的尊嚴。”李會麗說。

隨著南陽十三中務實的領導作風與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在北校區的落地,北校區老師們被耗散的幹勁、熱情與信心重新被凝聚起來,鼓足了勁兒,“要打翻身仗”。

北校區副校長李文捷說:“學校的老師素質沒有問題,都是建校時通過考試從全市選拔來的,有了幹勁,有了凝聚力,有了先進的教學理念,不出成績都難。”

“笨辦法”不笨,管出規範、高效和文化,引領教師穩健成長

學校副校長李建峰告訴記者:“南陽十三中辦學40年積澱下來四個字的辦學箴言——勤、嚴、細、恒。很簡單,但內涵豐富,凝聚著學校的精神文化傳統。”副校長劉惠中也說:“下真功夫,重常規落實,就這個‘笨辦法’,這是學校發展的靈丹妙藥。”

儘管表述不同,兩位校長都有一個共識:日常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一絲不苟,關注到細節,讓各個過程遵循規範、達到標準,是南陽十三中管理中的一個特點。

在南陽十三中,無論南校區還是北校區,記者看到,每個教室的後面都有一排桌子,那是班主任和各個學科教師的“工作區”——教室也是班主任的辦公室,而每位學科教師也在教室批改作業,同時方便學生解惑答疑。

課堂是青年教師成長的陣地

老師敬業、用心、盡心,在南陽十三中不僅僅是指教師有責任心、師德高尚,更意味著一個個具體、明晰、到位的教學行動。比如,今天舉行了單元考試,那麼第二天試卷就已經批閱完畢,完成了試卷分析,教學怎麼調整、個別學生如何輔導也會有安排。

再如,每個月要召開“諸葛亮會”:各年級的全體班主任要坐一起,總結分享好經驗,說問題困惑,大家一起提問題想辦法。班級全體學科教師研討會也要開,但形式靈活,唯求查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效。

2013年新學年開學,南陽十三中南校區趙振宇、桑娜、賀敏、孫良棟等20位優秀教師和青年骨幹到北校區任教、擔任班主任,他們要完整地帶出一屆學生;北校區的秦航、徐廣傑等3位優秀教師到南校區上崗。2014、2015年,兩個校區又有40多位教師相互換崗交流。

兩個校區教師打通使用、深度交流,促進了南陽十三中備課、課堂教學、教研、學生輔導、德育等教育教學核心領域的好經驗及管理辦法在北校區的移植、再生,同時也檢驗了其能否複製、推廣的可行價值。實踐證明,所謂“笨辦法”並不笨,反而是最扎實、最實用的方法。它不折騰老師,卻讓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得到足夠重視,通過一些管理辦法和流程的引導,老師做足功課,教育過程規範、優化了,好的成績便水到渠成,教師也提升了教學中的核心能力。更深在意義在於,久而久之,“笨辦法”就變成了老師們的習慣,成為了學校文化。

教師師徒結對成長

校內的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培訓教研等,已經成為學校的常規活動,但論起成效,學校之間的差距不小。為了讓這些教學常規活動不流於形式,南陽市十三中一一做出詳盡規定,安排具體流程。

以每週的教研活動為例,全部提前確定研討主題,讓大家有備而來,並通過有效管理,真正形成思想碰撞。南陽十三中教導處副主任秦守潔告訴記者,研討主題都是教學當中的真實問題,平常她會從各個層面和管道搜集資訊,掌握教育教學的最新動態。“我教著課,擔任班主任,還參加學校的每週校務例會,所以一個時間段內,需要關注什麼問題,我心裡都是有數的。”秦守潔說。

各個年級的學科組教研活動,承包的校領導要全程參加,並負責評估活動品質,還要簽字公示,與教師的年度績效考核掛鉤。如果是課例研討,學校中層以上領導得首先上公開課,率先垂範,評課時,組長可以先總結課的長處,其他人只能提建議,或者講自己怎麼上。

如果是主題研討,那一定要解決具體問題,拿出研討成果,提出落實措施……因為細緻,所以規範,因為嚴謹,所以卓有成效。

三四年間,隨著北校區教學品質的大幅度提升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每年都會引進一批青年教師。借助於團隊協作機制、規範化的教學教研管理流程,年輕教師都很快成長起來。“一年入門,三年合格,五年成骨幹。”北校區教科室主任楊慧慈說。

唯求實效,不搏虛名,還教師自由探索的權利

南陽十三中辦學成績卓著,課堂教學、班級建設、德育等有自己的特點,但並不故步自封,一些地方和學校創造的好的教育教學創新成果,依然虛心學習借鑒。像西峽縣課堂的“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南陽市第九中學的班級“雙分管理”,學校都組織老師考察學習。但是,學習之後如何運用,學校不做硬性規定,不搞一刀切式的改革。

李建峰說,我們認真研究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發現它們的精髓是一樣的,都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融入知識生成的過程當中,使課堂活躍起來,學習的效果好起來。“另外,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特點,怎麼能用一種模式去上課呢?所以我們讓老師自己去把握,只要課堂教學的方向對,學生能學得更好,怎麼教,學校不干涉。”

學子風采

在北校區,老師們考察學習了“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之後,也舉辦了展示課活動,但老師們不死套模式,都能結合學科、學生的實際情況,突破、改進,讓自己的課堂教學保持原有優勢,又有優化。

楊慧慈感慨地說,教科研從原來的“停滯”變成了老師們的“內需”!“老師們感覺到,提高教學品質,使用蠻力不行了,需要做研究,在教學上有創新。作文怎麼批改既減負又增效?怎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結合實際問題做課題,老師們熱情高漲。現在北校區已經立項和正在做的省級課題有3個,市級課題有8個,學校創造條件,但不搞‘人人有課題’,老師們從需要和成長出發,自主自願。”

在北校區換崗交流時,夏曉凱與王建民、蘇波等老師一起探索“雙分管理”模式在自己班級的實踐。今年回到南校區之後,夏曉凱沒有放棄實驗,而是結合“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把“高效課堂”與班組建設相融合,探索一體化實施的可行路徑。

王建民、蘇波的探索也突破了“雙分管理”的原有模式,融入了學生自主教育、團隊建設等內容。“這都是基於自己班級實情和新的教育目標的探索。”王建民說,“我們把饅頭變成了包子,豐富了‘雙分管理’外延和內涵。”

王建民坦言,之前由於不得法,自己在班主任管理工作當中吃了不少苦頭,四年前嘗試“雙分管理”之後,班主任當得越來越順手,自己得解脫,學生得鍛煉。

合作探究,核對答案

同樣是班級小組建設,劉龍洋、秦守潔等老師又做出了自己的方法和風格:或通過改變小組人數、建設辦法,更能面向全體學生;或強調小組的穩定性和凝聚力,並把家長納入,進一步強化教育合力……

擔任班主任,就要多承擔很多責任,不辛苦是不可能的,但南陽十三中多位班主任在講述自己的班級工作時,分明流露出濃濃的幸福感、成就感。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教育殊途同歸——

張曉老師看重“師生平等”,活用“無聲感化”;陳爽老師“以敬業育勤奮”“周周清不放棄”,學生個個懂事懂禮上進;王洪范老師的“淨、靜、競、敬”四字帶班法,把一屆屆學生都教成了“自己的孩子”,張瑩老師“主動贏取家長支持”“不直接盯成績,盯方法習慣”……南陽十三中的老師都因為努力而展現自己的精彩。

學會學習比學到知識更重要

因為嚴謹,所以管理規範嚴格,又因為信任,老師們教學自由。

不過,李建峰並不諱言班主任工作是個“不受歡迎的事”,就是因為太累了、太拴人了,老師們付出多,而世俗考量的“收穫”又太少,每年安排崗位時都頭疼、犯難。“如果老師們都算計利益,那工作根本安排不下去,沒有一點奉獻精神、沒有一點教育情懷,老師們怎麼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幹下去?”

教師職業就是需要信仰、精神以及理想信念支撐的事業,若當成一個飯碗來看待,只會痛苦多於幸福。一所名校,甚至一所普普通通的學校,也是需要一種積極的精神文化來構建其存在基座的。南陽十三中的故事再次詮釋了一個教育常識:精神成就學校,文化決定高度。

變制度,抓落實,重績效考核。

小組合作,討論錯題

李會麗曾在北校區工作過三年,如今已回到南校區,但談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她依然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那段時間,幾位學校領導天天在教學樓巡視、泡在課堂,現場督察指導和解決問題。交流過來的老師在教學上一開始極不適應北校區的學生,因為基礎不一樣,學習習慣不一樣,但他們沒有抱怨,而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學習基礎、行為習慣上一點點給學生補課。

北校區的老師們看到了什麼是敬業、什麼是投入、什麼是高效,都很受觸動。“實際上我們輸送了南陽十三中的理念、文化:領導都得帶頭幹、多幹、幹好,還得高姿態,不與老師爭榮譽;學校老師誰幹得好、幹得多,就得榮譽、得實惠,評優晉級不論資排輩。原先學校是誰幹活誰傻瓜,現在是誰不幹誰傻瓜,很多老師都感慨,真正體會到了做老師的尊嚴。”李會麗說。

隨著南陽十三中務實的領導作風與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在北校區的落地,北校區老師們被耗散的幹勁、熱情與信心重新被凝聚起來,鼓足了勁兒,“要打翻身仗”。

北校區副校長李文捷說:“學校的老師素質沒有問題,都是建校時通過考試從全市選拔來的,有了幹勁,有了凝聚力,有了先進的教學理念,不出成績都難。”

“笨辦法”不笨,管出規範、高效和文化,引領教師穩健成長

學校副校長李建峰告訴記者:“南陽十三中辦學40年積澱下來四個字的辦學箴言——勤、嚴、細、恒。很簡單,但內涵豐富,凝聚著學校的精神文化傳統。”副校長劉惠中也說:“下真功夫,重常規落實,就這個‘笨辦法’,這是學校發展的靈丹妙藥。”

儘管表述不同,兩位校長都有一個共識:日常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一絲不苟,關注到細節,讓各個過程遵循規範、達到標準,是南陽十三中管理中的一個特點。

在南陽十三中,無論南校區還是北校區,記者看到,每個教室的後面都有一排桌子,那是班主任和各個學科教師的“工作區”——教室也是班主任的辦公室,而每位學科教師也在教室批改作業,同時方便學生解惑答疑。

課堂是青年教師成長的陣地

老師敬業、用心、盡心,在南陽十三中不僅僅是指教師有責任心、師德高尚,更意味著一個個具體、明晰、到位的教學行動。比如,今天舉行了單元考試,那麼第二天試卷就已經批閱完畢,完成了試卷分析,教學怎麼調整、個別學生如何輔導也會有安排。

再如,每個月要召開“諸葛亮會”:各年級的全體班主任要坐一起,總結分享好經驗,說問題困惑,大家一起提問題想辦法。班級全體學科教師研討會也要開,但形式靈活,唯求查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效。

2013年新學年開學,南陽十三中南校區趙振宇、桑娜、賀敏、孫良棟等20位優秀教師和青年骨幹到北校區任教、擔任班主任,他們要完整地帶出一屆學生;北校區的秦航、徐廣傑等3位優秀教師到南校區上崗。2014、2015年,兩個校區又有40多位教師相互換崗交流。

兩個校區教師打通使用、深度交流,促進了南陽十三中備課、課堂教學、教研、學生輔導、德育等教育教學核心領域的好經驗及管理辦法在北校區的移植、再生,同時也檢驗了其能否複製、推廣的可行價值。實踐證明,所謂“笨辦法”並不笨,反而是最扎實、最實用的方法。它不折騰老師,卻讓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得到足夠重視,通過一些管理辦法和流程的引導,老師做足功課,教育過程規範、優化了,好的成績便水到渠成,教師也提升了教學中的核心能力。更深在意義在於,久而久之,“笨辦法”就變成了老師們的習慣,成為了學校文化。

教師師徒結對成長

校內的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培訓教研等,已經成為學校的常規活動,但論起成效,學校之間的差距不小。為了讓這些教學常規活動不流於形式,南陽市十三中一一做出詳盡規定,安排具體流程。

以每週的教研活動為例,全部提前確定研討主題,讓大家有備而來,並通過有效管理,真正形成思想碰撞。南陽十三中教導處副主任秦守潔告訴記者,研討主題都是教學當中的真實問題,平常她會從各個層面和管道搜集資訊,掌握教育教學的最新動態。“我教著課,擔任班主任,還參加學校的每週校務例會,所以一個時間段內,需要關注什麼問題,我心裡都是有數的。”秦守潔說。

各個年級的學科組教研活動,承包的校領導要全程參加,並負責評估活動品質,還要簽字公示,與教師的年度績效考核掛鉤。如果是課例研討,學校中層以上領導得首先上公開課,率先垂範,評課時,組長可以先總結課的長處,其他人只能提建議,或者講自己怎麼上。

如果是主題研討,那一定要解決具體問題,拿出研討成果,提出落實措施……因為細緻,所以規範,因為嚴謹,所以卓有成效。

三四年間,隨著北校區教學品質的大幅度提升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每年都會引進一批青年教師。借助於團隊協作機制、規範化的教學教研管理流程,年輕教師都很快成長起來。“一年入門,三年合格,五年成骨幹。”北校區教科室主任楊慧慈說。

唯求實效,不搏虛名,還教師自由探索的權利

南陽十三中辦學成績卓著,課堂教學、班級建設、德育等有自己的特點,但並不故步自封,一些地方和學校創造的好的教育教學創新成果,依然虛心學習借鑒。像西峽縣課堂的“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南陽市第九中學的班級“雙分管理”,學校都組織老師考察學習。但是,學習之後如何運用,學校不做硬性規定,不搞一刀切式的改革。

李建峰說,我們認真研究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發現它們的精髓是一樣的,都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融入知識生成的過程當中,使課堂活躍起來,學習的效果好起來。“另外,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特點,怎麼能用一種模式去上課呢?所以我們讓老師自己去把握,只要課堂教學的方向對,學生能學得更好,怎麼教,學校不干涉。”

學子風采

在北校區,老師們考察學習了“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之後,也舉辦了展示課活動,但老師們不死套模式,都能結合學科、學生的實際情況,突破、改進,讓自己的課堂教學保持原有優勢,又有優化。

楊慧慈感慨地說,教科研從原來的“停滯”變成了老師們的“內需”!“老師們感覺到,提高教學品質,使用蠻力不行了,需要做研究,在教學上有創新。作文怎麼批改既減負又增效?怎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結合實際問題做課題,老師們熱情高漲。現在北校區已經立項和正在做的省級課題有3個,市級課題有8個,學校創造條件,但不搞‘人人有課題’,老師們從需要和成長出發,自主自願。”

在北校區換崗交流時,夏曉凱與王建民、蘇波等老師一起探索“雙分管理”模式在自己班級的實踐。今年回到南校區之後,夏曉凱沒有放棄實驗,而是結合“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把“高效課堂”與班組建設相融合,探索一體化實施的可行路徑。

王建民、蘇波的探索也突破了“雙分管理”的原有模式,融入了學生自主教育、團隊建設等內容。“這都是基於自己班級實情和新的教育目標的探索。”王建民說,“我們把饅頭變成了包子,豐富了‘雙分管理’外延和內涵。”

王建民坦言,之前由於不得法,自己在班主任管理工作當中吃了不少苦頭,四年前嘗試“雙分管理”之後,班主任當得越來越順手,自己得解脫,學生得鍛煉。

合作探究,核對答案

同樣是班級小組建設,劉龍洋、秦守潔等老師又做出了自己的方法和風格:或通過改變小組人數、建設辦法,更能面向全體學生;或強調小組的穩定性和凝聚力,並把家長納入,進一步強化教育合力……

擔任班主任,就要多承擔很多責任,不辛苦是不可能的,但南陽十三中多位班主任在講述自己的班級工作時,分明流露出濃濃的幸福感、成就感。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教育殊途同歸——

張曉老師看重“師生平等”,活用“無聲感化”;陳爽老師“以敬業育勤奮”“周周清不放棄”,學生個個懂事懂禮上進;王洪范老師的“淨、靜、競、敬”四字帶班法,把一屆屆學生都教成了“自己的孩子”,張瑩老師“主動贏取家長支持”“不直接盯成績,盯方法習慣”……南陽十三中的老師都因為努力而展現自己的精彩。

學會學習比學到知識更重要

因為嚴謹,所以管理規範嚴格,又因為信任,老師們教學自由。

不過,李建峰並不諱言班主任工作是個“不受歡迎的事”,就是因為太累了、太拴人了,老師們付出多,而世俗考量的“收穫”又太少,每年安排崗位時都頭疼、犯難。“如果老師們都算計利益,那工作根本安排不下去,沒有一點奉獻精神、沒有一點教育情懷,老師們怎麼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幹下去?”

教師職業就是需要信仰、精神以及理想信念支撐的事業,若當成一個飯碗來看待,只會痛苦多於幸福。一所名校,甚至一所普普通通的學校,也是需要一種積極的精神文化來構建其存在基座的。南陽十三中的故事再次詮釋了一個教育常識:精神成就學校,文化決定高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