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糧食降價,農民如何謀生

種了大半輩子地, 68歲的馬鳳祥老漢感覺有點幹不動了。 老馬是山東省嘉祥縣萬張街道馬海村的農民。

“種地是個細碎活兒, 雖說現在耕地、播種能雇機械, 但施肥、打藥、澆地還得人工。 ”老馬說, 兩個兒子在外打工, 家裡的6畝田, 一季玉米一季麥, 全靠老兩口打理。

“孩子們看不上這地裡的活, 人家說, 一畝地弄不了幾百塊錢, 回去幹趟活, 又搭盤纏又誤工, 不划算。 ”老馬感歎, 這兩年他腰腿不如以前了, 但還得背藥桶、扛著鍬往地裡跑, “莊稼人要是荒了地, 會讓人笑話。 ”

農業大省山東, 58%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 1/3的村外出務工人數達到70%以上, 農業從業人員中50歲以上的超過40%。 一方面, 農民老齡化、農業副業化問題突出;另一方面, 一家一戶“零耕碎種”, 農民不願種、不會種、種不好等問題凸顯。

近年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湧現, 土地流轉加速, 一定程度打破了“一家一戶”生產局限。

但當前糧價下行、成本上漲, 讓不少新型經營主體面臨“雙重擠壓”的困擾。

滕州市西崗鎮溫塘村種糧大戶滿月亮, 2013年流轉了350畝地, 至今沒敢再擴大規模。 他說起原因:主要是玉米價格跌得太厲害, 一斤從1塊多跌到八毛錢, 地租漲到一畝1000塊錢, 算大賬, 大戶種糧基本不賺錢。 另外, 規模再大, 用工太多, 管理也是問題。

現代農業離不開規模經營。 在實踐中不少基層幹部認識到, 土地流轉不是規模經營的唯一路徑, 立足人多地少國情, 通過“家庭經營+服務規模化”組織生產合作, 也可以實現規模經營。

破解農業發展新難題, 呼喚一場農業生產性服務領域的改革。

小編覺著現在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

很多人到城裡去買了房, 農村的房子空了很多就那麼荒著, 地也不種了, 大片大片的土地成為荒地。 未來會越來越多的離開農村, 而留下來的大量土地集中管理和種植應該是最好的出路, 就類似美國的那種大農場模式。

土地規模化運營以後, 與之配套的服務也會發展起來, 比如農資公司, 農業機械化產業, 農民聚集區的醫療、娛樂、教育等配套都應該得到充分發展。 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包括宅基地), 還可以重新優化農村的勞動力配置。 感覺現在的農村還是缺乏科技和知識, 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大都不願意回去, 而農村裡有點知識頭腦靈活的又大都去城鎮化了, 所以農村的知識儲備還是很欠缺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