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載荷確定 探測器共有13種有效載荷

新華網北京9月20日電(王瑩)20日上午, 第三屆北京月球與深空探測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 論壇以“太陽系探測的科學與技術”為主題, 主要內容包括2030年前主要航太國家(組織)關於月球、火星和小行星探測規劃;行星科學研究的新進展和未來五到十年的熱點問題;月球和其它地外天體返回樣品研究的方法、手段和科學進展;深空探測新方法與有效載荷新技術。

開幕式上, 中國科學院重大任務局徐帆江副局長介紹指出, 月球與深空探測是當今世界極具挑戰性、創新性與科學技術帶動性的航太活動之一。

進入新世紀以來, 世界各國都相繼制定了長遠的深空探測計畫, 再次掀起新一輪空間探測熱潮, 並呈現出“參與國家越來越多, 國際合作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的特點。 我國自2004年實施探月工程以來, 圓滿完成了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科學探測任務, 獲得了大量科學探測資料,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特別是利用嫦娥三號科學探測資料, 中國科學家們首次解譯了著陸區月壤和月殼淺層結構特性, 發現了一種新型玄武岩, 這些成果得到國際同行高度認可和評價, 很多成果都屬於國際首次。

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副主任于國斌也在開幕式上表示, 當前, 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已進入空前活躍的新發展時期,

“月球建站”和“火星優先”成為快速發展的兩個主要方向。 從目前到2030年左右, 主要航太國家計畫實施16次無人或機器人月球探測任務。 對於火星的探測, 在技術發展水準上, 國際上已實現對火星的掠飛、環繞、著陸、巡視探測。 火星成為主要航太國家的探測熱點和空間技術戰略制高點, 成為行星探測的首選目標, 火星探測將會出現技術上高新發展、科學上全新發現的局面。

對於月球探測, 于國斌表示, 全球面臨著共同的科學目標, 即探測月球的空間和表面環境、地形地貌、地質構造、資源與能源的分佈和利用;研究月球、類地行星與太陽系的形成演化歷史和特徵等。 中國在月球後續任務中, 將把月球科學綜合探測、月基平臺科學觀測和月球資源利用試驗作為三個主要科學研究方向。

對此, 徐帆江表示, 未來, 中國還將繼續實施小行星採樣返回、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探測、月球科研站、載人空間站、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等多項空間科學探測計畫, 多學科領域的科學實驗、技術試驗和科學應用與研究預期將會獲得一大批原創性重大科學產出。

對於公眾普遍關心的火星探測,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表示, 計畫於2020年前後實施的火星探測目前進展順利, 探測任務中將完成對火星的環繞和著陸巡視探索, 收集火星的空間環境、形貌特徵、表層結構、大氣環境等重要資料。 目前, 中國的火星探測工程正在按計劃穩步進行,

正對預期的科學目標進行預先研究。 據介紹,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的相關載荷也已經基本確定, 探測器總共有13種有效載荷, 其中環繞器7種、火星車6種, 涉及空間環境探測、火星表面探測、火星表層結構探測等領域。

據悉, 本屆論壇為期三天(2017年9月20日至22日), 將有來自國內外20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 論壇組委會共收到中外科學家提交的135篇報告, 論壇期間共安排3篇特邀報告、80篇分組報告和52份海報展示。

作為由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承辦的國際性學術交流活動, 北京月球與深空探測國際論壇每兩年舉辦一次, 以“太陽系探測的科學與技術”為大主題, 旨在通過廣泛交流研討國際月球與深空探測活動的最新進展和取得的成果,

進一步推進我國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科學研究、技術發展和戰略規劃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首屆和第二屆論壇分別於2013年9月、2015年9月成功舉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