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卡明斯清華講座|美國對朝政策:和解是朝鮮問題的唯一出路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誠然未必是一個好地方, 但它是一個可以被理解的地方, 是一個從日本長達半個世紀的帝國主義統治下, 從接下來另外半個世紀與霸權國家美國以及遠比自己強大的韓國相對抗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反殖民反帝國主義國家, 它的身上帶著所有可想而知的畸病以及對一切侵犯其主權之行為的極端敏感。

——布魯斯·卡明斯《視差》

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布魯斯·卡明斯作品《視差》、《朝鮮戰爭》中譯本書封

這段來自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布魯斯·卡明斯(Bruce Cumings)作品《視差》中的論述簡潔地概括了他幾十年來朝鮮研究中對北朝鮮的基本定位。 幾十年來, 卡明斯同樣堅定不移地以一名美國東亞政策、尤其是對朝政策的批判者身份存在:在他看來, 美國從未理解、也從未試圖理解這個國家——他們殘忍地遺忘了朝鮮戰爭時期自己在北朝鮮犯下的種種罪行,

更在此後近半個世紀中基本放棄對話, 以種種制裁和無時不在的核威懾遏制這個國家;共產主義、東方主義、流氓國家, 他們將各種想像隨意附著在這個國家身上, 直到這個國家在種種塗抹中最終成為一個錯亂的、詛咒的形象。

從1945年“三八線”被劃分、美國涉入朝鮮半島以來已有72年。 對卡明斯來說, 這70年的對朝方針, 只能以“失敗”作結。 2017年9月13日, 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布魯斯·卡明斯來到北京, 在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展開名為《美國的對朝政策:70年的失敗》的演講。 他梳理了自南北朝鮮分割以來美國美國對朝政策的脈絡, 指出, 朝鮮半島不曾有、也不會有軍事解決方案, 和解是朝鮮問題的唯一出路。

布魯斯·卡明斯, 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 朝鮮戰爭研究中修正學派的重要代表。 其作品《視差》《朝鮮戰爭》已有中譯本出版。

遏制、推回、再遏制:冷戰時期美國對朝政策的變化

二戰後初期, 喬治·肯南的遏制政策是美國外交政策和戰略執行的主導方針。

該策略圍繞遏制蘇聯, 主張在有限的、有節制的程度上, 以外交手段和經濟措施恢復西歐和日本工業, 支持這些“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的國家, 從而牽制蘇聯, 將其影響限制在本土和東歐範圍內。 卡明斯指出, 肯南的遏制政策在東亞以日本為中心, 忽視中國和朝鮮半島國家的勢力, 肯南認為, 前者尚且“不成氣候”, 後者則並不具備戰略上的重要地位。

轉變從艾奇遜發生:擔任副國務卿之時, 艾奇遜便有意調整美國的政策方向, 一反五角大樓對朝鮮半島戰略意義的忽視, 轉而強調韓國在重建日本經濟上的價值, 同時批准對朝鮮左翼人士的遏制政策;而在1949年出任國務卿, 主管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後, 艾奇遜在堅持韓國戰略重要性和美國在韓利益的同時,

針對共產主義力量提出了所謂的“推回”政策(rollback, 又譯“擊退”政策)。 與防衛性的、強調阻止國家勢力擴散的“遏制”政策不同, 所謂“推回”, 是強調以強勢手段達成一個國家主要政策的改變, 通常以達成政權更替為目的。 卡明斯特別提及了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48號(NSC48)、第68號檔(NSC68)對我們理解美國對朝政策變化的重要意義:前者擬想了東亞政治經濟, 確認了朝鮮半島的戰略意義;而後者首次確立了以“推回”為主導的全面反共政策, 出兵北朝鮮政府也在後來成為“推回”政策中的一環。

然而歷史事實證明, 美政府推回、根除共產主義, “解放”全朝人士的野心從未成功。 “我們從未、也不能‘推回’共產主義”, 卡明斯如此作結。然而“推回”政策的失敗,創造了支持遏制政策的中間派聯合力量。肯南式的遏制策略重回朝鮮半島並一路延續到冷戰結束。卡明斯指出,一直到今天,美國都在朝鮮半島上製造著緊張但基本穩定的遏制態勢。

失敗的對朝政策與被忽視的朝鮮

卡明斯細數了幾十年來美國對北朝鮮的種種策略,除了在朝鮮戰爭時期已被證明失敗的“推回”政策以外,還有:制裁——從NSC48號檔首次顯露美國對朝鮮反對立場以來,北朝鮮始終是受制裁最嚴重的國家,但這並未帶來任何積極後果;否認主權——不承認北朝鮮政府主權,忽視其尊嚴和對尊重的要求,同樣地,這只是加深了美朝矛盾;等待政權崩潰——卡明斯以“等待戈多”戲稱這種等待,時至今日,北朝鮮政權依然屹立在半島上;先發(preemptive)打擊——它加劇了朝鮮受到的威懾,激化了半島緊張局勢,卻從未阻止其核武器的研發進程。

嘗試,失敗,嘗試,失敗……卡明斯指出,一切侵略性的、軍事性的解決方案最終都被證明是失敗的。而在種種失敗背後,是一個不斷被忽視、被遺忘的北朝鮮。美國人或許已經遺忘了上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自己在北朝鮮做了什麼:他們對北朝鮮進行了3年的、幾乎不顧平民百姓生命的地毯式大轟炸,“空中攻擊從全面、持續的火攻(主要是汽油彈),到威脅要用核武器和化學武器,在朝鮮戰爭最後階段甚至要摧毀北朝鮮的巨型水壩”——比對付日本和德國更加殘酷。卡明斯看到,就算美國人忘了,但朝鮮人記得:這種大屠殺般的恐怖體驗被銘刻在這個國家的記憶中,並極大影響著朝鮮對美國的認知;當忘記歷史的一方越是飛揚跋扈地揮動威懾的武器時,牢記歷史的一方便越是在喪失主權的恐懼中更加防備、堅定和不妥協。美國從未試圖理解這個國家,理解這個國家看似“瘋狂”的舉動後有怎樣的邏輯,這是多年來對朝政策失敗的根因。

事實上,幾十年中為數不多的希望和進展皆蘊於直接對話中:1994年6月美國前總統卡特與金日成的會晤,1998年到2000年間金大中“陽光政策”下各方的交往,2003年到2007年的六方會談。卡明斯指出,對話與理解,是有望解決朝鮮問題的唯一途徑。

“陽光政策”:一個積極案例

歷史中確實曾出現一個“轉折”的時刻。1998年,金大中當選韓國總統,在對北朝鮮問題上提出了著名的“陽光政策”,這是韓國在朝鮮戰爭後首次積極以“交往”為前提涉入朝鮮問題。金大中堅持,我們必須理解北朝鮮人民獲得尊重和自主自決的需求,並在包容、和解、合作的前提下制定政策。“陽光政策”反對任何武裝挑釁,表達了韓國不損害、不吸收北韓的立場,並積極促進朝鮮與韓國的和解和合作——包括支援朝鮮建設,促進解決離散家屬問題,擴大文化和經濟交流等等。在卡明斯看來,“陽光政策”獲得積極推行的1998年到2000年,是朝鮮問題進展最令人欣喜的時期:它帶來了南北雙方趨向深化的合作,一度有望結束朝鮮和韓國之間的冷戰。

“陽光政策”為何能獲得積極的成效?卡明斯指出,因為該政策試圖從歷史的角度正確地理解和對待北朝鮮政權,並在擱置矛盾重重的統一問題下努力尋求交流與合作。“事實是,北朝鮮政權不會憑空垮臺,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然後以它真實的面目,而非我們所臆想的形象來對待北朝鮮”,卡明斯指出,“即使不談統一,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努力在南北朝鮮之間達成和解,並讓朝鮮戰爭真正結束,且這種和解是有可能在美國主導下的東北亞安全結構中達成的”。

事實上,該時期金正日政府確實顯露了一些更開放和溫和的資訊。卡明斯注意到了2000年金正日在朝鮮外交政策上一些轉變:北朝鮮開始與義大利、英國、德國等增進外交關係(這些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都支持交往和和解政策),2000年9月1日,金日成高級軍事代表趙明錄與克林頓會面,幾星期後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更是歷史性地回訪平壤與金正日見面。隨後,克林頓計畫訪問平壤——這或許是幾十年來最有希望的時刻:如果克林頓能與金正日會面,金正日將同意加入《導彈技術控制公約》(MTCR,要求所有導彈最大射程不能超過300公里),作為回報,美國則為朝鮮每年提供10億元糧食補助。若該會談能成功進行,持續多年的朝鮮半島核問題將有望獲得成功解決。

——不幸的是,一場總統競選打亂了原計劃,也使“陽光政策”陷入黯淡的前景。

布希的對朝戰略和當前的危機

對卡明斯來說,布希的對朝政策無異於一場災難。總統交接之際,克林頓訪問平壤的計畫最終擱置,而新上任的布希政府宣稱要對朝鮮半島政策進行全面評估。2001年,在與南韓總統金大中會面時,布希直言自己絕不信任朝鮮,並將重新調整美國對朝政策。他幾乎摧毀了“陽光政策”幾年來的努力和籌畫,讓600億美元用於導彈防衛技術的軍事支出替代了10億糧食援助計畫。布希政府不承認和談,公然將北朝鮮納入“邪惡軸心”國家,預防性自衛(anticipatory self-defense)、先發打擊(preemptive attacks)、預防性戰爭(preventive war)等等詞彙在布希“先發制人”戰略中頻繁出現,而北朝鮮更是成為“先發制人”戰略的主要目標之一。在美國對朝鮮幾十年來的壓力和核威懾背景下,這種對朝戰略使形勢更加岌岌可危。

2002年1月,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在國情咨文中提出“邪惡軸心”說,將伊朗、伊拉克和朝鮮納入“贊助恐怖主義的政權”。

朝鮮的回應呢?在美國威脅實施“先發制人核打擊”之後,2002年,朝鮮展開核子試驗;2003年,朝鮮宣佈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幾經波折的六方會談後,時至今日,朝鮮半島的核問題仍然嚴峻且迫切。卡明斯看到,2002年後美國的對朝策略“沒有取得任何成效——除了讓事態離‘重大危機’更近了一步”。

未來的方向?

如何才能真正解決朝鮮半島核危機,未來的方向到底在哪裡?卡明斯重申了一開始的觀點:朝鮮半島不曾有、也不會有軍事解決方案,和解和對話是朝鮮問題的唯一出路。他指出,事實上,韓國總統金大中與克林頓政府達成的合約已經讓我們看到了重大改變的先兆——它在保持原有聯盟的同時,力圖改變韓國與朝鮮、美國與朝鮮的基本關係。而未來的方向,恰恰應“回到”這一和解的基本方針上,它包括:

1,朝韓共同減少非軍事隔離區(DMZ)軍備數量。

2,美國停止對韓國武裝部隊的作戰控制。

3,通過四方和平協定為朝鮮戰爭劃上最終句號。

4,美國政府和朝鮮政府關係正常化。

“對世界和平來說,‘在相互均衡中保持一線希望’仍將是一條必不可少的原則,正如聯合國憲章第二條第一款所規定,‘所有成員國遵守主權平等之原則’。”《視差》中這段話的思想同樣在卡明斯演講裡得到重申:人們必須尊重北朝鮮的主權的訴求,尊重它平等享有國際共同體成員之權利的訴求,並在此基礎上尋求平等、直接、理解性的對話。

卡明斯如此作結。然而“推回”政策的失敗,創造了支持遏制政策的中間派聯合力量。肯南式的遏制策略重回朝鮮半島並一路延續到冷戰結束。卡明斯指出,一直到今天,美國都在朝鮮半島上製造著緊張但基本穩定的遏制態勢。

失敗的對朝政策與被忽視的朝鮮

卡明斯細數了幾十年來美國對北朝鮮的種種策略,除了在朝鮮戰爭時期已被證明失敗的“推回”政策以外,還有:制裁——從NSC48號檔首次顯露美國對朝鮮反對立場以來,北朝鮮始終是受制裁最嚴重的國家,但這並未帶來任何積極後果;否認主權——不承認北朝鮮政府主權,忽視其尊嚴和對尊重的要求,同樣地,這只是加深了美朝矛盾;等待政權崩潰——卡明斯以“等待戈多”戲稱這種等待,時至今日,北朝鮮政權依然屹立在半島上;先發(preemptive)打擊——它加劇了朝鮮受到的威懾,激化了半島緊張局勢,卻從未阻止其核武器的研發進程。

嘗試,失敗,嘗試,失敗……卡明斯指出,一切侵略性的、軍事性的解決方案最終都被證明是失敗的。而在種種失敗背後,是一個不斷被忽視、被遺忘的北朝鮮。美國人或許已經遺忘了上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自己在北朝鮮做了什麼:他們對北朝鮮進行了3年的、幾乎不顧平民百姓生命的地毯式大轟炸,“空中攻擊從全面、持續的火攻(主要是汽油彈),到威脅要用核武器和化學武器,在朝鮮戰爭最後階段甚至要摧毀北朝鮮的巨型水壩”——比對付日本和德國更加殘酷。卡明斯看到,就算美國人忘了,但朝鮮人記得:這種大屠殺般的恐怖體驗被銘刻在這個國家的記憶中,並極大影響著朝鮮對美國的認知;當忘記歷史的一方越是飛揚跋扈地揮動威懾的武器時,牢記歷史的一方便越是在喪失主權的恐懼中更加防備、堅定和不妥協。美國從未試圖理解這個國家,理解這個國家看似“瘋狂”的舉動後有怎樣的邏輯,這是多年來對朝政策失敗的根因。

事實上,幾十年中為數不多的希望和進展皆蘊於直接對話中:1994年6月美國前總統卡特與金日成的會晤,1998年到2000年間金大中“陽光政策”下各方的交往,2003年到2007年的六方會談。卡明斯指出,對話與理解,是有望解決朝鮮問題的唯一途徑。

“陽光政策”:一個積極案例

歷史中確實曾出現一個“轉折”的時刻。1998年,金大中當選韓國總統,在對北朝鮮問題上提出了著名的“陽光政策”,這是韓國在朝鮮戰爭後首次積極以“交往”為前提涉入朝鮮問題。金大中堅持,我們必須理解北朝鮮人民獲得尊重和自主自決的需求,並在包容、和解、合作的前提下制定政策。“陽光政策”反對任何武裝挑釁,表達了韓國不損害、不吸收北韓的立場,並積極促進朝鮮與韓國的和解和合作——包括支援朝鮮建設,促進解決離散家屬問題,擴大文化和經濟交流等等。在卡明斯看來,“陽光政策”獲得積極推行的1998年到2000年,是朝鮮問題進展最令人欣喜的時期:它帶來了南北雙方趨向深化的合作,一度有望結束朝鮮和韓國之間的冷戰。

“陽光政策”為何能獲得積極的成效?卡明斯指出,因為該政策試圖從歷史的角度正確地理解和對待北朝鮮政權,並在擱置矛盾重重的統一問題下努力尋求交流與合作。“事實是,北朝鮮政權不會憑空垮臺,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然後以它真實的面目,而非我們所臆想的形象來對待北朝鮮”,卡明斯指出,“即使不談統一,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努力在南北朝鮮之間達成和解,並讓朝鮮戰爭真正結束,且這種和解是有可能在美國主導下的東北亞安全結構中達成的”。

事實上,該時期金正日政府確實顯露了一些更開放和溫和的資訊。卡明斯注意到了2000年金正日在朝鮮外交政策上一些轉變:北朝鮮開始與義大利、英國、德國等增進外交關係(這些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都支持交往和和解政策),2000年9月1日,金日成高級軍事代表趙明錄與克林頓會面,幾星期後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更是歷史性地回訪平壤與金正日見面。隨後,克林頓計畫訪問平壤——這或許是幾十年來最有希望的時刻:如果克林頓能與金正日會面,金正日將同意加入《導彈技術控制公約》(MTCR,要求所有導彈最大射程不能超過300公里),作為回報,美國則為朝鮮每年提供10億元糧食補助。若該會談能成功進行,持續多年的朝鮮半島核問題將有望獲得成功解決。

——不幸的是,一場總統競選打亂了原計劃,也使“陽光政策”陷入黯淡的前景。

布希的對朝戰略和當前的危機

對卡明斯來說,布希的對朝政策無異於一場災難。總統交接之際,克林頓訪問平壤的計畫最終擱置,而新上任的布希政府宣稱要對朝鮮半島政策進行全面評估。2001年,在與南韓總統金大中會面時,布希直言自己絕不信任朝鮮,並將重新調整美國對朝政策。他幾乎摧毀了“陽光政策”幾年來的努力和籌畫,讓600億美元用於導彈防衛技術的軍事支出替代了10億糧食援助計畫。布希政府不承認和談,公然將北朝鮮納入“邪惡軸心”國家,預防性自衛(anticipatory self-defense)、先發打擊(preemptive attacks)、預防性戰爭(preventive war)等等詞彙在布希“先發制人”戰略中頻繁出現,而北朝鮮更是成為“先發制人”戰略的主要目標之一。在美國對朝鮮幾十年來的壓力和核威懾背景下,這種對朝戰略使形勢更加岌岌可危。

2002年1月,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在國情咨文中提出“邪惡軸心”說,將伊朗、伊拉克和朝鮮納入“贊助恐怖主義的政權”。

朝鮮的回應呢?在美國威脅實施“先發制人核打擊”之後,2002年,朝鮮展開核子試驗;2003年,朝鮮宣佈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幾經波折的六方會談後,時至今日,朝鮮半島的核問題仍然嚴峻且迫切。卡明斯看到,2002年後美國的對朝策略“沒有取得任何成效——除了讓事態離‘重大危機’更近了一步”。

未來的方向?

如何才能真正解決朝鮮半島核危機,未來的方向到底在哪裡?卡明斯重申了一開始的觀點:朝鮮半島不曾有、也不會有軍事解決方案,和解和對話是朝鮮問題的唯一出路。他指出,事實上,韓國總統金大中與克林頓政府達成的合約已經讓我們看到了重大改變的先兆——它在保持原有聯盟的同時,力圖改變韓國與朝鮮、美國與朝鮮的基本關係。而未來的方向,恰恰應“回到”這一和解的基本方針上,它包括:

1,朝韓共同減少非軍事隔離區(DMZ)軍備數量。

2,美國停止對韓國武裝部隊的作戰控制。

3,通過四方和平協定為朝鮮戰爭劃上最終句號。

4,美國政府和朝鮮政府關係正常化。

“對世界和平來說,‘在相互均衡中保持一線希望’仍將是一條必不可少的原則,正如聯合國憲章第二條第一款所規定,‘所有成員國遵守主權平等之原則’。”《視差》中這段話的思想同樣在卡明斯演講裡得到重申:人們必須尊重北朝鮮的主權的訴求,尊重它平等享有國際共同體成員之權利的訴求,並在此基礎上尋求平等、直接、理解性的對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