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春風暖,病毒狂,身體弱,如何養正氣?

作者: 珍珍@活法兒

春天特別能考驗身體的抗病能力。 從驚蟄節氣起, 隨著陽氣回升, 溫暖的天氣驚醒了蟄伏越冬的昆蟲。 與此同時,

驚醒的還有無形之蟲——病毒。

近段時間, 多地集體爆發諾如病毒感染, 以幼稚園、小學為主, 孩子們嘔吐、腹痛腹瀉、發低燒, 照顧患病孩子的大人也紛紛中招, 這諾如病毒真是來勢兇猛啊。

為什麼偏偏在春天爆發呢?

這與風的關係最大。 《黃帝內經》曰:「風者, 萬病之始也。 」春主風, 此時人體毛孔從冬天的閉合狀態開始舒張, 春風能長驅直入身體。 單獨的風邪致病性不算強, 一旦與寒、濕、熱等結合, 危害是極大的。

而且風讓病毒傳播更便利, 只要風一吹, 帶有病毒的飛沫、塵埃、污染物就會傳播得越快越廣。

什麼樣的人容易招惹病毒?

有人又問:同桌吃飯, 同室起居, 為何別的人沒事, 就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感染了病毒呢?道理很簡單, 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生活習性不一樣,

也就是內環境不一樣, 而病毒最喜歡身體虛、愛吃生冷寒涼、脾胃有積食、氣滯血瘀的人。

一、正氣不足

中醫講:「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 有些人只要身邊有人生病, 無論什麼病毒細菌感染都難以倖免, 這些人就是正氣不足, 素來身體虛弱, 胃口不好、運動能力也不強。

而正氣根於腎, 補充於脾胃, 既由腎精所化生, 又從脾胃運化的水穀中得到補充。 正氣不足, 可能是遺傳父母體質, 也可能是後天生活習慣有問題, 導致腎虛、脾虛。

冬不養藏

病毒感染, 在中醫裡一直被命名為溫病中的一種。 「冬不藏精, 春必病溫。 」冬天不注意保暖避寒、疾病經久不愈, 或是熬夜、過度操勞, 或是房事不節制等造成身體過度損耗,

暗生內熱, 一到春天, 感受外邪, 就會被病毒纏身。

好食生冷

愛吃冷飲、生冷寒涼的人, 脾胃需要調動陽氣去運化這些陰寒之物, 久之必然導致脾虛濕重, 長期如此, 還會引起腎氣虛。

一病就掛水

有些人一生病就喜歡去醫院掛水, 細心的人可以觀察一下, 掛水後很容易出現舌苔厚膩, 這是體內寒濕增加的表現。 冰涼的液體, 也需要陽氣去溫暖它, 若再加陰寒的抗生素、激素, 就更損傷體內陽氣了, 陽氣不足則無法運化水濕, 才出現掛水後面色蒼白、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手足冰冷等症。

二、餵養不當或飲食不當

脾胃功能健旺的人, 較少會拉肚子, 最多就是便秘、上火。 這次的諾如病毒感染, 很多孩子都在吃了冰淇淋、蛋糕、黏硬等不好消化的東西後嘔吐、腹瀉,

也有部分孩子之前有積食(胃口不好、便秘、大便不成形、嘴裡有味兒)的情況, 這是因為脾胃的升降功能、運化功能出問題了, 應該消食導滯、健脾利濕。

三、 氣滯血瘀

氣血不暢的人, 抵抗力也比較差。 他們大多壓力大、緊張焦慮、抑鬱, 暗耗氣血, 常常處於慢性疲勞狀態, 抵抗力也不是很好。

如何把病毒拒之體外?

第一招:四臣湯調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腸胃消化吸收功能正常, 氣血足, 身體才有足夠的能力抵禦外敵。 春季抗病毒需要養脾胃, 清淡飲食, 少吃辛熱燥烈、油膩、生冷寒涼、甜膩的食物, 否則脾胃容易生寒、濕、熱。

若脾胃濕氣與寒氣相結合, 就會拉清稀的便便, 甚至如水樣, 腹痛腸鳴, 舌苔白或白膩;若濕熱相結合, 就會腹痛腹瀉, 拉黃褐色、超級臭的便便, 煩熱口渴, 小便短黃, 苔黃膩。

所以這段時間要常吃四臣湯, 它可是經典的健脾食療方, 做法如下:

淮山藥15克(鮮者50克), 蓮子30克, 芡實15克, 白茯苓15克。 可加入豬肚、鮮肉等燉湯, 亦可加入米湯或者稀飯熬煮。

茯苓健睥和胃、助陽除濕、寧心安神;芡實固腎益精、補脾去濕;蓮子補脾止瀉,能交水火而構心腎,寧心安神;山藥色白入肺,甘為脾,入脾肺二經,補其不足,清其虛熱,固腸胃化痰涎,止泄痢。

瘦人吃了可以增肥,胖人吃了輕身,體虛之人吃了強體。春天經常用它煮粥或煲湯,一家大人小孩吃,對預防春季的感冒、腹瀉、病毒感染等時令病有不錯的效果。

烏梅山楂飲

另外,如果吃多了,胃口不好、沒有食欲、胃脹腹痛、腹瀉時,可以煮烏梅山楂飲喝。

烏梅10克、山楂25克、炒麥芽30克、生甘草10克、陳皮6克,加水四至五碗,煎至二至三碗,放入暖水瓶裡代茶飲,有消食導滯、健脾利濕的作用。

第二招:足三裡+關元穴

俗話說:「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足三裡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扶正祛邪,要經常拍擊。

先拍打左腿的足三裡,後拍打右腿的足三裡,由輕到重,一有空就多拍拍,不拘時間、次數。拍完足三裡後,順手再輕輕拍打兩膝、兩小腿肚子各兩三百下,效果更好。

足三裡

自犢鼻(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距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關元穴,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丹田」,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同時還是脾經、肝經、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按揉它可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關元穴

從肚臍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線直下四橫指處,即為此穴。

這樣按摩:將手掌掌心(勞宮穴)附著在關元穴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做順時針緩和的按揉,沿圓形軌跡迴旋按揉5~10分鐘,以關元穴局部有溫熱感,並持續向腹內滲透為度。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屈曲,腕部放鬆。

第三招:心靜體暢+勤洗手

心情平靜、放鬆,也是增強免疫力的一種方式。想辦法讓自己緊繃的心情放鬆下來,可以多到戶外曬曬太陽、做做運動,心煩想不通的時候,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喜歡的事情上,忘卻煩惱。同時做好防護,去人多的地方一定要帶上口罩,勤洗手,勤換洗衣服。免疫力比較差的孩子更應如此。

外出時隨身帶點酸酶或紫蘇梅,讓孩子含在嘴裡,有潤喉生津、殺菌的作用,可抑制病菌從口鼻而入。

最好早上起床和晚上睡前,幫孩子搓揉一下全身的關節處,因為重要穴位大都聚集在關節處,以搓圓圈的方式揉搓一遍,也可以增強身體抗病的能力。

防大於治,世間病毒千千萬,只要把身體養好,病毒自然會繞道而行。

亦可加入米湯或者稀飯熬煮。

茯苓健睥和胃、助陽除濕、寧心安神;芡實固腎益精、補脾去濕;蓮子補脾止瀉,能交水火而構心腎,寧心安神;山藥色白入肺,甘為脾,入脾肺二經,補其不足,清其虛熱,固腸胃化痰涎,止泄痢。

瘦人吃了可以增肥,胖人吃了輕身,體虛之人吃了強體。春天經常用它煮粥或煲湯,一家大人小孩吃,對預防春季的感冒、腹瀉、病毒感染等時令病有不錯的效果。

烏梅山楂飲

另外,如果吃多了,胃口不好、沒有食欲、胃脹腹痛、腹瀉時,可以煮烏梅山楂飲喝。

烏梅10克、山楂25克、炒麥芽30克、生甘草10克、陳皮6克,加水四至五碗,煎至二至三碗,放入暖水瓶裡代茶飲,有消食導滯、健脾利濕的作用。

第二招:足三裡+關元穴

俗話說:「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足三裡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扶正祛邪,要經常拍擊。

先拍打左腿的足三裡,後拍打右腿的足三裡,由輕到重,一有空就多拍拍,不拘時間、次數。拍完足三裡後,順手再輕輕拍打兩膝、兩小腿肚子各兩三百下,效果更好。

足三裡

自犢鼻(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距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關元穴,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丹田」,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同時還是脾經、肝經、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按揉它可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關元穴

從肚臍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線直下四橫指處,即為此穴。

這樣按摩:將手掌掌心(勞宮穴)附著在關元穴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做順時針緩和的按揉,沿圓形軌跡迴旋按揉5~10分鐘,以關元穴局部有溫熱感,並持續向腹內滲透為度。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屈曲,腕部放鬆。

第三招:心靜體暢+勤洗手

心情平靜、放鬆,也是增強免疫力的一種方式。想辦法讓自己緊繃的心情放鬆下來,可以多到戶外曬曬太陽、做做運動,心煩想不通的時候,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喜歡的事情上,忘卻煩惱。同時做好防護,去人多的地方一定要帶上口罩,勤洗手,勤換洗衣服。免疫力比較差的孩子更應如此。

外出時隨身帶點酸酶或紫蘇梅,讓孩子含在嘴裡,有潤喉生津、殺菌的作用,可抑制病菌從口鼻而入。

最好早上起床和晚上睡前,幫孩子搓揉一下全身的關節處,因為重要穴位大都聚集在關節處,以搓圓圈的方式揉搓一遍,也可以增強身體抗病的能力。

防大於治,世間病毒千千萬,只要把身體養好,病毒自然會繞道而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