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聞攝影算不算藝術?無忌專訪瑪格南攝影師布魯諾 · 巴貝

本文授權轉載自: Farbfoto

編輯整理:七紋鯉

________

近半個世紀以來, 布魯諾·巴貝(Bruno Barbey)作為攝影師和發現者見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 他的作品以對色彩的協調運用而著名,

以誠實、精緻、仁慈的鏡頭語言保留了屬於全人類的珍貴記憶。

亞馬遜河, 巴西, 1966年 © Bruno Barbey

1941年出生於摩洛哥的布魯諾·巴貝, 25歲時就經人舉薦成為了瑪格南圖片社的成員, 1978-1979年任瑪格南圖片社歐洲區副主席, 1992-1995年間任全球主席。 瑪格南對於他來說,

是一個既重要又特殊的存在。

摩洛哥 © Bruno Barbey

布魯諾·巴貝的足跡遍佈五大洲, 而且他喜歡故地重遊, 捕捉時光變遷的痕跡。 他在1973年時第一次來到中國。 那時中國還與世界隔離, 發簽證的數量就像打點滴一樣數得出來。

樂山大佛, 1973年 © Bruno Barbey

當時喬治·蓬皮杜在中國進行為期六天的國事訪問, 巴貝作為同行記者, 在訪問結束後請求延長簽證時間。 他說:“我們的簽證後來又被延長了15天, 在當時算是十分難得的禮遇。 ”

周恩來, 1973年 © Bruno Barbey

布魯諾·巴貝背著滿滿一包柯達克羅姆膠捲, 帶著無窮的好奇心與把握時機的直覺, 將在中國的所見所感用純粹簡潔的影像表達了出來。 之後幾十年, 每一次來到中國, 普通的中國人都深深吸引他的目光, 成為激發他創作熱情的主題。

上海, 2010年 © Bruno Barbey

昨天, Farbfoto應後浪出版公司邀請, 有幸採訪到了布魯諾·巴貝先生, 半個多世紀的攝影歷程在巴貝先生身上所顯現的達觀與熱忱讓我們深受觸動。

採訪現場,布魯諾·巴貝與夫人卡洛琳·巴貝

Q:Farbfoto

A:布魯諾·巴貝

新聞攝影並不意味著就不藝術

________

Q:今年是瑪格南圖片社成立70周年,同時瑪格南也進行了融資和改革,您覺得瑪格南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A:我剛剛加入瑪格南圖片社的時候,年輕的我能在布列松、馬克·呂布等大師的身邊成長起來,實在是非常幸運。

後來瑪格南發展得越來越快,現在旗下已經有了80多個攝影師,肯定跟之前家庭式的作坊不一樣了。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要保證照片品質。除此之外還存在小部分藝術攝影家的問題。

今天的瑪格南風格更加多樣化,所以產生了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之爭,不過有人來提出這個問題,可能也是一件好事。我本人不喜歡純粹的藝術攝影,我更喜歡拍有人的照片,而不是拍鞋子、拍無人的風景。

摩洛哥, 1984年 © Bruno Barbey

留尼旺島, 1991年 © Bruno Barbey

新聞攝影並不意味著就不藝術。我覺得瑪格南精神一直都是深入介入社會問題的。像布列松這樣的大師,以前也拍過很多新聞報導的照片。比如三十年代年他在墨西哥拍攝的作品,這些後來也都展出於紐約藝術博物館。

墨西哥妓女, 1934年,© 布列松

70周年對瑪格南來說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雖然現在有了外部的投資協助發展,但是70年來瑪格南一直都堅持獨立精神。攝影師的作品、瑪格南內部的工作也都是自己決定,自己控制的。

燃燒的布林甘油田, 科威特, 1991年 © Bruno Barbey

東京地鐵, 1985年 © Bruno Barbey

柬埔寨, 1992年 © Bruno Barbey

我感覺到中國攝影愛好者們強烈的熱情

________

Q:這次作為某獎項的特邀評委來到中國,您對參賽作品的水準如何評價?

A:這次大賽主要是針對業餘愛好者的。我看到了許多非常有趣的照片,從中能感覺到中國攝影愛好者們強烈的熱情。

不過,中國有很多攝影愛好者都喜歡拍風景,拍少數民族,拍漁村。在評審過程中,我有時看到不同的人拍出一樣的作品,可能是因為有攝影團的存在:大家一起報個團,在一個地方住一陣子,拍一些照片回來。

興坪, 1980年 © Bruno Barbey

桂林, 1980年 © Bruno Barbey

有意思的是,現在很多人都愛用手機拍照片,手機帶來了攝影技術方面的變革。我自己不怎麼用手機拍照,但是我很驚訝於手機拍照的品質。

我身邊有越來越多的攝影師使用手機拍照片,手機最大的好處是隱蔽性好。有時專業相機不方便拍攝的場景,手機反而能拍下來。

上海, 1980年 © Bruno Barbey

喀什, 1989年 © Bruno Barbey

數碼技術把我從膠片中解放了出來

________

Q:從膠片到數碼相機再到現在的手機,您認為用不同的拍攝工具創作起來有什麼區別?數碼的色彩是否缺少了協調和統一的視覺效果?

A:確實是有區別的。以前我都是自己沖洗膠片,在自家的浴缸裡趁天黑沖洗。因為當時沒有錢,我買來35mm膠片後自己在被窩裡剪裁。我沖洗照片的技術不怎麼好。

我個人覺得,數碼技術把我從膠片中解放了出來。數碼讓我在創作過程中擁有更大的自由度,拍完之後還可以使用Photoshop後期修片。我個人喜歡數碼攝影,它對於影像的色彩還原度也更好。

但是數碼也帶來一種危險:很多攝影師都存在過度修片的問題,這一點需要注意。

巴林王國, 2004年 © Bruno Barbey

威尼斯, 2011年 © Bruno Barbey

電視等媒體的影響帶來了一種暴力的升級

________

Q:您曾經說過,您拒絕以瘋狂或恐怖為美。您拍攝的很多有關戰爭的照片並不是血腥和恐怖的,而是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A:我覺得是個人喜好的問題。戰爭不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我本人更偏向於長時間關注一個主題,比如古老的國家如何走向變革,如何保持傳統和現代的平衡。記錄戰爭帶給人們的變化、古老文化的傳承等。

現在有一些雜誌專門要求那種帶屍體的血腥照片,因為有更強的視覺衝擊力。三十年前的雜誌並不刊登這種血淋淋的照片。可能是電視等媒體的影響帶來了一種暴力的升級。

反對成田機場建設和反越戰遊行, 東京, 1971年 © Bruno Barbey

紅衛兵, 1973年 © Bruno Barbey

我想要記錄中國歷史上的這一頁,這一時刻

________

Q:您拍攝了許多戰爭和衝突,比如巴黎五月風暴、中國的文革,作為一個紀實攝影師,您在拍攝時持有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是完全中立,還是抱有同情,或者偏向/譴責某一方?

A:1968年巴黎學生運動爆發的時候,我是抱著對學生同情的態度進行拍攝的。當時大學校長和學生之間存在衝突,資產階級和工人之間也存在衝突,所幸後來這種緊張的關係得以改善了。

巴黎, 1968年 © Bruno Barbey

文革期間,外國人完全不瞭解中國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我想要記錄中國歷史上的這一頁,這一時刻。

《在路上》這本書裡收錄了不少文革期間的照片,我跟後浪出版公司打算合作的下一本書,也是關於中國的專著。

Q:謝謝您!

“文化大革命”工農兵三位一體宣傳畫,上海,1973年 © Bruno Barbey

________

今年10月,Jeep攜手瑪格南中國行攝之旅將在中國啟動。

9天的時間裡,瑪格南的攝影大師們:Alex Webb、Jonas Bendiksen、張乾琦 將帶著你,沿著Jeep SUV車隊劃出的三條地域特徵、人文風貌全不相同的路線,不停地創作,不停地前進。

你與他們的距離會近得無法想像,你能聽見他們的快門聲,目睹他們等待、構圖和決斷的整個過程。

這是一段致敬偶像的旅途,你將有機會證明,自己是足以與瑪格南比肩的攝影師!

採訪現場,布魯諾·巴貝與夫人卡洛琳·巴貝

Q:Farbfoto

A:布魯諾·巴貝

新聞攝影並不意味著就不藝術

________

Q:今年是瑪格南圖片社成立70周年,同時瑪格南也進行了融資和改革,您覺得瑪格南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A:我剛剛加入瑪格南圖片社的時候,年輕的我能在布列松、馬克·呂布等大師的身邊成長起來,實在是非常幸運。

後來瑪格南發展得越來越快,現在旗下已經有了80多個攝影師,肯定跟之前家庭式的作坊不一樣了。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要保證照片品質。除此之外還存在小部分藝術攝影家的問題。

今天的瑪格南風格更加多樣化,所以產生了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之爭,不過有人來提出這個問題,可能也是一件好事。我本人不喜歡純粹的藝術攝影,我更喜歡拍有人的照片,而不是拍鞋子、拍無人的風景。

摩洛哥, 1984年 © Bruno Barbey

留尼旺島, 1991年 © Bruno Barbey

新聞攝影並不意味著就不藝術。我覺得瑪格南精神一直都是深入介入社會問題的。像布列松這樣的大師,以前也拍過很多新聞報導的照片。比如三十年代年他在墨西哥拍攝的作品,這些後來也都展出於紐約藝術博物館。

墨西哥妓女, 1934年,© 布列松

70周年對瑪格南來說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雖然現在有了外部的投資協助發展,但是70年來瑪格南一直都堅持獨立精神。攝影師的作品、瑪格南內部的工作也都是自己決定,自己控制的。

燃燒的布林甘油田, 科威特, 1991年 © Bruno Barbey

東京地鐵, 1985年 © Bruno Barbey

柬埔寨, 1992年 © Bruno Barbey

我感覺到中國攝影愛好者們強烈的熱情

________

Q:這次作為某獎項的特邀評委來到中國,您對參賽作品的水準如何評價?

A:這次大賽主要是針對業餘愛好者的。我看到了許多非常有趣的照片,從中能感覺到中國攝影愛好者們強烈的熱情。

不過,中國有很多攝影愛好者都喜歡拍風景,拍少數民族,拍漁村。在評審過程中,我有時看到不同的人拍出一樣的作品,可能是因為有攝影團的存在:大家一起報個團,在一個地方住一陣子,拍一些照片回來。

興坪, 1980年 © Bruno Barbey

桂林, 1980年 © Bruno Barbey

有意思的是,現在很多人都愛用手機拍照片,手機帶來了攝影技術方面的變革。我自己不怎麼用手機拍照,但是我很驚訝於手機拍照的品質。

我身邊有越來越多的攝影師使用手機拍照片,手機最大的好處是隱蔽性好。有時專業相機不方便拍攝的場景,手機反而能拍下來。

上海, 1980年 © Bruno Barbey

喀什, 1989年 © Bruno Barbey

數碼技術把我從膠片中解放了出來

________

Q:從膠片到數碼相機再到現在的手機,您認為用不同的拍攝工具創作起來有什麼區別?數碼的色彩是否缺少了協調和統一的視覺效果?

A:確實是有區別的。以前我都是自己沖洗膠片,在自家的浴缸裡趁天黑沖洗。因為當時沒有錢,我買來35mm膠片後自己在被窩裡剪裁。我沖洗照片的技術不怎麼好。

我個人覺得,數碼技術把我從膠片中解放了出來。數碼讓我在創作過程中擁有更大的自由度,拍完之後還可以使用Photoshop後期修片。我個人喜歡數碼攝影,它對於影像的色彩還原度也更好。

但是數碼也帶來一種危險:很多攝影師都存在過度修片的問題,這一點需要注意。

巴林王國, 2004年 © Bruno Barbey

威尼斯, 2011年 © Bruno Barbey

電視等媒體的影響帶來了一種暴力的升級

________

Q:您曾經說過,您拒絕以瘋狂或恐怖為美。您拍攝的很多有關戰爭的照片並不是血腥和恐怖的,而是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A:我覺得是個人喜好的問題。戰爭不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我本人更偏向於長時間關注一個主題,比如古老的國家如何走向變革,如何保持傳統和現代的平衡。記錄戰爭帶給人們的變化、古老文化的傳承等。

現在有一些雜誌專門要求那種帶屍體的血腥照片,因為有更強的視覺衝擊力。三十年前的雜誌並不刊登這種血淋淋的照片。可能是電視等媒體的影響帶來了一種暴力的升級。

反對成田機場建設和反越戰遊行, 東京, 1971年 © Bruno Barbey

紅衛兵, 1973年 © Bruno Barbey

我想要記錄中國歷史上的這一頁,這一時刻

________

Q:您拍攝了許多戰爭和衝突,比如巴黎五月風暴、中國的文革,作為一個紀實攝影師,您在拍攝時持有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是完全中立,還是抱有同情,或者偏向/譴責某一方?

A:1968年巴黎學生運動爆發的時候,我是抱著對學生同情的態度進行拍攝的。當時大學校長和學生之間存在衝突,資產階級和工人之間也存在衝突,所幸後來這種緊張的關係得以改善了。

巴黎, 1968年 © Bruno Barbey

文革期間,外國人完全不瞭解中國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我想要記錄中國歷史上的這一頁,這一時刻。

《在路上》這本書裡收錄了不少文革期間的照片,我跟後浪出版公司打算合作的下一本書,也是關於中國的專著。

Q:謝謝您!

“文化大革命”工農兵三位一體宣傳畫,上海,1973年 © Bruno Barbey

________

今年10月,Jeep攜手瑪格南中國行攝之旅將在中國啟動。

9天的時間裡,瑪格南的攝影大師們:Alex Webb、Jonas Bendiksen、張乾琦 將帶著你,沿著Jeep SUV車隊劃出的三條地域特徵、人文風貌全不相同的路線,不停地創作,不停地前進。

你與他們的距離會近得無法想像,你能聽見他們的快門聲,目睹他們等待、構圖和決斷的整個過程。

這是一段致敬偶像的旅途,你將有機會證明,自己是足以與瑪格南比肩的攝影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