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果,我早點轉業回家?一諾,爸爸要沒有爸爸了……

作者:第一幹事;

敲下幾行字, 刪去;再敲下幾行字, 再刪去……我想我得寫點什麼, 記錄下此刻的心情。 但心情如此沉重, 卻不知道從何開始。

昨天早上, 在湘潭陪母親將近期身體不適的老父送到了醫院住院治療, 下午, 匆匆趕回長沙。 今早, 陪著妻子到湘雅做穿刺手術。 累了一天回來, 晚飯後正準備給母親電話詢問下病情, 就接到了母親的電話。 說醫生今天給拍了片子, 父親是腸道癌, 晚期, 腸都壞掉了, 要手術切除;問我在哪, 要等我回去一併介紹病情……言下之意, 父親就算手術成功, 也時日無多了。

我答應母親,

等週四上午陪妻子到醫院檢查完身體, 下午就趕回家。 放下電話, 鼻子有點酸酸的, 心裡有些空蕩蕩的——要失去親人的感覺, 原來是這樣的。

妻子走過來, 問我母親打電話有什麼事, 我說問了你今天穿刺手術的情況。 妻子又問, 還有呢?好像聽到說爸爸的情況了。 我如實轉述了病情, 又說:“前天回去, 爸爸瘦了好多, 臉上的肉全沒了……”眼眶一熱, 我停住了嘴, 把淚水憋了回去……

上午接一個從部隊復員的兄弟的電話, 聊起現狀, 感慨了一句:“轉業回來, 比在部隊忙多了。 一家子老弱病殘, 什麼事情都指望著你。 ”沒想到, 一語成讖, 晚上就感覺到了那種複雜難明的情感。

忍著內心的起伏, 給將滿兩歲的女兒剪著指甲, 突然, 想起網上讀過的一段小故事——

姥姥去世了。 媽媽平靜地處理完後事, 晚上回來她栽倒在床上抽泣道:“女兒, 你知道嗎, 媽媽沒有媽媽了……”我頓時心酸至極。

凝視著女兒純真無邪的臉, 我在心裡默默說了一句:

“一諾, 你知道嗎?爸爸要沒有爸爸了!”

然後, 終於抑制不住心底的酸楚,

將自己關進了房間。

其實, 我一直都在擔心父母的身體。 出生於一九四八年臘月的父親是個老煙槍, 我讀中學時就從工廠下崗了。 印象中我小時候他一直抽著均價不到一元每包的劣質煙, 偏偏煙癮還重, 兩天三包是常態, 一天兩包也正常。 又沒有任何健康的運動愛好,

近些年來每天除了偶爾寫點文字, 就是看電視和修長城。 大約十年前, 雙耳幾乎全聾, 嚼檳郎的牙齒也掉光了。 每次休假回到家裡, 聽著他半夜連續的咳嗽聲, 我都擔心幾乎不生病的他, 有一天會病來如山倒……

記得2010年初, 我咬著牙, 傾盡工作五年的所有積蓄, 在老家按揭買下一座新房。 有朋友問:“你將來要是在外地成家不回來了, 房子買在老家幹嘛呢?”我說:“離家多年, 從軍也無法守在父母身邊盡孝。 他們身體又都不好, 趁早讓他們這輩子住個新房子吧。 我不想等有個萬一, 再終身遺憾啊!”

記得去年我休假回家, 因為妻子在長沙上班, 孩子又小, 選擇周中自己回湘潭陪伴父母。 母親有一次說:“兒啊, 你就在長沙多陪陪媳婦和一諾,

帶孩子不容易啊。 湘潭這邊沒啥事, 我們能理解的。 ”我脫口而出:“媽媽, 沒關係。 孩子還小, 我陪她們的時間還有很長。 你們老了, 身體又不好, 我只是怕我陪你們的時間不多了。 ”話說完, 才想起李密在《陳情表》中的告白“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報養劉之日短也。 ”不禁心頭一酸。 悄悄一瞥, 默然的母親, 眼角似也有淚光。

回想從軍這十六載,軍校四年,每次寒暑假回來,還常跟同學相約聚會玩樂,幾乎沿襲了中學時代“把家只當做睡覺的旅館”的習慣;畢業後工作,一年休一次假,已經開始更樂意多守在家中陪著父母,與同學舊友的聚會少了很多;到了後面這些年,偶有好友相聚,多選擇下午茶時光,到點則各自回家:在外漂泊、年歲漸長的我們,都越來越珍惜與父母在一張桌上吃飯的時光和次數了!

如今,養兒方知父母恩,當自己有了孩子,看著那個小生命從初生時的脆弱、懵懂,到一天天長大、強壯、懂事,益發體會父母養大自己的艱難。今年,我終於轉業回家了,以為能多陪陪家人了。結果,卻……

說真的,倔強執拗的父親,並不懂得怎麼跟他的兒女交流,我們之間的交流也不多。雖然有很多知道父親的人,笑稱我的寫作興趣是遺傳自他(老父最擅古詩詞、楹聯等,每年都能獲幾個全國的徵集大賽獎勵,其他諸如評論、散文、小說也都寫了不少,剪貼本十多本……),但我覺得我跟父親的文風相差甚遠。不過,確實要感激他“用稿費買的那一櫃子藏書”(父親原話),讓我從識字開始,就看到了比同齡人更廣闊的天地。——最近很流行一句:“最好的學區房,是家裡的書房。”我想,我也會給我的孩子,一個最好的讀書的環境。

寫到這裡,心情漸漸平復下來。但卻還是覺得很難接受這個現實:父親,真的快要離開我了嗎?

昨天,跟母親從醫院回來,在計程車上,我還跟母親說:“爸是一九四八年出生的,今年是2017年,按照咱‘男逢女滿’的習俗,年底要做(辦)70歲吧?”的士司機笑著:“70歲,當然要做(辦)了……”

又想起十年前的那個冬天,畢業後一年半多沒休假的我,去找領導請假。領導說:“我當年在基層任職的時候啊,三年都沒回過家……年輕的時候,要多在工作上努力……”我當時也是年輕,心裡一急,直接就回領導:“首長,我爸明天六十歲生日,他就我一個兒子。他身體不好,我也不知道他還能不能活到70歲……工作上我會用心,但我覺得該盡的孝也不能錯過……”

那年,趕上了百年一遇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營區附近的中巴車剛上高速不久,就聽廣播裡報高速公路路口已經封閉;上了火車,本該當晚12時前到站的,拖到第二天早晨才到;到了家裡,看電視新聞,才知道冰災之嚴重,不少從北往南的列車甚至依然卡在了半途中……中午,由於路面結冰嚴重,鄉下的親戚都沒能過來,但還好,有我這個兒子在,全家一起吃了頓團圓飯。

如今,眼看著父親真的不知道能不能熬到七十歲那天,我該慶倖自己當年在領導面前的堅持不讓吧?

前幾天,群裡有位朋友“呵呵”一聲,轉給我一篇文:《離家遠了,離打贏近了》。作者主要是談移防,燉了一碗熟悉的雞湯,在文章說道:

無數事例一再證明,軍人一旦被利益得失和兒女情長所羈絆,在國家大義和親情眷戀面前就會猶豫不決,在危難關頭就難以挺身而出。

說實話,我沒明白,為什麼國家大義就一定要跟軍人的利益得失、親情眷戀、兒女情長成為對立面?土地革命時期,我們黨喊出的口號的“打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是不是軍人的利益得失?抗美援朝時期,我們高唱的歌曲是“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保家鄉”不是親情眷戀嗎?新時期,我們徵兵的口號喊得最多的還是“一人參軍,全家光榮”,不是兒女情長嗎?

還有十二天,就是才女張愛玲的誕辰。她曾說過:“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去年,青年女軍官徐如燕逝世後,引得劉亞洲將軍含淚呼籲:中國人活得累,活得苦。中國軍人活得更累,更苦。中青年幹部活得最累,最苦。上有老,下有小。繁重的工作壓力,複雜的人際關係,壓抑人性的傳統習俗,令人窒息的競爭環境,無不在榨取著身心健康。

我已經退役了,脫下了軍裝,告別了軍旗,離開了軍營。但仍衷心期盼,我們部隊的領導,能多體諒些中青年官兵的不易,多理解他們的親情眷戀,多關心他們的兒女情長,在非戰爭和重大自然災害發生的前提下,少一些因為比武、考核、迎檢等名目的休假召回,多一些扎扎實實的人文關懷,比如讓他們能儘量多些陪家屬分娩,給父母過壽和送終……畢竟,工作少了誰都照樣幹,地球少了誰都照樣轉!他們在單位只是小草,於家庭卻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參天大樹!

最後,也提醒還在服役的戰友,在條件許可的範圍內,儘早盡孝、多陪父母!畢竟,人生最大的遺憾,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附上三段網路小故事——

家裡買了一台大電視,我想放客廳,可老媽想放他們臥室,一直爭執不下,最後還是老媽妥協了。很多年過去了,有天老媽發資訊:電視放我和你爸臥室其實是想讓你能來我們屋看,這樣可以多陪陪我們……當即釋懷,忍不住大哭。

我問老公:“如果是我得了絕症,你會給我治嗎?”老公快睡著了,迷迷糊糊說:“別瞎說……傾家蕩產也得治!”我說:“如果你得了呢?”老公:“那就不治了。剩下你一個人,掙錢不容易。”

大年三十晚上,因為在外地加班不能回家過年,雖然爸爸知道我不回去,但他還是一個人冒著刺骨寒風到人煙稀少的小車站一直一直的等,媽媽叫他回來 可爸卻說:“萬一她是騙我們的呢,萬一她晚上就回來了呢。”後來聽到媽媽給我說這件事的時候,我心裡面就像被錘子狠狠的砸著那麼難受。

回想從軍這十六載,軍校四年,每次寒暑假回來,還常跟同學相約聚會玩樂,幾乎沿襲了中學時代“把家只當做睡覺的旅館”的習慣;畢業後工作,一年休一次假,已經開始更樂意多守在家中陪著父母,與同學舊友的聚會少了很多;到了後面這些年,偶有好友相聚,多選擇下午茶時光,到點則各自回家:在外漂泊、年歲漸長的我們,都越來越珍惜與父母在一張桌上吃飯的時光和次數了!

如今,養兒方知父母恩,當自己有了孩子,看著那個小生命從初生時的脆弱、懵懂,到一天天長大、強壯、懂事,益發體會父母養大自己的艱難。今年,我終於轉業回家了,以為能多陪陪家人了。結果,卻……

說真的,倔強執拗的父親,並不懂得怎麼跟他的兒女交流,我們之間的交流也不多。雖然有很多知道父親的人,笑稱我的寫作興趣是遺傳自他(老父最擅古詩詞、楹聯等,每年都能獲幾個全國的徵集大賽獎勵,其他諸如評論、散文、小說也都寫了不少,剪貼本十多本……),但我覺得我跟父親的文風相差甚遠。不過,確實要感激他“用稿費買的那一櫃子藏書”(父親原話),讓我從識字開始,就看到了比同齡人更廣闊的天地。——最近很流行一句:“最好的學區房,是家裡的書房。”我想,我也會給我的孩子,一個最好的讀書的環境。

寫到這裡,心情漸漸平復下來。但卻還是覺得很難接受這個現實:父親,真的快要離開我了嗎?

昨天,跟母親從醫院回來,在計程車上,我還跟母親說:“爸是一九四八年出生的,今年是2017年,按照咱‘男逢女滿’的習俗,年底要做(辦)70歲吧?”的士司機笑著:“70歲,當然要做(辦)了……”

又想起十年前的那個冬天,畢業後一年半多沒休假的我,去找領導請假。領導說:“我當年在基層任職的時候啊,三年都沒回過家……年輕的時候,要多在工作上努力……”我當時也是年輕,心裡一急,直接就回領導:“首長,我爸明天六十歲生日,他就我一個兒子。他身體不好,我也不知道他還能不能活到70歲……工作上我會用心,但我覺得該盡的孝也不能錯過……”

那年,趕上了百年一遇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營區附近的中巴車剛上高速不久,就聽廣播裡報高速公路路口已經封閉;上了火車,本該當晚12時前到站的,拖到第二天早晨才到;到了家裡,看電視新聞,才知道冰災之嚴重,不少從北往南的列車甚至依然卡在了半途中……中午,由於路面結冰嚴重,鄉下的親戚都沒能過來,但還好,有我這個兒子在,全家一起吃了頓團圓飯。

如今,眼看著父親真的不知道能不能熬到七十歲那天,我該慶倖自己當年在領導面前的堅持不讓吧?

前幾天,群裡有位朋友“呵呵”一聲,轉給我一篇文:《離家遠了,離打贏近了》。作者主要是談移防,燉了一碗熟悉的雞湯,在文章說道:

無數事例一再證明,軍人一旦被利益得失和兒女情長所羈絆,在國家大義和親情眷戀面前就會猶豫不決,在危難關頭就難以挺身而出。

說實話,我沒明白,為什麼國家大義就一定要跟軍人的利益得失、親情眷戀、兒女情長成為對立面?土地革命時期,我們黨喊出的口號的“打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是不是軍人的利益得失?抗美援朝時期,我們高唱的歌曲是“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保家鄉”不是親情眷戀嗎?新時期,我們徵兵的口號喊得最多的還是“一人參軍,全家光榮”,不是兒女情長嗎?

還有十二天,就是才女張愛玲的誕辰。她曾說過:“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去年,青年女軍官徐如燕逝世後,引得劉亞洲將軍含淚呼籲:中國人活得累,活得苦。中國軍人活得更累,更苦。中青年幹部活得最累,最苦。上有老,下有小。繁重的工作壓力,複雜的人際關係,壓抑人性的傳統習俗,令人窒息的競爭環境,無不在榨取著身心健康。

我已經退役了,脫下了軍裝,告別了軍旗,離開了軍營。但仍衷心期盼,我們部隊的領導,能多體諒些中青年官兵的不易,多理解他們的親情眷戀,多關心他們的兒女情長,在非戰爭和重大自然災害發生的前提下,少一些因為比武、考核、迎檢等名目的休假召回,多一些扎扎實實的人文關懷,比如讓他們能儘量多些陪家屬分娩,給父母過壽和送終……畢竟,工作少了誰都照樣幹,地球少了誰都照樣轉!他們在單位只是小草,於家庭卻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參天大樹!

最後,也提醒還在服役的戰友,在條件許可的範圍內,儘早盡孝、多陪父母!畢竟,人生最大的遺憾,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附上三段網路小故事——

家裡買了一台大電視,我想放客廳,可老媽想放他們臥室,一直爭執不下,最後還是老媽妥協了。很多年過去了,有天老媽發資訊:電視放我和你爸臥室其實是想讓你能來我們屋看,這樣可以多陪陪我們……當即釋懷,忍不住大哭。

我問老公:“如果是我得了絕症,你會給我治嗎?”老公快睡著了,迷迷糊糊說:“別瞎說……傾家蕩產也得治!”我說:“如果你得了呢?”老公:“那就不治了。剩下你一個人,掙錢不容易。”

大年三十晚上,因為在外地加班不能回家過年,雖然爸爸知道我不回去,但他還是一個人冒著刺骨寒風到人煙稀少的小車站一直一直的等,媽媽叫他回來 可爸卻說:“萬一她是騙我們的呢,萬一她晚上就回來了呢。”後來聽到媽媽給我說這件事的時候,我心裡面就像被錘子狠狠的砸著那麼難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