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們帶娃,竟累出了抑鬱症!比起挑剔,我們更應該做點什麼?

生娃之後精力根本不夠用,

辭職自己在家帶,

一般在普通家庭裡很不現實。

如果雇保姆、月嫂來帶,

不僅不放心, 而且費用也不低。

於是, 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第三個辦法——

求助咱爸媽呀!

請退休在家的老人幫忙帶孩子

不僅自己可以專心賺錢養家

還能讓寶寶和老人做個伴

看上去似乎是一舉兩得!

可實際操作呢?

心酸!老人帶娃累出“心病”

63歲的李阿姨, 退休後的生活原本充實又輕鬆,

上上課跳跳舞旅旅遊。

但她的獨生女添了孩子之後, 她的退休生活變成了去女兒生活的武漢幫帶孩子, 帶大了大寶又有了二寶。 最近兩三個月來, 李阿姨失眠、胃口不好, 一下瘦了十幾斤。

除了身體累, 精神上也很緊張。

李阿姨說, 最怕的就是孩子生病,

遭到女兒女婿埋怨, 更讓她憋屈的是, 經常會為養育問題跟女婿起爭執。

三年帶倆孫, 壓力太大, 幾天前, 她終於在武漢市心理醫院找到癥結:過度焦慮患上了抑鬱症。

專家表示, 在失眠老人中有三成都跟帶孩子有關。

儘管老人有苦難言, 但是那麼多年輕父母還是選擇了讓老人帶孩子。 老人幫忙帶孩子, 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專家表示, 從社會學角度來說, 該現象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

1

可分擔子女壓力 老人帶娃更盡心

由於經濟壓力, 多數媽媽在生娃後還是會選擇重回職場, 這時候, 帶娃的主要任務就落在兩位老人肩上。 他們有充足的時間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 而且他們帶孩子比你請保姆要靠譜多了!

既料理了家務, 又能讓你沒有後顧之憂地在職場上拼搏。 可見老人帶娃更盡心!

2

老人更加耐心帶 能給孩子安全感

心理專家認為, 老人有更多的生活和育兒經驗, 會比年輕人更有耐心, 孩子能得到更多的愛和安全感, 這些環境條件對孩子性格發展具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3

老人更樸實節儉 培養孩子好品質

專家還表示, 老一代人大多體驗過艱辛的生活, 因此也比年輕人更加節儉、樸實。 孩子們回到農村, 讓老人參與育兒, 教會孩子澆花、除草、喂雞鴨, 也有利於培養孩子尊敬老人、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等好品質。

隔代撫養問題多

每天去幼稚園接孩子,看到幾乎都是爺爺奶奶在等著孩子出來。老師都會讓孩子自己背上小書包。

但是一出園門,老人趕緊就把書包跨在自己肩膀上。原因很簡單:心疼孩子,怕把孩子壓壞了。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是如此愛著孩子們的,無微不至,盡心盡力。每次能看到幼稚園的老師微微搖頭,她們說的“自己的書包自己背”這個小小的要求,也總是被打破。

前幾天收到一個媽媽的來信,她的孩子一直是姥姥帶,起初她覺得既然是姥姥帶,那就該怎麼教育怎麼教育,不要參與太多。

結果到了如今,發現孩子的脾氣特別急躁,還很倔強,所以自己總是發脾氣打孩子。後來開始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但是意識到了問題也於事無補,因為孩子不在身邊。她說不能怪父母,因為是自己的原因。

帶孩子是辛苦活,孩子晚上哭鬧、喝奶、換尿布、踢被子,加上老人本來睡眠品質就不好,整天提心吊膽,更是容易因焦慮導致失眠。

再加之老人和年輕人住在一起,生活習慣、育兒理念不同,一旦溝通不暢,老人各種情緒就都來了。

隔代撫養,究竟有哪些問題?

1

教育理念不同

首先,在家裡,兩代人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衝突不斷。

你說要給孩子立規矩,老人說孩子長大了自然懂。

你還繼續爭論,她們給你來一句:“你小時候也這樣,現在不是很好嘛!”

“我不好,所以我希望孩子好。”

當你甩出這句話的時候,是在撕開自己的傷疤。

你說孩子不能吃太多零食,老人說孩子高興就好,哭起來煩躁。

……

很多這樣的衝突,明裡暗裡地較量著。

老人對於孩子的生理保育多於培養教育,使孩子形成了驕橫、任性的性格,長此以往,被溺愛長大的孩子對父母的管教抵抗,並與之疏遠。

2

親子關係生疏

專家表示,幼兒階段是與孩子建立親子感情的最重要階段,如果家長長期缺席孩子的成長,會與孩子關係生疏;如果家庭沒有形成良好的教育機制,父母與爺爺奶奶“爭寵”,孩子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見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甚至學會撒謊,這會影響孩子性格,甚至影響孩子以後的社會交往。

3

老人文化水準較為落後 無法全面輔導孩子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弊端就是部分老年人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文化水準不高。而如今的孩子,不僅要接受正規教育,且較為注重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要學習各種各樣的新技能,這就顯現出問題了,老人沒有辦法給她較為全面的輔導和幫助。

那麼,年輕家長怎樣才能與父母達成更多共識,共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首先,如果準備要老人幫忙帶孩子,就要理解老人。

如果孩子有問題就怪罪老人,自己卻沒有去給方法,沒有好好溝通。

結果只會寒了老人的心,也把關係搞的很僵。

要知道,孩子成長路上,任何一項都要費心費力。

衣食起居,都要悉心照料。

老人們往往就把精力耗費得差不多了。

你還要老人獨自去學習兒童心理學,理解孩子的情緒,幫孩子好習慣,理解當下的教育理念。

這就真的是一種苛求了。

年輕人不應對老人要求過高,應尊重老人,如果雙方教育理念不同,應及時溝通與協調,而不是一味地苛責。應盡可能地發揮主導作用,儘量陪伴孩子,老人加以協助。

多理解老人的難處,好好說話。

理解老人,幫助他們成長。

其實孩子的很多問題,你自己帶,也會同樣存在。

錯不在孩子,更不在老人。

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們自己,根本沒有人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

所以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是幸運的。

請好好愛那個幫忙帶孩子的老人。

其次,讓孩子在心理上跟老人之間的依戀保持穩定持續。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庭管理模式。

特別是0-3歲的孩子,會對一個特定的人形成依戀。

所以當老人在幾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帶孩子。

孩子往往會對她產生一種跟母親一樣的愛和依戀。

看見這個結果,有的媽媽就擔心焦慮。

覺得孩子跟自己不親,想著去爭奪這份依戀。

其實這是多餘的擔憂,而且爭奪會讓孩子內心無可適從。

我們要努力給孩子提供持續性的養育者及穩定的成長環境。

當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發展的。

他在跟母親長期相處之後,又會慢慢把依戀過渡到母親身上。

同時把對老人的那份愛埋藏在內心,不會忘卻,溫暖著他。

如果有老人幫忙帶孩子,那就努力讓孩子感受到兩份愛。

轉變觀念,不是讓父母“帶”孩子,而是請父母“教”孩子。

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是吃飽喝足即可,長輩不是保姆,他們也有責任把孩子教育好。

因此雙方應該達成共識,花更多的心思給孩子塑造一套規則,有意識地去教化他們。

不管是哪種方式帶孩子,

都應該努力讓孩子留在自己的父母身邊。

因為父母的愛是無可替代的。

請記得:

帶孩子是生養者的責任。

其他人,都只能幫幫忙而已。

親,小北需要你在文章左下角點個贊哦!拜託啦~

北疆女聲增加往期熱文啦,讀者朋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就可以查看——孩子最需要媽媽什麼樣的愛?一段刷爆朋友圈的暖心視頻,讓無數人淚奔

隔代撫養問題多

每天去幼稚園接孩子,看到幾乎都是爺爺奶奶在等著孩子出來。老師都會讓孩子自己背上小書包。

但是一出園門,老人趕緊就把書包跨在自己肩膀上。原因很簡單:心疼孩子,怕把孩子壓壞了。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是如此愛著孩子們的,無微不至,盡心盡力。每次能看到幼稚園的老師微微搖頭,她們說的“自己的書包自己背”這個小小的要求,也總是被打破。

前幾天收到一個媽媽的來信,她的孩子一直是姥姥帶,起初她覺得既然是姥姥帶,那就該怎麼教育怎麼教育,不要參與太多。

結果到了如今,發現孩子的脾氣特別急躁,還很倔強,所以自己總是發脾氣打孩子。後來開始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但是意識到了問題也於事無補,因為孩子不在身邊。她說不能怪父母,因為是自己的原因。

帶孩子是辛苦活,孩子晚上哭鬧、喝奶、換尿布、踢被子,加上老人本來睡眠品質就不好,整天提心吊膽,更是容易因焦慮導致失眠。

再加之老人和年輕人住在一起,生活習慣、育兒理念不同,一旦溝通不暢,老人各種情緒就都來了。

隔代撫養,究竟有哪些問題?

1

教育理念不同

首先,在家裡,兩代人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衝突不斷。

你說要給孩子立規矩,老人說孩子長大了自然懂。

你還繼續爭論,她們給你來一句:“你小時候也這樣,現在不是很好嘛!”

“我不好,所以我希望孩子好。”

當你甩出這句話的時候,是在撕開自己的傷疤。

你說孩子不能吃太多零食,老人說孩子高興就好,哭起來煩躁。

……

很多這樣的衝突,明裡暗裡地較量著。

老人對於孩子的生理保育多於培養教育,使孩子形成了驕橫、任性的性格,長此以往,被溺愛長大的孩子對父母的管教抵抗,並與之疏遠。

2

親子關係生疏

專家表示,幼兒階段是與孩子建立親子感情的最重要階段,如果家長長期缺席孩子的成長,會與孩子關係生疏;如果家庭沒有形成良好的教育機制,父母與爺爺奶奶“爭寵”,孩子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見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甚至學會撒謊,這會影響孩子性格,甚至影響孩子以後的社會交往。

3

老人文化水準較為落後 無法全面輔導孩子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弊端就是部分老年人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文化水準不高。而如今的孩子,不僅要接受正規教育,且較為注重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要學習各種各樣的新技能,這就顯現出問題了,老人沒有辦法給她較為全面的輔導和幫助。

那麼,年輕家長怎樣才能與父母達成更多共識,共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首先,如果準備要老人幫忙帶孩子,就要理解老人。

如果孩子有問題就怪罪老人,自己卻沒有去給方法,沒有好好溝通。

結果只會寒了老人的心,也把關係搞的很僵。

要知道,孩子成長路上,任何一項都要費心費力。

衣食起居,都要悉心照料。

老人們往往就把精力耗費得差不多了。

你還要老人獨自去學習兒童心理學,理解孩子的情緒,幫孩子好習慣,理解當下的教育理念。

這就真的是一種苛求了。

年輕人不應對老人要求過高,應尊重老人,如果雙方教育理念不同,應及時溝通與協調,而不是一味地苛責。應盡可能地發揮主導作用,儘量陪伴孩子,老人加以協助。

多理解老人的難處,好好說話。

理解老人,幫助他們成長。

其實孩子的很多問題,你自己帶,也會同樣存在。

錯不在孩子,更不在老人。

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們自己,根本沒有人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

所以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是幸運的。

請好好愛那個幫忙帶孩子的老人。

其次,讓孩子在心理上跟老人之間的依戀保持穩定持續。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庭管理模式。

特別是0-3歲的孩子,會對一個特定的人形成依戀。

所以當老人在幾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帶孩子。

孩子往往會對她產生一種跟母親一樣的愛和依戀。

看見這個結果,有的媽媽就擔心焦慮。

覺得孩子跟自己不親,想著去爭奪這份依戀。

其實這是多餘的擔憂,而且爭奪會讓孩子內心無可適從。

我們要努力給孩子提供持續性的養育者及穩定的成長環境。

當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發展的。

他在跟母親長期相處之後,又會慢慢把依戀過渡到母親身上。

同時把對老人的那份愛埋藏在內心,不會忘卻,溫暖著他。

如果有老人幫忙帶孩子,那就努力讓孩子感受到兩份愛。

轉變觀念,不是讓父母“帶”孩子,而是請父母“教”孩子。

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是吃飽喝足即可,長輩不是保姆,他們也有責任把孩子教育好。

因此雙方應該達成共識,花更多的心思給孩子塑造一套規則,有意識地去教化他們。

不管是哪種方式帶孩子,

都應該努力讓孩子留在自己的父母身邊。

因為父母的愛是無可替代的。

請記得:

帶孩子是生養者的責任。

其他人,都只能幫幫忙而已。

親,小北需要你在文章左下角點個贊哦!拜託啦~

北疆女聲增加往期熱文啦,讀者朋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就可以查看——孩子最需要媽媽什麼樣的愛?一段刷爆朋友圈的暖心視頻,讓無數人淚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