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的貧窮思維:萬般皆下品,唯有便宜好

你肯定對下面這幾句話, 特別熟悉:

“這個太貴, 所以不買”

“家裡很窮, 所以不買”

“家裡連買菜的錢都沒有了”

“掙錢不容易, 爸媽上班很辛苦”

……

一個網友也有這樣的困惑, 她說:

“我現在是一個大二的學生, 比較注重外表, 所以總是想買漂亮的衣服鞋子, 還有比較好的護膚品。 說是牌子, 其實都是很平價的那種。

但是我的爸爸卻認為, 學生就該穿得樸素, 鞋子應該穿到破洞, 我很難過, 因為我想在最美的年紀裡展現出最美的自己。

我知道我已經成年了, 總是問父母要錢, 挺不懂事的, 但是我修了輔修, 課業很重, 根本無法做到經濟獨立,

關鍵是我的家境也還算不錯。

我很難過, 想要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稍微寬裕一點, 又覺得這樣的自己是不是三觀不正。

或許有些父母會以為這樣與孩子溝通, 孩子會懂得節儉和懂事。 ”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消費觀念不同, 很正常。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 秉持落後消費觀念的父母, 對孩子而言, 有時則是悲劇。

襪子一定要穿到破了好幾個洞才扔;鞋子不到鞋底透了就能將就;棉襖舊了能遮風就可以;電話才打了兩分鐘, 就開始擔心電話費貴;飯菜合不合口不重要, 能吃飽就行。

在他們眼裡, 萬般皆下品, 唯有省錢好。

節儉本是美德, 可凡事要有個度, 節儉過度就成了摳門。

孩子小時候給孩子極少的零花錢;買什麼都抱怨貴;孩子表達自己的正常需求,

可能還要被罵。

孩子獨立後也替孩子摳摳摳, 總覺得自己多省一點, 孩子就能輕鬆一點, 做個體檢不願意, 買個保險還生氣。

苦難從來不是美德, 時時覺得自己很窮是極大的痛苦。

《那年花開月正圓》中, 俞灝明飾演的杜明禮, 城府極深, 知人知心。 可另一方面, 他心理有極大的扭曲:他設計陷害吳聘, 囚禁他心上人的父親。 他沒有人情味, 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 而這一點和他小時候的生存環境脫不開關係。

從之前的劇情中, 可以推斷, 杜明禮小時候曾深刻地體驗過什麼是貧窮, 對他而言, 有吃的能活下去就是一切。

正常的欲望被壓制, 很容易滋生出不幸。 所以成年後的他心理扭曲。

過於摳門的父母,

會影響家庭兩代人之間的關係。

“這個玩具和你上一次買的那個差不多, 咱就別買了。 ”

“你看看你, 這件衣服這麼貴, 你偏要買, 我看你能穿多久。 ”

“這個多貴呀, 買便宜的也一樣。 ”

《裸婚時代》中, 劉易陽的媽媽就是摳門父母的典型。

劉易陽和童佳倩未婚先孕, 兩家一起吃飯, 結果點餐時, 劉易陽的父母磨磨唧唧, 生怕點多吃不完浪費。

結婚後, 童佳倩用自己的錢買護膚品、買衣服, 劉易陽的媽媽也要心疼半天。

後來孩子出生, 童佳倩買尿不濕, 劉易陽的媽媽說:“我用你爸穿剩下的襯褲做了一些, 買這麼貴的尿不濕不是糟踐錢嘛!”

雖然劉易陽的媽媽本意是好, 但是她的極度摳門卻影響了他們家庭之間的關係。 童佳倩對婆婆越來越不滿意,

劉易陽的媽媽也對心中那個“敗家”的媳婦心生怨氣。

所以當劉易陽因為賽車而進監獄時, 他們開始互相指責:婆婆指責媳婦花錢大手大腳, 媳婦指責婆婆太過摳門從而給小倆口帶來了過多壓力。

一心盯著存款有多少的父母, 大多會犧牲生活品質來省錢。

作家連岳曾講過自己小時候的故事:他從小就寄住在外婆家, 但是他的外婆是一個很節儉的人。 在他外婆看來, 連嶽的存在是一個“額外的糧食消耗者”, 所以很不喜歡他, 每次吃飯, 只要連嶽多吃菜, 他外婆就會鬧情緒, 用白眼瞪他。

連嶽說, 這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他很抑鬱, 但又不知道做什麼, 只能寫信給父母, 說自己在外婆家不開心。 寫完之後,

又自我懷疑, 怎麼可以說外婆壞話。

成年後的連嶽才發現, 當年自己沒有錯。 他說:

“中國的小孩子, 從小到大, 從家庭到學校, 都要接受'節儉是美德'的教育, 小孩子要節約水電, 節約糧食。 但這種教育是有害的, 在這種教育理念下長大的孩子, 容易養成各種吝嗇怪僻, 小便完捨不得沖水, 攢上大便一起沖。 因為對他們來說, 這就是值得炫耀的美德。

但節儉不會讓社會進步, 合理的浪費才會:每個人都不用電不用水, 自來水公司和電力公司怎麼賺錢?每家公司都不賺錢了, 社會還怎麼進步。 ”

作家愛德格·布萊索在一個故事中說, 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 她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這裡的窮, 不僅僅指物質上的匱乏, 還包括生活中的壓力感和不確定性。

《鸚鵡螺》雜誌曾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何貧困是一種疾病》的文章來分析貧困心理。

作者庫珀40歲,年薪超過70萬美元,擔任過投資銀行的經理,還是杜魯門國家安全項目的成員。

表面上看,他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是典型的成功人士。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總有一種非常強烈不安全感,常常自我質疑,充滿焦慮,不敢要小孩,因為總覺得錢還沒有攢夠。

他在文章中指出,長期處在貧困之中的人,會對生活中的困難反應過度,無法考慮長遠打算,特別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

美國《今日心理學》雜誌也有文章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窮養孩子難翻身。

窮養出身孩子往往喪失了“輕鬆感”,因為從小不僅缺少金錢,也缺少來自家庭的認可和支持。

處在壓力的環境下,他們無論做什麼都戰戰兢兢,害怕出錯,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他們總認為,失去就是萬劫不復。

還記得嗎,《人民的名義》中,專案處長趙德漢貪污的錢堆滿了整整一面牆,他卻一分也不敢花。貪污事實敗露之後,他只說: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在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內心總會有一種匱乏感,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稀缺心態”,即“越缺什麼,越在意什麼”。

如果從小就被灌輸“缺錢”的觀念,孩子很有可能會形成強烈的“金錢崇拜”,由衷地覺得錢是個好東西,特別渴望賺錢,又特別不捨得花錢,從而嚴重影響自己的認知判斷能力。

最可怕的,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陷入貧困的思維模式。

貧窮思維就像遺產,不管孩子願不願意繼承,它都會被刻在孩子的人生裡。

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

比省錢更重的是,加強孩子的財商教育。

與其說:“太貴了,咱家買不起”,

不如告訴孩子,咱們家每個月都有預算,下個月給你買;或是這個玩具適合年齡大一點的孩子玩兒,等你過生日媽媽送給你作為禮物,即讓商品變成期待;

與其說:“咱家窮,只能靠你好好上學,將來才能賺錢養家”,

不如詢問孩子真正喜歡什麼,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以及家裡可以為你帶來什麼,即父母是你後盾並非財神;

與其說:“學習好就行,其他你都不用管”,

不如告訴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增加體育鍛煉,即要作為家中一份子,要共同為家庭出力。

家庭教育從來都與貧富沒有關係,我們教育孩子,不是為了讓他背上沉重的家庭負擔,只知道自家的窮,而是應當教會他如何“給予”和付出,讓孩子明白掙錢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也是自食其力的表現。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孩子才能自信、勇敢地面對今後的生活。

《鸚鵡螺》雜誌曾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何貧困是一種疾病》的文章來分析貧困心理。

作者庫珀40歲,年薪超過70萬美元,擔任過投資銀行的經理,還是杜魯門國家安全項目的成員。

表面上看,他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是典型的成功人士。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總有一種非常強烈不安全感,常常自我質疑,充滿焦慮,不敢要小孩,因為總覺得錢還沒有攢夠。

他在文章中指出,長期處在貧困之中的人,會對生活中的困難反應過度,無法考慮長遠打算,特別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

美國《今日心理學》雜誌也有文章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窮養孩子難翻身。

窮養出身孩子往往喪失了“輕鬆感”,因為從小不僅缺少金錢,也缺少來自家庭的認可和支持。

處在壓力的環境下,他們無論做什麼都戰戰兢兢,害怕出錯,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他們總認為,失去就是萬劫不復。

還記得嗎,《人民的名義》中,專案處長趙德漢貪污的錢堆滿了整整一面牆,他卻一分也不敢花。貪污事實敗露之後,他只說: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在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內心總會有一種匱乏感,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稀缺心態”,即“越缺什麼,越在意什麼”。

如果從小就被灌輸“缺錢”的觀念,孩子很有可能會形成強烈的“金錢崇拜”,由衷地覺得錢是個好東西,特別渴望賺錢,又特別不捨得花錢,從而嚴重影響自己的認知判斷能力。

最可怕的,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陷入貧困的思維模式。

貧窮思維就像遺產,不管孩子願不願意繼承,它都會被刻在孩子的人生裡。

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

比省錢更重的是,加強孩子的財商教育。

與其說:“太貴了,咱家買不起”,

不如告訴孩子,咱們家每個月都有預算,下個月給你買;或是這個玩具適合年齡大一點的孩子玩兒,等你過生日媽媽送給你作為禮物,即讓商品變成期待;

與其說:“咱家窮,只能靠你好好上學,將來才能賺錢養家”,

不如詢問孩子真正喜歡什麼,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以及家裡可以為你帶來什麼,即父母是你後盾並非財神;

與其說:“學習好就行,其他你都不用管”,

不如告訴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增加體育鍛煉,即要作為家中一份子,要共同為家庭出力。

家庭教育從來都與貧富沒有關係,我們教育孩子,不是為了讓他背上沉重的家庭負擔,只知道自家的窮,而是應當教會他如何“給予”和付出,讓孩子明白掙錢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也是自食其力的表現。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孩子才能自信、勇敢地面對今後的生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