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打磨廠全新打磨7座“大師院” 修繕同時保留傳統文化將公眾開放

7位國內外知名建築師打造的“大師院”, 比鄰著疏解騰退、市政工程提升、外立面改造後的居民院;29處會館遺存正在逐步修繕騰退與“原住民”做街坊。 形成于明代、坐落于前門東區的西打磨廠街, 曾與西河沿、鮮魚口、大柵欄並稱為“前門外四大商業街”。 如今, 隨著前門歷史文化保護區東區舊城保護整治項目的進行, 這條老商街漸漸褪去“商味兒”, 讓老胡同的居民開啟了“新生活”(見圖)。

西打磨廠街現“靜生活”

西打磨廠街形成於明代, 因街內有許多打制鐵器金屬工具的作坊而得名打磨廠。 雖然現在街上的老作坊早已不見,

但長巷三條1號、臨汾會館、肖公廟、三山齋晶石眼鏡店、大德通票號、瑞華染料行等多處歷史遺存仍得以保留。

如今, 西打磨廠街上每一處有年代感的建築經過修繕後, 都掛上了牌子, 用圖片和文字訴說著它們前生今世的故事。 與前門西區商業區的喧囂熱鬧不同, 這裡的一切都顯得十分寧靜:灰色的地磚與兩側的青瓦灰牆既和諧又符合老北京 “范兒”, 茂盛的爬山虎攀著古老的木質電線杆“過街”, 翠竹、荷花、繡球點綴在道路兩側。 街道安靜而悠閒, “吱呀”一聲, 老爺子推開大門, 給門前的海棠澆澆水;“丁零”一聲, 自行車鈴在耳邊清脆回蕩。 為數不多的遊客在這裡更能體會到何為“旅行”, 體會到與攻略上“熱門”不同的京味生活。

“大師院” 將向公眾開放

天街集團副總經理段金梅介紹, 與過去的修繕都不同, 西打磨廠此次進行了一種老房修繕的全新嘗試, 選擇了具有保留價值的7處院落, 交給隈研吾、馬岩松、朱小地等7位國內外知名建築設計師, 設計改造成各具特色的“大師院”。

雖然大師根據自己的風格讓老院子各具特色, 但是老的建築格局沒有任何改變。 段金梅告訴北京晨報記者, 設計師馬岩松負責設計的西打磨廠街218號本是個民國時期的老醫院, 當時進行修繕時是春天, 修到一半, 工人在屋簷下發現了一窩剛剛孵出來的小燕子。 “為了不打擾燕子, 施工緊急叫停, 一直停工到小燕子飛離了窩才繼續進行。 ”

如今, 馬岩松設計的院子定名為“和院”,

站在“和院”的屋頂, 可以俯瞰到周圍的院子, “視角”好像又回到和小夥伴爬樹的童年。 記者瞭解到, 到今年年底, 修繕的7個院子將全部開業, 即使有企業入駐, 也要全部對市民開放。

前門東打造居民“後花園”

西打磨廠街附近同樣發生著令人驚喜的變化。 東起祈年大街, 西至草廠三條, 總長450米的前門東小街, 如今被附近居民親切地稱為“後花園”。

今年6月, 前門東小街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正式完工。 整治前因為停車難, 一排機動車歪著停在路邊。 現在, 前門東小街施劃停車位, 實行單行單停, 該街以南正在進行地下停車場整體規劃, 未來可提供500個左右的停車位。

前門東小街沿街原有違法建設348平方米。 違建拆除後, 建成了步道和花園。

據介紹, 前門街道此次還清理了地下空間違規出租房屋894平方米。 清理完畢後, 將建成地區公共服務設施, 還會新建一個“微型”消防站, 配備微型消防車等設施, 用於處置附近胡同的突發火情。

■專家點評

傳統文化回歸“進行時”

與傳統建築打交道已經50多年的古建專家馬炳堅參與了東城區多條胡同的修繕整治。 與以往不同, 他此次體會最深的就是整治的同時, 傳統文化正在回歸。

以往修一條胡同就好像流水線上的“整容”:從東到西統一貼上牆面磚就齊活, 而這次更多地在研究建築原本的樣子是什麼。 “舉個例子, 以前一說修復老建築, 就是統一的朱漆大門。 但紅色是明清時代皇家才能用到的色彩, 從秦代開始,

黑色才是人們崇尚的顏色。 ”所以這次修繕過程中, 很多黑漆大門重現胡同中, 配上紅色的楹聯, 古樸和諧。 “修繕整治的同時也要恢復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 很多居民對修繕整治的認識也有了與以往不同之處。 ”

北京晨報記者 王萍/文 劉立軍/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