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不是北京,不是上海,中國矽谷更可能出現在這裡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實際上是新常態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需求。 ”9月16日, 在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羊城學堂上,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如是說。

過去四十年裡, 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依靠要素驅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跡, 不過現在, 隨著土地和勞動力等成本的上揚, 這種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林江認為, 粵港澳大灣區的推進, 關鍵在於通過創新, 把過去與香港“前店後廠”的格局, 升格為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有機融合的重要示範區, 探索粵港澳合作的新機制。

深圳最具有矽谷氣質

今年全國“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 廣東提出要攜手港澳推進珠三角城市群建設。

廣東參考的一個目標, 是美國三藩市灣區。 世界創新中心的矽谷坐落於此, 這裡除了聚集蘋果、穀歌、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外,

還有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等名校以及許多高新技術產業研發中心。

在矽谷, 很多實驗變成項目, 項目變成公司, 公司再通過股權運作、風險投資, 越做越大, 最終形成了一個全球矚目的創新高地。

林江認為, 在粵港澳大灣區出現中國矽谷的概率大於北京和上海。 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借鑒矽谷善於把著名大學的科技、研發資源與企業、市場創新資源實現無縫對接的經驗, 促進中國矽谷的誕生。

“像矽谷這樣的創新中心, 高校、科研等要素只是必要條件, 而非充分條件, 充分條件是國際化。 矽谷所處的三藩市灣區, 本身是國際市場的一部分, 而中國與國際最接軌的地方是香港, 這是北京和上海無法比的。 ”

他認為,

“創客之都”的深圳是中國最具有矽谷氣質的城市, 但光靠深圳一個城市的力量, 成不了矽谷, 深圳需要和香港的現代服務業、廣州先進製造業以及其他大灣區城市進行深度融合。

大灣區是放大版自貿區

隨著“一帶一路”推進, 珠三角越來越多企業走出國門, 但由於部分沿線國家的政府服務和法律健全程度還有所不足, 企業在投資經營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難。

在林江眼裡,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的最重要平臺, 其本質是放大版的廣東自貿試驗區, 將是中國企業走出去, 特別是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最佳試驗場。

因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有發達的製造業, 還有世界級的港口群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

更主要的是, 廣東已經對照國際標準, 在“負面清單”管理、跨境人民幣業務等方面提升了貿易便利化程度。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 國際上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企業也正在逐步走進粵港澳大灣區, 從這個角度來講, 粵港澳大灣區實現了‘一帶一路’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融”, 林江這樣說到。

據瞭解, 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的GDP之和為9.35萬億元, 接近全國GDP總量的13%。 就經濟總量而言, 粵港澳大灣區已經超過三藩市灣區。

本文由時代財經旗下頻道層峰原創, 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更多相關資訊, 請移步至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