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伊妹兒都三十了,多少網事不如煙|睡前聊一會兒

【伊妹兒=Email——評論君注】

睡前聊一會兒, 夢中有世界, 大家好, 我是黨報評論君。 今天, 我們聊聊中國互聯網三十年。

30年前的今天, 中國第一封國際電子郵件發往德國——“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 走向世界)。 這是世界第一次通過互聯網聽到中國聲音。 其實, 1987年9月14日晚間, 研究組就開始進行電郵的試驗發送, 但幾次發送都失敗了, 專家們只好花了近一周的時間, 調試系統、檢查硬體, 終於在20日晚20點55分完成了發送。 雖然中國全面接入互聯網還要等到7年之後, 但並不妨礙我們把這封電郵當作中國“網事”的開端。

1996年, 北京白頤路南端的街角處豎起一塊看板:“中國人離資訊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

”沒錯, 向北1500米就是中關村, 是許多中國互聯網企業夢開始的地方。 而打出這塊看板的瀛海威公司, 從代銷美國個人電腦入手, 播下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的第一粒種子。

種子很快發芽開花。

1997年起, 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網站先後創立, 第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互聯網企業開始崛起, 打開了行業發展的新局面。 評論君猶記得當年第一次上網, 是在小學的微機機房, 猛然發現:原來在掃雷遊戲之外, 還有另一翻天地!只是當時網速慢、內容少, 並沒有意識到網路本身的劃時代意義。 而隨後出現的網路遊戲、BBS、博客等, 則很快席捲了年輕人的世界, 好像這一切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作為“90後”, 就這樣不知不覺成了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

2000年, 百度誕生;2002年, QICQ正式更名QQ, 註冊用戶突破1億大關;2003年, 淘寶網創立, 提出“你敢付, 我敢賠”的承諾……“BAT”策馬揚鞭, 互聯網浪潮滾滾, 一個更加立體的網路時代到來了。 到現在還記得, 高中時拿到第一台能上網的諾基亞N系列智慧手機,

感受到移動互聯網的魅力時, 心中的那份激動。 到了2009年, 一場“全民偷菜”的潮流, 更把許多從未接觸過互聯網的長輩也拉了進來。 “半夜起床, 發現母親在電腦前偷我田裡的菜”, 這是讓人忍俊不禁的場景, 更具有標誌性意義:互聯網正跨越年齡的鴻溝, 開啟全民上網的時代。

2012年, “互聯網+”概念首次出現, 三年後, “互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這意味著互聯網不再只是資訊的傳播管道, 也不再只是人和人之間的媒介, 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基礎設施”。 O2O、分享經濟、大資料、物聯網等新的經濟形態層出不窮, 餐飲、零售、貿易、金融、醫療等傳統領域也在互聯網的穿針引線之下“脫胎換骨”。

有人問:下一批引領互聯網發展的企業會是誰?“未來絕不屬於哪個互聯網企業, 而屬於用好互聯網的企業”, 這句話或許正點中了要害。 當互聯網變得跟陽光、空氣、水分、土壤一樣自然且必須, 誰又在乎提供者是誰呢?最關鍵的就是如何用好它。

今天, 從當年瀛海威所在的中關村,

再向北1500米, 就來到共用單車ofo的發源地——北京大學。 當時的瀛海望只是把美國的電腦拿來中國賣, 而今天中國的共用單車, 卻已經走在世界互聯網經濟的最前沿。 這1500米的距離, 從“後進生”到“領跑者”, 中國的互聯網創業者走了22年, 而整個國家, 則足足走了30年。

在科幻小說《三體》中, 女科學家葉文潔向三體世界發出一個信號, 引來了掌握更高維度技術的外星文明, 不得不說是個悲劇。 而中國30年前向世界發出的那封郵件, 同樣打開了一個更高維度的世界, 卻為我們提供了後來居上乃至彎道超車的契機, 不能不讓人感到欣喜。 有人感慨, 短短30年, 中國電子郵件正值壯年卻已未老先衰。 但這不也恰恰從另一個方面, 說明了中國互聯網的成長速度嗎?

這正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網景”這邊獨好。

(文 | 彭飛)

說明了中國互聯網的成長速度嗎?

這正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網景”這邊獨好。

(文 | 彭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