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雷州半島,中國三大半島之一(南方第一大半島)

雷州半島

雷州半島, 中國三大半島之一(南方第一大半島)。 因多雷暴而得名, 歷史上屬於雷州府轄地。 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西南部,

位於北緯21°15′~21°20′, 東經109°22′~110°27′。 介於南海和北部灣之間。 南隔瓊州海峽與祖國寶島海南相望。 南北長約140公里, 東西寬約60~70公里, 面積8888平方公里。 以雷州方言、雷州音樂、雷歌、雷劇、雷州石狗、醒獅、人龍舞、儺舞等諸多文化內容為載體, 構建了獨特的人文地理範圍。 我們稱之為雷州半島文化區, 簡稱半島文化區。 “雷州文化”作為區域文化, 名列為廣東“四大文化”之一。 與“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被確定為廣東的“四大文化”。 雷州半島上的主要城市為湛江, 對外有黎湛鐵路、粵海鐵路、洛湛鐵路連接。

1基本簡介

雷州半島海岸線位於祖國大陸最南端, 東臨南海西靠北部灣, 北依嶺南丘陵, 南與海南省隔海相望有東海、南三和硇洲等島嶼, 東海島有海堤與大陸相連。

西瀕北部灣, 包括湛江、遂溪、海康、徐聞4市縣, 南北長130千米, 東西寬50~60千米。 半島三面環海, 海岸線長約1180公里, 連海島海岸線總長達1450公里。 面積8791.5平方千米。 人口371.71萬(1993)。

轄區介紹

雷州半島主要轄遂溪縣、海康縣(今雷州市)和徐聞縣、以及湛江市區的赤坎區、霞山區、開發區、麻章區、坡頭區。  主要島嶼有:東海島, 南三島, 硇洲島, 特呈島, 調順島等。

其中廉江市、吳川市、的少數部份還屬於雷州半島轄區。

突出於南海之中。 北依嶺南丘陵, 南隔瓊州海峽與國際旅遊島海南省相望, 西瀕北部灣。

瓊州海峽

雷州半島位置

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 西接北部灣, 東連南海北部, 呈東西向延伸, 長約80公里, 寬20~40公里, 最窄處18公里, 面積0.24萬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44米, 最大深度114米。

海峽全部位於大陸架上, 海底地形周高中低, 為—北東—南西向狹長矩形盆地, 中央水深80~100米, 東、西兩口地勢平坦, 水深較淺。 海峽區海流較強, 夏季西南季風盛行, 海流自西向東流動, 流速大, 其他季節均由東向西流動,

流速小。 海峽是東南沿海進入北部灣的海上要衝。

在我國華南地區, 海南島與大陸上廣東省的雷州半島遙遙相望。 它因海南島又名瓊州島而得名。 它是我國的三大海峽之一。 瓊州海峽最寬處直線距離為33.5公里。

2地質地貌

半島地勢平緩, 西北高、東南低 , 海拔多在100米以下。 南部為玄武岩臺地, 占半島面積的43.3%, 略呈龜背狀, 臺地上多分佈有孤立的火山錐, 其中石峁嶺最高, 海拔259米。 中西部和北部多為海成階地, 占半島面積的 26.7%, 海拔在25米以下。 中東部為沖積和海積平原, 占半島面積的17.4%, 地形平緩。 半島地表水缺乏, 河流短少, 成放射狀獨流入海, 其中南渡河最大, 長65千米, 流入雷州灣, 青年運河縱貫半島北部, 長236千米。 地下水資源較豐富。

3氣候類型

屬熱帶氣候。 年平均氣溫23℃, 1月平均氣溫16℃, 7月平均氣溫28℃。 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 5~10月為雨季, 9月為暴雨鼎盛期, 有明顯的幹、濕季之分。 常年多風, 冬季盛行西北風, 夏季盛行東南風, 年平均風速3米每秒。 夏秋季多颱風, 年平均登陸颱風2~3個。 半島東側沿海為不規則半日潮, 西側沿海為規則全日潮。

4資源環境

雷州半島是中國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 盛產甘蔗、橡膠、劍麻、香茅、 花生等。 海產品主要有鮑魚、對蝦、龍蝦、魷魚、蠔、珍珠等。 工業有制糖、食品、制鹽、家用電器、化工、機械、建材等主要門類。 交通較方便。 鐵路有黎塘-湛江、廣州-湛江線與衡陽-友誼關、貴陽-柳州、北京-廣州線相連。 公路成網, 幹線有徐聞-廣州公路縱貫半島。 水運以湛江為中心, 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為中心,通廣州、海口、香港等。半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熱帶風光,主要風景區有湖光岩、東海島、粵西熱帶作物試驗站等。

雷州半島地處中國大陸南部邊陲,西控北部灣,東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與海南島共扼瓊州海峽,又是海南島的重要依託,地位重要。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部以半島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風季節,發起海南島登陸戰役,強渡瓊州海峽,5月1日解放海南島。

5得名辯源

對於雷州得名的原由,一直以來總是有人好作這樣詮釋:雷州因多雷而得名。不久前雷州市一位作者也在文章中宣稱:“雷州是僅次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區”,像是為雷州作注。百度網《炎夏雷暴》詞條亦雲:“即使冬季,這一帶(海南島、雷州半島)也能聽到陣陣雷聲,雷州因此而得名”。其實這些說法是缺乏依據的。

因多雷得名史無記載

我們常說的雷,其科學定義是:閃電出現時,閃道中因高溫使水滴汽化,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發生的強烈爆炸聲。伴有雷聲和閃電的天氣現象,稱雷暴。(見《辭海》)雷暴形成與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相關。專家認為,粵西北一粵中德慶、羅定—粵西南為廣東的多雷暴地帶。雷州半島也屬於多雷暴地帶,而古雷州得名是否與多雷有關,還是不能妄加推測。

雷州始名于唐貞觀八年(634年)。同時期,毗鄰的儋州(今海南儋州市)、瓊州(今海口市)、竇州(今信宜市)也分別於622、631、634年始名,可都不用“雷”字命名,莫非儋州、瓊州、竇州的雷比雷州少?自唐貞觀上溯至秦漢,儋州、瓊州、竇州和雷州之地的雷,孰多孰少,史無記載。翻閱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乾旱的記載,世代祭雷祈雨的記載,卻沒有雷暴災害的記載。《雷州府志》錄有雷州古諺“雷打秋有作無收,秋打雷稻籽累累”,並作了詮注。說是雷州人祈盼多雷雨,每年立秋之日有聽雷測天的習俗;“秋打雷稻籽累累”,意為“秋後多雷乃禎祥之兆”。此諺至今仍在雷州半島的鄉村中流傳,究其原因是因為古今氣候未有根本變化。對於雷暴的成因及我國雷區的分佈,哪裡多雷,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林之光在其專著《中國氣候及其極值》中,有全面的闡述。林之光先生的論斷是,“中國的雷暴的分佈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區比平原多,陸地比水面多。”他以建國後五十年各地氣象臺站提供的資料為依據,進行科學分析,認定我國的多雷地區首推雲南、海南,次為青藏高原東部和橫斷山區北部,第三是兩廣地區。專家認為,雷州半島雖屬兩廣雷區的範圍,但由於三面環海,平均海拔才25-70米,無高山,由熱力條件引發的雷暴,相對于海南、粵中、粵北及粵西山區,是少而不是多。權威的氣象資料顯示,雲南猛臘年均雷暴日數達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縣122.5天(最多139天),雲南景洪120.8天(最多149天),海口市112.7天,信宜市108.9天。而湛江市(總面積的70%為古雷州轄地)年均雷暴日數為94.6天,古雷州的腹地今雷州市年均雷暴日數是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物茂的年均雷暴日數322天的三分之一。至於以“冬雷陣陣”說雷州多雷,也不科學。林之光指出,我國長江、巴山以南地區冬天都有雷,終雷最晚的地區是雲南猛定、鎮源。少與多是相對而言的,如能察今知古,那就很難推論出古雷州最多雷。也許古時雷州之雷也就是南不及儋州、瓊州,北不及竇州。問題還在於,自唐武德、貞觀年間(儋州、瓊州、雷州、竇州始名時期)至建國之初,中國各地都沒有完整的氣象資料,關於雷暴的記錄更是鳳毛麟角。不論誰說古雷州是因多雷得名,都是沒有證據的。

雷州多雷的不經之說

說雷州以多雷而名者,雖然缺乏科學依據,但也並非空穴來風,很可能源自一些遠久的傳說。這些傳說見於史籍,世代流傳,穿鑿附會,自圓其說,可概括為“雷州多雷說”,其說有三。

雷州半島風光

其一,“豬雷說”。說是雷州這個地方很多雷,到了冬天都變成豬蟄伏到地下。人們把這些豬雷挖出來煎煮,給它溫暖,讓它立春後回到天上行雲化雨。然而,古時有識之士就認為這種傳說是荒誕的。明《雷州府志》指出,“雷自貞觀始名,說者謂其多雷,至冬蟄而為彘,郡人掘而煮之,其說近誕。”

其二,“風雷說”。說雷州有座擎雷山,山上經常生出雷來。這山有洞竅與瓊州的息風山相通,瓊州那邊一颳風,雷州這邊就打雷。瓊州風多,所以雷州雷多。清《雷州府志》指出,“此為不經之說”。

其三,“陰雷說”。說雷州不但有陽雷,而且有陰雷。陽雷有聲音,主生,行雲化雨,造福人世。陰雷無聲,也看不見,主殺,專事懲辦惡人。那些連得什麼病都來不及知道而突然死去的人,就是被陰雷擊死的,其原因是他本人作惡或是他祖上有人作惡。至今這種“陰雷說”在雷州半島的一些鄉村中仍有流傳,也有人相信。清《雷州府志》照錄此說,並不否定。

“雷州多雷說”告訴人們,雷州之地天上有陽雷,人間有陰雷,山上有風雷,地下有豬雷,真可謂雷州無處不有雷。“雷州多雷說”是科學不昌明時代的產物,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自古以來就有人跟從、附會。因此,雷州就“多雷”了。

多雷說與雷文化

“雷州多雷說”,以現代科學觀點看,固然荒誕不經,不可置信,它卻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以訛傳訛,世代不絕。據史家考證,雷州半島上的先民是西甌、駱越人,唐時稱俚人,即今天黎族、壯族的祖先。駱越人圖騰崇拜雷電,製造青銅鼓以象徵雷,銅鼓既是神器又是樂器,供奉銅鼓為神,又擊鼓作樂,相娛為樂。俚人傳承,供鼓祭雷,相沿成習。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任東合州刺史,三年後奏准朝廷將州名改為雷州。陳文玉在任八年,雷州大治,死後被諡封為“雷震王”,朝廷派禮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後人尊陳文玉為雷祖,其祠稱雷祖祠,人們又把陳文玉神化,有許許多多故事說他是雷種、雷神。雷州境內的人民,不論是俚人還是北來移民漢人,都一致尊崇雷祖陳文玉。俚人信仰天雷,漢人信仰道教中的雷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在祭祀雷祖活動中,俚漢文化觀念合二而一。俚人依祖先傳統上供銅鼓,漢人從道教上供豬牛羊犧牲品。漢人念念有詞,頂禮膜拜;俚人呼天喚地,擊鼓鏗鏗。最初的祭祀理念是既祭雷祖,又祭雷神,也祭天雷,而隨著陳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種各樣的雷傳說,雷祖、雷神與天雷已渾然一體,後來祭祀活動就簡稱為“祭雷”了。

史料顯示,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明清二代,漢人從福建等地大量移入雷州,俚人的後裔黎族、壯族被逼走海南、廣西,雷州漸漸成了漢人的一統天下。雷州祭雷習俗在傳承中嬗變,至明末清初演繹出“雷州換鼓”的雷文化高峰。

所謂雷州換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時供上新鼓換下舊鼓。換鼓是祭雷的俗稱。雷州人稱銅鼓為雷鼓,稱天雷為天鼓,擊銅鼓象徵天鼓,祈禱雷聲常作,雨水充沛。換鼓之日,州內官民齊集雷祖祠前,還有高廉瓊的州縣官員應邀前來助興。新供的100多面大雷鼓,以銅鑼、銅鈸伴配,進行擊樂大演奏。鼓聲如雷,天崩地裂。在擊樂聲中,巫師、道士千般作態,亦咒亦歌,離奇怪異;又有善男信女組成的祈禱儀仗隊,載歌載舞,酬雷謝天,惟妙惟肖。因而雷州換鼓以其規模天下無雙,祭雷演技天下叫絕,與廣德埋藏、錢塘江潮、登州海市並稱為天下四絕。

《廣東新語》雲:“雷人輒擊鼓享神,亦號雷鼓,雲雷天鼓也,霹靂萬物者也。以鼓象其聲,以金髮其氣,故以銅鼓為雷鼓也。”可見,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徵天鼓,創造的是雷鼓作聲,天鼓相應,天人合一,人神共樂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雷州換鼓的精神實質,也是雷文化的精髓。

雷圖騰——雷傳說——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雷州換鼓(祭雷),這就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發展脈絡。雷文化延續了上千年,“雷州多雷說”也延續上千年。如果今天有人以“雷州多雷說”為依據,作出“雷州以多雷而得名”的結論,那也是不足為奇的。

雷州以雷名的歷史記載

歷史記載,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出任東合州刺史,唐貞觀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將州名改為“雷州”,其理由是東合州與該州古時的名稱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於陳文玉為什麼用“雷”字為州名,沒有史料可資查考,但我們可以進行猜想。

猜想一,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其目的是促進民族團結,凝聚俚人的民心,以利管治。陳文玉是漢人,他的前任是俚人首領。俚人敬仰崇拜雷,又有祭雷的習俗。以雷為州命名,是對俚人的尊重,表明陳文玉要當俚人的父母官,這樣俚人就會擁戴他,轄區之內政通人和可以期望。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雷州得名是出於崇雷敬雷,並非因為多雷。

猜想二,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既是為了迎合民俗,也是對上天的祈禱,願州內雷聲常作,風調雨順。陳文玉所處的時代,是雷州半島從狩獵過渡到農耕的時代,陳文玉出生于海康縣一個獵戶人家,對狩獵與農耕的艱難看得清楚。農耕仰賴天澤,要年豐歲稔,只得祈求雷神庇護,及時行雲化雨,潤澤州境。以雷為州命名,意在敬示州托雷管,望多加眷顧。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那雷州得名是因為敬雷、盼雷,也並非因為多雷。

也許還可以作很多的猜想,但猜想畢竟是猜想,猜想不能代替史實。總而言之,州以雷命名也許與雷有關,但究竟是因雷多而得名,還是因雷少而得名,均無可考。據現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記載: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這證實,是因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 “雷”命名。權威的辭書《辭海》、《辭源》、《中國大百科全書》尊重了歷史記載,對雷州或雷州半島都沒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詮釋。我們也應尊重史實和科學,不要輕言“雷州因多雷而得名”。

6地方特產

白斬狗

南宋初年在雷州城興起的一種傳統食俗,把狗宰殺後煮熟,放在砧板上斬碎來吃,稱白斬狗。雷州人很喜歡吃狗肉,市場上賣狗肉攤檔比比皆是。尤其是冬天,吃狗肉可以禦寒,是窮人的大補。甚至有人說:“將錢買狗吃,好過買被蓋。”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湛江市赤坎高州街就有一家“老友記”小店,專營雷州狗肉生意,因為經營得法,曾名噪一時。吃白斬狗很講究調味,狗肉攤檔必備有花生油、醬油、生粉、糖、醋、辣椒等作料製成的調味品,免費供應顧客。家庭製作狗肉,更講究烹調方法。?

白籺

雷州白籺

清代最為興盛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雷州白籺用糯米粉作皮,用白糖、椰絲、芝麻、豬肉末、冬瓜糖、生黃皮等作料作餡,捏成後,放在蒸籠裡蒸熟即成。雷州白籺素以餡多皮薄、油水充足、既香又甜著名,尤其餡裡椰絲要下足豬油炒熟。

大粽

興盛於明代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雷州城東西洋盛產大米,尤以糯米著稱。城裡商販便就地取材用糯米裹粽上市出售。因雷州粽用料足,體形大,人們稱為“雷州大粽”。雷州大粽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糯米洗淨(放在油鍋裡炒過更佳),用蝦米、豬肉等配料作餡,然後用粽葉包裹,再用草繩捆緊,放進鍋里加水煮熟即成。舊時雷州攤檔賣粽,一般是連鍋帶粽搬上街頭,放在火爐上面,邊賣邊加熱。糯米軟滑可口;蝦米、豬肉作餡,香味襲人,且白糖又多,在當時確是一種比較實惠的食品。顧客吃飽後,檔主又免費贈送一碗粽水,既可解膩,又可品嘗粽葉風味。如今,雷州城入夜後,街上傳統賣粽攤檔比比皆是,為雷州人的夜生活增添情趣。不過,由於人們早已解決溫飽問題,雷州大粽風味雖依然如故,但體形比以前小得多了。

甜酒

地方風味小吃。俗稱“甜糟”。相傳始于宋代。與白?NB36C?、大粽合稱雷州三大甜食。它以糯米釀制,荔枝大糯米或六月糯仔米最好,其他糯米也可,但滋味大為遜色。甜酒糖水就是甜酒加黃糖煮水打底,舀到碗裡時,再加適量未經煮過的甜酒。煮過的稍爛,有渣,加上生甜酒,就恰到好處,香甜可口。愛吃生甜酒的人也很多,因為生甜酒保留了甜酒的固有滋味。甜酒葡萄糖豐富,雷州人視為冬令補品,往往把炒過的熟雞肉浸到甜酒中去,每天喝一二碗,可補身益血,產後婦女尤宜。

芋頭飯

芋頭飯是用芋頭切成條塊,用油炒一下,然後伴米煮成飯。芋頭飯特別香口,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裡,廣西的芋頭是給皇帝的貢品,雷州人用來作飯給客人吃,也是一件創舉。芋頭也有一定的藥用和保鍵作用。《本草綱目》雲:芋頭“可寬腸胃,療煩熱”。遊客到雷州一遊,吃了碗芋頭飯,真是一件慰事。

羅卜飯

羅蔔飯是用的羅卜鑄成條絲,加點配料,和米煮飯,吃了潤喉滑嘴甜口。《藥性歌拾四百味》雲:“有降氣化痰,消食積作用。”外出的人品嘗油膩的東西多了,吃碗的羅蔔飯,清清腸胃也是件好事。

蛤騮葉飯

這是雷州人取的名,這種飯,在我們鄉下,只有坐月的婦女才能吃上它。至於蛤騮這種植物有什麼藥用價值,書上還沒有記載。在雷州,喜歡吃這種飯的人可不少。

7人文歷史

雷州文化源源流長,由於雷州半島是紅粘土,所以文化有紅土地文化之稱,雷州半島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眾生產生。神秘的雷州石狗活中流傳至今,對後人有很大啟發。雷州人分佈地區圖歷代英才彙集推動了多種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擁有俚僚文化、閩潮文化、宗教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風俗文化、紅土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類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樂、雷歌雷劇、雷州石狗、雷州儺舞、雷州換鼓、雷州陶瓷、醒獅。

雷州方言

雷州方言,即民間通俗稱呼的雷州話,乃屬閩南語系一支,為中國大陸最南方言區,同時雷州話也是廣東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話得名于古雷州分佈于現今整個雷州半島及半島以北部分地區,因歷史上這于區域屬於古雷州府之管轄在內,所以稱

《雷州方言詞典》為雷州話。

雷州話通行範圍很廣,雷州方言是雷州半島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語言。雷州方言分佈於今行政區劃上的;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及(原屬遂溪縣轄地)的麻章區、東海島、赤坎區、霞山區,以及廉江市南部、坡頭區西部、吳川市東北部等縣(市)、區鄉鎮。人口覆蓋600多萬。

雷州城的雷州話是雷州方言的代表,是正音。(因歷史上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至民國初,數千年裡一直是縣、州、郡、道、軍、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現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彙》、《雷州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人口分佈

雷州人分佈在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上

分佈的主要各縣(市、區)包括在行政區劃上的;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及(原屬遂溪縣轄地)的麻章區、東海島、赤坎區、霞山區(今為湛江市區)。

此外,廉江市南部、坡頭區西部也有雷州人的分佈,人口大約600多萬,使用雷州話。

8鄉鎮分佈

海康港

海康港是個著名的老漁港,港池水深浪靜,位於雷州市西南38公里處,隸屬北和鎮。鎮南的康港墟,墟址就是古代雷州府海康縣城所在地,海康港因此而得名,成港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西元1394年)。海灣港池長1400米,最寬處有1900米,最窄400米,水域面積403平方公里,航道平均水深2至3米,最深處達9米,港內可泊避風漁船100餘艘,附近海域盛產白蝶貝,港內有珍珠養殖場。

雷州海康港

平靜的港口海康港是雷州半島北部灣西岸的一顆明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走進海康港,就如同閱讀一部發黃的線裝書,觀賞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海康港歷史曾是海康縣治所在地。由於地處北部灣出口,水陸交通十分方便,經濟非常繁榮。但同時也極易受到當時猖獗的海盜的侵擾,後朝廷被迫將縣城遷往現雷州城。從此,海康港便逐步成為人們遺忘的角落。作為唯一的遺址縣城入城牆,還有入城大門,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還保留著。可惜到八十年代中期,缺乏保護意識的村民逐漸將城牆拆除,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撼!

隋朝(581-618年)時,原海康縣的縣城就建在這裡,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縣城才遷址到現在的雷城,上世紀70年代後遂改稱海康港。眼下,離古港口不到一百米的港口南岸,有一堵古牆,就是當年海康縣城的古城牆遺址。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拆掉,牆體全由青石砌成。站在古城牆前面,用手撫摸著這一塊塊清晰可辨的古石陳瓦,那一塊塊青石紋理,那一點點凹凸不平,那一片片長滿苔蘚的歷史“印章”,好像看出了民間傳說中的海盜“烏石二”,看到了從遠方無邊無際的大海,乘風破浪歸來的一艘艘漁船,看到了早出晚歸的一代代海康港漁人形象……

當地風情

轉眼已到了二十一世紀,外面的世界無論如何的喧囂,如何的現代化,好像都影響不了康港這位老者的寧靜。你看,只有幾百米寬的海康港碼頭南北兩岸,至今還保留著非常傳統的擺渡。北岸是企水鎮,南岸是北和鎮,涇渭分明。兩地群眾的相互往來,最便捷的就是坐渡船。並不繁忙的兩岸,卻有著兩個簡易碼頭。說它簡易,是因為兩個碼頭,就只有兩條非常簡陋的擺渡船,來也它往也它。裝載呢,就只限人和摩托車單車。收費也不貴,聽漁民說,坐船來去,一次就那麼三五塊錢。

雷州風情

來到碼頭,只見港池裡停泊著一艘艘漁船。海康港有大小漁船一百多艘,停泊的多是本地漁民的船,船上旗幟獵獵。不遠處,一排排養魚的網箱浮在海灣之中。一群群海鷗鶴鳥飛來飛去,引來一陣陣驚呼。這裡是天然的避風漁港,港口離北部灣海面只有幾公里。海康港鼎盛時期,海南臨高、廉江安鋪、遂溪江洪等地的漁船經常到此停泊交易。高峰期,每天停泊的漁船多達200多艘,海產漁貨交易達一千多噸。

雷州話

雷州的主要漢語方言。來源於福建的閩南話(莆田話),元代已基本形成。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幾十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雷州半島,帶來了莆田話和閩南文化,促進了雷州話的形成。據明萬曆《雷州府志》載,當時雷州話叫“東話”或“客話”,其特色是較多地保留了古漢語的語音,許多基本詞彙與潮州話和蒲田話大致相同,但因受官話、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而發生差異性的變化。雷州話通行範圍很廣,包括雷州市、徐聞縣全部,遂溪縣、湛江市區和郊區的大部分,以及雷州半島北部的廉江、吳川、電白3縣的一部分,人口超過500萬。雷州城的雷州話是雷州話代表方言,是正音。現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彙》、《雷州話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

雷州歌曲

用雷州話演唱的民歌。漢代形成于雷州市,流行於雷州半島。是廣東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國131個歌種之一。其格律嚴謹,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韻,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陽平聲,第二句尾字則用陰平聲。每句句首都可加兩三個字,叫“歌墊”。其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以及雙關、重疊、連珠、倒裝等10多種。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等。民間男女老幼都會唱,遇事隨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樂

雷州的民間器樂曲。始于明盛於清,流行於雷州半島和湛江地區。雷州音樂按演奏形式可分為:將軍令,氣氛熱烈,氣勢磅礴;小牌,旋律流暢優美,輕鬆活潑;坐門樓,多用於慶典,樂手坐在門樓下(大門口)演奏;戲套,為雷州歌劇和黎戲(雷州木偶戲)的場間氣氛音樂,也 用於日常生活。?

雷州歌劇

雷州歌劇

雷劇原名雷州歌劇。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雷州市。其唱腔音樂、鑼鼓音樂別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謠腔為主唱腔,後在原唱腔基礎上創作出數十種新唱腔,按其體系可分為“高臺”、“雷謳”。?

雷州佛教

唐代佛教開始傳入雷州,以後不斷發展。現全市保存較好的寺廟有108座,其中雷州城區有66座,僧尼583人。全市有60多人分別在廣州、香港和美國等地佛教組織任法師或住持。佛教音樂已搜集到50多種,結構嚴謹,旋律流暢。

9民俗風情

端午奇俗

端午節是民間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因五月初五時逢仲夏第一個午日,故名“端午”,此外還有“五月節”、“端陽”、“重五”等不同稱呼。端午節除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為人們所熟知外,雷州半島舊時還流行放紙鳶、佩香袋、飲菖蒲酒、流瘍等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南北朝的梁吳均《續齊諧記》雲:“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於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後來,善良的人民群眾擔心粽子投入水中“為蛟龍所竊”,於是人們又改用楝葉包裹,以彩絲纏之。據說此二物皆為蚊龍所憚。楝葉是中藥,用以包粽子具有預防疾病的功能。

早期民間包粽子(包中)用黍米,故“角黍”又有“五月粽子”之稱。舊時,雷州人多習慣摘取櫓罟葉去刺,代替粽葉編織成鴨母、筆架、鍋蓋、橄欖、枕頭之形粽子(俗稱“餃侖”),取料粟米或糯米等製成(雷州市一帶粽子較大,稱為大粽。而東海粽更大更長,稱為腳筒粽)。按海康縣誌注釋“櫓罟”一詞說:“櫓罟多生於田塍籬落間,隨處有之,唯生於沙土者高僅一二尺,不能成木,赤土高有丈餘,然亦廢材……”

《 雷州府志》載:五月朔旦,懸艾於門,制雄黃以佩。童子放紙鳶。是日競渡,以竿懸銀牌於船上,勝者得之,曰“奪標”。“端午日”,設酒肴祀家神及祖先。為角黍相饋。浴於溪,曰“流瘍”。

舊時雷州人用粽子及五花腩豬肉等拜祭祖先後,一家人聚餐度過節日。到五月初五,頭插艾葉的鄉間女子手拿“餃侖”,結隊走到溪河去,把“餃侖”放在水面漂浮一陣。這是致祭投水的屈原。在過去,還有人指使兒童手持一二隻於溪河作水浴,去艾于水,叫做“流瘍”。原來雷地濕熱,發而為瘡,嬰孩多生於頭部。這一天就溪河水邊浴邊歌:“流瘡流膿,流去東海尋別童!”

10旅遊資源

1.南亞熱帶作物植物園位於湛江市湖光岩3~4公里處,東北距霞山14公里。試驗區面積7000畝,主要從事橡膠抗寒育種及熱帶植物試驗,是熱帶作物的科學研究中心。站內有植物樣本園,引進栽培的熱帶作物多達340個種類、800多個品種。有依蘭香、貝葉棕樹、斯里蘭卡玉桂、印度檀香等奇異植物和神秘果、牛心果、流連果、雞蛋果等奇特水果,爛漫的玫瑰園中,品種繁多的玫瑰競相開放,爭奇鬥豔。這裡是個奇異的熱帶植物世界,也是可增長知識的旅遊勝地。

2.要瞭解雷州半島文化,一定要到雷州城。雷州城,位於雷州半島腹地。距市區霞山55公里,面積1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5萬人。雷州城自古就是一座有名的港城。城區處在河海交通的樞紐,南渡河支流繞城而上,幹流東流瀉人南海,城南有雷州港,外港叫港頭,距城7裡;內港在城區今關部街。西漢時曾作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外貿港口。宋代有寇准、蘇軾、蘇轍、秦觀等名臣和文化名人貶來雷州或路過滯留雷州,帶來中原文化。雷州西湖公園,三元塔公園,雷祖祠……

3.湛江具有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包括熱帶風光、海島、海灘、文物古跡、水庫、水上和溫泉等類型的資源。全市適宜開闢海濱浴場和觀景渡假區的岸段總長約150多公里、氣候官人, 不少岸帶有潔白細柔的地灘、蔚藍清澈的海水,是海濱浴場的良好場所。目前,全市已開辦的旅遊區有:湖水清沏、青山環抱、古刹奇立的天然火山口湖——湖光岩; 浩瀚如煙海的鶴地水庫;栽植了數百種珍樹奇木和名花異果的熱帶作物試驗站;平坦潔淨的南三島"碧海銀灘度假中心"和"天然樂園",東海島飛龍灘海水浴場;徐聞白沙灣和吳川吉兆“月牙海灣”王村巷、吳陽海濱浴場等。

4.特別推薦:中外聞名的中國唯一瑪珥湖——湖光岩,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湛江城區西南部18公里處。這裡風景秀麗神奇,青山、碧水、陽光、熔岩奇觀如詩如畫、空氣特別清新,四季如春,鳥語花香,和謁迷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抬。千百年來,湖光岩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政壇要人和成千上萬遊人觀光遊覽,而成為遠近聞名的風景名勝區。古代的美麗傳說和現時的"龍魚神龜戲水","將軍種樹天澆水"的奇聞事實,構成了湖光岩稀、古、奇、美四大特色,成為世人一睹為快的科學奧秘之謎。

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為中心,通廣州、海口、香港等。半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熱帶風光,主要風景區有湖光岩、東海島、粵西熱帶作物試驗站等。

雷州半島地處中國大陸南部邊陲,西控北部灣,東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與海南島共扼瓊州海峽,又是海南島的重要依託,地位重要。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部以半島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風季節,發起海南島登陸戰役,強渡瓊州海峽,5月1日解放海南島。

5得名辯源

對於雷州得名的原由,一直以來總是有人好作這樣詮釋:雷州因多雷而得名。不久前雷州市一位作者也在文章中宣稱:“雷州是僅次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區”,像是為雷州作注。百度網《炎夏雷暴》詞條亦雲:“即使冬季,這一帶(海南島、雷州半島)也能聽到陣陣雷聲,雷州因此而得名”。其實這些說法是缺乏依據的。

因多雷得名史無記載

我們常說的雷,其科學定義是:閃電出現時,閃道中因高溫使水滴汽化,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發生的強烈爆炸聲。伴有雷聲和閃電的天氣現象,稱雷暴。(見《辭海》)雷暴形成與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相關。專家認為,粵西北一粵中德慶、羅定—粵西南為廣東的多雷暴地帶。雷州半島也屬於多雷暴地帶,而古雷州得名是否與多雷有關,還是不能妄加推測。

雷州始名于唐貞觀八年(634年)。同時期,毗鄰的儋州(今海南儋州市)、瓊州(今海口市)、竇州(今信宜市)也分別於622、631、634年始名,可都不用“雷”字命名,莫非儋州、瓊州、竇州的雷比雷州少?自唐貞觀上溯至秦漢,儋州、瓊州、竇州和雷州之地的雷,孰多孰少,史無記載。翻閱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乾旱的記載,世代祭雷祈雨的記載,卻沒有雷暴災害的記載。《雷州府志》錄有雷州古諺“雷打秋有作無收,秋打雷稻籽累累”,並作了詮注。說是雷州人祈盼多雷雨,每年立秋之日有聽雷測天的習俗;“秋打雷稻籽累累”,意為“秋後多雷乃禎祥之兆”。此諺至今仍在雷州半島的鄉村中流傳,究其原因是因為古今氣候未有根本變化。對於雷暴的成因及我國雷區的分佈,哪裡多雷,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林之光在其專著《中國氣候及其極值》中,有全面的闡述。林之光先生的論斷是,“中國的雷暴的分佈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區比平原多,陸地比水面多。”他以建國後五十年各地氣象臺站提供的資料為依據,進行科學分析,認定我國的多雷地區首推雲南、海南,次為青藏高原東部和橫斷山區北部,第三是兩廣地區。專家認為,雷州半島雖屬兩廣雷區的範圍,但由於三面環海,平均海拔才25-70米,無高山,由熱力條件引發的雷暴,相對于海南、粵中、粵北及粵西山區,是少而不是多。權威的氣象資料顯示,雲南猛臘年均雷暴日數達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縣122.5天(最多139天),雲南景洪120.8天(最多149天),海口市112.7天,信宜市108.9天。而湛江市(總面積的70%為古雷州轄地)年均雷暴日數為94.6天,古雷州的腹地今雷州市年均雷暴日數是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物茂的年均雷暴日數322天的三分之一。至於以“冬雷陣陣”說雷州多雷,也不科學。林之光指出,我國長江、巴山以南地區冬天都有雷,終雷最晚的地區是雲南猛定、鎮源。少與多是相對而言的,如能察今知古,那就很難推論出古雷州最多雷。也許古時雷州之雷也就是南不及儋州、瓊州,北不及竇州。問題還在於,自唐武德、貞觀年間(儋州、瓊州、雷州、竇州始名時期)至建國之初,中國各地都沒有完整的氣象資料,關於雷暴的記錄更是鳳毛麟角。不論誰說古雷州是因多雷得名,都是沒有證據的。

雷州多雷的不經之說

說雷州以多雷而名者,雖然缺乏科學依據,但也並非空穴來風,很可能源自一些遠久的傳說。這些傳說見於史籍,世代流傳,穿鑿附會,自圓其說,可概括為“雷州多雷說”,其說有三。

雷州半島風光

其一,“豬雷說”。說是雷州這個地方很多雷,到了冬天都變成豬蟄伏到地下。人們把這些豬雷挖出來煎煮,給它溫暖,讓它立春後回到天上行雲化雨。然而,古時有識之士就認為這種傳說是荒誕的。明《雷州府志》指出,“雷自貞觀始名,說者謂其多雷,至冬蟄而為彘,郡人掘而煮之,其說近誕。”

其二,“風雷說”。說雷州有座擎雷山,山上經常生出雷來。這山有洞竅與瓊州的息風山相通,瓊州那邊一颳風,雷州這邊就打雷。瓊州風多,所以雷州雷多。清《雷州府志》指出,“此為不經之說”。

其三,“陰雷說”。說雷州不但有陽雷,而且有陰雷。陽雷有聲音,主生,行雲化雨,造福人世。陰雷無聲,也看不見,主殺,專事懲辦惡人。那些連得什麼病都來不及知道而突然死去的人,就是被陰雷擊死的,其原因是他本人作惡或是他祖上有人作惡。至今這種“陰雷說”在雷州半島的一些鄉村中仍有流傳,也有人相信。清《雷州府志》照錄此說,並不否定。

“雷州多雷說”告訴人們,雷州之地天上有陽雷,人間有陰雷,山上有風雷,地下有豬雷,真可謂雷州無處不有雷。“雷州多雷說”是科學不昌明時代的產物,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自古以來就有人跟從、附會。因此,雷州就“多雷”了。

多雷說與雷文化

“雷州多雷說”,以現代科學觀點看,固然荒誕不經,不可置信,它卻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以訛傳訛,世代不絕。據史家考證,雷州半島上的先民是西甌、駱越人,唐時稱俚人,即今天黎族、壯族的祖先。駱越人圖騰崇拜雷電,製造青銅鼓以象徵雷,銅鼓既是神器又是樂器,供奉銅鼓為神,又擊鼓作樂,相娛為樂。俚人傳承,供鼓祭雷,相沿成習。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任東合州刺史,三年後奏准朝廷將州名改為雷州。陳文玉在任八年,雷州大治,死後被諡封為“雷震王”,朝廷派禮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後人尊陳文玉為雷祖,其祠稱雷祖祠,人們又把陳文玉神化,有許許多多故事說他是雷種、雷神。雷州境內的人民,不論是俚人還是北來移民漢人,都一致尊崇雷祖陳文玉。俚人信仰天雷,漢人信仰道教中的雷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在祭祀雷祖活動中,俚漢文化觀念合二而一。俚人依祖先傳統上供銅鼓,漢人從道教上供豬牛羊犧牲品。漢人念念有詞,頂禮膜拜;俚人呼天喚地,擊鼓鏗鏗。最初的祭祀理念是既祭雷祖,又祭雷神,也祭天雷,而隨著陳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種各樣的雷傳說,雷祖、雷神與天雷已渾然一體,後來祭祀活動就簡稱為“祭雷”了。

史料顯示,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明清二代,漢人從福建等地大量移入雷州,俚人的後裔黎族、壯族被逼走海南、廣西,雷州漸漸成了漢人的一統天下。雷州祭雷習俗在傳承中嬗變,至明末清初演繹出“雷州換鼓”的雷文化高峰。

所謂雷州換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時供上新鼓換下舊鼓。換鼓是祭雷的俗稱。雷州人稱銅鼓為雷鼓,稱天雷為天鼓,擊銅鼓象徵天鼓,祈禱雷聲常作,雨水充沛。換鼓之日,州內官民齊集雷祖祠前,還有高廉瓊的州縣官員應邀前來助興。新供的100多面大雷鼓,以銅鑼、銅鈸伴配,進行擊樂大演奏。鼓聲如雷,天崩地裂。在擊樂聲中,巫師、道士千般作態,亦咒亦歌,離奇怪異;又有善男信女組成的祈禱儀仗隊,載歌載舞,酬雷謝天,惟妙惟肖。因而雷州換鼓以其規模天下無雙,祭雷演技天下叫絕,與廣德埋藏、錢塘江潮、登州海市並稱為天下四絕。

《廣東新語》雲:“雷人輒擊鼓享神,亦號雷鼓,雲雷天鼓也,霹靂萬物者也。以鼓象其聲,以金髮其氣,故以銅鼓為雷鼓也。”可見,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徵天鼓,創造的是雷鼓作聲,天鼓相應,天人合一,人神共樂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雷州換鼓的精神實質,也是雷文化的精髓。

雷圖騰——雷傳說——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雷州換鼓(祭雷),這就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發展脈絡。雷文化延續了上千年,“雷州多雷說”也延續上千年。如果今天有人以“雷州多雷說”為依據,作出“雷州以多雷而得名”的結論,那也是不足為奇的。

雷州以雷名的歷史記載

歷史記載,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出任東合州刺史,唐貞觀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將州名改為“雷州”,其理由是東合州與該州古時的名稱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於陳文玉為什麼用“雷”字為州名,沒有史料可資查考,但我們可以進行猜想。

猜想一,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其目的是促進民族團結,凝聚俚人的民心,以利管治。陳文玉是漢人,他的前任是俚人首領。俚人敬仰崇拜雷,又有祭雷的習俗。以雷為州命名,是對俚人的尊重,表明陳文玉要當俚人的父母官,這樣俚人就會擁戴他,轄區之內政通人和可以期望。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雷州得名是出於崇雷敬雷,並非因為多雷。

猜想二,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既是為了迎合民俗,也是對上天的祈禱,願州內雷聲常作,風調雨順。陳文玉所處的時代,是雷州半島從狩獵過渡到農耕的時代,陳文玉出生于海康縣一個獵戶人家,對狩獵與農耕的艱難看得清楚。農耕仰賴天澤,要年豐歲稔,只得祈求雷神庇護,及時行雲化雨,潤澤州境。以雷為州命名,意在敬示州托雷管,望多加眷顧。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那雷州得名是因為敬雷、盼雷,也並非因為多雷。

也許還可以作很多的猜想,但猜想畢竟是猜想,猜想不能代替史實。總而言之,州以雷命名也許與雷有關,但究竟是因雷多而得名,還是因雷少而得名,均無可考。據現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記載: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這證實,是因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 “雷”命名。權威的辭書《辭海》、《辭源》、《中國大百科全書》尊重了歷史記載,對雷州或雷州半島都沒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詮釋。我們也應尊重史實和科學,不要輕言“雷州因多雷而得名”。

6地方特產

白斬狗

南宋初年在雷州城興起的一種傳統食俗,把狗宰殺後煮熟,放在砧板上斬碎來吃,稱白斬狗。雷州人很喜歡吃狗肉,市場上賣狗肉攤檔比比皆是。尤其是冬天,吃狗肉可以禦寒,是窮人的大補。甚至有人說:“將錢買狗吃,好過買被蓋。”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湛江市赤坎高州街就有一家“老友記”小店,專營雷州狗肉生意,因為經營得法,曾名噪一時。吃白斬狗很講究調味,狗肉攤檔必備有花生油、醬油、生粉、糖、醋、辣椒等作料製成的調味品,免費供應顧客。家庭製作狗肉,更講究烹調方法。?

白籺

雷州白籺

清代最為興盛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雷州白籺用糯米粉作皮,用白糖、椰絲、芝麻、豬肉末、冬瓜糖、生黃皮等作料作餡,捏成後,放在蒸籠裡蒸熟即成。雷州白籺素以餡多皮薄、油水充足、既香又甜著名,尤其餡裡椰絲要下足豬油炒熟。

大粽

興盛於明代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雷州城東西洋盛產大米,尤以糯米著稱。城裡商販便就地取材用糯米裹粽上市出售。因雷州粽用料足,體形大,人們稱為“雷州大粽”。雷州大粽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糯米洗淨(放在油鍋裡炒過更佳),用蝦米、豬肉等配料作餡,然後用粽葉包裹,再用草繩捆緊,放進鍋里加水煮熟即成。舊時雷州攤檔賣粽,一般是連鍋帶粽搬上街頭,放在火爐上面,邊賣邊加熱。糯米軟滑可口;蝦米、豬肉作餡,香味襲人,且白糖又多,在當時確是一種比較實惠的食品。顧客吃飽後,檔主又免費贈送一碗粽水,既可解膩,又可品嘗粽葉風味。如今,雷州城入夜後,街上傳統賣粽攤檔比比皆是,為雷州人的夜生活增添情趣。不過,由於人們早已解決溫飽問題,雷州大粽風味雖依然如故,但體形比以前小得多了。

甜酒

地方風味小吃。俗稱“甜糟”。相傳始于宋代。與白?NB36C?、大粽合稱雷州三大甜食。它以糯米釀制,荔枝大糯米或六月糯仔米最好,其他糯米也可,但滋味大為遜色。甜酒糖水就是甜酒加黃糖煮水打底,舀到碗裡時,再加適量未經煮過的甜酒。煮過的稍爛,有渣,加上生甜酒,就恰到好處,香甜可口。愛吃生甜酒的人也很多,因為生甜酒保留了甜酒的固有滋味。甜酒葡萄糖豐富,雷州人視為冬令補品,往往把炒過的熟雞肉浸到甜酒中去,每天喝一二碗,可補身益血,產後婦女尤宜。

芋頭飯

芋頭飯是用芋頭切成條塊,用油炒一下,然後伴米煮成飯。芋頭飯特別香口,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裡,廣西的芋頭是給皇帝的貢品,雷州人用來作飯給客人吃,也是一件創舉。芋頭也有一定的藥用和保鍵作用。《本草綱目》雲:芋頭“可寬腸胃,療煩熱”。遊客到雷州一遊,吃了碗芋頭飯,真是一件慰事。

羅卜飯

羅蔔飯是用的羅卜鑄成條絲,加點配料,和米煮飯,吃了潤喉滑嘴甜口。《藥性歌拾四百味》雲:“有降氣化痰,消食積作用。”外出的人品嘗油膩的東西多了,吃碗的羅蔔飯,清清腸胃也是件好事。

蛤騮葉飯

這是雷州人取的名,這種飯,在我們鄉下,只有坐月的婦女才能吃上它。至於蛤騮這種植物有什麼藥用價值,書上還沒有記載。在雷州,喜歡吃這種飯的人可不少。

7人文歷史

雷州文化源源流長,由於雷州半島是紅粘土,所以文化有紅土地文化之稱,雷州半島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眾生產生。神秘的雷州石狗活中流傳至今,對後人有很大啟發。雷州人分佈地區圖歷代英才彙集推動了多種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擁有俚僚文化、閩潮文化、宗教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風俗文化、紅土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類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樂、雷歌雷劇、雷州石狗、雷州儺舞、雷州換鼓、雷州陶瓷、醒獅。

雷州方言

雷州方言,即民間通俗稱呼的雷州話,乃屬閩南語系一支,為中國大陸最南方言區,同時雷州話也是廣東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話得名于古雷州分佈于現今整個雷州半島及半島以北部分地區,因歷史上這于區域屬於古雷州府之管轄在內,所以稱

《雷州方言詞典》為雷州話。

雷州話通行範圍很廣,雷州方言是雷州半島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語言。雷州方言分佈於今行政區劃上的;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及(原屬遂溪縣轄地)的麻章區、東海島、赤坎區、霞山區,以及廉江市南部、坡頭區西部、吳川市東北部等縣(市)、區鄉鎮。人口覆蓋600多萬。

雷州城的雷州話是雷州方言的代表,是正音。(因歷史上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至民國初,數千年裡一直是縣、州、郡、道、軍、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現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彙》、《雷州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人口分佈

雷州人分佈在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上

分佈的主要各縣(市、區)包括在行政區劃上的;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及(原屬遂溪縣轄地)的麻章區、東海島、赤坎區、霞山區(今為湛江市區)。

此外,廉江市南部、坡頭區西部也有雷州人的分佈,人口大約600多萬,使用雷州話。

8鄉鎮分佈

海康港

海康港是個著名的老漁港,港池水深浪靜,位於雷州市西南38公里處,隸屬北和鎮。鎮南的康港墟,墟址就是古代雷州府海康縣城所在地,海康港因此而得名,成港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西元1394年)。海灣港池長1400米,最寬處有1900米,最窄400米,水域面積403平方公里,航道平均水深2至3米,最深處達9米,港內可泊避風漁船100餘艘,附近海域盛產白蝶貝,港內有珍珠養殖場。

雷州海康港

平靜的港口海康港是雷州半島北部灣西岸的一顆明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走進海康港,就如同閱讀一部發黃的線裝書,觀賞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海康港歷史曾是海康縣治所在地。由於地處北部灣出口,水陸交通十分方便,經濟非常繁榮。但同時也極易受到當時猖獗的海盜的侵擾,後朝廷被迫將縣城遷往現雷州城。從此,海康港便逐步成為人們遺忘的角落。作為唯一的遺址縣城入城牆,還有入城大門,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還保留著。可惜到八十年代中期,缺乏保護意識的村民逐漸將城牆拆除,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撼!

隋朝(581-618年)時,原海康縣的縣城就建在這裡,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縣城才遷址到現在的雷城,上世紀70年代後遂改稱海康港。眼下,離古港口不到一百米的港口南岸,有一堵古牆,就是當年海康縣城的古城牆遺址。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拆掉,牆體全由青石砌成。站在古城牆前面,用手撫摸著這一塊塊清晰可辨的古石陳瓦,那一塊塊青石紋理,那一點點凹凸不平,那一片片長滿苔蘚的歷史“印章”,好像看出了民間傳說中的海盜“烏石二”,看到了從遠方無邊無際的大海,乘風破浪歸來的一艘艘漁船,看到了早出晚歸的一代代海康港漁人形象……

當地風情

轉眼已到了二十一世紀,外面的世界無論如何的喧囂,如何的現代化,好像都影響不了康港這位老者的寧靜。你看,只有幾百米寬的海康港碼頭南北兩岸,至今還保留著非常傳統的擺渡。北岸是企水鎮,南岸是北和鎮,涇渭分明。兩地群眾的相互往來,最便捷的就是坐渡船。並不繁忙的兩岸,卻有著兩個簡易碼頭。說它簡易,是因為兩個碼頭,就只有兩條非常簡陋的擺渡船,來也它往也它。裝載呢,就只限人和摩托車單車。收費也不貴,聽漁民說,坐船來去,一次就那麼三五塊錢。

雷州風情

來到碼頭,只見港池裡停泊著一艘艘漁船。海康港有大小漁船一百多艘,停泊的多是本地漁民的船,船上旗幟獵獵。不遠處,一排排養魚的網箱浮在海灣之中。一群群海鷗鶴鳥飛來飛去,引來一陣陣驚呼。這裡是天然的避風漁港,港口離北部灣海面只有幾公里。海康港鼎盛時期,海南臨高、廉江安鋪、遂溪江洪等地的漁船經常到此停泊交易。高峰期,每天停泊的漁船多達200多艘,海產漁貨交易達一千多噸。

雷州話

雷州的主要漢語方言。來源於福建的閩南話(莆田話),元代已基本形成。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幾十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雷州半島,帶來了莆田話和閩南文化,促進了雷州話的形成。據明萬曆《雷州府志》載,當時雷州話叫“東話”或“客話”,其特色是較多地保留了古漢語的語音,許多基本詞彙與潮州話和蒲田話大致相同,但因受官話、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而發生差異性的變化。雷州話通行範圍很廣,包括雷州市、徐聞縣全部,遂溪縣、湛江市區和郊區的大部分,以及雷州半島北部的廉江、吳川、電白3縣的一部分,人口超過500萬。雷州城的雷州話是雷州話代表方言,是正音。現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彙》、《雷州話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

雷州歌曲

用雷州話演唱的民歌。漢代形成于雷州市,流行於雷州半島。是廣東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國131個歌種之一。其格律嚴謹,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韻,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陽平聲,第二句尾字則用陰平聲。每句句首都可加兩三個字,叫“歌墊”。其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以及雙關、重疊、連珠、倒裝等10多種。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等。民間男女老幼都會唱,遇事隨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樂

雷州的民間器樂曲。始于明盛於清,流行於雷州半島和湛江地區。雷州音樂按演奏形式可分為:將軍令,氣氛熱烈,氣勢磅礴;小牌,旋律流暢優美,輕鬆活潑;坐門樓,多用於慶典,樂手坐在門樓下(大門口)演奏;戲套,為雷州歌劇和黎戲(雷州木偶戲)的場間氣氛音樂,也 用於日常生活。?

雷州歌劇

雷州歌劇

雷劇原名雷州歌劇。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雷州市。其唱腔音樂、鑼鼓音樂別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謠腔為主唱腔,後在原唱腔基礎上創作出數十種新唱腔,按其體系可分為“高臺”、“雷謳”。?

雷州佛教

唐代佛教開始傳入雷州,以後不斷發展。現全市保存較好的寺廟有108座,其中雷州城區有66座,僧尼583人。全市有60多人分別在廣州、香港和美國等地佛教組織任法師或住持。佛教音樂已搜集到50多種,結構嚴謹,旋律流暢。

9民俗風情

端午奇俗

端午節是民間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因五月初五時逢仲夏第一個午日,故名“端午”,此外還有“五月節”、“端陽”、“重五”等不同稱呼。端午節除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為人們所熟知外,雷州半島舊時還流行放紙鳶、佩香袋、飲菖蒲酒、流瘍等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南北朝的梁吳均《續齊諧記》雲:“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於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後來,善良的人民群眾擔心粽子投入水中“為蛟龍所竊”,於是人們又改用楝葉包裹,以彩絲纏之。據說此二物皆為蚊龍所憚。楝葉是中藥,用以包粽子具有預防疾病的功能。

早期民間包粽子(包中)用黍米,故“角黍”又有“五月粽子”之稱。舊時,雷州人多習慣摘取櫓罟葉去刺,代替粽葉編織成鴨母、筆架、鍋蓋、橄欖、枕頭之形粽子(俗稱“餃侖”),取料粟米或糯米等製成(雷州市一帶粽子較大,稱為大粽。而東海粽更大更長,稱為腳筒粽)。按海康縣誌注釋“櫓罟”一詞說:“櫓罟多生於田塍籬落間,隨處有之,唯生於沙土者高僅一二尺,不能成木,赤土高有丈餘,然亦廢材……”

《 雷州府志》載:五月朔旦,懸艾於門,制雄黃以佩。童子放紙鳶。是日競渡,以竿懸銀牌於船上,勝者得之,曰“奪標”。“端午日”,設酒肴祀家神及祖先。為角黍相饋。浴於溪,曰“流瘍”。

舊時雷州人用粽子及五花腩豬肉等拜祭祖先後,一家人聚餐度過節日。到五月初五,頭插艾葉的鄉間女子手拿“餃侖”,結隊走到溪河去,把“餃侖”放在水面漂浮一陣。這是致祭投水的屈原。在過去,還有人指使兒童手持一二隻於溪河作水浴,去艾于水,叫做“流瘍”。原來雷地濕熱,發而為瘡,嬰孩多生於頭部。這一天就溪河水邊浴邊歌:“流瘡流膿,流去東海尋別童!”

10旅遊資源

1.南亞熱帶作物植物園位於湛江市湖光岩3~4公里處,東北距霞山14公里。試驗區面積7000畝,主要從事橡膠抗寒育種及熱帶植物試驗,是熱帶作物的科學研究中心。站內有植物樣本園,引進栽培的熱帶作物多達340個種類、800多個品種。有依蘭香、貝葉棕樹、斯里蘭卡玉桂、印度檀香等奇異植物和神秘果、牛心果、流連果、雞蛋果等奇特水果,爛漫的玫瑰園中,品種繁多的玫瑰競相開放,爭奇鬥豔。這裡是個奇異的熱帶植物世界,也是可增長知識的旅遊勝地。

2.要瞭解雷州半島文化,一定要到雷州城。雷州城,位於雷州半島腹地。距市區霞山55公里,面積1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5萬人。雷州城自古就是一座有名的港城。城區處在河海交通的樞紐,南渡河支流繞城而上,幹流東流瀉人南海,城南有雷州港,外港叫港頭,距城7裡;內港在城區今關部街。西漢時曾作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外貿港口。宋代有寇准、蘇軾、蘇轍、秦觀等名臣和文化名人貶來雷州或路過滯留雷州,帶來中原文化。雷州西湖公園,三元塔公園,雷祖祠……

3.湛江具有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包括熱帶風光、海島、海灘、文物古跡、水庫、水上和溫泉等類型的資源。全市適宜開闢海濱浴場和觀景渡假區的岸段總長約150多公里、氣候官人, 不少岸帶有潔白細柔的地灘、蔚藍清澈的海水,是海濱浴場的良好場所。目前,全市已開辦的旅遊區有:湖水清沏、青山環抱、古刹奇立的天然火山口湖——湖光岩; 浩瀚如煙海的鶴地水庫;栽植了數百種珍樹奇木和名花異果的熱帶作物試驗站;平坦潔淨的南三島"碧海銀灘度假中心"和"天然樂園",東海島飛龍灘海水浴場;徐聞白沙灣和吳川吉兆“月牙海灣”王村巷、吳陽海濱浴場等。

4.特別推薦:中外聞名的中國唯一瑪珥湖——湖光岩,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湛江城區西南部18公里處。這裡風景秀麗神奇,青山、碧水、陽光、熔岩奇觀如詩如畫、空氣特別清新,四季如春,鳥語花香,和謁迷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抬。千百年來,湖光岩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政壇要人和成千上萬遊人觀光遊覽,而成為遠近聞名的風景名勝區。古代的美麗傳說和現時的"龍魚神龜戲水","將軍種樹天澆水"的奇聞事實,構成了湖光岩稀、古、奇、美四大特色,成為世人一睹為快的科學奧秘之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